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经图翼
概述:《类经图翼》为书名。2卷为“运气”,为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图表,共80余篇,阐释《内经》运气学说最为详彻;11卷为“针灸”,系统论说穴位、主治、操作等,首论经络俞穴,次载针灸要穴歌及诸证灸法要穴。现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并附刊张介宾《类经附翼》四卷。2卷主要介绍“易理”在医学上的应用;
-
夹脊穴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穴位解剖: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
-
五虎
概述:五虎:1.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位置:《医经小学》:“五虎四穴次指背,二节尖上七壮宜。”即在食指、无名指背侧,当第二、三节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握拳取穴。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经穴名·五虎:五虎位于大指掌面第一节之桡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主治:全身骨痛。见《董氏奇穴针灸学》。
-
燕口
概述:燕口:1.病症名;2.经外奇穴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也即口吻疮、肥疮之别名。出《肘后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两口角之赤白肉际处。主治癫狂、口眼斜、小儿惊风、便秘、尿闭、三叉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
-
针灸经穴图考
《针灸经穴图考》为书名。黄竹斋编著。本书参考《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六十多种文献,搜集有关针灸学资料归纳而成。内容以十四经为纲,365穴及奇穴为目,考证穴位位置、主治、刺灸法等,还引用了不少针灸医案,内容较为丰富。本书以《类经图翼》一书为基础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的古今各家记述予以补充、整理汇编。
-
经脉图考
《经脉图考》为书名。清·陈惠畴撰。书载人体“内景”、骨度分寸、要穴及经脉循行、主病、图像等。内容主要采自《类经图翼》《医宗金鉴》等有关文献。卷二-三为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经穴的部位名称和主病、图像及歌诀;卷四论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及诸部经络循行发明,对于全身各部的经络分布考证较详。
-
手足大指爪甲穴
《神应经》:“癫痫、鬼眼4穴,在手大指足大指内侧爪甲角,其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上,三壮极妙。”《类经图翼》以“两手足大指爪甲”列作奇穴,名手足大指爪甲穴。《医学入门》、《医宗金鉴》则将位于手大指内侧爪甲角的二穴称“鬼哭”。《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谓本穴即少商二穴和隐白二穴。刺灸法:艾炷灸3~
-
奇输
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奇输指热病五十九俞或六腑之别络。见《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又“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杨上善注为:“诸阳奇输,谓五十九刺。”而张志聪注为:“奇输者,六腑之别络也。”奇穴·奇输:奇输指奇穴。《类经图翼》有《奇俞类集》。
-
络穴
概述:络穴为经穴分类名。后《类经图翼》加入胃之大络虚里而为十六络穴。络穴表:十五络穴表上肢里手太阴列缺手少阴通里手厥阴内关表手阳明偏历手太阳支正手少阳外关下肢里足太阴公孙足少阴大钟足厥阴蠡沟表足阳明丰隆足太阳飞扬足少阳光明躯干任脉络鸠尾督脉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
两手研子骨
两手研子骨经外穴别名。见《类经图翼》。即研子。参见该条。
-
肋罅
概述:肋罅(罅音xià下)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凡五尸者,…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以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肋罅。标准定位:肋罅穴位即乳头向外4寸之肋间隙处。主治病症:肋罅穴主治腹痛、胁肋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肋头
概述:肋头为经外奇穴名。《千金翼方》:“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肋头穴位于胸骨两侧缘,当第一及第二肋骨头下缘处,左右共4穴。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0.3~灸法:可灸艾炷灸3~
-
女膝
女膝为经外奇穴名,出《癸辛杂识》。别名女须、丈母、女婿。位于足跟,当跟骨之中点处。主治黄疸、吐泻转筋、骨槽风、齿龈炎、惊悸、精神病等。一般直刺0.2~或艾条灸5~《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之脚后跟穴及《类经图翼》所载之足踵穴,位置与本穴相当。女膝(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臂间
臂间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丁(疔)肿,灸掌后横纹后指,男左女右,七壮即差,已用得效。丁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手掌后臂间穴。在掌后横纹正中直上五横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齐化
齐化为运气术语。见《类经图翼》。阳干所统属之年,为中运太过,虽遇司天之气为克中运者,但因中运之气旺,司天之气不能克胜,反为中运所化,称为“齐化”。齐化的结果为太过之运受抑而为平气之年。如庚子、庚午、庚寅、庚申等年,为金运太过,虽逢子午君火司天或寅申相火司天,但“金齐火化”而为金运平气之年。
-
十七椎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灸法:可灸。
-
十七椎穴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灸法:可灸。
-
血府
血府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学》(上海)。参见积聚痞块穴:积聚痞块穴为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间旁开4寸处。主治积聚痞块、胃痛、肠鸣、消化不良、经闭、遗精等。一般直刺0.5~
-
后腋下穴
后腋下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腋后皱襞尽头处。主治肩背挛急不举、颈项瘰疬、喉痹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足二指上
足二指上为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名二趾上。位于足第二、三趾夹缝上1寸,当内庭与陷谷之间处。主治水病、齿龈炎、衄血、肠疝痛、足背红肿等。一般针0.3~0.5寸;可灸。
-
困学穴法
《困学穴法》为书名。日本·万塚汶上编著。印行于1835年(日天保乙未年)。书中以《十四经发挥》、《类经图翼》为依据,对经穴、奇穴的位置作分类介绍,并附图。还附少数日本灸穴,称“困学奇俞”。
-
张会卿
张会卿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张惠卿
张惠卿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奇俞
概述:奇俞:1.经外奇穴名;出《黑龙江医刊》。椎杼为经外奇穴名。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位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左右旁开0.7寸处。主治哮喘、肺结核。一般针0.3~奇腧·奇俞:奇俞即奇腧(奇输,腧通输)。奇输指奇穴。见《类经图翼》。
