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伤
参见伤气、伤血、伤脏腑及脑骨伤:伤气指外伤后由于气闭、气滞引起的病。前者证见胸胁疼痛或窜痛、胀满,呼吸、咳嗽均牵掣疼痛,甚或咳血、吐血,喘促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口唇发绀,肤色苍白等危重症;初起昏迷时,治宜宣窍开闭,内服八厘散、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
内伤发热方
《傅青主男女科》卷二:别名:内伤散邪汤组成:当归1钱,柴胡1钱,陈皮1钱,栀子1钱,甘草1钱,白芍2钱,花粉2钱。主治:内伤发热,肝木郁者。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内伤散邪汤(《石室秘录》卷一)。
-
运脾饮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名:运脾饮组成:香附、半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草豆蔻、山楂、泽泻、神曲。虽属脾虚,初泻以消,健脾为先务,泻久以虚,补脾为上策,必兼外感、内伤,百无一失。是方香、夏、朴、陈、草蔻温中运脾,苍术力猛,祛风散寒,逐湿发汗,楂、曲消食宽中,苓、泻、甘草利水止泻。
-
头胀
头胀为症状名。外感多因湿热蒸郁所致。冬温、风温、温病、热病、时行、中暍、中暑,多有头重胀痛,皆是湿热火气内燔,慎不可用发散药。如冬温,阳旦汤;风温,萎蕤汤;温病,黄芩汤;热病、时行、中喝,白虎汤;中暑,清暑益气汤。”治宜泻肝降逆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等。湿痰、食积、疰夏等,亦可伴有头胀症状。
-
连壳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连壳丸:处方:黄连枳壳各60克(锉,以槐花120克同炒,去槐花)制法:上药研末,蒸饼为丸。功能主治:清热理气,凉血止血。治湿热内伤,大便下血。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医学入门》卷七:组成:黄连2两,枳壳2两(锉)。功效:解络脉之结。主治:内伤经络便血。
-
眩晕·痰浊上扰证
眩晕·痰浊上扰证(endogenousvertigowithsyndromeofupwarddisturbanceofphlegm-turbidity)又称内伤痰浊眩晕,是指痰浊上蒙,以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
-
眩晕·瘀血阻窍证
眩晕·瘀血阻窍证(endogenousvertigowithsyndromeofstaticbloodblockingorifices)又称内伤瘀血眩晕,是指瘀血阻窍,以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
-
脱营失精
因精神刺激所致的虚劳证。《素问·疏五过论》:“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源流》:“脱营失精,失志病也。”“若后贫后贱之人,忧愁思虑,愤恨悲哀,无一不有,故内伤脏腑。其治内服镇心丹,升阳顺气汤,外用香盐散,日擦牙齿。
-
眩晕·痰湿阻滞证
眩晕·痰湿阻滞证(vertigowithsyndromeofstagnationandblockadeofphlegm-damp)又称内伤痰湿眩晕,是指痰湿中阻,以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
-
百病始生
概述:百病始生: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3.特指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各种疾病。始生,即开始发生。本篇着重论述内伤外感诸病的发病因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病邪的传变及其一般见证,故名。《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王冰注:“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
-
补土派
补土派金元时期医学派别。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以各种致病因素最易耗伤人体元气,提出了“内伤学说”。他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由于他善于用温补的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为补土派。
-
查万合
