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素问·评热病论》:“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⑤指“胜气”。《本草衍义·砒霜》:“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灵枢·胀论》:“体重不能胜衣。”
-
足胫胕肿
足胫胕肿证名。两脚小腿部浮肿。多因脾虚湿胜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胜,火气内郁,……头重,足胫胕肿。”《类经·六气相胜病治》:“脾胃不能胜湿,则足胫胕肿。”见于水肿、脚气等证。
-
二火
肝、心之火:二火指肝、心之火。《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王冰注:“二火,谓二阳脏;三水,谓三阴脏。二阳脏者,心肺也,以在膈上故。然三阴之气,上胜二阳,阳不胜阴,故脉乱而无常也。”
-
并
概述:并:1.偏胜;5.筋骨挛束不收。《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医方集解》:“邪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即阴气不能胜阳,阳气加重就发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上下不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筋骨繇(音义同摇)并。”繇并,形容筋骨振摇强直。
-
太阴经脚气
太阴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指风寒暑湿流注足太阴脾经而成的脚气。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症见腹满,夹咽连舌系急,胸膈痞满,循腑骨下股膝内前廉内踝,过踝骨后连足大趾端内侧皆痛。若自汗者为风胜,无汗痛甚者为寒胜,热烦者为暑胜,重着肿满者为湿胜。治以温散为主,用六物附子汤等方。
-
五胜
五胜为五行学说术语。指五行的更胜。《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王冰注:“五胜,谓五行更胜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凉湿,酸咸甘辛苦相胜而法。”即治疗按五行的相克规律调治。
-
因风症
因风症为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谓患风病人目疾也。风在五行为木,在脏为肝,在窍为目,本乎一气。久风则热胜,热胜则血弱,风久必郁,郁则火生,火性炎上,故患风人未有目不病者。有血虚筋弱而振搐者;有不禁反伤精神及恣燥嗜热,助邪乖乱,清和融纯之气氤郁而为内障者;有风盛血滞结为外障,如胬肉等证者,…
-
夏胜秋
夏胜秋五时相胜之一。夏属火,秋属金,按五行相胜理论,火克金,故夏胜秋。《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
迎风赤烂
迎风赤烂病名。《证治准绳·杂病》:“谓目不论何风,见之则赤烂,无风则否,与风弦赤烂入脾络之深者不同。夫风属木,木强土弱,弱则易侵,…赤者,木中火证;若痰、若湿盛者,烂胜赤;属今之睑缘炎。治宜疏风、清热、祛湿之剂。参见眼眩赤烂条。
-
一水
一水人体器官名。①独一的水脏,指肾。《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②指目睛。《素问·解精微论》:“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肓。”
-
客
客①侵入人体的外邪。《灵枢·小针解》:“客者,邪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者除之。”《素问·玉机真藏论》:“风寒客于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④与“主”相对,多代表后来的、次要的。《素问·阴阳类论》:“先至为主,后至为客。”⑤运气学说中的客气。
-
苦胜辛
苦胜辛苦与辛五行相克,故苦味能抑制辛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伤皮毛,苦胜辛。”王冰注:“苦,火味,故胜金辛。”
-
方氏
方氏为明代女医生。歙县(今属安徽)人。夫程相(字子位),精医术,诊验不可胜举。程相父程邦贤、母蒋氏皆长于幼科,方氏亦精于此。内持家务,外诊婴儿,求治者盈门,每年治愈者不下千人,时人评程门医术有“妇胜于夫”之说。
-
目中昏
目中昏为症状名。谓于正午目视昏嚎,“乃痰之所作也。在巳午时,真阳之气火胜,心胜肺,肺壅痰灾,时复浑浑而昏也”(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治宜涤痰为主,用局方辰砂化痰丸或局方玉壶丸加减。
-
邪正消长
邪正消长为病机。邪气与正气之间此消彼长的斗争过程。正邪相争,正气战胜病邪则疾病痊愈,邪气胜而正气受损则病加重。邪正消长指邪气(致病因素)与正气(抗病因素)交争过程的消耗与增长。邪胜(长)则正虚(消),病日进;正胜(长)则邪衰(消),病日退。
-
光明洗眼方
