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
伤①伤害,损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灵枢·五变》:“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伤寒论·序》:“伤横夭之莫救。”《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甘入脾,脾能伤肾。”《本草纲目·木部·枳》:“枳实不独治下,而壳不独治高也…
-
劳咳
劳咳病证名。①经久不愈之外感或内伤咳嗽。《济生方·咳嗽》:“外则六淫所伤,内则七情所感,连滞岁月,致伤五脏,遂成劳咳者多矣。”《医学入门》卷五:“劳咳,五劳虚咳也。”谓疲极伤肝、劳神伤心、劳倦伤脾、叫呼伤肺、房劳伤肾致咳。详见疲劳咳嗽、劳神咳嗽、叫伤咳嗽、房劳咳嗽、劳嗽等条。
-
风寒两伤荣卫证
风寒两伤荣卫证为病证名。风寒之邪伤于卫分、营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三注云:“此中风见寒脉也。《伤寒论条辨》卷三:“中风者,单只卫中于风而病也;风寒两伤营卫等说,后世医家持有异议。
-
打伤八味散
处方:生桅子1斤,生南星4两,生草乌4两,生川乌4两,生半夏4两,红花4两,桃仁6两,杏仁6两。功能主治:跌扑打伤未破皮者。每次约用药末8钱或1两,用生糍粑捣匀,量伤处大小敷之,约敷24小时,以皮肤现青色或紫色为度。注意:己破皮出血者忌敷。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沙市方)
-
伤寒论条辨
概述:《伤寒论条辨》为伤寒著作。明·方有执撰。刊于1592年。主要内容:方氏认为《伤寒论》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干条原文的篇次,删去了《伤寒例》一篇,将太阳病纳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感、营卫俱伤”三种。建国后有排印本。
-
秘传桃花散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桃花散组成:川阳、赤石脂、血竭、乳香、没药、滑石、炉甘石(煅)各等分(1方有何首乌)。功效:止血生肌。主治:刀刃伤破及竹木刺皮出血。用法用量:掺伤处。加减:初伤,加龙骨少许;久伤,加樟脑少许。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乌古瓦
乌古瓦释名气味甘、寒、无毒。主治1、中暑骤死。2、跌打损伤,骨折筋断,痛不可忍。在墙角人常便溺处,寻找碎瓦一片,洗净,火煅过,用醋浸渍五次,使瓦变黄色,刀刮细末,每服三钱,好酒送下。伤在上部食前部,伤在下部食后服。这里理伤续断的要方,不能贱视。取多年房顶上的吻兽刮取细末,调油搽伤处。
-
销烁
《素问·气交变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素问·刺要论》:“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烁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楚辞·九辨》:“形销铄而瘀伤。”王逸注:“身体燋枯,被病久也。”
-
产后四字真言
产后四字真言是指古人总结产后调养的四件注意事项。出清·袁于江《生生宝录》。一曰静,二曰淡(咸伤肾后而绝产,酸伤肝行步艰难,煎炒厚味伤脾),三曰乐(乐则血气易和),四曰坐(使血不上攻)。
-
保生铭
保生铭养生专篇。相传为唐·孙思邈述。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苦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咸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神气自然存,学道须终始。收入《道藏》第五百七十一册。
-
冷气心痛
