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少阴肾经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2)足少阴肾经部分:由涌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内踝后太溪穴,别支者入跟中大钟穴,循行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穴,上腓小腿内筑宾穴,出腘内廉阴谷穴,上股内后廉横骨穴,内贯脊属肾络膀胱。入内贯肝与膈,外循幽门、步廊、神封、灵虚、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根而终。
-
石宫
概述:石宫为经穴别名,即食宫(出《针灸甲乙经》),为阴都之别名。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石宫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心满气逆,阴都主之。
-
食宫
概述:食宫为经穴别名,即阴都。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食宫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食宫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
食吕
概述:食吕为经穴别名,即阴都。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食吕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食吕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
八脉
奇经八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
-
足三阴经
概述:足三阴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与足太阴相交,嗣后,则足太阴在前侧,足厥阴在中间,足少阴仍在后侧。《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
骨厥
骨厥是指足少阴经气是动病之一。是动则病饥不欲食,而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证治准绳·杂病》:“两手太热为骨厥,如在火中。”
-
二蹻
阴蹻、阳蹻两脉的合称:二蹻为阴蹻、阳蹻两脉的合称。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
-
肾经
概述:肾经:1.足少阴肾经;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见《幼科推拿秘书》。或指后溪穴。常用推法,能清脏腑之热,治小便热涩,大便秘结等。
-
二阴
概述:二阴:1.经络名,指少阴。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代号KI。
-
阴阳蹻
阴阳蹻为奇经八脉中的阴蹻脉与阳蹻脉的总称。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阴部,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相并上行到脑。
-
足少阴
足少阴为足少阴肾经的简称。五行属水。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于心,流注到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
肾足少阴之脉
肾足少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即足少阴肾经。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于心,流注到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
膀胱经
膀胱经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简称。本经自内眼角睛明开始,向上经前额至头顶与督脉交会;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
足三阳经
概述:足三阳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的另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回过来贯穿爪甲,出于趾背丛毛之中,交于足厥阴肝经。
-
横谷
横谷即横骨。《琼瑶神书·卷四》:“复溜交信筑宾连,阴谷横谷大赫亦。”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仰卧取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
-
侠脊之脉
侠脊之脉指位于脊柱正中的督脉和脊柱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
肾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肾的主要功能:(1)排泄作用:尿是肾功能活动的产物,其中所含排泄物种类多、含量大,多由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分泌而来。
-
下横
下横为横骨穴之别名。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仰卧取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一般直刺0.5~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2.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
-
膀胱足太阳之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本经自内眼角睛明开始,向上经前额至头顶与督脉交会;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
少阴
手少阴心经·少阴: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HT。《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王注引《黄帝内经灵枢》文作“斜趣”)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
冲脉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循行路线:起于少腹之内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挟脐左右上行并足少阴足阳明之脉至胸中而散上挟咽别络唇口奇经冲脉经别循行路径图冲脉交会穴: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冲脉交会穴有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14穴。
-
十二经之海
起于肾下,出于气街也。循行路线:起于少腹之内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挟脐左右上行并足少阴足阳明之脉至胸中而散上挟咽别络唇口奇经冲脉经别循行路径图冲脉病:患冲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气从小腹上冲、腹中胀急疼痛。冲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腹气逆而拘急,躁热,疝瘕,喘动应手,不孕,痿证等。
-
腹第一侧线
腹第一侧线经穴名定位线。距腹正中线0.5寸,为足少阴肾经经过处。分布有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各穴。
-
十二经脉流注
十二经脉流注指人体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贯注。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
