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证指南医案
概述:《临证指南医案》为中医医案著作。清·叶桂原撰。刊于1766年。内容以病为纲,分为89门,体现了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的特点。立法处方熨贴、中肯,用药灵活而有法度。其中温病治案颇多,反映出叶氏卫气营血的辨证特色及汗、清、透、凉、散诸法先后缓急的施治原则。吴瑭撰《温病条辨》多取材于此。
-
二仁通幽汤
处方:桃仁、郁李仁、归尾、小茴、红花、制大黄、桂枝、川楝子。或妇人寒郁子宫,子宫积瘀,胀在少腹者为石瘕。二仁通幽汤:光桃仁九粒,郁李净仁二钱,归尾钱半,小茴三分拌炒川楝子一钱,藏红花五分,酒炒生锦纹钱半,桂枝尖四分,磨冲《良方》(当作《医学正传》)桃奴丸。
-
芬芳清解汤
处方:犀角、连翘、生地、玄参、石菖蒲、郁金、银花、金汁。功能主治:清血络以防结闭,解毒以驱其秽。主上受秽邪,逆走膻中,神躁暮昏。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邪犯膻中,神识不清,犀角、生地凉心血以去热;菖蒲、郁金通心气以除秽;摘录: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五,名见《证因方论集要》卷三
-
风温汤
处方:薄荷、连翘、杏仁、牛蒡子、桔梗、桑白皮、生甘草、黑山栀。功能主治:风温发痧。各家论述:此手太阴、足阳明两经药也。风温之邪治以辛凉,薄荷,桔梗以祛风,杏仁、桑皮以宣肺,连翘、牛蒡以散热,栀子解火郁,甘草养胃阴。摘录: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五、名见《证因方论集要》卷三
-
肝胃汤
处方:嫩黄耆3钱,当归1钱半,白芍1钱半,茯神3钱,煨姜1钱,南枣1枚。功能主治:调补肝胃。主右目多泪,眦胀,心嘈杂,阳明空虚,肝阳上扰使然。摘录: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
桑叶汤
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方名:桑叶汤组成:桑叶、丹皮、夏枯草、黑山栀、川贝、苡仁。主治:阳升不交于阴,目珠赤痛,竟夕无寐。用法用量:以水2大盏,煎至1大盏,去滓,温温分为3服,如人行2-3里再服。制备方法:上细锉。
-
通补血络汤
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三,名见《证因方论集要》卷三:方名:通补血络汤组成:人参1钱,当归2钱,茺蔚子2钱,香附(醋炒)1钱,茯苓3钱,小茴1钱,生杜仲2钱,白芍(炒)、肉桂。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人参、茯苓通补阳明,归身、白芍柔和厥阴,香附、小茴辛以走络,肉桂、杜仲温以暖肝,茺蔚子活血顺气。
-
周奚钟
周奚钟,1948年7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学医时间:1966年从医时间:1969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李东垣、叶天士、秦伯未、朱良春。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谦斋医学讲稿》。1995年获无锡市振兴中医杏林奖先进个人。
-
祁宏
学医时间:1975年从医时间:198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李东垣、喻嘉言、叶天士、张镜人、徐景藩。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脾胃论》、《医门法律》、《临证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祁宏发表医学论文48篇,主编《中医药传奇撷贝》、《药浴集萃》等专著2部。
-
卞国本
卞国本,1947年11月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学医时间:1970年从医时间:197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钱乙、李时珍、万全、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本草纲目》、《育婴家秘》、《幼科发挥》、《临证指南医案》。
-
金实
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金实主编、副主编《病毒性肝炎中医证治》、《肺脏病学》、《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研究》、《中医内科学》等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研制了生津颗粒、狼疮净等新药。
-
王灿晖
王灿晖,1937年8月出生,江苏省如东县人。学医时间:1951年从医时间:195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刘河间、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温疫论》、《温热经纬》、《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
-
八脉隶乎肝肾
八脉隶乎肝肾指主要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强调奇经八脉与肝肾的联系的论点。这种论点在临床上有一定指导意义。出自清·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