出《外台秘要》卷七。因风邪宿冷伤及心之络脉所致的心痛。《圣济总录》卷五十六:“冷气心痛,…若阳气偏虚,宿挟冷滞,又因饮食伤动,而致心痛,则其病喜温而恶寒,其气惨而不舒,甚者四肢厥冷,气攻心而发痛也。”治宜散寒止痛,用高良姜汤等方。参见心痛、冷心痛、寒厥心痛条。
-
放射复合伤
根据放射损伤、烧伤和冲击伤的严重程度,放射复合伤分为三类:以放射损伤为主的放烧冲复合伤、放烧复合伤和放冲复合伤;以烧伤为主的烧放冲复合伤和烧放复合伤;以冲击伤为主的冲烧放复合伤和冲放复合伤。
-
伤中
针刺伤膈膜·伤中:伤中指针刺伤膈膜。出《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伤及中焦脾胃之气·伤中:伤中指伤及中焦脾胃之气。过食腻滞,或嗜酒无度,或过食膏粱厚味,或劳倦过度而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
-
狂犬病恐怖症
狂犬病恐怖症,又称为癔症性假性狂犬病,是一种对狂犬病过分恐惧的心理疾病,通常伴有强迫症、恐惧症。
-
十三伤
十三伤养生学术语。指十三种损害健康的行为。《抱朴子内篇·极言》:“才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久谈言笑,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阴阳不交,伤也。”养生者当知伤身而避之,否则,“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
-
陈伤
陈伤陈,陈旧。指旧伤,宿伤。详宿伤条。
-
虫兽伤
虫兽伤(injurybyanimalandinsect)为病因的一类。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虫兽禽等各类动物伤害人体,如蛇伤、犬咬伤、昆虫螫刺伤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
向伤性
如将种芽的一侧切以浅伤,胚轴便向受伤的一侧内凹,而胚根则向外凸,从而发生弯曲,这种现象称为向伤性。因为这种现象在切伤与纵轴平行时并不发生,说明这种向性是由于植物生长激素的极性移动被伤口阻止所引起的。至于与植物生长激素移动无关的部分切伤后所产生的弯曲,则可以其侧面的生长障碍来加以解释。
-
肺络损伤
肺络损伤是指肺络受损,络破出血的病理变化。肺燥伤阴,久咳或剧咳损伤肺络,引起咳血、咯血。络脉在外属阳,燥为阳邪,故燥热易伤络。《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极寒伤经,极热伤络。”肺络损伤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疾患。治宜清金降火或清络保阴。
-
真睛破损·风邪外袭证
定义:真睛破损·风邪外袭证(rupturedwoundofeyeballwithpatternofexternalassaultbywind)是指风邪乘袭,以伤眼疼痛,眼睑难睁,畏光流泪,视力骤降,白睛、黑睛破损,或眼珠内容物脱出,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弦数为常见症的物损真睛证候。详见真睛破损条。
-
毒虫所伤
泛指有毒昆虫、蠕虫叮咬所致之疮伤。见《疡科选粹》卷七。证见患处因虫咬伤而出现红肿痒痛,严重者常伴有恶寒发热,局部肿痛难忍,甚则面目肿胀。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选二味拔毒散外敷。或兼内服仙方活命饮加减之剂。余可参见蜈蚣咬伤条。
-
风惊邪
由体虚风邪伤于心经所见乍惊乍喜之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邪者,由体虚风邪伤于心之经也。心为手少阴之经,心气虚,则风邪乘虚伤其经,入舍于心,故为风惊邪也。其状乍惊乍喜,恍惚失常是也。”治宜养心、安神、祛风。可用茯神丸、地黄煎丸等。
-
蠵龟血
《*辞典》:蠵龟血:出处:《纲目》拼音名:XīGuīXu 来源:为海龟科动物蠵龟的血。原形态:动物形态详蠵龟筒条。性味:①《日华子本草》:平,微毒。②《纲目》:咸,平,无毒。功能主治:①陶弘景:疗毒箭伤。②《本草拾遗》:人被毒箭伤,烦闷欲死者,剖取血敷伤处。③《日华子本草》:治中刀箭闷绝,刺血饮。
-
伤寒论本旨
