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迎
此穴在人迎脉部位,故名人迎。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主治病症: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 
					
						
天五会
概述:天五会为经穴别名。人迎各一。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主治病症: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 
					
						
五会
概述:五会:1.经穴别名;一般直刺0.3~《备急千金要方》:凡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鸣,穷窘不得息,人迎主之。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
 - 
					
						
水突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水突穴100次,以有酸胀感为佳,可利咽润喉开音。注意:针刺不可过深,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针刺扶突也可使胸内手术(肺、食管、纵隔)得到良好的针刺麻醉效果,对胸交感神经有一定作用(可能是外周阻滞作用),使胸腔区域内获得良好的镇痛作用,表明扶突的针刺麻醉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
 - 
					
						
气舍
气舍位于颈部,人迎穴直下,锁骨内端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凹陷处。喉痹、瘿瘤皆为本穴所主。层次解剖: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神阙穴位于脐中,乃人体生命之门,灸之温阳救逆、开窍醒神,用于治疗中风脱证、四肢厥冷、尸厥等。神阙穴属任脉,近于下焦,故可治疗小便不禁、产后尿闭、妇女不孕等。
 - 
					
						
面八邪
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一般直刺或斜刺0.3~主要用于治疗胸肺、颈项等部疾患,如胸满气逆、呼吸喘鸣、咽喉肿痛、瘿气、喘息、食不下,以及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等。
 - 
					
						
虚火喉痹
虚火喉痹的治疗:辨证治疗:肺肾阴虚:喉痹·肺肾阴虚证(throatobstructionwithlung-kidneyyin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肺肾阴虚,以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咽部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少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每4日1次。
 - 
					
						
水门
概述:水门为经穴别名。属足阳明胃经。所属部位:颈水突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水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穴位解剖:水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腺侧叶(下端)。水突穴主治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咽喉肿痛、呃逆、瘰疬、瘿瘤。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水天
概述:水天为经穴别名。属足阳明胃经。所属部位:颈水突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水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穴位解剖:水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腺侧叶(下端)。水突穴主治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咽喉肿痛、呃逆、瘰疬、瘿瘤。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十二经标本
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标在背俞,即心俞穴。该经本在肘骨中,当曲池等穴处;标在颜下合钳上,约当人迎等穴处。其标部在腋下3寸,约当天池穴部位。即该经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约当内关穴处;行间上五寸所,指中封穴,标在肝俞。
 - 
					
						
阴蹻脉
从然谷穴循内踝下一寸照海穴,再由照海穴直上三寸至交信穴,从此循阴股鼠蹊处,入生殖器后而上行入腹胸里。循行路线:起于跟中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腹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奇经阴跷脉经别循行路径图阴跷脉阴蹻脉交会腧穴:阴蹻脉交会腧穴有照海、交信(足少阴肾经)、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 
					
						
阴跷脉
从然谷穴循内踝下一寸照海穴,再由照海穴直上三寸至交信穴,从此循阴股鼠蹊处,入生殖器后而上行入腹胸里。循行路线:起于跟中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腹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奇经阴跷脉经别循行路径图阴跷脉阴蹻脉交会腧穴:阴蹻脉交会腧穴有照海、交信(足少阴肾经)、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 
					
						
关格
或肢冷形寒,汗出不止,皮肤甲错或皱瘪凹陷等为常见症的关格证候。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阳气大盛,阴气不得荣之曰外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曰关格。饮之以药,热药入口即出,冷药过时而出,大小便秘,名曰关格。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 
					
						
阴阳俱溢
溢,指脉来盈溢、洪盛。阳,人迎脉。古代脉诊寸口(脉口)属阴,人迎属阳,若人迎与寸口脉俱洪盛如溢,示邪盛正衰,病进。《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
 - 
					
						
七次脉
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并以穴表示。《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抉突;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根即井穴;注指五输穴中的经穴;《灵枢·根结》首列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
 - 
					
						
颈脉
颈脉即人迎脉。王冰:“颈脉,谓耳下及结喉傍人迎脉是也。”出《黄帝内经灵枢·水胀》。人迎为人体部位名。指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的部位,亦称人迎脉。《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 
					
						
人迎脉
人迎脉为古代诊脉的部位。指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的部位,亦称人迎。《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现不常用。
 - 
					
						
一次脉
一次脉指颈部旁开任脉第一行次的经脉,以穴表示。一次脉即足阳明胃经,以穴表示即人迎穴。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以穴表示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其中除天突、风府外,均是阳经在颈部的“入”穴。
 - 
					
