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微
《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②精气衰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吴崑注:“精微象见,言真元精微之气,化作色相,毕现于外更无藏蓄,是真气脱也,故寿不久。”
-
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后者是指能促进体内水液的运转和排泄,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运化,是消化和运输的意思。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则可发生大便溏泄,身重肤肿等症。《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脾肺两虚
脾肺两虚是指脾主运化,饮食中的水谷精微须由脾来吸收,上输于肺,然后转输全身,营养各组织器官,二者关系密切,往往互相影响。脾肺两虚即脾气不足兼有肺气不足。临床表现面色少华、手足不温、怠倦食少、便溏、咳嗽、短气、痰多,舌淡嫩苔白,脉虚或虚数等证候。治疗多以补脾益肺法,脾气旺则肺气易复,即为培土生金法。
-
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灵枢·禁服》:“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⑧指微脉,搏劝微弱无力之脉象。《灵枢·热病》:“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分别阐述胎儿的禀受、胎疾、初生儿的洗浴、断脐、哺乳、慎护、食忌、脉理、以及五脏主病、发热症治等。卷四-二十为各论部分,系统论述小儿多种常见病,而于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疳)及咳嗽、吐泻、黄疸、诸虫等病尤为详备。书中引用的文献多出《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圣济经》等书。论方俱备,内容丰富。
-
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系与胃主降浊的功能相对而言。脾气的特点,以上升为主,脾气上升,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
动态观念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中医学还用五行生克乘侮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相互资生、幅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在病理过程中相乘、相侮。饮食物化为精微物质,精微物质转变为功能和废物,这一切都是气化的作用,这种气化过程即是运动过程。
-
脾主四肢
脾主四肢指四肢的功能活动与脾气输布水谷精微充养骨骼有着密切的关系。脾通过升清和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送至四肢,以维持四肢正常生理活动。故凡脾气虚弱者,则多见四肢乏力、消瘦或浮肿;《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
中焦
概述:中焦:1.三焦分部名;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在胃中脘。”其主要功能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温病三焦辨证之一·中焦:中焦为温病三焦辨证之一。《温病条辨》:“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转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
土爰稼樯
土爰稼樯是形容五行中土的特性。出自《尚书·洪范》。稼樯,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樯。”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生长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具有生长、承载、化生、长养的特性。常喻脾胃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
-
分清泌浊
分清泌浊即泌别清浊。指小肠在承受胃中饮食以后,进行消化和分清别浊的过程。小肠将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清浊两部分:其清者,即水谷精微,为小肠所吸收,上输于脾;其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则下注大肠,或渗入膀胱。
-
水精
水精指津液。包括水分及营养精微。《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
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是指人出生之后,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及摄入的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精华成分以及脏腑气化所生成的精微物质。它是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来源于饮食水谷,禀受于后天,故又称后天之精。
-
四支解堕
四支解堕为症状名。指手足四肢怠惰松懈如脱的症状。由于脾失运化精微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可见于虚劳等证。
-
四肢懈惰
四肢懈惰为症状名。见《医钞类编·肢体门》。即四支解堕。指手足四肢怠惰松懈如脱的症状。由于脾失运化精微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可见于虚劳等证。
-
生化之源
概述:生化之源即化源。《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脾主后天,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需经脾胃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临证指南医案· 》:“脾属阴,主乎血;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冲和之德。一般常指第二义。
-
五火
五火为生理学名词。五脏之元阳。五脏各有阴有阳,阴阳各有盛衰之变,五火是指五脏之亢阳。《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张志聪注:“一水,谓太阳之水;五火,五脏之阳气也。”王冰注:“五火,谓五脏之厥阳。”
-
血之府
血之府是脉管的别称。血行脉中,脉为血液汇聚、活动的场所。脉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黄帝内经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血虚
血虚为病机。是指血液亏虚,血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器官失养的病理变化。血虚常因失血过多,思虑过度,寄生虫,或脏腑虚损,不能化生精微所导致。临床表现为面白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等症。治疗宜补血为主,或补气益血。方用四物汤或归脾汤。
-
虚静
虚静心无旁念。《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
胸中之府
胸中之府指背部。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胸中,喻脏腑。胸、背前后相应,内容脏腑,故称。《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
形肥经少
概述:形肥经少为病证名。见《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指形体肥胖妇女行经量少之病。病因病机:多因体质肥胖,脾虚气衰,水谷精微不能运化为血,反化为水湿痰涎所致。症状:症见身体益胖,月经逐渐量少,色淡质稀,或夹带下等。治疗:治宜健脾除湿。方用二陈汤加当归、川芎。
-
心疝
诸疝分类中之一种。指心痛、唇口变青、四肢逆冷之证。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多因阴寒之气上冲于心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疝者痛也,由阴气积于内,寒气不散,上冲于心,故使心痛,谓之心疝也。治宜温散寒邪,方用牡丹丸、橘皮益智汤等方。
-
项
项为人体部位名。指头下肩上部位的后部,即自枕骨至第七颈椎间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夏应中矩
