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病因学名词。指饮食不能节制。致病因素之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
四正散
概述:四正散为方剂名,出自《医醇賸义》卷一方。藿香1钱5分,茅术1钱,厚朴1钱,砂仁1钱,茯苓2钱,广皮1钱,半夏1钱,神曲3钱,淡竹茹8分,姜汁2小匙(冲服)。功能主治:《医醇賸义》卷一方之四正散功能化湿和中,降逆止呕。暑月饮食不节,外感不正之气,呕吐。用法用量:加生姜汁二匙,冲服。
-
食滞胃脘
食滞胃脘指饮食不节,滞留胃脘,不能消化,出现上腹胀痛、嗳腐、呕吐、厌食、舌苔厚腻、脉滑等症状。参见伤食:伤食泛指因饮食损伤脾胃所致的病症。因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所致。初起多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等症。治宜健脾消食。一般取用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庭等穴。见《丹溪心法》。
-
伤食
因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所致。伤食的症状: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一般取用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庭等穴。见《丹溪心法》。
-
视瞻有色
胸闷,纳呆呕恶,便溏;治法:滋补肝肾。阴虚火旺证:视瞻有色·阴虚火旺证(coloredshadebeforeeye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fire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视力下降,眼前有带灰黑色阴影遮挡,视物昏蒙,眼内检查黄斑部渗出,全身兼见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视瞻有色证候。
-
内伤呕吐
概述:内伤呕吐为病证名。有胃寒呕吐、胃热呕吐、痰饮呕吐、食积呕吐等。痰呕的辨证治疗:寒饮所致之痰呕,患者舌苔薄腻,脉沉迟,可用桂苓半夏汤、茯苓半夏汤、二陈汤、来复丹进行治疗。实呕指外邪犯胃、痰饮停滞、宿食不消及气逆火郁所致的呕吐。
-
香薷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汤:处方:白扁豆(炒)、茯神、厚朴(去粗皮.姜汁炒),各一两。不肯服五苓散,恶其滑精者,乃以此代之。《圣济总录》卷一六三:方名:香薷汤组成:香薷1两,藿香叶1两,白豆蔻(去皮)1两,甘草(炙,锉)1两,白术1两,麦门冬(去心,炒)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
-
疳积
疳积多由乳食无度,饮食不节,壅滞中焦,损伤脾胃,不能消磨水谷形成积滞,导致乳食精微无从运化,脏腑肢体失养,身体日见羸瘦,气阴耗损终成疳证;刺灸法:取四缝、足三里、天枢、脾俞、胃俞等穴为主,四缝用三棱针点刺后挤出黄色黏液。取中脘以和胃理肠,足三里扶土以补中气;随证配穴虫积—百虫窝,潮热—三阴交。
-
食疟
食疟的病因病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 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厌食病
由于脾胃虚弱者,则饥不欲食,食入难化,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胖,治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主方:曲麦枳术丸(虞抟《医学正传》)加减处方:白术10克,枳实10克,神曲10克,麦芽10克,山楂10克,鸡内金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砂仁3克(后下)。2、针灸治疗针刺四缝、足叁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
-
厌食
由于脾胃虚弱者,则饥不欲食,食入难化,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胖,治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主方:曲麦枳术丸(虞抟《医学正传》)加减处方:白术10克,枳实10克,神曲10克,麦芽10克,山楂10克,鸡内金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砂仁3克(后下)。2、针灸治疗针刺四缝、足叁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
-
酒渣鼻·肺胃热盛证
定义:酒渣鼻·肺胃热盛证(brandynosewithpatternofheatexuberanceinlungandstomach)是指肺胃热盛,上发于鼻,以红斑多发于鼻尖或两翼,压之退色,常嗜酒,便秘,饮食不节,口干口渴,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滑为常见症的酒齄鼻证候。本病以颜面部中央的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伴丘疹、脓疱、鼻赘为临床特征。
