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筋
伤筋为病名。即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甚至关节屈伸不利。一般可分为扭伤和挫伤,也包括后世文献中的筋断、筋走、筋翻、筋转、筋强等症。治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主。用舒筋散,并可针灸、按摩、拔火罐、外用海桐皮汤洗之。适当配合功能锻炼。
-
胶艾安胎饮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胶艾安胎饮:处方:阿胶、艾叶、黄耆、杜仲、川断、香附、人参、茯苓、熟地、川芎、当归、白芍、葱白。用法用量:孕妇好饮酒,湿热伤胎,加黄芩、葛根;风伤胞门,加秦艽、防风;主治:妇人血虚失养之妊娠腰腹痠胀,头晕心悸,自觉胎动不安或阴道出血,脉细滑。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筋翻
筋翻病证名。指因暴力致使伤筋发生翻转之症。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即伤筋。详见该条。
-
外伤性截瘫
其组织学上灰质有少数出血灶,在6周之内恢复正常,几乎见不到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的退变及坏死。(4)脊髓压迫损伤:脊椎骨折脱位或椎板骨折下陷,除外伤之瞬间损伤脊髓外,移位的骨折块或椎体可持续压迫脊髓,压迫愈重愈久,愈难恢复。20°后弓角,椎管发生Ⅰ及Ⅱ度狭窄者各半,21°~
-
扭伤
肩部扭伤多取肩髃、肩贞等穴;治则:活血止痛、祛瘀消肿处方:肩部——肩髃肩髎肩贞,肘部——曲池小海天井,腕部——阳池阳溪阳谷,腰部——肾俞腰阳关委中,髋部——环跳秩边居髎,膝部——膝阳关梁丘血海膝眼,踝部——解溪昆仑丘墟方义:扭伤主要由气血壅滞而致局部肿胀疼痛,治疗当取近部腧穴以行气血、通经络。
-
壮筋续骨丹
用药禁忌:久病不用木通。《外科集腋》卷八方之壮筋续骨丹:组成:羌活1两,独活1两,防风1两,当归1两,红花1两,香附1两,枳壳1两,青皮1两,花粉1两,上鳖虫1两,白术1两,荆芥4两,桂枝5钱,木瓜5钱,甘草5钱,续断2两,五加皮2两,杜仲5钱,川芎5钱,神曲5钱,麦芽5钱,柴胡3钱,黄芩2钱。
-
野大豆藤
原形态:捞豆(《救荒本草》),又名:野毛豆(《百草镜》),鹿藿、饿马黄(《植物名实图考》),柴豆、野黄豆、山黄豆、野毛扁豆。13厘米,宽约5毫米,被长硬毛,有种子3~功能主治:健脾。附方:①治盗汗:野大豆藤一至四两,红枣一至二两。(《浙江天目山药植志》)②治伤筋:野大豆鲜根、蛇葡萄根皮、酒糟或酒。
-
活血丹
《女科百问》卷上:方名:活血丹组成:川乌1两,乳香1钱半(另研),草乌1两,地龙1两,天南星1两,没药3钱半(另研),牛膝1两,木瓜1两。《得效》卷十八:方名:活血丹别名:活血丸组成:干地黄(酒煮)2两,当归(煨)1两,白芍药1两,续断(盐水炒)1两,白术(煨)1两,川芎(醋炒)1两。
-
天目木姜子
《*辞典》:天目木姜子: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TiānM M JiānɡZǐ别名:芭蕉杨来源:为樟科植物天目木姜子的根、叶、果实。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具能育雄蕊9,花药4室,内向瓣裂;生境分布:生于高山的向阳山坡。功能主治:根皮、果实:治寸白虫。②治伤筋:天目木姜子叶、蛇葡萄根。
-
温经通络膏
《中医外伤科学》:方名:温经通络膏组成:乳香、没药、麻黄、马钱子各等量。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主治:骨与关节筋络损伤,兼有风寒湿邪者;或寒湿伤筋,或旧伤劳损等。用法用量:蜂蜜调敷。制备方法:共为细末。
-
肘劳
类似现代医学的肱骨外上髁炎。肘劳的治疗:刺灸法:治则舒筋通络处方压痛点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方义取压痛点多向透刺,或作多针齐刺,配曲池、肘髎以疏通局部气血,远取手三里、合谷疏通阳明经经气,诸穴共取舒筋通络之功。操作毫针刺,泻法,得气后留针,局部用艾条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
腰椎骨错缝
概述:腰椎骨错缝是指姿势不良或突然改变体位致使腰椎小关节的解剖位置改变,关节机能障碍而引起以腰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属于中医骨伤科“急性伤筋”的范畴。复位手法:复位手法包括立位背抖法、卧位斜扳法、牵引震压法和坐位旋转法4种。本手法适用于腰骶关节骨错缝。
-
打扑伤损