夏应中矩脉象名。指脉应四时之象。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夏季茂盛,气候炎热,人体阳气盛强,脉象应洪大,像方形的矩一样。
-
夏日
夏日夏令之日。《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
下竟下
下竟下为《内经》诊法对体表部位的划分。是前臂内侧近端,下三分之一的尽端,至肘横纹的尺泽,为测候腰股下肢的部位。《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是对前臂内侧皮肤(尺肤)诊察部位的划分。上竟上,是前臂远端上三分之一的尽头,即鱼际部,为测候胸中和咽喉的部位。
-
浊阴
浊阴①指自然界质重阴浊有形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也。”如水谷精微中的浓稠部分,饮食糟粕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
浊气归心
浊气归心生理学名词。饮食精微浓浊部分归于心脏,由心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说明心脏起着输送营养的总枢纽作用。《素问·经脉别论》:“饮食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马莳注:“谷气入胃,其已化之气,虽曰精气,而生自谷气,故可名为浊气也。”
-
浊气
浊气病因病理学名词。《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②阴寒之邪。如呼出的废气,排出的矢气等。④与清阳相对而言的重浊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⑤肠胃中有形的食物残渣。《灵枢·小针解》:“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
-
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治者治皮毛…”②治理,管理。《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⑤炮制中药。《本草纲目》:“譬如治药,得法则益人,反是则有损。”
-
真灵
真灵即真灵之气。古人谓此存在于广袤的宇宙之中,是一种具有原始生命机能,能化生万物的精微物质,为万物之本源。《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廖廓,肇基化元……布气真灵,揔统神元。”
-
折髀
折髀病证名。大腿疼痛如折断的病证。《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
-
泽
泽①聚水的洼地。《灵枢·淫邪发梦》:“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灵枢·经脉》:“血不流则髦色不泽。”《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与“干燥”相对。《素问·气交变大论》:“有泽有燥。”王冰注:“泽,湿润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德泽下流,子孙无忧。”
-
唾
唾①唾液,口腔内消化腺分泌液。《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脾为涎,肾为唾。”②指痰液。《素问·评热病论》:“劳风…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素问·脉要精微论》:“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④精神疗法之一。见“唾痈呪病。”
-
土生万物
土生万物为人体生理术语。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故借自然界万物滋生于大地的现象,比喻脾胃为营养生化之源的生理特点。胃主受纳和消化食物,脾主吸收和输布营养精微,为各脏腑器官组织的生长和机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
水谷之海
水谷之海为四海之一,胃的别称。出《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意指胃居中焦,为太仓,功主受纳、腐熟水谷,产生精微物质营养全身,故胃为水谷之海,其中气血输注的重要穴位,上在气冲,下在足三里。其证候:“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
受气
受气①受纳水谷精微之气。《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②吸收天空之清气。《灵枢·阴阳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
-
肾藏精
肾藏精(kidneystoringessence)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生理功能。肾为藏精的器官,包括藏生殖之精,主管人的生育繁殖,以及藏五脏六腑之精,主管人体生长发育。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主人体生长发育。《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
上盛
概述:上盛:1.人体上部邪气盛;2.人迎脉浮盛的脉象。《黄帝内经灵枢·卫气》:“上盛则热痛。”人迎脉浮盛的脉象·上盛:上盛指人迎脉浮盛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
-
上附上
上附上为《内经》诊法对体表部位的划分。上,指上段,即远端;“上附上”是对“中附上”而言,即前臂远端的三分之一,至腕横纹为止。左手外(桡)侧候心,内(尺)侧候膻中。《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是对前臂内侧皮肤(尺肤)诊察部位的划分。
-
涩
概述:涩:1.中药学名词;《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尺肤诊象之一·涩:涩为尺肤诊象之一。属于阳盛阴液不足之象。《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
清者为营
营气与卫气均源于水谷精微,其清稀部分化生为卫气,其浓浊部分则化生为营气。《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一说清者指柔和言,唐容川曰:“清浊以刚柔言,阴气柔和为清,阳气刚悍为浊。”一说清者指精气言。张介宾曰:“清者,水谷之精气也。”
-
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spleengoverningmuscle)指肌肉的营养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反之,脾病营养不足,则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甚或痿废不用。《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
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生理学术语。指脾的功能特点。是与胃气主降相对而言。指脾气能将饮食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输布于其他组织器官,而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参脾主升清条。
-
面色苍黑
面色苍黑证名。面黑枯暗如尘。见《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提示病情危重。《素问·脉要精微论》:“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类经·脉色类》:“重漆之色,光彩而润,地之苍黑、枯暗如尘,此水色之善恶也。”参见面部黧黑条。
-
面青
面青诊断学名词。系一种色诊。青为风之色,属肝。青而脱色,为惊恐;青而黑色,为寒痛;青而淡白,为虚风;青而带赤,为肝火;青赤晦滞,为郁火;小儿惊风,成人痉厥,每有青色出现,是为先兆。妇女痛经也可见青色。青色而光泽明润为有胃气,枯槁晦滞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论》:“青欲如苍譬之泽,不欲如蓝。”
-
脉管
脉管为血液运行的道路。简称“脉”。脉指脉管。气血运行的道路。《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脉与心密切相连。
-
卷
卷㈠(juǎn)①短缩不利。《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灵枢·刺节真邪》:“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⑶(quán,音全)通“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拳多肉以温。”
-
筋之府
筋之府指膝部。膝为腿部主要肌肉的肌腱的汇聚维络之处,膝被称为“筋之府”。《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