-
芜荑煎丸
主治:脾劳,饮食不节,口苦舌涩,多吐清水,四肢黄瘦,虽食不成肌肤,大肠时时滑泄。制备方法:上为末,入芜荑煎和令匀,更入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养阴补脾汤
《慎斋遗书》卷七:方名:养阴补脾汤组成:白茯苓1钱,茯神1钱,甘草1钱,白芍1钱,生地1钱,山药1钱半,归身1钱半,熟地3钱,大枣2枚。
-
神圣香茸散
《苏沈良方》卷四引《五脏论》:方名:神圣香茸散别名:神圣香薷饮、黄连香薷饮、黄连香薷汤、香薷饮、四味香薷饮、四物香薷饮组成:香薷穗(经霜者)1两半,新厚朴(取心)2两,川黄连2两,白扁豆1两(焙)。然必冷服者,经所谓治温以清,凉而行之是也。2.《医方集解》:此手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
-
神曲半夏汤
《不知医必要》卷三:方名:神曲半夏汤组成:党参(去芦,米炒)3钱,白术(净,炒)2钱,半夏(制)2钱,神曲(炒)1钱5分,山楂1钱5分,茯苓1钱5分,陈皮(去白)1钱,炙草7分,生姜3片。主治:饮食不节人噎膈。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大便结,加当归;附注:一老医云:此症宜饮牛乳,或同姜汁、蔗汁、陈酒服均佳。
-
神效水银丸
《圣惠》卷四十九:方名:神效水银丸别名:水银丸组成:水银半两,硼砂半两,腻粉2分,定粉2分,消石1分。主治:脏腑气虚,饮食不节,生冷过度,不能消化,与脏气相搏,结聚成块,压伏于腹胃之间,盘牢不移,岁数弥久,渐渐增长,而致厌食,不计年月。制备方法:上为末,候水银星尽为度,用枣瓤和丸,如酸枣大。
-
雀粪丸
《圣惠》卷八十二:方名:雀粪丸别名:逐痛丸组成:雄雀粪1分,牛黄半两(细研),赤芍药半两,芎半两,当归1两(锉,微炒)。《幼幼新书》(古籍本)卷十四引《婴孺方》:方名:雀粪丸别名:消滞丸组成:雀屎1分,牛黄1分,芎2分,芍药2分,干姜2分,甘草(炙)2分,麝香3分,小麦面3分,大黄3分,当归3分,人参3分。
-
乐膳散
组成:生苍术15g,生山楂10g,生麦芽10g,五谷虫15g,橘白10g。功能:运脾和胃。方解:小儿厌食症多因饮食不节伤于脾胃,亦有因先天不足,脾胃本虚而致纳运不佳者。五谷虫善治小儿诸疳,内含抗菌活性蛋白和多种消化酶,有较强的抗菌、助运效能。肝旺脾虚者,加白芍入肝敛肝,令肝气平,则脾气易和,其效可相得益彰。
-
五变刺
五变刺为古刺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有二义:1.指根据四季变化与五输穴相互配合进行针刺的方法。即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病变于色(气色、脉色)者,取之荥;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
丹毒痈
又名小腹疽、小腹痈、丹毒痈。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中消·湿热中阻证
定义:中消·湿热中阻证(middle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damp-heatblockingmiddlejiao)是指湿热中阻,运化失常,以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
-
茧唇·脾胃实热证
定义:茧唇·脾胃实热证(lipcancerwithpatternofexcessiveheatinspleenandstomach),脾胃实热,以唇部肿块增大迅速,口唇红肿燥裂,灼热疼痛,伴面赤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而短少,舌质红,舌苔黄燥,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茧唇证候。症状:茧唇·脾胃实热证患者口唇肿块突起,唇口燥裂,灼热疼痛;又名白茧唇、紧唇、沈唇。
-
食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胸腹胀闷,四肢厥冷,恶闻食臭,食入即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食呕。可用栀连平胃散。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
当归羊肉萝卜汤
概述:当归羊肉萝卜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高血压·冲任失调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胀、头痛,或头重脚轻,或如坐舟车,常伴耳鸣心悸,血压升高。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与五志过极、年老体迈、饮食不节等有关,其发病与五脏相关,但主要病位在心、肝、脾、肾,病性有实有虚,临床多以虚实夹杂为主。
-
山楂菊花决明子茶
概述:山楂菊花决明子茶为中医经验食养茶饮,适用于高血脂·痰浊内阻型患者、高血脂·痰瘀互结型患者及高血脂·肝肾阴虚型患者。适宜选用佛手、杏仁(甜、苦)、昆布、香薷、桔红、桔梗、荷叶、葛根、橘皮、薏苡仁、莱菔子、紫苏子、山药、莲子、茯苓、决明子、山楂、白扁豆、菊花、赤小豆等食药物质。
-
三鲜茶