打扑伤损为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即跌打损伤。又名诸伤、攧扑损伤、打仆伤损等。伤处多有疼痛、肿胀、伤筋、破损或出血、骨折、脱臼等情况,也包括一部分内脏损伤疾患。治宜以行气、散瘀、止痛、止血、舒筋、坚骨为主,随证选方加七厘散、参黄散、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壮筋养血汤、正骨紫金丹等。
-
四肢缓弱
《证治准绳·杂病》:“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又阳明经脉虚,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与劳累过度,居处潮湿,也可导致本病。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五劳所伤
五劳所伤为病证名。指因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类劳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
刘寿山正骨经验
《刘寿山正骨经验》为骨伤科著作。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编。本书根据老中医刘寿山对骨伤科疾病的治疗经验整理而成。上篇总论正常人体的筋、骨解剖及手法、诊断、用具、用药等;下篇分别介绍全身各部位的骨折、脱位、伤筋及内伤四类疾病的整复手法、按摩、方药等。全书有插图274帧,附方30首。196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筋断
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筋断即伤筋。病因病机:因外伤致使筋发生断裂。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甚至关节屈伸不利。分类:一般可分为扭伤和挫伤,也包括后世文献中的筋断、筋走、筋翻、筋转、筋强等症。治疗:治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主。用舒筋散,并可针灸、按摩、拔火罐、外用海桐皮汤洗之。
-
伤药膏
《中医伤科学》:组成:乳香10份,没药10份,血竭10份,羌活10份,独活10份,续断10份,甲珠10份,香附10份,木瓜10份,川芎10份,自然铜10份,川乌6份,草乌6份,南星6份,荆芥皮8份,白芷8份,泽兰8份,小茴8份,上桂8份,麝香1份。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主治:各类骨折,脱位,伤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跌打损伤
跌打损伤病证名。泛指外伤疾病。亦名诸伤、攧扑损伤、见《医宗金鉴》卷九十。打扑伤损等。伤处多有疼痛、肿胀、伤筋、破损或出血,骨折,脱臼等情况,也包括一部分内脏损伤疾患。治疗宜以行气,散瘀,活血,止痛,舒筋,坚骨为主。随证选方如七厘散、壮筋养血汤、正骨紫金丹等。如出现骨折、脱臼等情况,可用手法整复;
-
回生第一散
回生第一散中药部颁标准:别名/通用名:回生第一丹拼音名:HuishengDiyiSan标准编号:WS3-B-0736-91处方:土鳖虫?另取血竭对照药材粉末0.1g,加乙醇1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95: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
-
散风活血膏
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樟脑及上述粉末,搅匀,分别摊于布或纸上,即得。性状:本品为摊于布或纸上的黑膏药。功能与主治:散风活血,强筋壮骨。用于受风受寒,四肢麻木,腰腿酸痛,跌打损伤,伤筋动骨,筋骨疼痛。
-
跌打膏
处方:乳香没药各150克血竭90克香油10千克三七90克冰片90克樟脑90克东丹5千克制法:先将乳香、没药、血竭、三七等药用香油浸,继用慢火煎二小时,改用急火煎药至枯去滓,用纱布过滤,取滤液再煎,至浓稠似蜜糖起白烟时,放入东丹,继煎至滴水成珠,寓火后加入冰片、樟脑调匀,摊于膏药纸上即成。摘录:《中医伤科学讲义》
-
跌打散
《温氏经验良方》:跌打散:处方:多年老石灰1斤(韭菜汁浸透,晾干),血竭4两,松香6两(熬溶,浸于凉水内1昼夜,去火毒),乳香2两(去油),没药2两(去油)。摘录:《温氏经验良方》《外伤科学》:方名:跌打散组成:羌活、独活、荆芥穗、薄荷、苍术、大黄、黄柏、当归尾、蒲黄、防风、白芷、刘寄奴、紫荆皮各等分。
-
和伤末药
处方:归尾2两,延胡2两,紫荆皮2两,大茴香2两,川乌(姜汁炒黑)2两,草乌(姜汁炒黑)2两,甘草节2两,自然铜(醋煅)2两,红花(炒)2两,蒲黄2两,丹参2两,五灵脂(陈酒飞)2两,甘松2两,山奈2两,砂仁2两。功能主治:跌打损伤,闪气腰疼,伤筋伤骨。制备方法:上为末。
-
活血四物汤
