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心
调心气功术语。又称调神。即使精神意识调和均匀并减少其活动。是气功入手功夫的调身、调息、调心三调之一。《玄肤论·真息论》:“调心者,摄念归静,住坐卧行,常在腔子。”《丹经》又常有“下手先凝神”之说。具体方法,则可通过元神内敛、耳目内视内听,以达神与精气合一。
-
玉蟾功
2.调心调心即为调整心理、精神状态,使之入静。封闭喉管的方法:把气吐尽时,使喉头发出一个“鸥”音,发音时边吸气边发“鸥”音,喉部慢慢加力,稍微用一点力就把喉部封闭住了。内脏跳动功在健美提阳功的基础上,一口气做数次提阳功。3.便急、痔疮流血重者加练“玉蟾吸真功”,用增加腹压及补气补血的办法来治疗。
-
气功三调
气功三调指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调身、调息、调心。调身:调身,即练功时首先调整好身体的姿势,无论取卧、立、坐何种姿式、都要注意衣带宽松、头正悬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舒腰松腹、敛臀松膝、五趾爪地、垂帘内视等要领。常用方法有二:一是凝神(守一),包括丹田意守法、命门意守法、穴位意守法等;
-
昙鸾
昙鸾(476-542年)南北朝北魏医僧。雁门(今山西代县)人。10多岁在五台山出家,披阅内外经典。至江南,从陶弘景习方术,得《仙经》十卷,携经北返,如法修炼,终因“调心炼气,对病识缘”而“名满魏都”。著有《调气论》、《论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调气法》。《服气要诀》,均佚。
-
静功
参见“动功”条。静功泛指不借用四肢和躯体运动而进入气功态的练功方法。其要领强调在通过调身(姿式)、调息(呼吸)、调心(精神内守)而达到“入静”的过程中。呈现经络疏通、气血流畅,脏腑协调的精气神自我完善的状态,从而达到_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常见的静功功法如放松功、内养功、站桩功、周天功等。
-
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
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护喉利咽、生津补气、调心降火。禁忌:糖尿病患者忌用。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调息
调息气功术语。又称调气。谓调匀呼吸归于自然,以助入静。是气功入手功夫调身、调息、调心的三调之一。《玄肤论》:“调息者,自然依息之谓,非逐于息之谓。”具体方法,则气由鼻出入时,要唯细唯长,绵绵不断,渐至于弱,谓之“调息。”
-
调身
调身气功术语。谓放松躯体,以助气血流通,减轻元神负担,益于具体功法的修炼,是气功入手功夫调身、调息、调心的三调之一。
-
麻黄调心泄热汤
别名:麻黄汤处方:麻黄4两,生姜4两,细辛5两,子芩5两,茯苓5两,芍药5两,白术2两,桂心1两,生地黄(切)1升。功能主治:调心泄热。主心脉厥大,小肠热,齿龋嗌痛。故宜生地黄、黄芩清利伏热,即以麻、桂、姜、辛辛温散结,茯苓、白术填其空以杜火气之复入,芍药为地黄之佐使。
-
五劳
3.情志劳伤。即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五种虚劳病症。《证治要诀》:“五劳者,五脏之劳也。”五劳见《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治法当调心补肾为先,不当用峻烈之剂,惟用温养滋补,以久取效。《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