-
上燥治气
上燥治气为叶桂治疗上部燥证的经验。见《临证指南医案》。秋燥外袭,伤人肺气,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甚或痰中带血。宜辛凉润肺,或结合清气,用桑叶、杏仁、玉竹、沙参、梨皮、香豉等药,侧重气分治疗。
-
临证指南
概述:《临证指南医案》为中医医案著作。清·叶桂原撰。刊于1766年。内容以病为纲,分为89门,体现了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的特点。立法处方熨贴、中肯,用药灵活而有法度。其中温病治案颇多,反映出叶氏卫气营血的辨证特色及汗、清、透、凉、散诸法先后缓急的施治原则。吴瑭撰《温病条辨》多取材于此。
-
胃阴虚
胃阴虚为证候名,又称胃阴不足。见《类证治裁·脾胃》。多由胃病久延不愈,胃热、胃火炽盛,或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所致。症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吞咽不利、口干唇燥喜饮、嘈杂、食后胸膈痞阻、大便干结,甚则干呕呃逆、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治宜滋养胃阴。
-
行黄
《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瘀热在脾脏,但肉微黄,而身不甚热,其人头痛心烦,不废行立,名为行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下燥治血
下燥治血为叶桂治疗下部燥证的经验。见《临证指南医案》。久病损及下焦肝肾之阴,每致虚火时炎,症见咽喉干痛,痰中混血,昼凉夜热,宜养阴滋肾,金水并调,用西洋参、玄参、生地、麦冬、百合、阿胶等药。肝肾阴伤、液燥生风者,宜阿胶、鸡子黄、牡蛎、龟甲、鳖甲、白芍、玄参等药,侧重血分治疗。
-
厌黄
厌黄为病证名。治用灸烙法,内服大黄汤等方。《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爪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爪黄之病,口苦舌干,身体急强,面目俱黄,行履不得,言语狂乱,四肢疼痛,发即便走。”《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脱
病情突变,阴阳相离,生命垂危的证候。《临证指南医案·脱》徐灵胎评语:“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脱。”如中风病脱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声如鼾,甚或直视、肉脱、面赤如妆等。参见中风脱证条。
-
痰哮
痰哮的病因病机:痰浊壅盛所致的哮吼。《证治汇补·哮病》:“哮虽肺病,而肺金以脾土为母,故肺中之浊痰亦以脾中之湿热为母,俾脾气溷浊,则上输浊液尽变稠痰,肺家安能清净?《临证指南医案·哮》:“痰哮…如苏沉九宝汤、清金丸、五虎汤、小青龙汤、六君子汤、参蛤散等方。
-
舌疸
注解:舌疸为病证名。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老人腰痛
老人腰痛为病证名。见《医宗必读·腰痛》。《临证指南医案·腰腿足痛》龚商年按:“有老年腰痛者,他人但撮几味通用补肾药以治,先生独想及奇经之脉隶于肝肾,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当归、苁蓉、薄桂、小茴以温养下焦。”也可选用二至丸、右归丸等方,或外用摩腰膏热摩腰部。
-
化源
概述:化源为生理学名词。五脏为生化之源·化源:化源指五脏为生化之源。《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脾主后天,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需经脾胃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冲和之德。
-
膏疸
注解:膏疸为病证名。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风黄
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受笑,腰背急,手足强,口干,舌上生疮,三部脉乱,此是风黄。”临床治疗多用烙法及服祛风药。
-
犯黄
注解:犯黄为病证名。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胞疸
注解:胞疸为病证名。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草决明汤
处方:草决明、冬桑叶、夏枯草、小胡麻、谷精草、丹皮。功能主治:肝胆气热,目痛偏左,翳膜红丝,脉左弦涩。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
白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颜色干枯,目下赤、口干舌缩,心中恍惚,四肢烦重,此是白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露姜饮
《明医杂着》(薛己注)卷二:露姜饮:处方:人参1克生姜0.6克功能主治:治久疟,气血俱虚者。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卷十补。功能主治: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各家论述:《成方便读》:此亦脾阳不足,疟邪留恋,邪少虚多之证。
-
通补温络汤
