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夏夏季,夏令。一年四季(四时)之一,农历的四、五、六月,即从立夏日至立秋日前的九十余天。《素问·刺要论》:“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
白皮病
白皮病病原此病是由白皮极毛杆菌所引起的。白皮病流行情况此病传染性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场的鱼种培育池,主要危害鲢、鳙鱼的夏花鱼种,夏花草鱼为次,流行季节以6~(2)鱼种放养前或发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半小时,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克或土霉素25克。
-
夏胜秋
夏胜秋五时相胜之一。夏属火,秋属金,按五行相胜理论,火克金,故夏胜秋。《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
夏秋蚕
这个时期由于桑叶的老化,高温干燥或湿润、台风、降雹、干旱等恶劣条件,所以饲育上比春蚕需要更高的技术。夏秋茧丝纤度比春蚕细。夏秋蚕在过去是使用二化性品种的第二代,但是自从实行用盐酸浸渍的人工孵化法后,越冬卵被利用,就弥补了二化性品种在丝质上的缺陷,尤其由于利用一代杂种,所以强健性有所增大。
-
四时之序
四时之序有两种说法:1.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2.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更相胜负所能出现的病变。《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
权衡规矩
权衡规矩脉学术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观权衡规矩,而知所主。”王冰注:“权谓秤权,衡谓星衡,规谓圆形,矩谓方象。《脉要精微论》曰:以春应中规,言阳气柔软;以夏应中矩,言阳气盛强;以秋应中衡,言阴升阳降,气有高下;以冬应中权,言阳气居下也。”张志聪注:“观四时所应之脉象,知病之所主者何脏。”
-
叫姑姑
《*辞典》:叫姑姑: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Ji oGūGū别名:莎鸡(《诗经》),纺织娘、叫哥哥(《虫荟》),大蟋蟀(《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螽斯科昆虫纺织娘的干燥全虫。原形态:体长约5~生境分布:分布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四川、广东、广西等地。炮制:拣去杂质,除去头、足及翅。
-
迎风洒泪症
迎风洒泪症病证名。系指遇风即泪出之病证。《银海精微》:“迎风洒泪者何也?是亦脑冷迎风泪遂出,拭却还生,夏月即少,冬月即多,后若经二、三年间,不以冬夏皆有。此疾乃泪通于肝,肝属木,目乃肝之外候,为肝虚风动则泪流,故迎风泪出。”证治参见迎风冷泪条。
-
服菊方
处方:菊(春3月采苗,夏3月采茎,秋3月采花,10月采实,11月、12月采根)。制法:皆令阴干百日,各令2分治,合下筛,春,加实1分,苗2分;功能主治:祛百病,聪耳明目,轻身益气,颜色泽好,气力百倍,白发复黑,齿落复生。主用法用量:每服7丸,1日3次,饭后服。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大清经》
-
四塞
概述:四塞:1.自然界中四时阴阳之气失常;《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脉象与四时不相应·四塞:四塞指脉象与四时不相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
-
脉逆四时
脉逆四时为脉学术语。即脉象与四时季节应现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象相逆反。《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附注: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
热痰嗽
热痰嗽病名。《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参见热嗽、伤暑咳嗽条。《病因脉治》卷二:“伤热咳嗽,…此即痰饮门热痰嗽。”
-
夏以时
夏以时明代医家。吉安(今属江西)人。初习书法,后改习医,于李时珍《本草纲目》颇有心得。性侠义,好助人,值岁荒,倾资赈饥民,活数百人。疫疠流行,倾资购药施之,不取酬谢,治多验,常以一剂即愈,故人称“夏一剂”。
-
千里梅花丸
处方:枇杷叶干葛末百药煎乌梅肉腊梅花甘草各3克制法:上俱为末。用蜡150克,先溶蜡开,投蜜30克,和药末捣二三百下,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治夏月长途,津少口渴。用法用量:夏月长途噙化1丸,津液顿生,寒香满腹,妙不可言。摘录:《寿世保元》卷二