						
扶突
主治病症: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咳嗽多唾,喉中痰鸣,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配伍:扶突配天突、水突、合谷治瘿气。研究进展:针刺麻醉:针刺扶突穴可增强头颈及胸部皮肤痛阈,常用于上述部位针麻手术。
 - 
					
						
脉度
2.脉诊上辨别脉象;《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记载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和蹻脉、任脉、督脉等长度。手之六阳。五十营章。尚御公曰。血留于络脉。阳脉不和。阴脉不利。阴气太盛。故曰关格。营气不行。起于然谷之后。上出人迎之前。再按、本经大惑篇曰。留于阳则阳气满。其流溢之气。外濡腠理。卫气之行。故为大经隧。
 - 
					
						
水穴
主治病症: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咳嗽多唾,喉中痰鸣,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配伍:扶突配天突、水突、合谷治瘿气。研究进展:针刺麻醉:针刺扶突穴可增强头颈及胸部皮肤痛阈,常用于上述部位针麻手术。
 - 
					
						
足阳明标本
足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阳明胃经本部,在大趾侧次趾端的厉兑穴;其标部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部。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六经标本
六经标本指手足六经的标部和本部。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
 - 
					
						
四海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水谷之海在胃—上腹部;此外,四海还有各自输注的穴位。四海及其所通穴位四海部位所通穴位脑为髓海头盖(百会),风府膻中为气海胸柱骨上下(颈部),人迎胃为水谷海上腹气冲、三里冲脉为血海下腹大杼,上、下巨虚经络由经脉、络脉以及无数的孙络、浮络构成。
 - 
					
						
加减大青龙汤
《医学探骊集》卷三:加减大青龙汤:处方:麻黄3钱,桂枝3钱,荆芥穗3钱,山甲片2钱(炙),连翘3钱,煅石膏4钱,淡豆豉4钱,葛根6钱,皂刺3钱,黄芩4钱,木通3钱,甘草2钱。功能主治:外感寒邪,或4-5日,或5-6日,依然头痛身热恶寒,其脉象人迎与气口相等,俱浮洪而数,数极或7至8至者。石膏甘寒,清内热解肌表;
 -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分别指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头颈部的人迎(属足阳明胃经);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动脉(属手太阴肺经)。见《素问·阴阳别论》。
 - 
					
						
诊脉
诊脉即切脉。切脉为诊查脉象的方法。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是我国最早创用的诊断技术。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并从脉的位置、次数、性状、形势等,分为二十八种脉象。
 - 
					
						
哑穴
哑穴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颈前2穴,位于人迎与水突二穴连线中点,稍向外斜0.2寸,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部有颈总动脉,触之脉搏应手;颈后2穴,位于风池穴之上0.4寸,枕骨下际,胸锁乳突肌终止部。主治先天性聋哑、后天性聋哑。一般颈前2穴,避开动脉,斜刺1.0~颈后2穴,直刺1.0~
 - 
					
						
卒死
卒死(suddendeath)是指以6小时以内不明原因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寸口、人迎、趺阳脉搏动消失,呼吸暂停,全身青紫,瞳神散大,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 
					
						
声嘶失音按摩法
声嘶失音按摩法(trachyphoniaandaphoniamassage)为中医治法名。是指按摩人迎穴、水突穴、局部敏感压痛点及咽喉部三条侧线,以治疗声嘶失音的方法。
 - 
					
						
胃脘痈
①出《素问·病能论》:“人迎者,胃脉者。又名胃脘内痈、胃痈。若身热不退,咯吐脓血,脉洪数,为脓已成,宜服赤豆薏苡仁汤;②另有《疡科心得集》卷中:“胃脘痈者,生于中脘穴,有外痈,有内痈,外痈在皮里膜外,初起漫肿,渐之焮红成脓,此由平素醇酒厚味湿热积聚,脾阳失运,凝滞气血而发…”
 - 
					
						
外格
外格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阳气亢盛之极,盈溢于外,不能与阴气相交所致的格拒现象。
 - 
					
						
心小肠俱虚
心小肠俱虚为病证名。指心与小肠两经俱虚。《备急千金要方》:“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俱虚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厥,肠澼,名曰心小肠俱虚也。”心虚则少气畏寒而肢厥,小肠虚则分清别浊功能失常而洞泄肠澼。治以补中益气为主。
 - 
					
						
心小肠俱实
指心与小肠两经实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若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临床除上述见证外,尚可见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治宜通腑泄热,或兼导赤清心。
 - 
					
