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藏经
《中藏经》为综合性医书。又名《华氏中藏经》,旧题汉·华佗撰。前有论述49篇,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并介绍治疗方剂。书中并附《内照法》6篇。现存多种刻本,建国后有排印本及校注本。
-
心绝
《中藏经·虚劳死证》卷上:“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卷四:“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医宗必读·真中风》:“中风昏倒…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更有吐沫,直视,肉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
-
十绝
概述:十绝为虚劳证的十种危重证候。即心绝、肺绝、肝绝、肾绝、脾绝、胆绝、骨绝、血绝、肉绝、肠绝。《中藏经》卷上:“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肝绝:面青,眼视人不直,数出泪,肝绝。足太阴,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肌肉,唇反者气:尽,则肉先死。”《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病人肠绝,六日死…
-
五绝
概述:五绝为病证名。即心绝、肝绝、脾绝、肺绝、肾绝。《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危重证候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绝治法》:“凡魇寐、产乳、自缢、压、溺五者,令人卒死,谓之五绝。”
-
白散子
《中藏经》:白散子:处方:白附子大香附子各15克(炒)黑牵牛60克(半生,半炒令熟)半夏7.5克(姜炙)大甘遂7.5克(以大麦炒,候麦黄赤色,去麦不用。用法用量:每服2钱,量患人虚实加减,以蜜酒调下,续饮温酒1两盏。主治:肝肾虚,为风所袭,卒中涎潮,昏塞不语,呕吐痰沫,头目眩晕,上实下虚,真阴耗竭;主治:发背。
-
玄水
指先从头面渐及下肢的水肿。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古卿古败散
别名:荆芥散处方:荆芥穗1斤,干菊花半斤,川芎4两,白术3两。功能主治:明目去风。主头风、血风。摘录:《中藏经·附录》《中藏经 附录》:别名:荆芥散组成:荆芥穗1斤,干菊花半斤,川芎4两,白术3两。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后茶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本方方名,原书曰日本宽本作举卿古败散。
-
花红散
处方:龙骨(雪白,真者)1两,乳香半皂子大,粉霜半钱,光粉2钱,轻粉(用小平钱抄)半钱,麝香少许,脑子少许,黄丹(逐旋入,看颜色粉红即止)。功能主治:恶疮。临床应用:漏疮:赵允蹈患一漏疮,以药用纸拈填疮中,上以膏药贴之,日生肉。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红花散。
-
里水
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
-
黑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接骨散
功能主治:治从高堕下,马逐伤折,筋断骨碎,痛不可忍。摘录:《普济方》卷三○九《永类钤方》卷二十二:接骨散:处方:白芍药2两,故纸(炒)1两,自然铜1两(醋淬),没药1两(别研),羊胫骨灰1两,白茯苓2两,骨碎补(去皮)2两,川乌半两(炮),木鳖子(去壳并油煨)半两,虎骨随多少(醋煮,别研)。
-
黄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白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青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赤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气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交藤丸
