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拿法
推拿法正骨八法之一。该法具体又可分成推法和拿法两种。《医宗金鉴》卷八十七:“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归处也。拿者,或两手或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本法可用于骨折愈合后或其它原因所遗留之关节等处僵直者。
-
幼科集腋
《幼科集腋》为书名。朱裕原撰。此书专述儿科推拿,治术上作者推崇夏鼎之《幼科铁镜》。书中先述推拿辨证总论,并附全身部位推拿图10幅。后列述惊风24症推拿法,并重点介绍夏鼎有关脐风推拿法、救脐风法、治麻症法等内容。现有1936年苏州刊本。
-
夏云集
夏云集为晚清医家。字祥宇,又字英白。河南新息人。长于儿科推拿,撰有《保赤推拿法》(又名《推拿精要保赤必备》)(1885),后有许敬舆(公岩)等之增释本,称《增图考释推拿法》(1933)。夏云集,习举业,官至江苏句容知县。兼通医术,擅长儿科推拿。
-
肩关节脱位
手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肩胛下肌关节囊重叠缝合术(Putti-Platt氏法)和肩胛下肌止点外移术(Magnuson氏法)病因学:肩关节脱位最常见,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50%。40%合并大结节骨折,也可发生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肱骨头压缩骨折,有时合并关节囊或肩胛盂缘自前面附着处撕脱,愈合不佳可引起习惯性脱位。
-
许敬舆
许敬舆曾为夏云集所撰《保赤推拿法》著增释本,称《增图考释推拿法》(1933年刊行)。夏云集为晚清医家。字祥宇,又字英白。河南新息人。长于儿科推拿,撰有《保赤推拿法》,又名《推拿精要保赤必备》(1885年刊行),后有许敬舆(公岩)等之增释本,称《增图考释推拿法》(1933年刊行)。
-
熊运英
熊运英为清代医家。字应雄。东川(属四川)人。长于推拿术,撰《推拿广意》(后经陈紫山重订)。以图解讲述诸穴脉,并附歌诀,列述诸病证及推拿法的应用方,包括手术外治、内服药等,流传较广。
-
收诊法
概述:收诊法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幼科推拿秘书》。《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诸症推毕,以此法收之,久病更宜用此。”《幼科铁镜·卓溪家传口诀》:“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气血行,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周身。”《保赤推拿法》:“不拘何症,推拿各穴毕,掐此(肩井)能周通一身之血。”
-
猿猴摘果
猿猴摘果为小儿推拿方法名。用两手大指、中指挟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数次;《厘正按摩要术》卷三:用左手食、中二指捏小儿阳穴,大指捏阴穴。属寒症者,用左大指从阴穴往上经三关揉至曲池,转下经六腑揉至阳穴,名转阳过阴;俱揉几遍,揉毕,再用右大指捏小儿心、肝、脾穴各一下,并各摇几十次,寒证往里摇,热证往外摇。
-
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推拿专著。清·张振鋆辑。刊于1889年。本书是在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校订补辑而成。卷一辨证,包括四诊及按胸腹等儿科诊断法,尤重小儿望诊。卷三取穴,包括十四经脉经穴图说及儿科推拿的各种取穴及手法图说29个;卷四列证,叙述惊风、疳疾等24类疾病的症候及推拿法。
-
双龙摆尾
双龙摆尾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又名二龙摆尾。1.左手屈按儿中指无名指,右手摇其食、小二指。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2.右手拿儿食指,左手拿小指,往下摇拽。3.左手托儿斗肘,右手拿其食、小二指扭摇,以上二法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此法能治大小便秘结。
-
气关
《中医药学名词》(2004):气关是指小儿指纹的中间部分,位于食指第二节,即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纹在风关是邪浅病轻,纹透气关是邪较深,纹达命关则病尤重,若指纹延伸至指端为“透关射甲”,则病更重。关于指三关:指三关又名小三关。《小儿推拿广意》:“指上三关,推之通血气发汗。”
-
捻五指背皮法
捻五指背皮法小儿推拿治疗方法名。《保赤推拿法》:“捻五指背皮法:将五指背面夹缝上皮轻轻捻之,治惊吓,又治燥湿。”
-
骆如龙
骆如龙为清代医家。字潜庵,安徽太平人。专门儿科,注重推拿法,撰有《幼科推拿秘书》(又称《推拿秘书》)一书(1784)。骆如龙,专业儿科,注重推拿法,撰《幼科推拿秘书》五卷(1784年刊行),后世将此书改为《幼科推拿全书》,删为四卷。
-
开天门
开天门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自《幼科铁镜》。又名推攒竹。由小儿两眉头之间向上直推至额上前发际处。《保赤推拿法》:“先从眉心向额上,推二十四数,谓之开天门。”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用治感冒,头痛,惊风等症。
-