《伤寒论本旨》为伤寒著作。即《医门棒喝二集》。编次参考《伤寒论条辨》,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提纲,阐述各经病症。章氏推崇叶天士,并博采众说“辨别义理,证其讹谬,以期合乎意旨”(见自序),故以“本旨”为书名。又注释了《湿热条辨》(旧题薛雪撰)作为暑病治法,以补充《伤寒论》的某些不足之处。
-
逐毒丹
《疡科选粹》卷七:方名:逐毒丹组成:贝母3钱。主治:蛇虫伤。用法用量:酒调敷伤处,然后尽醉1饮,毒自伤处流出,流尽,仍以余末敷上。制备方法:上为末。
-
撮毒散
处方:槟榔、山栀子、白龙、白及、白蔹、白芥子、五灵脂、木鳖子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一切硬肿疖,恶物咬伤,汤火烧伤,车辗马踏伤等。用法用量:如疮破,揾干贴;如肿硬,水调扫于疮上。摘录:《普济方》卷二七二
-
尾闾骨伤
尾骨骨折伤。见《伤科补要》卷二。尾闾骨即尾骨,又名橛骨、骶端、穷骨,俗名尾桩骨。证见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活动可闻骨声,步履、坐卧、翻身均受限。治宜手法复位固定。内服药可助康复,法当舒筋止痛,活血消肿,可选紫金丹,加味以为引。外用定痛散敷贴,或以烧热之烙铁温熨。
-
马咬疮
马咬疮病名。马咬伤继发感染而成疮者。见《肘后救卒方》卷七。咬伤后,伤处红肿疼痛,出血,继因感染而成脓。治宜于咬伤后立即清洗伤口,并用益母草细切醋炒研为细末,涂撒伤口创面,或用马齿苋捣烂外敷并可用以煎汤内服。
-
蔺道者
蔺道者唐代医僧。原名佚,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道者出家云游,于会昌间(841-846年)曾结庵于宜春修道,因尝治愈一彭翁子坠地折颈伤肱,其医术遂广为人知,求医者甚众。道者厌其烦,以其秘方授予彭翁,其术遂行于世。此方为后人刊刻,书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中医现存最早之骨伤科专书,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
臂骨伤
指臂骨因外伤而伤断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六。该病包括尺骨、桡骨单折及双折。临床以尺骨近端和桡骨远端骨折为多见。症见局部肿胀、疼痛、功能活动受限。有断端移位者,畸形明显,触按有骨声。断端移位者,尤其在双骨折,应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重点则在于夹、挤、分骨,当夹板固定时用分骨垫;
-
补阴益脾汤
处方:白术2钱,陈皮1钱,山药1钱半,茯苓1钱2分,熟地3钱,当归2钱,甘草(炙)1钱,附子1钱半,干姜(炒)8分。功能主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劳极伤脾,则食少恶心,疲极又伤肝肾,则水液妄行。用法用量:水煎服。若虚阳上燥者,冰冷服。摘录:《会约》卷八
-
尾骶骨伤
尾骶、骶椎部位之骨折伤。见《伤科补要》卷二。多因跌打斗殴,压撞冲击所损伤。证见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步履、坐卧多所困难,尤其仰卧、翻身受限。治宜“当先柔筋合其和软,内服紫金丹,敷定痛散,烧红烙铁熨之,贴混元膏。”手法复位固定,或参背脊骨折条。
-
蒲灰酒
《医林纂要》卷十:方名:蒲灰酒组成:旧蒲包(烧灰存性,包盐者为妙)、蚯蚓泥、砂糖。主治:刑伤,杖伤。用法用量:和酒调下。
-
补肉药
别名:补肉膏处方:香油1两,黄蜡8钱,密陀僧5分,乳香1钱,没药1钱。功能主治:跌扑闪挫,面伤青黑,伤重者。手脚骨被压碎者,取大片桑皮,将补肉膏、定痛膏糊在桑皮上,夹贴骨肉上。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
-
溯源散
《医学正传》卷二:方名:溯源散别名:除原散、除源散组成:原食物(烧灰存性)1两,生韭菜(连根)1握。或伤寒后食诸物致食复,潮热不已者。用法用量:原食物(或糍粽,或肉食)烧灰存性,细研为末,韭菜杵汁调服,过一二时,以东垣枳实导滞丸百余粒催之,其所伤之宿食即下,热退而愈。