《中藏经》卷下:交藤丸:处方:交藤根1斤(紫色者,河水浸7日,竹刀刮去皮,晒干),茯苓5两,牛膝2两。功能主治:驻颜长算,祛百疾,久服延寿。摘录:《中藏经》卷下《杨氏家藏方》卷十三:组成:血竭半两(别研),马蔺根1斤,川乌头(炮,去皮脐)2两,人参(去芦头)2两,黄丹2两(水飞),何首乌4两,甘草2两(炙)。
-
金铃丸
《中藏经》:金铃丸:处方:牵牛子(炒)、青皮(去白)、良姜各等分,川楝子半两,舶上茴香半两,玄胡索1两。摘录:《中藏经》《本事》卷三:方名:金铃丸组成:金铃子肉5两,茴香(炒)3两,马蔺花(炒)3两,菟丝子(酒浸,晒干,用纸条子同碾)3两,海蛤3两,破故纸(炒香)3两,海带(净洗)3两,木香1两,丁香1两。
-
救生丸
功能主治:卒死。主治:小儿无辜疳,腹胀气喘,四肢虚浮,乍热乍寒,或即泻痢,心腹坚痛。《杨氏家藏方》卷十八:方名:救生丸别名:救生丹组成:大戟1两半(浆水煮,切,焙),丁香半两,龙脑1分(别研),粉霜3分(别研),水银1两2钱,黑铅1两2钱(同水银结砂子),黄柏1两2钱,轻粉1分(别研),乳香半两(别研)。
-
涩精金锁丹
处方:韭子200克(酒浸三宿,滤出焙干)制法:上药杵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治遗精。用法用量:每次2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摘录:《中藏经》卷下
-
五胜散
《中藏经 附录》卷下:组成:甘草(炙)1两,石膏1两,白术1两,五味子1两,干姜3分(炮)。主治:四时伤寒冒风,身热头痛,昏倦,寒痰咳嗽及中满,伤寒3日以前者。用法用量:每服2大钱,水1盏,加生姜2片,枣子1枚,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加减:伤风、头痛,加荆芥煎。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太上延年万胜追魂散
《中藏经》卷下:组成:人参(去芦)1两,柴胡(去苗)1两,杏仁(去皮尖)1两,天灵盖(炙)1两,蜀椒1分,桃柳心1小握。用法用量:空心、日午各进1服,经5日效。制备方法:上为末。童子小便1升,末1两,垍瓶中煎令熟。
-
玉柱杖散
《中藏经 附录》:组成:黄耆、人参、白茯苓各等分。《御药院方》卷十一:组成:全蝎7个,薄荷14叶,麻黄7条。制备方法:上药以温汤浴润,以两叶裹蝎1个,用川麻黄1条缚定,炒至焦黑,次入白术半两(生姜自然汁浸透,焙干),同为末。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玉枝散。用法用量:以水1盏,药1钱,煎7分,温服。
-
延寿酒
《寿世保元》卷十:组成:好上等堆花烧酒1坛,龙眼(去壳)1斤,桂花4两,白糖8两。功效:安神定志,宁心悦颜,香口祛疾,延年。用法用量:药入酒坛封固经年,愈久愈佳。《中藏经》卷下:组成:黄精4斤,天门冬3斤,松叶6斤,苍术4斤,枸杞子5升。主治:百疾。用法用量:上药以水3石,煮1日取汁,如酿法成,空心任意饮之。
-
三生散
《明医指掌》卷六:方名:三生散组成:乌头(炮)1钱,白附(炮)2钱,南星(炮)2钱半,生姜3片。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卒死,阴盛四逆,吐泻不止。制备方法:上为末。《幼科指掌》卷四:方名:三生散组成:防风、天南星、熟半夏、黄芩、川乌、川羌活、麻黄根、石菖蒲、白茯苓、陈皮、焦白术、甘草。
-
明目丹
《中藏经》卷下:方名:明目丹别名:太乙明月丹、大灵明月丹组成:雄黄半两,兔粪2两,轻粉1两,木香半两,天灵盖1两(炙),鳖甲1个(大者,去裙襕,醋炙焦黄)。主治:传尸劳,肌瘦面黄,呕吐血,咳嗽不定者。或如烂李,又如虾蟆,状各不同。用药禁忌:先烧安息香,令烟起,吸之,不嗽者非传尸也,不可用此药;
-
三茱丸
《中藏经 附录》:方名:三茱丸组成:山茱萸1两,石茱萸1两,吴茱萸1两,金铃子(取肉并皮)1两,青皮(去瓤)1两,舶上茴香1两,马蔺花1两。《杨氏家藏方》卷十:方名:三茱丸组成:山茱萸、吴茱萸(汤洗7次)、食茱萸、青橘皮(去白)、茴香(微炒)、肉桂(去粗皮)、金铃子(去核,炒)、陈橘皮(去白)、木香各等分。
-
浴肠汤
《中藏经》卷下:方名:浴肠汤组成:大黄4两(湿纸裹,煨),大青叶1两,栀子仁1两,甘草(炙)1两。主治:阳厥发狂,将成疸。用法用量:水5升,末4两,煎减2升,纳朴消5合,再熬去1升,取汁2升,分4服。量虚实与之,大泻为度。制备方法:上为末。用药禁忌:如喜水,即以水浇之;
-
神仙眼药