刮手背法
刮手背法小儿推拿方法名。《保赤推拿法》:“刮手背法,从儿手背刮至中指梢,能使儿泻。”
-
刮法
概述:刮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用指甲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医学入门》:“将大指爪从针尾刮至针腰,此刮法也。”《保赤推拿法》:“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或用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象牙板、玻璃棒或圆针等辅助工具,以代替手指在体表上进行推动。
-
凤凰单展翅
凤凰单展翅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凤单展翅。2.左手跪顶小儿一窝风处,右手食指将小儿大指屈压在内劳宫,右大指按拿外劳宫并摇动(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3.右手拿小儿中指,左手按掐外肘处,慢慢摇动,能消噎膈,除虚热(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
-
分推法
概述:分推法为小儿推拿手法名。动作要领: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做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做弧线分推。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
-
飞金走气
飞金走气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自《幼科推拿秘书》。即飞经走气。操作方法有四种:①先运五经穴,后张开五指在内关拍打,再推心经,揉气关(见陈氏《小儿按摩经·手诀》)。②用拇指按儿总筋处,食中二指推向手弯处(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此法性温,能行气化痰,清肺热,治失音,消膨胀。
-
迭法
迭法推拿手法名。两手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节处为着力点,在治疗部位上作前后来回的摆动。③股迭法:一手握住膝盖,一手握住小腿,作屈髋动作,然后再向外或向内转动髋关节,可促进肠胃蠕动,治疗大便秘结。《诸病源候论·心腹胀候》:“《养生方》导引法云:伸右胫,屈左膝,内压之…
-
扯法
扯法推拿手法名。用拇指和屈曲的食指,捏住皮肤一提一放,至皮肤上出现充血性红斑为度。《保赤推拿法》:“扯者,于儿皮轻轻频摄之而频弃之也。”常用于眉心(印堂)、颈项、腹背等处。有祛风散寒、退热止痛等作用。对感冒、中暑的头胀、胸闷和晕车、晕船等症有一定的效果。
-
老龙
概述:老龙:1.推拿穴位名;2.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广意》。掐此穴治惊风、昏迷。《保赤推拿法·掐老龙穴法》:“此穴在中指背靠指甲处。相离如韭叶许。若儿急惊暴死,对拿精灵、威灵二穴,不醒,即于此穴掐之,不知疼痛,难救”。出《幼科铁镜·虎口合骨穴图》。主治气厥。一般以指掐或用毫针直刺0.1~
-
整骨十法
整骨十法是整骨复位手法,古名正骨法。为检查骨折和关节脱位的主要方法之一。(2)拔伸法。亦名翻托法,指将骨折端推成角移位,折角方向选择在远、近两骨折端横截面上的两个直径线相连成一线处,采用反折复位的一种手法。(5)旋转法。是医者对骨折和关节脱位采用手推、拿捏方式,做为骨折整复后的一种辅助手法。
-
开法
概述:开法为推拿手法名。参见平推法及开天门:平推法为推拿手法,为推法的一种。《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以两手四指…推下至缺盆中…推从摩法出,…出《幼科铁镜》。又名推攒竹。《保赤推拿法》:“先从眉心向额上,推二十四数。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用治感冒,头痛,惊风等症。见《类经·针刺类》。
-
五经纹
概述:五经纹: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手五指掌侧,拇指指节横纹中点1穴,食、中、无名、小指之近侧指节横纹中点4穴。《保赤推拿法·运五经纹法》:“五经纹,即五指第二节下之纹,用大指在儿五经纹往来搓之,治气血不和,肚胀,四肢抽掣,寒热往来,去风,除腹响。”
-
揉手背法
揉手背法小儿推拿方法名。出《保赤推拿法》。重揉小儿手背。可平肝和血,用治惊风等病证。
-
揉法
揉法推拿手法名。《保赤推拿法》:“揉者,医以指按儿经穴,不离其处而旋转之也。”本法有祛瘀活血,消肿散结等作用。掌揉法具有理气和胃,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可治疗脘腹胀痛、胸胁支满、腹泻、便秘、头痛、失眠等疾患。本法适用范围较广,头面、胸胁部均可应用,可治疗头痛、脘腹痛及软组织损伤等症。
-
揉大指甲法
揉大指甲法小儿推拿方法名。《保赤推拿法》:“揉大指甲法,大指甲为外脾,揉之,补虚止泻。”
-
掐五指爪甲
掐五指爪甲小儿推拿方法名。重掐小儿五指的爪甲处。《保赤推拿法》:“掐五指爪甲法,治惊吓,若不醒,再拿精宁、威灵二穴。”
-
捧耳摇头
捧耳摇头小儿推拿方法名。又名揉耳摇头,丹风摇头。先用两手拇、食两指柔捏小儿两耳垂,再用两手捧住小儿头部轻轻摇动。有镇惊、退热、祛风寒等作用。《保赤推拿法》:“将两手捻儿两耳下垂揉之,再将两手捧儿头摇之。”
-
黄筋
黄筋推拿穴位名。①即赤淡黄筋。见《保赤推拿法》。②即赤筋。详该条。
-
凤单展翅