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七,名见《证因方论集要》卷三:方名:通补温络汤组成:黄耆4两,茯苓3两,生白术3两,炙草、淡苁蓉2两,当归3两,牛膝2两,仙灵脾2两,虎骨胶、金毛狗脊12两(无灰酒浸半日,蒸熬膏)。功效:温养通补。主治:痹痛止而行走痿弱无力。制备方法:胶、膏为丸。
-
尤建良
学医时间:1980年从医时间:198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曹颖甫、张锡纯、祝味菊、施今墨、朱良春、岳美中、徐景藩、钱伯文。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衷中参西录》、《临证指南医案》、《祝味菊医案经验集》。治癌中西医结合,注重实践,提高疗效。
-
张志坚
张志坚,1930年3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学医时间:1946年从医时间:195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临证指南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从医格言:习业不停,处事公道,服务精至,方可称之为合格的医生。
-
生化之源
概述:生化之源即化源。《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脾主后天,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需经脾胃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临证指南医案· 》:“脾属阴,主乎血;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冲和之德。一般常指第二义。
-
西瓜翠衣
概述:西瓜翠衣为中药名,出自《临证指南医案》,即《本草纲目》记载的西瓜皮的别名。别名:西瓜翠衣,西瓜翠。性味归经:甘,凉。入心、胃、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暑,利尿。1.治暑热烦渴,高血压病,肾炎浮肿,膀胱炎,小便不利,糖尿病,咽燥肿痛。烧存性研末,敷患处。药理作用:有利尿、降血压作用。
-
噤黄
心主于舌,脾之络脉,出于舌下,若身面发黄,舌下大脉起青黑色,舌噤强不能语,名为噤黄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髓疸
《外台秘要》卷四:“髓疸,目眶深,多嗜卧,牡蛎、泽泻主之。”九疸之一。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
心疸
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心中虚热所致之皮肤尽黄而两目独白:《辨证奇闻》:“心疸之症,烦渴引饮,一饮水即停于心之下。
-
肉疸
注解:肉疸为病证名。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热喘
治疗热喘,双玉散(丸)、玉液散、泻火清肺汤、泻白散、桑白皮汤等方,均可选用。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详见喘证条。
-
内黄
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肩垂背曲
肩垂背曲证名。背曲肩随的别称。《临证指南医案·肩臂背痛》:“背为阳明之府;阳明有亏,不能束筋骨、利机关;即肩垂背曲。”详见背曲肩随条。
-
火黄
火黄为病证名。如无黑点,可服紫草汤。古代亦称黄瘅。《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黄瘅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
华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华食而脂肥。”《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华色者,其荣也。”《临证指南医案》:“面色唇爪,已无华色。”《本草纲目》卷十五,茺蔚:“方茎白华,华生节间。”《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
-
肝著
《中医药学名词》(2010):肝著是指肝经气血郁滞,留着不行,以右胁或胸胁重着疼痛,或右胁下肿块,喜按喜揉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经》云春脉如弦,其气不实而微,此谓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此肝虚而其脉证见于春如此也,宜补肝汤。”《临证指南医案·胁痛》:“肝著,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
-
肝为刚脏
“刚”为刚强、暴急之意。肝为刚脏是指肝具有刚强之性,其气主升主动,易亢易逆,用以说明肝的生理病理特性。见《临证指南医案·郁》。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强,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故称之。
-
肝体阴用阳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又主筋而司运动,为风木之脏,易动风化火,其作用属阳。肝体阴用阳指肝脏实体属阴而其功能属阳。《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