《中藏经 附录》卷八:方名:神仙眼药组成:秦皮3钱(去粗皮,锉细),乳香1块(如枣大),胡黄连3钱,灯心1握(7寸长),枣子3个,斑蝥1个(去翅头足),古老钱7文(不锉)。空青不熬)再研,入脑子(多不妨)、麝香少许,4味同入药膏内,搅匀。每点1粟米许在眼眦头,将手挪匀,仰面,候药微涩过,将沸盐汤用软帛片蘸洗。
-
神验柴胡散
《中藏经 附录》:方名:神验柴胡散组成:土柴胡(不以多少,去芦,洗净,炙黄色,不令太焦,亦不须银州者)。主治:大人、小儿骨热,夜间如蒸。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入地骨皮指面大2片子,同煎至7分,食后温服。如虚瘦,但空心服补药,食后煎下数服,时时如水饮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顺生丹
方出《中藏经 附方》,名见《医钞类编》卷十七:方名:顺生丹组成:朱砂半两,乳香1两。功效:催生。主治:难产危急及小儿斑痘不出。用法用量:每服1粒,乳香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端午日以猪心血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医钞类编》:每服用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煎汤送下。
-
香鼠散
《中藏经》:方名:香鼠散组成:香鼠皮49个(河中花背者是),龙骨半两,蝙蝠2个(用心肝),黄丹1分,麝香1钱,乳香1钱,没心草1两(烧灰)。主治:漏疮。用法用量:用葱浆水洗净,以药贴之。制备方法:上入(土自)合中,用泥固济,以炭3斤煅,火终,放冷,为末。
-
起蒸中央汤
《中藏经》卷下:方名:起蒸中央汤组成:黄连5两。主治:气血相搏,久而消瘦,遂成劳伤,骨蒸,肉消毛落,亡血喘咳者。用法用量:每夜服以好酒化下,弹子大1丸。汗出为度,仍服补药麝脐丸。制备方法:上(口父)咀,以醇酒2斗,同熬成膏。
-
通气阿魏丸
《中藏经》卷下:方名:通气阿魏丸组成:阿魏2两,沉香1两,桂心半两,牵牛末2两。主治:诸气不通,胸背痛,结塞闷乱者。用法用量:每服1丸,酒化下。制备方法:上先用醇酒1升,熬阿魏成膏,入药末为丸,如樱桃大,朱砂为衣。
-
铁罩散
《朱氏集验方》卷十:方名:铁罩散组成:缩砂1斤(和壳炒6-7分焦,去壳用仁),香附子2两(炒)。用法用量:食后以白汤点服;如胎动出血,用阿胶艾叶汤调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中藏经 附录》:方名:铁罩散组成:香附子(炒,去毛令净)。功效:安胎。用法用量:每服1钱,浓煎紫苏汤调下。
-
越桃散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医林》:方名:越桃散组成:上等川芎半两,石膏半两,山栀子半两,连翘半两,草龙胆半两,汉防己半两,芍药半两,蔓荆子半两,何首乌半两,荆芥穗(去土)半两,薄荷叶半两,当归(去芦)1两,生地黄1两,甘草1两,大黄2两半(去皮称),麻黄(去节)1两半。用药禁忌:忌湿面、干姜。
-
醉仙丹
《中藏经》卷下:方名:醉仙丹组成:麻黄1升(去节,水煮去沫,焙干,作末),南星7个(大者),大附子3个(黑者),地龙7条(去土)。主治:五脏气虚,风寒暑湿蓄积于中,久而不散,偏枯不遂,皮肤不仁。制备方法:上除麻黄外,先末之,次将麻黄末用醇酒1斤熬成膏,入药末和丸,如弹子大。
-
华旉
华佗为三国时著名外科学家。在医学上有很高的成就,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于外科及针灸。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以活动肢体,创制了一套“五禽戏”。
-
语言謇涩
语言謇涩亦称语言謇吃、口不能言。多因风邪乘袭,痰涎壅盛所致。《华氏中藏经·论治中风偏枯之法》:“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语言謇涩。”《万病回春·中风》:“其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謇涩,或瘫痪不伸,或舌强不语,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此皆中脏也。”
-
胃病