						
小儿瘿气
小儿瘿气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症见颈部肿物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多因气结或水土因素所致。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治宜理气软坚,健脾除湿,用四海舒郁汤、海藻玉壶汤加减。针刺取天突、人迎、足三里、合谷。
 - 
					
						
喑
虚证者,病程长,常兼咽干痛、潮热虚烦等症。现代医学所称之急、慢性喉炎、喉头结核、声带劳损、声带小结及癔病性失音等,均可参考本条施治。针灸治疗:以人迎、水突两穴为主。或用耳穴心、肺、肾、咽喉、内分泌,针刺后留针20分钟,隔日1次。暴暗者可加通里、哑门、廉泉、内关,用泻法,每日1次。
 - 
					
						
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灵枢·热病》:“舌本烂,热不已者,死。”《温病条辨·汪序》:“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类经·气味类》:“亦犹乱世之甲兵,饥馁之粮饷,所必不容已者,即此药也。”
 - 
					
						
中病傍取
中病傍取为取穴法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并例举具体治法如:“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泻三里与气街;《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参见“病在中旁取之”:“病在中旁取之”为治则之一。如胃脘痛,针刺四肢的合谷、内关、足三里等。
 - 
					
						
中
《灵枢·玉版》:“迎之五里,中道而止。”⑧指中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刺禁论》:“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 
					
						
经络全书
本书是将明·沈子禄(承之)所著的《经脉分野》加以删订,并增入《经络枢要》而成。后编名“枢要”,又分原病、阴阳、藏府、营卫、经络、常经(即十二经)、奇经、人迎气口、三部、诊脉、清浊、虚实、客感、传变等14篇。
 - 
					
						
疏
《素问·阳明脉解》:“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灵枢·五变》:“内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灵枢·终始》:“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据《太素》卷十四人迎脉口诊及杨上善注,“疏”当作“躁”。如《素问·疏五过论》。
 - 
					
						
少腹胀
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肾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胀,济生肾气丸。”小腹满,小便利,蓄血也,重者桃红承气汤,轻者犀角地黄汤;腹满手足厥冷,真武汤;
 - 
					
						
切脉
切脉为诊查脉象的方法。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前人有二十四脉(《脉经》)、二十七脉(《濒湖脉学》)、二十八脉(《诊家正眼》)、三十脉(《诊家枢要》)、三十二脉(《诊宗三昧》)等诊法,现多沿用二十八脉。即十二经脉左右相加,并任脉、督脉、阴蹻、阳蹻共二十八脉。
 - 
					
						
平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正常脉象:平指正常脉象。气血平和、饱满,阴阳平衡:平指生理学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上工平气。”性味平和的剂型为平剂。古通便、辩(辨)。如平脉法,即辨脉法;平虚实,即辨虚实。
 - 
					
						
庞安时
庞安时为北宋著名医学家。据《仇池笔记》载:有民间孕妇临产,胎儿七日未下,安时针之胎落。世医,其父以《脉诀》教授,嫌浅近不足取。复钻研黄帝、扁鹊脉书,及《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诸书,汇通百家,尤尚《难经》。书中提出温病不能全用伤寒汗下法治疗的新观点,对后世温病学派有所启迪。
 - 
					
						
满
③指气口脉气满实。《素问·大奇论》:“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灵枢·小针解》:“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灵枢·骨度》:“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骬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素问·热论》:“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 
					
						
脉口
脉口又名气口、寸口。位于两手桡骨头内侧之桡动脉搏动处,是中医诊脉的处所,分寸、关、尺三部。《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 
					
						
脉
《黄帝内经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五不女之一·脉:脉为五不女之一。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五种不宜:一曰螺,阴户外纹如螺蛳样,旋入内;
 - 
					
						
颈脉动
结喉两旁足阳明经人迎穴处动脉(即颈总动脉)搏动亢进之证。《灵枢·论疾诊尺》:“视人之目窠上微痈(“痈”,《脉经》作拥),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见于水肿、喘证、怔忡等病证。
 - 
					
						
禁灸穴
禁灸穴为古代认为禁用艾炷灸的腧穴。禁灸穴为禁用灸法的腧穴。如睛明、丝竹空靠近眼球,人迎在颈动脉处,经渠在桡动脉处等。《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禁灸24穴,后世逐渐有所增加,近代由于医学进展,对禁灸穴的认识也更为明确,目前除颜面、血管、乳头和心尖搏动等处外,不少古代禁灸的穴位已可依据病情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