处方:古青钱10文,黄连1钱,杏仁7枚(去皮),艾叶3片。功能主治:风热眼眶红烂者。用法用量:用水1钟,煎去其半,澄清1宿,次日频频洗之。各家论述:铜性清肃,可以胜热明目;黄连苦燥,可以泻热坚肤;艾叶辛温,可使驱风胜湿;杏仁辛润,可使利气泽皮。摘录:《医方考》卷五
-
目眦溃烂
目眦溃烂为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系指目无别病,唯眦部赤烂。眦赤烂又名眦帷赤烂、目眦溃烂、目眦赤烂。《张氏医通》卷八:“眦赤烂证,谓目烂帷眦有之,目无别病也。赤胜烂者多火…病属心络,甚则火盛水不清而生疮于眦边也。”类今眦部性睑缘炎。湿偏盛者,宜用除湿汤加减;
-
气反
气反指病气所在的部位与所表现症状的部位相反,如下元虚衰而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等上部病候。《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中,旁取之。”张志聪注:“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上胜而下反病者,当取之上,外胜而内反病者,当取之外旁。”
-
胜气
胜气运气术语。指偏胜之气。如上半年发生某种超常的气候,或五运中某些偏胜,均称胜气。参胜复条。
-
天地父母七精散
《遵生八笺》卷六引《太上肘后玉经》:组成:竹实3两(9蒸9晒),地肤子4两,黄精4两,桃胶4两,蔓菁子3两(9蒸9晒),松脂3两(炼令熟),苣胜5两(9晒)。功效:冬月摄养。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各家论述:竹实主水气日精;地肤子太阴之精,主肝明日;黄精戊己之精,主脾脏;蔓菁子主明目;苣胜五谷之精。
-
暑风饮子
《医述》卷十四:方名:暑风饮子组成:防风、柴胡、香薷、连翘、赤苓、半夏、钩藤钩、石膏、扁荚叶、甘草。主治:暑风急惊。加减:风胜,加羌活;热胜,舌如杨梅,加黄连;小便不利,加木通;人事昏迷,加鲜菖蒲。
-
太阳经脚气
太阳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太阳膀胱经而成的脚气。症见头痛,目脱,项强,腰脊连体枢、循髀外出外踝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皆痛。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暑胜者,热烦;治宜发散,用麻黄左经汤等方。
-
得位
得位运气学说术语。指得到本气运当位之时。位,时位。《素问·至真要大论》:“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多少。”
-
骨蚀
骨蚀病名。痈疽内陷而侵蚀于骨之病证。出《灵枢·刺节真邪》。有:“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内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该病因久患疮疡,毒邪内著而骨被腐蚀破坏者,甚而有脓。相当于骨骺炎或骨髓炎。证治可参见附骨疽条。
-
泻南补北
泻南补北为治则。即泻心火滋肾水。五行中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肝实肺虚之证(东方实,西方虚),要使其平衡协调,可采用泻火补水之法治疗。《难经·七十五难》:“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
咸胜苦
咸胜苦咸属水,苦属火,水能克火,故咸能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苦伤气,咸胜苦。”
-
异者衰之
异者衰之运气术语。指六气与五运不相同类,则所主生物衰微。《素问·五常政大论》:“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
-
足胫肿
足胫肿证名。足及小腿浮肿。即胫肿。多因脾虚湿胜所致。《素问·平人气象论》:“足胫肿曰水。”《灵枢·水胀》:“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参见胫肿条。
-
诛
《素问·离合真邪论》:“诛罚无过,命曰大惑。”②指针刺放血。《灵枢·九针十二原》:“必无留血,急取诛之。”《灵枢·大惑论》:“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医学源流论·人参论》:“即使用药不误,病实难治,而医者之罪已不可胜诛矣。”
-
输脉
输脉又称输之脉。指背部联系脏腑的经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输脉指足太阳之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或著于孙脉,或著于络脉,或著于经脉,或著于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夏,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
肾恶燥
“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肾恶燥指肾不喜燥。肾为水脏,主藏精,主津液,燥胜则伤津,津液枯涸,则易使肾之阴精亏耗,而导致肾之病变。《素问·宣明五气》:“……肾恶燥,是谓五恶。”王冰注:“燥则精竭涸。”
-
肾常虚