查万合明代医家(1556-1624年)。泾县(今属安徽)人。少习儒,后攻医术,学医于周慎斋门下,得其传。善治内伤,认为内伤病人,只要调理得法,阳气活动,即能治愈。曾为胡慎柔治愈痨瘵病,因器重胡氏之颖悟沉静,将医术传于他,后又荐于周慎斋深造。撰《正阳篇》一卷存世。弟子众多,尤以陈贞乙得其传。
-
小儿寒证
小儿寒证为证候名。《幼幼集成》:“小儿寒证有七:面 白,粪青白,肚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外感寒邪,其病在表,治当温散表寒;内伤之寒,必由脾土虚寒,证属阳虚,宜理中汤温运中阳;若症变虚寒者,则由元气素虚,五脏亏损,大都属于脾肾虚寒之证,宜以温阳补中为治。
-
眩晕·肝阳上亢证
眩晕·肝阳上亢证(endogenousvertigowithsyndromeofupwarddisturbanceofhyperactiveliveryang)又称内伤肝阳眩晕,是指肝阳亢扰于上,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
-
眩晕·肝火上炎证
眩晕·肝火上炎证(endogenousvertigowithsyndromeofflaringupofliverfire)又称内伤肝火眩晕,是指肝火炽盛上炎,以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
-
问寒热
概述:问寒热为诊断学术语。十问之一。应联系发病经过及其他证候,区别外感、内伤两大类。辨证分型:外感发热伴有恶寒的,属表证。不恶寒而发热较高的(包括日晡潮热),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平时怕冷,四肢发凉,气短自汗的,多属阳虚。午后发热或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多属阴虚、血虚、骨蒸劳热。
-
劳倦
属内伤病因。泛指劳累过度,七情内伤,房事不节,饮食失调等消耗性因素。过度或长期的劳累疲倦,可损伤身体,成为致病因素。致病多伤及脾气与肾精,症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心悸不安,烦热自汗,动则喘促等。《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
绛舌
绛舌为舌色的一种。指舌体颜色深红的舌象。较红舌更红。主病有外感与内伤的区别。在外感病中,若舌绛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在内伤杂病中,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则是阴虚火旺;另有舌绛少苔而津液润者,多为血瘀。
-
饮食所伤
饮食所伤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等各种饮食失调因素而导致内伤。通常包括饮食失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或饮酒无度,或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等。饮食所伤直接影响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并可并发他病,是内伤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参见伤食、五味过伤各条。
-
五花障
五花障为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生于神珠之上,斑斑杂杂,盖五脏经络间之气俱伤,结为此疾。此状与斑脂翳,玛瑙内伤形略相似。斑脂翳乃破而结成瘢痕不能去者;玛瑙内伤乃小而薄,未掩瞳神之轻者;此则高厚显大,生在膏外可退。”
-
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为诊断学术语。气血痰食辨证为内伤杂病辨证方法之一。气的病证多指功能活动的紊乱、不足或障碍,如气虚、气滞、气逆、气厥等;血的病证,多指血的生成不足或运行失常,如血虚、血瘀、出血和血厥等;食的病证主要指饮食失调所致的急性和慢性消化紊乱与营养代谢障碍,如宿食、食积和食厥等。
-
蛇衔散
处方:蛇衔甘草(炙)芎藭白芷当归各30克续断黄芩泽兰干姜桂心各23克乌头37克(炮)制法:上十一味,合捣筛,令均匀。摘录:《刘涓子鬼遗方》卷二《鬼遗》卷二:方名:蛇衔散组成:蛇衔1两,甘草(炙)1两,芎1两,白芷1两,当归1两,续断3分,黄芩3分,泽兰3分,干姜3分,桂心3分,乌头5分(炮)。制备方法:上为末。
-
山羊肉
《*辞典》:山羊肉:出处:《日用本草》拼音名:ShānY nɡR u来源:为牛科动物青羊的肉。①《本草图经》:益人,兼主冷劳,山岚疟痢,妇人赤白带下。益气,利产妇。③《本草汇言》:大补虚劳,脱力内伤,筋骨痹弱。又治男子精寒髓乏,阳事不振,或妇人积年淋带,腰脊痿软,血冷不育等症,用酒煮烂,和椒、盐作脯食。
-
茯苓造化糕