-
樱桃散
《普济方》卷三○七:方名:樱桃散组成:樱桃叶、生姜。主治:诸种蛇伤。用法用量:入酒捣研,调敷伤处。制备方法:上同捶碎。
-
葱白甘草汤
处方:葱白2两,粉草5钱。功能主治:消瘀散肿。主咬伤后,焮肿疼痛,脓血淋漓,臭秽腐烂。用法用量:上以水3碗,煎至2碗,每日洗净伤处瘀腐脓血,方用玉红膏搽之,黑膏盖之。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
雄黄敷疮方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名:雄黄敷疮方组成:雄黄。主治:毒箭所伤、毒蛇咬伤。用法用量:敷疮上,日4-5度。汁出便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柏墨散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柏墨散:处方:黄柏(炒)釜下墨乱发(烧)各等分制法:先捣黄柏为末,入二味,合研令匀。功能主治:治小儿脐疮。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阎氏小儿方论》补。主治:小儿脐风,汁出不止;小儿断脐后为水湿所伤,或袍湿气伤于脐中,或解脱风冷所乘,致令小儿四肢不和,脐肿多啼,不能乳哺。
-
和营养卫汤
处方:人参、黄耆、当归、白芍、白术、防风、云苓、桂枝、陈皮、甘草。功能主治:调理补益气血。主伤损血虚者。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伤科补要》卷三
-
制虎汤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方名:制虎汤组成:当归3两,地榆1两,生地3两,三七根(末)1两,麦冬3两。用法用量:水10碗,煎数碗,令其畅饮,服完必安而卧。明日伤处大痒,又服1剂再卧。如是5日,疮口生合而愈矣。
-
异远真人
异远真人为明代外科医家。精治跌打损伤,详辨跌损部位、原因、新久,且能疗目伤、头破等重症。其说及方集为《跌损妙方》(1523),道光十三年孙应科为之考订穴名、药物,于1836年刊行。后收入《救伤秘旨》。
-
一紫散
《准绳 疡医》卷六:方名:一紫散组成:紫金皮(童便浸七日,晒干)、生地黄各等分。主治:伤损眼胞,青黑紫色肿痛。用法用量:茶清调匀敷贴。余处伤不用制。制备方法:上砍烂。
-
彭氏风流散
《永类钤方》卷二十二:方名:彭氏风流散组成:石膏10两(泥固济,火煅),白矾(飞)2两,枇杷叶少许,松脂1两,黄丹1两。主治:折伤。用法用量:伤经久者,药水洗后用;若疮干,用油调敷。制备方法:上为末。用药禁忌:新破伤,忌风湿。
-
皮金膏
《验方新编》卷十七:组成:广东羊皮金纸。主治:跌扑擦伤;或鞋靴底垫伤脚板;或刀伤破烂红肿,光皮潮湿;或疮疖将愈,新肉易破;或冻疮肿烂。痢久后阴部擦痛。用法用量:以金面贴伤处。3日必愈。
-
守田膏
《古今医鉴》卷十六:组成:半夏。主治:打扑有伤,瘀血流注。用法用量:调敷伤处。制备方法:上为末。
-
玉簪
玉簪释名气味(根)甘、辛、寒、有毒。主治捣汁服,解一切毒,下骨鲠,涂痈肿。附方玉簪气味同根,可治蛇虫咬伤(捣汁和酒服,以渣敷伤处)。
-
金枪铁扇散
处方:乳香2两,没药2两,象皮2两,老材香2两,明矾1两,炉甘石1两,降香1两,黄柏1两,血竭1两。制法:共为极细末,瓷瓶收贮。功能主治:收湿,拔毒、生肌。主破伤流血及溃烂。摘录:《中医伤科学讲义》
-
将军膏
处方:大黄。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伤损肿痛,不消之瘀血流注紫黑,或伤脸上青黑。用法用量:生姜汁调,敷患处。摘录:《古今医鉴》卷十六
-
金伤散
《外科精义》卷下:金伤散:处方:白及3两,陈石灰(风化)2两,桑白皮2两,黄丹2两,白附子1两,南星1两,龙骨1两。摘录:《外科精义》卷下《御药院方》卷十:方名:金伤散组成:白及1两,白蔹1两,乳香1两,龙骨半两,石灰半斤(远年者佳),黄丹少许。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黄丹,有如淡红色。用药禁忌:忌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