出《育婴家秘》。肾属水,人之阴精之所藏,但一水不胜二火(君火、相火),所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肾常虚,筋骨难成乳必癯。肾虚之证在小儿常见有解颅、五迟、五软、兔唇、先天性痴呆等,以及遗尿、肾泻诸症。在治疗上主张“有补无泻”。
-
少阳厥
少阳厥为病证名,六经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暴聋,颊肿,胁胻亍拘痛,名少阳厥。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证见暴聋、颊肿、胁胻拘痛。
-
杀气
杀气秋凉肃杀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
-
脐下反动
脐下反动病状名。指下腹悸动不安。《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
-
愦愦
愦愦烦乱不安。《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
-
贯脓
贯脓出《古今医鉴》。指痘疮贯脓。凡痘疮七至九日渐贯脓,脓水之盈亏,视气血之盛衰而定。气血充盈者,易脓易痂;气血不足者,毒不成浆,气不胜者,则毒内陷,出现五陷等现象。《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分灌浆顺证、灌浆逆证、灌浆险证。
-
骨枯髓减
骨枯髓减证名。因精髓衰少,骨骼枯萎所致。《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脾胃论》卷中:“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
脆脚
脆脚病名。指妊娠期下肢浮肿。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多因孕妇平素脾阳不振,健运失职,由于胎体生长发育,更阻碍脾阳敷布,以致水湿下注,症见脚踝浮肿,皮薄光亮,有压痕,无其他不适,经休息后不能恢复者,治以健脾胜湿,方用全生白术散。
-
惨凄残贼
惨凄残贼形容寒凉、肃杀、伤害生物的秋气。《素问·气交变大论》:“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
-
病胜脏
病胜脏病邪的危害超过了脏腑的抗病力。《素问·玉机真脏论》:“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
生脉散加香薷方
《医方考》卷六: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香薷。主治:人本阴虚,复遇暑途,饥困劳倦,暴仆昏绝者。各家论述:暴仆昏绝者,一则阴虚而孤阳欲脱,一则暑邪乘虚而犯神明之府也。故用人参益元而固脱,香薷辟邪而却暑;麦冬之清,所以扶其不胜之肺;五味之酸,所以敛其欲脱之真。
-
柴胡清中汤
处方:柴胡、黄芩、半夏、甘草、枳实、杏仁、石菖蒲、黄连、赤芍。功能主治:湿温,胸满妄言,两胜逆冷。用法用量:脉来洪数,或上盛下虚,加大黄以下之。摘录:《医学传灯》卷上
-
痰毒·热盛酿脓证
定义:痰毒·热盛酿脓证(phlegmatictoxinwithpatternofsuppurationduetoheatexuberance)又称“痰毒·热胜酿脓证”。是指热盛酿脓,以局部皮肤红肿发亮,焮热疼痛,肿块变软,有应指感,全身发热,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痰毒证候。关于痰毒:痰毒(phlegmatictoxin)是指发于颈、腋、胯腹部淋巴结的痈。
-
国家放射影像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放射影像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负责人金征宇。
-
五喘恶候
五喘恶候为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即疮痘喘、惊风喘、虚肿喘、吐泻喘、下痢喘。为正衰邪胜,元气将脱的危象。
-
翁寿承
翁寿承清代医家。一字寿纯,名介寿,号南轩。江苏吴县人。曾任县医学训科。撰有《五行相胜解》一书,以日常所见之情志变化,来印证医籍中所言七情制胜之理。其文散见于《吴医汇讲》中。
-
詹森效应
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
-
里寒
里寒为病机,是指脏腑阴寒偏胜或阳气衰微的病理变化。为寒邪直中脏腑,或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可见形寒肢冷、面色咣白、腰膝酸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或微细等。
-
干沐浴
干沐浴为自我推拿方法,即干浴。即用擦热的双手熨擦肢体。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等作用。《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摩手令热,令热从体上下,外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寒热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