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色
病色指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参见善色、恶色:善色是指疾病反映在面部的色泽表现为明润含蓄者,表示脏气未衰,病较轻浅。恶色又称夭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属恶色。
-
善色
善色为病色的一种。指在疾病过程中,面部颜色虽然异常,但光泽正常,表示脏气未衰,病情轻浅,提示预后尚好。《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等,均属善色。以颜色显露而枯槁不泽者称为恶色,亦称夭色,一般表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
重阴
《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阴陇为重阴。”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女子病色现于面右为重阴。属逆证(《素问·玉版论要》)。脉象之重阴。《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肺、肾俱属阴,肺病传肾亦称重阴,属逆证。⑸病因病理学术语。《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
-
重阳
重阳两种属阳的性质重合于同一事物上,多表明阳热亢盛。《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男子病色现于面左有重阳,属逆证。⑸示阳极转阴,热极生寒。《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张志聪注:“重阳之人。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阳,及心肺之脏气有余者也。”
-
五色主病
概述:五色主病是5种面色与疾病之相关性的中医望诊理论,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病色所主的病证。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临证需结合四诊,全面分析。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
-
色脉合参
色脉合参为诊法。指望[色]诊和切[脉]诊互相参照,以综合分析、判断病情的诊断原则。例如患者面赤唇红,舌红苔黄,均属热邪盛的病色,若脉见洪数或滑数,为新病、为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
-
五色
概述:五色:1.反映五脏病变及各种证候的五种病色;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照五行学说,青属木属肝,赤属火属心,黄属土属脾,白属金属肺,黑属水属肾。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本文以讨论五色主病为主,故名。
-
恶色
恶色为症状名,又称夭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属恶色。病色指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病色有善恶之分,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者称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较轻,或预后较好;
-
唇青
口唇泛现青暗的病色。多因寒中血脉凝滞,不能外荣所致。《灵枢·经脉》:“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医学入门·伤寒杂症》:“无色泽而唇青者,必是寒中。阴症胸膈满,面色及唇皆无色泽,手足冷者,理中汤。”参见唇甲青条。
-
主色
主色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皮肤颜色。主色属正常生理性肤色,与客色相对,主客均属正色的范畴。健康人面部色泽,明润含蓄,红黄隐隐,容光焕发,表示气血平和,精气内充,为有胃气、有神之象,属无病的常色。客色随气候、环境及当时的生理状态而变化,均不属病色。
-
色以润泽为本
色以润泽为本为诊法。出《望诊遵经》。望面部色泽用以推断疾病的预后。人体内在气血盛衰,可外现于面部色泽,尽管病色各有不同,总以明润光泽,预后较好;枯晦不泽,预后较差。
-
五色命脏
指五色与五脏相配。《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五脏有病,常见其相应的病色。例如,青色可见于肝风,黄色多见于脾湿。临证须结合四诊,全面分析。
-
常色
常色即正色,指健康人的面部色泽,特点为面色黄中透红,明润含蓄。健康人面部色泽,明润含蓄,红黄隐隐,容光焕发,表示气血平和,精气内充,为有胃气、有神之象,属无病的常色。正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客色随气候、环境及当时的生理状态而变化,均不属病色。
-
正色
健康人面部色泽,明润含蓄,红黄隐隐,容光焕发,表示气血平和,精气内充,为有胃气、有神之象,属无病的常色。正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客色随气候、环境及当时的生理状态而变化,均不属病色。
-
真色
真色正常面色。《灵枢·五色》:“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
-
色泽
颜色与光泽·色泽:色泽(colorandluster、sheenycomplexion)是指皮肤、黏膜、爪甲、毛发的颜色与光泽,尤其是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药材鉴定项目·色泽:色泽(colorandluster)是指药物的颜色和光泽。色泽是鉴别药材真伪及其质量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色泽者,当病溢饮。”
-
面色黧黑
因饮邪久滞胸膈,少阴气绝,血脉不流及肾虚水枯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医学纲目》:“肾外证,面黑。”参见面色苍黑:面色苍黑指面部泛现晦黑的病色。可见于阴黄、黑疸等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亦多有此症候。
-
五脏生成篇
《五脏生成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的主要内容是从生理、病理、诊断等方面,论述了五脏的生色、病色、死色及五体、五味、五色、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吴崑注:“五脏未病,有相因相成之理;五脏已病,亦有相生相成之理。”
-
面色缘缘正赤
面色缘缘正赤病状名。即满面红赤。太阳病未解,并传阳明时出现的病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阳明经循行于面,阳气郁发于表,故面色红赤。
-
唇甲青
口唇指甲泛现青紫的病色。或因阴寒内盛,血脉凝滞,或因热毒入里,见于热厥之证。《伤寒绪论》卷下:“唇甲青,色之青者为害,赤者为热,以寒中于里,则血脉凝滞,不能荣行于外,所以唇爪青黑也。若热毒流入于里而为热厥,则唇甲亦青,但青中必带深紫,与阴寒之青黑不同。”见于心、肺严重疾患有明显缺氧者。
-
部骨陷
部骨陷病状名。指五脏所分属面部的各个部位出现的病色深陷入骨的征象。《灵枢·五色》:“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
面色萎黄
面色萎黄为症状名。指面部呈现枯萎晦黄的病色,即面色黄而没有光泽的表现。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能上荣所致。《中藏经·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脾病则面色萎黄。”可见于多种慢性消耗性病及贫血、失血、久痢、胃脘痛、营养不良等疾患。
-
色随气华
色随气华是指色泽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为精气充足。如果重病或久病,脏气已衰,则出现枯槁、晦暗甚至真脏色败露的各种病色(见《四诊抉微》)。
-
客色
主要是因季节、气候所造成的肤色,重点是面色的改变,也包括因气候、情绪、剧烈运动等因素导致的面色变化。健康人面部色泽,明润含蓄,红黄隐隐,容光焕发,表示气血平和,精气内充,为有胃气、有神之象,属无病的正色。正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客色随气候、环境及当时的生理状态而变化,均不属病色。
-
额上黑
指头额部泛现晦黑的病色。多因肝肾虚衰有热所致。《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腹胀如水状,小便必黑,时溏。”
-
玉版论要篇
《玉版论要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讨论揆度奇恒的运用方法,并举出色脉为例。古人认为这个方法很重要,值得“著之玉版”,故名。内容扼要地论述了病色、脉象与证治、预后的关系。
-
乘袭
乘袭指面部五脏病色的变化类型。如心的部位见黄色(心属火,黄属土,火生土),肝的部位见赤色(肝属木,赤属木,木生火),都属于子袭母气(火为木之子,土为火之子)。这种病色现象称为乘袭,主预后良好。《灵枢·五色》:“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
色诊
色诊为望诊内容之一。是观察颜面肤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诊察时,以五色主病为重点,结合颜色的浮沉、散抟(音团,结聚之意)、泽枯和上下扩散的方向等。色深而壅滞为抟,多为久病或邪盛。润泽为有胃气;病色上下扩展的方向,常与病变方向有关。临床上须注意结合四诊其他方面全面分析,才能作出较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