处方:白茯苓4两,莲肉4两,山药4两,芡仁4两,白晚粳米2升(为粉),砂糖1斤(刮为屑)。主内伤,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摘录:《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四引《医方集略》《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四引《医方集略》:方名:茯苓造化糕组成:白茯苓4两,莲肉4两,山药4两,芡仁4两,白晚粳米2升(为粉),砂糖1斤(刮为屑)。
-
霍乱烦渴
《圣济总录》卷三九:“霍乱吐利之人,重亡津液,则藏气不和,上焦热,津液不足,故霍乱而烦渴也。”《症因脉治》分为外感霍乱烦渴和内伤霍乱烦渴。外感霍乱烦渴者,吐泻之后心下烦闷,唇干燥,口渴引饮,脉多沉滑或躁疾。宜用知母石膏汤、葛根清胃汤、人参白虎汤等方。宜用人参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独参汤等方。
-
荞菜
荞菜,每年在清明时节上市。荞菜中还含有荞菜酸,能起到凝血作用,所以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内伤出血、咯血、妇女月经过多、牙龈出血等。经常食用荞菜,可以降低超氧负离子的活力,从而削减氧自由基的生成,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对于抑止肿瘤也有一定帮助。荞菜的食疗功效荞菜性凉,具有清肝明目,凉血止血的功效。
-
病理模型
动物病理模型是研究生命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它可以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性观察,从而得出比较客观而明确的结论。制造的中医病理模型目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外感温热病理模型,包括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及伤寒六经病机;
-
非风
非风病名。卒然昏倒,神识昏愦之证。以其因内伤积损所致,而非外感风邪,故名非风。《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参见类中风条。
-
土七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土七别名:四十七号讼象方组成:桃仁、赤芍、泽兰、玄胡索、红花、陈皮、乌药、独活。临床应用:内伤兼痧:曹洪宇子之外戚,争夺家产,讼公庭,有老妇造其家,互相争殴,发热沉重,咳嗽吐痰,胸中胀闷,诸亲戚唯恐毙于曹姓室中,邀余往视,余为诊之。
-
樗树根丸
别名:樗根皮丸处方:椿根白皮(炒)。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功能主治:房劳内伤,气血两虚,不能固守,精滑不时,或作梦遗。用法用量:樗根皮丸(《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一引《入门》)。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二
-
大胶艾汤
处方:阿胶6克干地黄芍药各9克艾叶甘草当归芎藭各6克干姜3克制法:上八味,哎咀。功能主治:主妇人产后血崩,下血过多,虚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跌打损伤,内伤五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纳胶令烊,分二次服。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
-
导痰消滞汤
处方:南星、半夏、枳实、橘红、厚朴、石菖蒲、竹沥、生姜。功能主治:豁痰利窍。主内伤,口噤不语。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
夺郁汤
概述:夺郁汤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十八方。处方:苍术、藿香、香附、陈皮、砂仁、苏梗、生姜、草蔻仁、佩兰。苍术藿香香附陈皮砂仁苏梗生姜草蔻仁省头草功能主治:主治湿滞土郁,心腹胀满,呕吐泄泻,肘肿身重。用法用量:水煎服。
-
家秘归经汤
处方:当归、白芍药、黄芩、黄柏、丹皮、生地、甘草。功能主治:内伤吐衄,阴虚火动,血随火升,错经妄越所致者。用法用量:水煎,加磨犀角汁冲服。大便结者,加大黄同煎。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
家秘芎归汤
处方:当归、川芎、生地、连翘、细辛、蔓荆子。功能主治:内伤血亏头痛。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
宽中快斑汤
