-
董氏奇穴针灸学
《董氏奇穴针灸学》为书名。董氏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共有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有一定脉络可寻。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倡导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
-
三通穴
概述:三通穴包括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主治五噎、吞酸多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吐食。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处。主治头面、口鼻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面肿、口、鼻塞、鼻衄、耳鸣、项强、瘿气、喘息、瘈疭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鼻炎、高血压、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遗尿、足跟痛等。
-
下三皇
下三皇包括人皇穴,肾关穴,地皇穴。见《董氏奇穴针灸学》。分别参见“人皇穴”、“肾关穴”、“地皇穴”:人皇穴即脾经三阴交。肾关穴又称天皇副穴。在天皇穴(阴陵泉)直下1.5寸。主治:胃酸过多,夜间多尿等。地皇穴位于胫骨内侧后缘,内踝上7寸处。主治:肾炎、浮肿、糖尿病、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
-
大白穴
大白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手背面,大指与食指掌骨间凹陷处。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主治:小儿气喘、高烧,坐骨神经痛。针刺0.5~1.0寸。孕妇禁针。
-
上三黄
上三黄包括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合用,主要治疗肝脏病变。见《董氏奇穴针灸学》。参见“天黄穴”:天黄穴为经外奇穴名。位于明黄穴上3寸。参见“明黄穴”:明黄穴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大腿内侧正中央。参见“其黄”:其黄穴为经外奇穴名。位于明黄穴直下3寸。主治黄疸、肝硬化、肝炎、消化不良等。
-
天皇穴
天皇穴即脾经阴陵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泉:水泉。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阴道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
天皇副穴
天皇副穴即肾关穴。见《董氏奇穴针灸学》。肾关穴又称天皇副穴。在天皇穴(阴陵泉)直下1.5寸。主治:胃酸过多,夜间多尿等。针刺1~2寸。见《董氏奇穴针灸学》。
-
天黄穴
天黄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明黄穴上3寸。主治肝硬化、肝炎、消化不良等。针刺1.5~2.5寸。
-
水金穴
水金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水通穴向里五分。主治:风湿病,肾虚疲劳,腰痛等。多与水通穴合用,由内向外斜刺0.2~0.5寸。
-
水通穴
水通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嘴角之下四分。主治:风湿病,肾虚疲劳,头晕眼花,腰痛等。一般由内向外斜刺0.2~0.5寸。
-
地皇穴
地皇穴位于胫骨内侧后缘,内踝上7寸处。主治:肾炎、浮肿、糖尿病、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针刺1.0~1.8寸。孕妇禁针。见《董氏奇穴针灸学》。
-
灵骨穴
灵骨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在第一、二掌骨结合处,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主治: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月经不调,经闭,难产,耳鸣,耳聋等。孕妇禁针。
-
其门穴
其门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桡骨外侧,手腕横纹后2寸处。主治:妇科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脱肛,痔疮痛。操作: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深0.2~0.5寸。常与其角穴、其正穴同时应用。
-
人皇穴
人皇穴即脾经三阴交。此穴系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之交会穴,故名。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癥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
-
其角穴
其角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桡骨外侧,手腕横纹后4寸处。主治:妇科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脱肛,痔疮痛。操作: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深0.2~0.5寸。常与其门穴、其正穴同时应用。
-
其黄穴
其黄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明黄穴直下3寸。主治黄疸、肝硬化、肝炎、消化不良等。针刺1.5~2.0寸。
-
肾关穴
肾关穴又称天皇副穴。在天皇穴(阴陵泉)直下1.5寸。主治:胃酸过多,夜间多尿等。针刺1~2寸。见《董氏奇穴针灸学》。天皇副穴即肾关穴。见《董氏奇穴针灸学》。
-
明黄穴
明黄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大腿内侧正中央。主治肝硬化、肝炎、消化不良等。针刺1.5~2.5寸。
-
侧三里穴
侧三里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膝眼下3寸,足三里向外横开1.5寸。主治:牙痛,面神经麻痹等。针刺0.5~1寸。
-
侧下三里穴
侧下三里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侧三里穴直下2寸。主治:牙痛,面神经麻痹等。针刺0.5~1寸。
-
驷马三穴
概述:驷马三穴包括驷马上穴、驷马中穴、驷马下穴。见《董氏奇穴针灸学》。驷马上穴·驷马三穴:驷马上穴为经外奇穴名。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咳喘、胸背痛、鼻炎、耳聋、耳鸣、面神经麻痹、目赤、乳房痛、半身不遂、下肢扭伤等。取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3寸。
-
驷马下穴
驷马下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驷马中穴直下2寸处。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咳喘、胸背痛、鼻炎、耳聋、耳鸣、面神经麻痹、目赤、乳房痛、半身不遂、下肢扭伤等。操作:针刺0.8~
-
驷马上穴
驷马上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驷马中穴直上2寸处。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咳喘、胸背痛、鼻炎、耳聋、耳鸣、面神经麻痹、目赤、乳房痛、半身不遂、下肢扭伤等。操作:针刺0.8~
-
驷马中穴
驷马中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取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3寸。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咳喘、胸背痛、鼻炎、耳聋、耳鸣、面神经麻痹、目赤、乳房痛、半身不遂、下肢扭伤等。
-
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指在邻近部位取2~3穴,用两针或三针并列方式,以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如:先在内关施针,然后于同侧大陵或间使再刺一针,就形成了“倒马针”。见《董氏奇穴针灸学》。
-
通山穴
通山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通关穴直上2寸。主治心脏病、胃病、头晕眼花、四肢痛等。操作:针刺0.5~0.8寸。
-
其正穴
其正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桡骨外侧,手腕横纹后6寸处。主治:妇科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脱肛,痔疮痛。操作: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深0.2~0.5寸。常与其门穴、其角穴同时应用。
-
五虎
概述:五虎:1.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位置:《医经小学》:“五虎四穴次指背,二节尖上七壮宜。”即在食指、无名指背侧,当第二、三节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握拳取穴。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经穴名·五虎:五虎位于大指掌面第一节之桡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主治:全身骨痛。见《董氏奇穴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