由客寒积热、饮食不节或胃气虚弱所致。主证呕逆飧泄,痞满疼痛,(月真)胀嘈杂。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根据辨证,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泻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治疗。
-
泄脓血
泄脓血证名。即便脓血,又称圊脓血。《中藏经》卷上:“小肠实则伤热,热则口生疮,虚则生寒,寒则泄脓血。”泄脓血有因寒因热之别。详便脓血条。
-
小儿白泻
小儿白泻为病证名,出《中藏经》。指小儿泄泻,大便稀薄而色白者。多由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水湿下注所致。其症可伴有腹胀、腹痛、唇淡等。治宜健脾利气,用白术丸(《中藏经》:白术、当归、白芍、木香,等分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
-
饮泻
概述:饮泻为病证名。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也。”滑泄又称滑泻,多为久泻久虚下脱,以致泄泻不能自制。寒滑者,脾肾虚寒,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加肉豆蔻、补骨脂、炮姜、肉桂之类,重者宜八柱散、扶脾丸、诃子丸等方。热滑者,中气下脱而热邪稽留,宜用固肠丸、诃子散等方。
-
溢饮滑泄
注解:溢饮滑泄为病证名。又称饮泻。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也。”多为久泻久虚下脱,以致泄泻不能自制。寒滑者,脾肾虚寒,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加肉豆蔻、补骨脂、炮姜、肉桂之类,重者宜八柱散、扶脾丸、诃子丸等方。热滑者,中气下脱而热邪稽留,宜用固肠丸、诃子散等方。
-
周氏医学丛书
《周氏医学丛书》医学丛书。清·周学海编。二集、三集以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为主,计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内经评文》、《读医随笔》、《诊家枢要》、《藏府标本药式》、《金匮钩玄》、《三消论》、《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类编》、《印机草》十四种;
-
偏坠
偏坠病名。指临证见有单侧睾丸肿大者。出《中藏经》卷二。该病多因痰湿、瘀血、食积、或肝火亢盛所致,亦可继发于腮腺炎之后。症见患者单侧睾丸肿大,疼痛下坠等。临床辨证偏左者多为瘀血,肝风;治疗因痰湿瘀血而致者,可用橘核丸;属肝经火热者,宜服龙胆泻肝汤。
-
脾绝
《中藏经》卷上:“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将“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称之为脾绝。《灵枢·经脉》:“足太阴(脾)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②中风脱证中五脏绝证之一。
-
脑痛
见《中藏经》卷中。因风热或寒邪或风寒湿邪入脑所致。《脉因证治·头目痛》:“脑痛,乃风热乘虚而入于脑。证见头目昏眩疼痛,治用羌活汤。《医钞类编》卷十二:“冬月大寒入脑,令人脑痛连齿痛,名曰脑痛。肾虚者多患之,缓治则死,急宜羌活附子汤。宜羌活散、麻黄散、细辛散、白芷散、蝎梢散。”参见脑风条。
-
目直视
目直视为症状名。指目睛不能转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直视失溲。”《伤寒明理论·直视》:“伤寒目直视者,邪气壅盛,冒其正气,使神智不慧,脏精之气不上荣于目,则目为之直视,…为邪气已极,证候已逆,多难治。”可由邪热壅盛、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或阴虚肝血不足,不能上注于目所致。
-
面色苍黑
面色苍黑证名。面黑枯暗如尘。见《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提示病情危重。《素问·脉要精微论》:“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类经·脉色类》:“重漆之色,光彩而润,地之苍黑、枯暗如尘,此水色之善恶也。”参见面部黧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