处方:陈皮、半夏、白术、枳实、木香、神曲、砂仁、黄连(姜炒)、甘草、厚朴、青皮、连翘、山楂肉。功能主治:痘疹起发,内伤饮食,腹中饱闷或痛,中气郁遏,致痘疹不能透发者。用法用量:上加生姜作引,水煎服。摘录:《痘疹全书》卷上
-
两治汤
《辨证录》卷九:两治汤:处方:白芍5钱,当归3钱,麦冬5钱,人参1钱,甘草1钱,桔梗2钱,苏叶8分,天花粉1钱。功能主治:益肝肺,补气血,消痰火。主人有终日高谈,连宵聚语,气血内伤,口干舌渴,精神倦怠,因而感冒风寒,头痛鼻塞,气急作喘。用法用量:水煎服。
-
马前散
《纲目拾遗》卷三引《救生苦海》:马前散:处方:番木鳖(忌见铁器,入砂锅内,黄土拌炒焦黄为度。石臼中捣磨,用细筛筛去皮毛,拣净末)5钱,山芝麻(去壳,酒炒)5钱,乳香末5钱,箬叶(烘出汗)5钱,穿山甲(黄土炒脆)1两。功能主治:痈疽初起,跌扑内伤,风痹疼痛。用法用量:米汤调作膏,纳脐中,以膏药贴上护住。
-
思仙续断圆
处方:木瓜(去瓤)三两,续断六两,牛膝(洗.焙)、薏苡仁(炒),各四两;脐)、防风(去芦.功能主治:治脾肾风虚,毒气流注,腿膝酸疼,艰于步履,小便遗沥,大便后重。此药补五脏内伤,调中益精凉血,坚强筋骨,益智轻身耐老。用法用量:每服三十至五十圆,空心,食前,温酒盐汤任下。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山牡丹
《*辞典》:山牡丹: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ShānMǔDān别名:葛藤、跌打王、藤续断(《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旋花科植物白花银背藤的根皮或全株。花簇生,为苞片所包,有总花梗,生1~生境分布:生于山间疏林或路旁灌木丛中。功能主治:①《广西药植名录》:全株:驳骨,止血,生肌,收敛,清心,润肺,止咳。
-
五解散
《洪氏集验方》卷三:组成:藿香叶1两(去土),人参1两,白术1两,半夏1两(汤荡洗7遍),甘草1两(炒),白茯苓1两,陈橘皮1两(汤荡洗1次),厚朴2两(去粗皮,用生姜自然汁涂,炙紫色为度)。主治:伤风感寒,或内伤生冷,头目昏痛,身体壮热,胸膈不快,干呕恶心,怯风怕寒,体虚自汗。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七情汤
《女科切要》卷三:组成:肉桂、陈皮、人参、甘草。主治:妊娠内伤七情,胎动不安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太上五神茶
《仙拈集》卷四引程氏方:组成:陈细六安茶1斤,山楂(蒸熟)4两,麦芽4两,紫苏叶4两,陈皮4两,厚朴4两,干姜(俱炒)4两。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疼,伤食吐泻。感冒风寒,葱、姜汤下;内伤,姜汤下;水泻痢疾,加姜水煎,露1宿,次早空心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末,瓷器收贮,置高燥处。
-
人参小柴胡汤
《症因脉治》卷二:组成:人参、柴胡、半夏、黄芩、陈皮、甘草。主治:胆胃内伤,表无外邪,但呕苦水,或白睛黄绿,或胁肋胀痛,长太息,属虚者。
-
全鸭丸
《不居集》下集卷一:组成:十大功劳10两,川地骨皮10两,六月雪根6两,白色百劳花6两(竹刀取碎,焙干为末),老鸭1只(7-10年者佳,1-4年者无用。主治:外邪不清,内伤积瘀,咳嗽,蒸热,失血。
-
平喘仙丹
《辨证录》卷四:组成:麦冬5钱,桔梗3钱,甘草2钱,半夏2钱,黄芩1钱,山豆根1钱,射干1钱,白薇1钱,乌药1钱,苏叶8分,茯苓3钱。主治:偶感风寒,一时动喘,气急抬肩,吐痰如涌,喉中作水鸡声。用法用量:水煎服。用药禁忌:此治外感之喘,而不可执之以治内伤之喘也。
-
血虚柴胡汤
《症因脉治》卷一:组成:柴胡、黄芩、广皮、甘草、人参、黄耆、当归、白芍药。主治:内伤血虚发热。
-
西洋十宝散
《外科全生集 新增马氏试验秘方》:组成:真血竭1钱6分,明雄黄4钱,上红花4钱,净儿茶2分4厘,辰州砂1钱2分,净乳香1钱2分,当归尾1两,净没药1钱4分,当门子3厘,梅片1分2厘。跌打损伤,皮肉青肿,未破者,用陈醋调敷患处;刀伤深重,未致透膜者,先用桑皮纸线缝好,多掺药末于上,以活鸡皮急急调护如前骨损养法即愈;
-
朱砂三棱丸
主治:痃癖,气块留滞,一切内伤。用法用量:每服15丸,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除朱砂外,生姜研汁,用面打糊为丸,如小豆大。
-
苏叶破结汤
《辨证录》卷四:组成:白芍5钱,茯苓5钱,半夏2钱,苏叶3钱,甘草1钱,枳壳5分。主治:内伤外感兼而成喘,七情气郁,结滞痰涎,或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痞满壅盛,上气喘急。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气通痰清矣,2剂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