抑火制阳丹
《洞天奥旨》卷十一:方名:抑火制阳丹组成:玄参5钱,豨签草2钱,黄柏1钱,生地3钱,熟地1两,丹皮3钱,细甘草1钱,沙参2钱,牛膝1钱,金钗石斛2钱。功效:滋阴抑火。主治:足三阳经风热,或足少阴肾经火热所致的烟火丹,从两足附起或从足底心起赤色肿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仓户
仓户为经穴别名。出《删繁刺灸诸穴集要》。即俞府穴。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肾之经气由此入胸,故名。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有宣肺平喘等作用。如咳嗽、气喘、痰多、骨蒸潮热、呃逆、呕吐、胸满、不得饮食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
-
壬癸
壬癸指古人用十干以纪日,壬癸即壬日与癸日。壬癸属水,水分阴阳。壬为阳水,内应足太阳膀胱经,故膀胱为壬日;癸为阴水,内属足少阴肾经,故肾旺于癸日。《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
胸第一侧线
胸第一侧线为经穴定位线。距胸骨中线2寸的纵线为足少阴肾经经过处,分布俞府、或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各穴。
-
逐月养胎
出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千金要方》卷二引)。是古人按脏腑、经络理论对胚胎发育的认识。如妊娠一月名始胚,足厥阴肝经养;妊娠二月名始膏,足少阳胆经养;妊娠三月名始胎,手厥阴心包经养;妊娠四月受水精,以成血脉,由手少阳三焦经养;妊娠五月足太阴脾经养;并以此作为调养胎元、治疗用药及针灸宜忌的参考。
-
太阴蹻
太阴蹻为经穴别名。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一般直刺0.5~实验研究:①针刺“照海~
-
久齿
久齿为乳齿脱落后所生的恒齿。统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之脉入上齿;齿为骨之余,属肾所主,赖肾精充养,故其生长情况、坚固与否和肾气的盛衰有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
脏病取原
脏病取原指五脏有病,取其原穴进行治疗的方法。出《灵柩·九针十二原》。脏病取原为针灸取穴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病,当取之十二原。”如肾脏疾患取足少阴肾经的太溪;肝脏疾患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等。
-
是动病
是动病为经脉病候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异常时所出现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2.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二者均可取该经穴位治疗。
-
十四经
十四经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的合称。十四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
-
肾足少阴经病证
肾足少阴经病证病证名。是动则病机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
肾脉
肾脉脉学名词。①肾脏的经脉,即足少阴肾经。②肾脏的脉象。参肾平条。
-
少阴经脚气
少阴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症见腰脊痛,小趾之下连足心,循内踝入跟中,上臑内出腘中内廉及股内皆痛,气上冲胸咽,饥不能食,面黑,小便淋闭,咳唾不已,善恐,心惕,小腹不仁。若自汗者为风胜,无汗痛甚者为寒胜,热烦者为暑胜,重着肿满者为湿胜。治用温法,如八味丸等方。
-
牝户
概述:牝户:1.口的别称;口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口
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口腔的经脉循行: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口的诊断意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二十八脉
即左右手足十二经脉共二十四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加任脉,督脉,阴蹻脉、阳蹻脉等共二十八脉。《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
玉簪花根
《中医大辞典》·玉簪花根:玉簪花根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品汇精要》。化学成分:根含皂苷,苷元为芰脱皂苷元(Gitogenin)。性味:甘辛,寒,有毒。同捣自然汁,以竹筒灌入喉中,其骨自下,不可着牙齿。(《乾坤生意》)④刮骨取牙:玉簪根(干者)一钱,白砒三分,白硇七分,蓬砂二分,威灵仙三分,草乌头一分五厘。
-
水源
水源为经穴别名。《外台秘要》:“水源即水泉。”穴属本经郄穴,能治小便淋沥的水病,故名。位于跟区,太溪(KI3)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膀胱痉挛等。
-
退邪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退邪汤组成:熟地1两,何首乌(生用)1两,当归5钱,鳖甲5钱,茯神5钱,山药5钱,白芥子3钱,柴胡5分,人参3钱。功效:补阴散邪。主治:疟疾。足少阴肾经之疟,发疟之时,寒热俱盛,腰痛脊强,口渴,寒从下起,先脚冷,后由腿冷至脐,由脐冷至手而止,其颈以上则不冷。用法用量:水煎服。
-
永泉
概述:永泉:1.经穴名;2.大敦穴别名;足少阴之郄穴。功能主治: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小便不利,目视昏花等。刺灸法:直刺0.3~《备急千金要方》载:“石淋小便不得,灸水泉三十壮,足大敦是也。”一说“足大指爪甲根后四分节前”(《针灸集成》)。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
-
五脉
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小针解》注:“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洪),脾脉代(缓),肺脉毛(浮),肾脉石(沉)。《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
-
足少阴之别
足少阴之别即足少阴络脉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足少阴肾经的别出络脉。脉起于大钟穴,在内踝后绕行足跟而至足外踝,别行走向足太阳经;另一支与本经并行向上,走于心包下,再向外贯穿腰脊。本络脉病变,脉气厥逆,则心烦胸闷;实证见二便不通,虚证见腰痛。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
-
足少阴肾经穴
足少阴肾经穴指属于足少阴肾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育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
足少阴肾经病
足少阴肾经病是指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五官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病。如:面色灰黯、遗精、尿赤、气短、唾血、眼花、心悸、惊惕、黄疸、泄泻、口干、咽肿或干痛、喜卧、足痿无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足少阴肾经
-
甬泉
甬泉即涌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