凤单展翅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凤凰单展翅。2.左手跪顶小儿一窝风处,右手食指将小儿大指屈压在内劳宫,右大指按拿外劳宫并摇动(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3.右手拿小儿中指,左手按掐外肘处,慢慢摇动,能消噎膈,除虚热(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
-
分法
概述:分法为推拿手法名。分推法:分发即分推法。动作要领: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做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做弧线分推。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
-
打马过天门
打马过天门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即打马过天河。出陈氏《小儿按摩经》。4.用左大指捏儿总筋,左大、中指沿天河弹至曲池,反复几遍,再掐肩井、琵琶、走马等穴(见《厘正按摩要术》卷三)。推劳宫可补心气,推左手由尺侧而还可通小肠之气,推右手经桡侧而还可通大肠之气(见《脏腑图点穴法·点穴法》)。
-
赤筋
赤筋推拿穴位名。①又名浮筋。位于腕部掌侧横纹,近桡动脉处。《保赤推拿法·掐赤筋法》:“掌肱交界之横纹上,靠大指边,第一赤筋,属火,以应心与小肠,掐之,治内热外寒,霍乱。”②赤淡黄筋,参见该条。
-
按弦搓摩
按弦搓摩小儿推拿方法名。②左手拿儿手、掌向上,右手大食二指自阳池穴轻轻按摩,经三关至曲池,再经六腑至阴池穴,属阳证,关轻腑重;属阴证,腑经关重;③用两大指搓儿手与肱之背面各几下,再拿儿手慢慢摇动(见《增图考释推拿法》上卷)。此法能消痰化积,消痞。
-
痧
概述:痧:1.感触秽浊不正之气而出现腹痛、吐泻等症;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掐中指甲法
掐中指甲法小儿推拿方法名。《保赤推拿法》:“掐中指甲法,将儿中指甲上面轻轻掐之,止儿泻。”《厘正按摩要术》:“掐中指甲,医者以大指入儿中指甲内,着力掐之,治急慢惊。”
-
平推法
平推法为推拿手法名。推法之一。分别以手指、全掌、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为着力点,贴于人体的一定部位上,用力向前作直线移动。有温通经络,利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等作用。《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以两手四指…推下至缺盆中…《保赤推拿法》:“推者,医指按儿经穴,挤而上下之也。”推从摩法出,…
-
肩胛骨出
肩胛骨出病名。肩关节脱臼。出《理伤续断方》。又名肩胛上出臼,肩骨脱臼,肩骨失落,臑骨突出,髃骨骱失,肩骨出髎,肩骱迭下等。证见患肩部疼痛肿胀,呈方肩畸形,肩功能障碍使患侧手不能上举至脑后,下不能过胸前,反手不能至背。治宜手法整复固定,视脱臼之情况可选足蹬法,肩头掮法、扛抬法等。治法参见脱臼条。
-
二龙摆尾
二龙摆尾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又名双龙摆尾。操作方法有三种:1.左手屈按儿中指无名指,右手摇其食、小二指。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2.右手拿儿食指,左手拿小指,往下摇拽。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3.左手托儿斗肘,右手拿其食、小二指扭摇。二龙摆尾能治大小便秘结。
-
打马过天河
打马过天河为小儿推拿方法。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打马过天门。4.用左大指捏儿总筋,左大、中指沿天河弹至曲池,反复几遍,再掐肩井、琵琶、走马等穴(见《厘正按摩要术》卷三)。推劳宫可补心气,推左手由尺侧而还可通小肠之气,推右手经桡侧而还可通大肠之气(见《脏腑图点穴法·点穴法》)。
-
中医防治学
包括预防和治疗两部分内容:预防,包括精神调摄、服食适宜、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房室有节、加强锻炼、人工免疫、药物预防、避免外邪、环境卫生和劳动保护等;治疗,包括基本治则、治疗八法、六淫治法、脏腑治法,气血痰食虫治法、六经治法、卫气营血洽法、三焦治法、外治法,针刺法、推拿法、气功疗法等。
-
延年
延年为推拿穴位。出《幼科铁镜》。位于鼻梁骨高耸处,在山根穴与准头穴之间。《保赤推拿法·掐天庭穴至承浆穴法》:“延年在鼻高骨”。有开窍醒神,止抽搐等作用。用治外感风寒、惊厥等症。
-
推拿抉微
《推拿抉微》推拿专著。涂蔚生撰。作者以《保赤推拿法》一书为基础,参考《推拿广意》,以及唐容川、陈紫山、陈飞霞等人有关推拿论述编成此书。第一卷(集)介绍认症法;第二卷论述推拿手法;第三-四卷为16科多种病症的药物处方。书中所附作者评述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28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石印本。
-
济婴撮要
《济婴撮要》儿科著作。十七卷。清·吴灿撰。刊于1796年。本书系作者搜集多种儿科著作撮其精要而成。书中对小儿病的诊治、推拿法及辨证治疗等作了概括的归纳整理。现存多种清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