《医学入门》卷八:活血四物汤:处方:当归1钱半,川芎1钱半,芍药1钱半,生地1钱半,桃仁9个,红花1钱,苏木8分,连翘6分,黄连6分,防风6分,甘草6分。主治:跌扑伤筋,血气凝滞腰痛。加减:如痛甚者,加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1钱,外用酒糟、葱、姜捣烂,炒热罨之;
-
理劳神功散
处方:秦艽1钱,续断1钱,杜仲1钱,香附7分,当归8分,骨碎补1钱,陈皮7分,甘草3分,五加皮8分,金毛脊8分,柴胡8分,葛根8分。功能主治:伤筋动骨,劳苦太过,损气耗血,而邪有不能外出者。若咳嗽,加白前、桔梗6分;若久嗽,加紫菀、百部8分;若骨蒸夜热,加地骨皮、青蒿、鳖甲8分;陈皮、香附宣郁壅滞,而理气宽中;
-
青龙丸
处方:青黛茯神芦荟南星(炮)各7.5克麝香少许轻扮巴霜各0.25克全蝎60克(焙)制法:上药先将巴霜研如泥,次入诸药,研令极细,丸如粟米大,朱砂为衣。《集验良方拔萃》卷一:方名:青龙丸别名:青龙丸组成:马前子(即番木鳖,制法照小金丹式)4两,山甲片(炒黄色为度)1两2钱,白僵蚕(炒断丝,研末)1两2钱。
-
外敷正骨散
处方:生地10克白芥子白及续断制乳香制没药大黄各6克五加皮骨碎补各4.5克黄柏3克肉桂2克牡丹皮1.5克制法:共为细末。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治脱位及一切新鲜性伤筋疾患,瘀肿疼痛。用法用量:白酒或醋调敷伤处。摘录:《刘寿山正骨经验·附方》
-
五神丸
处方:自然铜15克(火煅,醋淬,研细)川椒8克(去目,炒出汗)当归15克(洗,焙)没药(别研)乳香(别研)各3克制法:上为细末,取青蒿自然汁和丸,如绿豆大。各家论述:《医方考》:是方也,位按五方,药按五色,气按五气,味按五味,月按五月,日按五日,粽用五家,此医流而兼阴阳家之识也。
-
消肿膏
处方:芙蓉叶紫荆皮各150克白芷当归骨碎补独活何首乌南星各90克橙橘叶赤芍药各60克石菖蒲肉桂各15克制法:共为末。治胸胁跌伤肿痛,或伤筋折骨者。用法用量:以姜汁热酒调,乘热涂肿处。摘录:《伤科汇纂》卷七方出《千金》卷二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二八六:方名:消肿膏组成:鸡子1枚,新出狗屎如鸡子大。
-
断泄
筋骨萎缩,肢体痿废不用之证。又称断绝。属痿躄之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即痿,名曰枯。《金匮要略心典》卷上:“此亦内伤肝肾,而由于滋味不节者也。曰断泄者,言其生气不续,而精神时越也。营不通而卫不行者,病在阴而及于阳也。
-
如圣饮
《医略六书》卷二十:组成:羌活1钱半,秦艽1钱半,川芎1钱,白芍1钱半(酒炒),当归2钱,白芷1钱,黄芩半钱(酒炒),人参1钱,半夏(制)1钱半,甘草1钱。《百一》卷六:别名:如圣散组成:当归、地榆、缩砂仁、赤石脂、陈皮、石榴皮、诃子肉、甘草、罂粟壳、干姜各等分。赤白痢温服。主治:痘疹,风热痰嗽,声哑喉痛。
-
养子舒筋散
《点点经》卷二:方名:养子舒筋散组成:天冬2钱,玄胡1钱半,当归1钱半,川芎1钱半,天麻1钱半,白芍1钱,熟地1钱,生地1钱,羊藿2钱,甘草3分。主治:酒伤筋弱,手足发战,经络麻胀。用法用量:茄根、松节为引,水煎服。
-
神授方
《医统》卷七十九:方名:神授方组成:鲜生地黄2斤,糟姜瓜旧槽1斤,生姜4两,赤小豆半斤。主治:伤筋闪骨痛甚。用法用量:同炒热,以帛裹罨伤处,夹缚定,不3日而安。制备方法:上捣烂。
-
温经通络药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方名:温经通络药膏组成:乳香半斤,没药半斤,麻黄半斤,马前子半斤。功效:温经活血通络。主治:骨与关节筋络损伤,兼有风寒湿外邪者;或寒湿伤筋;或陈伤劳损。用法用量:用饴糖或蜂蜜调敷患处。制备方法:共为细末。
-
刃伤
刃伤为病名,出自《五十二病方》,即金创。指金属器刃损伤肢体所致的创伤。又名刃伤、金疮、金伤、金刃伤、金疡。重者伤筋、血流不止、疼痛难忍,并可因出血过多,引起面色苍白、头晕、眼黑、脉芤或细微等虚脱证名。伤重者,急救止血包扎,清创缝合,如系失血过多,应内服益气养血之剂,必要时应输血补液;
-
包扎固定疗法
包扎固定疗法为伤科治法之一。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指用绷带、胶布或某些特制器械,如夹板等,将患病部位按要求包扎固定,以利于损伤组织恢复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骨折、脱位及伤筋等。
-
膏药疗法
膏药疗法为治法。指用膏药敷贴治疗疮疖痈肿、流痰、溃疡等的方法。膏药是一种外治剂型。古称薄贴。取其祛风化湿,行气活血,续筋接骨作用,如万应膏、接骨膏等。有用以治疗表者,如体表痈、疖、疽、疔等疮疡,对肿疡能消肿定痛,对溃疡能去腐生肌、收口,保护创口等作用。如太乙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
-
五劳