概述:三鲜茶为中医经验食养茶饮,适用于高血脂·痰浊内阻型患者。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通常指血清中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适宜选用佛手、杏仁(甜、苦)、昆布、香薷、桔红、桔梗、荷叶、葛根、橘皮、薏苡仁、莱菔子、紫苏子、山药、莲子、茯苓、决明子、山楂、白扁豆、菊花、赤小豆等食药物质。
-
桔红蜇皮鸭肉汤
概述:桔红蜇皮鸭肉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高血脂·痰浊内阻型患者。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通常指血清中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适宜选用佛手、杏仁(甜、苦)、昆布、香薷、桔红、桔梗、荷叶、葛根、橘皮、薏苡仁、莱菔子、紫苏子、山药、莲子、茯苓、决明子、山楂、白扁豆、菊花、赤小豆等食药物质。
-
海带冬瓜薏苡仁汤
概述:海带冬瓜薏苡仁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高血脂·痰浊内阻型患者。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通常指血清中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适宜选用佛手、杏仁(甜、苦)、昆布、香薷、桔红、桔梗、荷叶、葛根、橘皮、薏苡仁、莱菔子、紫苏子、山药、莲子、茯苓、决明子、山楂、白扁豆、菊花、赤小豆等食药物质。
-
冬瓜莲蓬薏苡仁煲瘦肉
概述:冬瓜莲蓬薏苡仁煲瘦肉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高血脂·痰浊内阻型患者。适宜选用佛手、杏仁(甜、苦)、昆布、香薷、桔红、桔梗、荷叶、葛根、橘皮、薏苡仁、莱菔子、紫苏子、山药、莲子、茯苓、决明子、山楂、白扁豆、菊花、赤小豆等食药物质。
-
山楂薏苡仁饮
概述:山楂薏苡仁饮为中医经验食养茶饮,适用于高血脂·痰瘀互结型患者。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治具有自身的特点,将其纳入“血瘀”“痰湿”“脂膏”等范畴,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腻甘甜、醇酒厚味、情志失调、过逸少劳等,造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液体代谢失常,形成瘀血、湿浊、痰凝等病理产物,最终致病。
-
佛手桃仁煲瘦肉
概述:佛手桃仁煲瘦肉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高血脂·气滞血瘀型患者。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治具有自身的特点,将其纳入“血瘀”“痰湿”“脂膏”等范畴,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腻甘甜、醇酒厚味、情志失调、过逸少劳等,造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液体代谢失常,形成瘀血、湿浊、痰凝等病理产物,最终致病。
-
山楂甘草茶
概述:山楂甘草茶为中医经验食养茶饮,适用于高血脂·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治具有自身的特点,将其纳入“血瘀”“痰湿”“脂膏”等范畴,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腻甘甜、醇酒厚味、情志失调、过逸少劳等,造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液体代谢失常,形成瘀血、湿浊、痰凝等病理产物,最终致病。
-
山楂甘草薏苡仁饮
概述:山楂甘草薏苡仁饮为中医经验食养茶饮,适用于高血脂·气虚血瘀型患者。
-
荷叶山楂饮
概述:荷叶山楂饮为中医经验食养茶饮,适用于高血脂·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治具有自身的特点,将其纳入“血瘀”“痰湿”“脂膏”等范畴,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腻甘甜、醇酒厚味、情志失调、过逸少劳等,造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液体代谢失常,形成瘀血、湿浊、痰凝等病理产物,最终致病。
-
芪参鲤鱼汤
概述:芪参鲤鱼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高血脂·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治具有自身的特点,将其纳入“血瘀”“痰湿”“脂膏”等范畴,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腻甘甜、醇酒厚味、情志失调、过逸少劳等,造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液体代谢失常,形成瘀血、湿浊、痰凝等病理产物,最终致病。
-
桃仁鸡