-
金英
金英为明代医学家。张介宾之师。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金梦石
金梦石即金英。参见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经穴(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这类腧穴《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风市、膏肓俞等。
-
经脉分野
书按不同部位分述经络的循行。本书后由徐师曾增补为《经络全书》。其内容为《类经图翼》所汲取。成书于万历四年(1576年)。本书是将明·沈子禄(承之)所著的《经脉分野》加以删订,并增入《经络枢要》而成。清·尤乘又补订,于康熙戊辰年(1688年)刊行。
-
神农经
《神农经》为书名。撰人不详。《类经图翼》中曾引用。书佚。
-
通一子
通一子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蒜垢灸
蒜垢灸为间接灸之一种。《类经图翼·卷十一》:“凡痔肿大热盛者,先以槐柳枝煎汤乘热熏洗过后,用壮盛男子篦下头垢,捏成小饼,约厚一分,置痔上;又切独蒜片厚如钱者,置垢上,用艾灸二七壮或三七壮,无不消散。”
-
歇火
歇火为灸法术语。歇:停止;火:指艾火。停止艾灸,谓之歇火。《类经图翼》:“凡灸头与四肢……宜时为歇火,或隔日再报”。
-
骻骨
概述:骻骨即髋骨。环跳为经穴名(HuántiàoGB30)。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一般直刺2~针感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样感觉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可灸。
-
髓膏
髓膏为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位于大腿伸侧远端,髌骨中线上3寸,股直肌外缘之点,向两旁各平开1寸处。主治腿足风湿痿软无力、膝关节炎、两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脚丫痛。一般直刺0.5~
-
干德符
干德符为运气学说术语,出自《类经图翼》。德,德性,即指十天干的五行属性;五运不及之年,若该年新运初交的月、日、时干与主运的五行属性相合,则成平气之年,这种情况称“干德符”。如丁亥年木运不及,但若交运日的日干或时干为壬,丁与壬同属木,则称该年为干德符而属平气之年。
-
下膊
下膊即前臂。指肘以下,腕以上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下肘内,循臂内后廉。”2.臂即上肢由肩至腕部分。即上臂和前臂的合称。《类经图翼》:“肘之上下皆名臂。”
-
大运
大运为运气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即“中运”。中运为凡十干所统之运的通称。见《素问遗篇·本病论》。因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统司一岁之气,故名。
-
天刑
天刑为运气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天,指司天之六气;司天之六气与主岁之五运相加临,如果司天之气刑克主岁之运,则称天刑。如庚子、庚午年少阴君火司天,中运则为金运,司天之君火刑克金运,则称该年为天刑。天刑有两种情况:若该年岁运为太过者,则称“齐化”,若岁运为不及者,则称“兼化”。
-
五行生数
五行生数为五行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即一、二、三、四、五分别为水、火、木、金、土的生数。五行生数、成数一方面把自然数配属五行,便于五行的推演运算,另一方面亦通过生成数的奇偶而与阴阳发生联系,使每一行都可分为阴阳,而阴阳又能统辖五行。
-
五行成数
五行成数为五行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即一、二、三、四、五分别为水、火、木、金、土的生数。五行生数、成数一方面把自然数配属五行,便于五行的推演运算,另一方面亦通过生成数的奇偶而与阴阳发生联系,使每一行都可分为阴阳,而阴阳又能统辖五行。
-
五音建运
五音建运为运气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角、徵、宫、商、羽五音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运,根据五音的太、少推定五运的太过或不及,称为五音建运。如甲年土运太过,则建运为太宫;丁年木运不及,则建运为少角等。
-
对化
对化为运气术语,见《类经图翼》。如巳亥所以化生厥阴,系因厥阴属风木,木生于亥,故正化于亥,但亥与已相对,故又对化于已。因此,十二地支中巳与亥同为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出《类经图翼》。与“对化”共同说明十二地支化生六气的道理。如厥阴属风木,木生于亥,故厥阴正化于亥而对化于巳,巳亥年同为厥阴风木司天。
-
类经
概述:《类经》为注释类书。明·张介宾(景岳)撰。主要内容: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二书的全部内容,以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类重新加以组合,并予注解诠释,每类又分若干小类。成为学习和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
张景岳
简介:张景岳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学术贡献: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小指尖
主治黄疸、 疝、消渴、百日咳。位于手、足小指(趾)尖端·小指尖:小指尖为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即手足小指穴。《备急千金要方》:“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足两小指头…”后《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手足小指穴。主治食注,消渴,小便频数, 疝。足小指尖并治难产。直刺0.1寸;
-
阴阳交
症状:症见出汗后仍发热,狂言,不能食,脉躁疾,多属重证。治疗:临床可根据患者有无阳明腑实证,而分别采用清法或下法。见《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阴阳交者死。”如巳亥年,少阴脉本应见于左寸,左寸不见沉细之象而反见浮大,右寸本应见浮大而反见少阴沉细之象,是为阴脉与阳脉交易其位,故为阴阳交。
-
阴囊下横纹
概述:阴囊下横纹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备急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阴囊下横纹。《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者,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定位:位于男性阴囊下第一横纹中点处。主治病症:主治口噤、目上视、腹中切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腋下穴
腋下穴经外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腋下穴。定位在腋中线上,腋窝直下1.5寸处。主治噫哕,胸膈满闷,狐臭,及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腋下
概述:腋下:1.经外奇穴名;2.人体部位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腋窝下1.5寸处。主治狐臭、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指胳肢窝及其下面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
足踵
足踵为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位于足后跟后侧正中线近下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霍乱转筋。一般灸3~7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