3.情志劳伤。即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五种虚劳病症。《证治要诀》:“五劳者,五脏之劳也。”五劳见《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治法当调心补肾为先,不当用峻烈之剂,惟用温养滋补,以久取效。《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
辛胜酸
辛胜酸五行学说术语。指辛与酸五行相克,故辛味能克制酸味。《素问·五运行大论》:“酸伤筋,辛胜酸。”
-
泄
病证名·泄泻的简称:泄为泄泻的简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筋缓之原血热,无足疑者…本症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脑炎后遗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等疾患。《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郁泄之。”
-
中国伤科学
《中国伤科学》伤科著作。本书原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之一,后经修订印行。书中首述伤科总论,其次介绍各种类型的骨折、脱臼、伤筋、创伤和内伤等病,比较系统规范,可供临床参考。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正骨推拿
正骨推拿是治疗骨伤科疾患的推拿按摩方法。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为“正骨推拿八法”,为正骨推拿的基本手法。目前临床应用不尽相同,一般分为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两类:正骨手法用于治疗骨折、脱位,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等法为主;
-
端法
端法推拿手法名。用两手或一手拿定治疗部位,依据病情从下向上或从外向内用力托起。《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本法大都在拔伸后进行。常用于落枕、轻度颈椎错位,以及部分骨折、脱位、伤筋等病症。
-
倒仆蹴损
倒仆蹴损病证名。指因跌仆而致的伤筋损骨之证。《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五有:“或因乘车马,或登陟危险,误多倒仆,轻则蹉跌,筋脉蹴损,不能伸屈,甚者乃至踒折筋骨,治宜速以养血脉续筋骨之剂服之。”参见跌打损伤条。
-
回生第一丹胶囊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HuishengDiyidanJiaonang标准编号:WS3-B-1736-94处方:土鳖虫30g当归60g乳香(醋炙)12g血竭12g自然铜(煅醋淬)18g麝香6g朱砂12g制法:以上七味,除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外,麝香研成细粉,其余土鳖虫等五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朱砂、麝香粉末配研,过筛,混匀,装入胶囊,即得。
-
补筋汤
处方:当归1两,熟地黄2两,白芍药2两,红花1两,乳香1两,白茯苓1两,骨碎补1两,陈皮2两,没药3钱,丁香5钱。功能主治:跌扑伤筋,血脉壅滞,宣肿青紫疼痛。用法用量:用水、酒煎服。摘录:《伤科补要》卷三
-
补筋丸
《医宗金鉴》卷七十三:补筋丸:处方:五加皮蛇床子好沉香丁香川牛膝白云苓白莲蕊肉苁蓉菟丝子当归(酒洗)熟地黄牡丹皮宣木瓜各30克怀山药24克人参广木香各9克制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丸重9克。主跌仆伤筋,血脉壅滞,青紫肿痛者。主治:跌仆踒闪,筋翻筋挛,筋胀筋粗,筋聚骨错,血脉壅滞,宣肿青紫疼痛。
-
骨碎补散
《圣惠》卷六十九:骨碎补散:处方:骨碎补1两,当归3分(锉,微炒),白蒺藜3分(微妙,去刺),羌活3分,海桐皮1两,芎藭1两,桂心3分,仙灵脾1两,侧子1两(炮裂,去皮脐),木香3分,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微妙),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日4-5次。用法用量:水煎服。
-
活血舒筋汤
处方:归尾、赤芍、片姜黄、伸筋草、松节、海桐皮、落得打、路路通、羌(独)活、防风、续断、甘草。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主伤筋与筋错、筋挛,关节行动不舒,肿痛。用法用量:水煎,内服。病在上肢,加用川芎、桂枝;下肢,加用牛膝、木香;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摘录:《中医伤科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