概述:桃仁鸡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高血脂·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治具有自身的特点,将其纳入“血瘀”“痰湿”“脂膏”等范畴,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腻甘甜、醇酒厚味、情志失调、过逸少劳等,造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液体代谢失常,形成瘀血、湿浊、痰凝等病理产物,最终致病。
-
归芪鸡汤
概述:归芪鸡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高血脂·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治具有自身的特点,将其纳入“血瘀”“痰湿”“脂膏”等范畴,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腻甘甜、醇酒厚味、情志失调、过逸少劳等,造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液体代谢失常,形成瘀血、湿浊、痰凝等病理产物,最终致病。
-
杞菊饮
概述:杞菊饮为中医经验食养茶饮,适用于高血脂·肝肾阴虚型患者。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通常指血清中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适宜选用桑椹、枸杞子、菊花、黄精、山茱萸、百合、天麻、夏枯草、山药、荷叶、桑叶、黑芝麻、决明子、山楂、葛根、乌梅、铁皮石斛等食药物质。
-
胃病
由客寒积热、饮食不节或胃气虚弱所致。主证呕逆飧泄,痞满疼痛,(月真)胀嘈杂。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根据辨证,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泻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治疗。
-
虚痰眩晕
概述:虚痰眩晕为病证名。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
-
胎前食泻
胎前食泻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指怀孕后饮食过多而泻下。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脾不健运,胃不能腐熟水谷,于是腹满嗳气,泻下酸臭。治宜健脾消食导滞。用养胃汤加山楂、神曲、麦芽,或用保和丸治之。
-
手足心热
《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手热
手热为症状名。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食积腹痛
因饮食不节,积滞不消所致的腹痛。《证治准绳·杂病》:“食积作痛,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其脉必弦或沉滑。”《症因脉治》卷四:“食积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不欲食,嗳气作酸。”胸胀腹痛,不能饮食,治以消食化滞,用枳壳化滞汤。食在上脘,宜消不宜下,用保和丸、枳术丸。热积寒下,三承气汤。寒积温下,煮黄丸。
-
十二癥
也有将痞块聚散无常称为瘕者。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十二癥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者如青血,三者如紫汁,四者如赤皮,五者如脓痂,六者如豆汁,七者如葵羹,八者如凝血,九者如清血、血似水,十者如米汁,十一者如月浣,十二者经度不应期也。”
-
伤鱼鳖
见《丹溪心法·伤食》,一名食伤。因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所致。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一般取用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庭等穴。
-
肉痹
肉痹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又名着痹、湿痹。《圣济总录》卷十九:“肌痹,其状皮肤弗营,肌肉 (同顽)厚而不仁是也。”《张氏医通》卷六:“肌痹者,即著痹、湿痹也。治宜天麻丸、细辛汤、神效黄芪汤、五痹汤等方。2.肌痹指脾痹。
-
气虚经行先期
气虚经行先期为病证名。属经行先期证型之一。多因素体虚弱,忧思伤脾,或饮食不节等。以致中气不足,冲任失固,经血妄行,症见经期提前,血量较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 白,精神疲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或心悸,小腹空坠等。治宜补气摄血,健脾固冲。方用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
-
脾发疽
脾发疽病名。痈疽发于胸胁脾经部位者。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三。多由饮食不节,脾经积火成毒而发。即有头疽生于胸胁部食窦穴(第五肋间,前正中线旁开六寸)处。证治参见有头疽及膻中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