-
寒变
寒变夏日得病之总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喻昌注:“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
-
一服散
概述:一服散为《朱氏集验方》卷五方,组成为大半夏三个,杏仁七个,罂粟壳、乌梅各二个,阿胶、甘草各一钱,生姜十片,苏叶十叶。治天行嗽,痰盛寒热,或鼻声重。处方:阿胶2片生姜10片大乌梅2个甘草3克紫苏10叶杏仁7个(去皮、尖)大半夏3个(泡)罂粟壳3个(炙)功能主治:治暴嗽。
-
家传异功丸
处方:泽泻1两2钱,猪苓(汤浸,去皮)3分,官桂半两(减半)茯苓3分,白术半两,人参半两(去芦),辰砂半两(另研)。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消暑生津。主暑热口渴。若小儿夏月心热,烦渴引饮,煎灯草、竹叶汤化下,遇渴投之。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九
-
泰人
泰人(Thai)亚洲中南半岛泰国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又称暹罗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根据分布地区和方言,分为中部泰人、东北泰佉人、北部泰人和南部泰人4大支系。他们所信仰的上座部佛教,实际上混有当地流行的婆罗门教及精灵崇拜、祖先崇拜的成分。还有专属于佛教的节日,如万佛节、吠舍佉节、守夏节、解夏节等。
-
垂直分布
垂直分布指从与地面高度或水层深度的关系所确定的生物分市,是生态分布的一个方面,为水平分布的反义词。在海洋,也可分为潮间带、潮下带、潮周带、渐深海带、深海带、超深海带。这些群落,呈成层分布,作为水中生态系统的成层结构来对待。
-
小悬钩子
别名:莓子、覆盆子[青海]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石生悬钩子RubussaxatilisL.,以全株及果实入药。夏末果实近成熟时,摘取果实,于沸水中微浸,捞出,晒干。性味:全株:苦、微酸、平。功能主治:全株:补肝健胃、祛风止痛。用于急性、亚急性肝炎,食欲不振,风湿性关节炎。果:补肾固精。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缩砂圆
处方:缩砂仁一两,高良姜、天南星(汤洗七次.炮制: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中散滞,消饮进食。治胸膈噎闷,心腹冷疼,大能暖化生冷果食,夏月不可阙此。用法用量:每服五十圆至七十圆,生姜汤下,不拘时候。注意:夏月不可阙此。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夏绿林
夏绿林是指夏季生长绿叶,而冬季寒冷时期出现落叶的阔叶树构成的植物群落,这种季节变化多在温带北部附近。因此,林下一般明亮,灌木、小竹类、草本植物层等特别发达。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是超越高山森林限界线的岳桦(Betulaermanii)、马氏桤木(Alnusmaximowiczii)、松村花楸(Sorbusmatsumurana)等的群落。
-
暹罗人
泰人(Thai)亚洲中南半岛泰国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又称暹罗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根据分布地区和方言,分为中部泰人、东北泰佉人、北部泰人和南部泰人4大支系。他们所信仰的上座部佛教,实际上混有当地流行的婆罗门教及精灵崇拜、祖先崇拜的成分。还有专属于佛教的节日,如万佛节、吠舍佉节、守夏节、解夏节等。
-
敦敦
①诚恳忠厚貌。“敦”通“屯”。“屯”与“肫”、“纯”并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土形之人…足太阴敦敦然。”②峭薄寡恩。《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金形之人。比于上商…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
-
水形之人
水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类型,出自《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外貌特征为“黑色,面不平,大头,广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性格特征为“不敬畏,善斯绐人”。体质和发病情况为“能(耐)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
王思忠
王思忠为明代医家,渭南(今属陕西)人。精医术,治病多捷效。夏月,父忽病目不见物,治之三日即愈。尝任太医院吏目。
-
五时
五时即春、夏、长夏(指农历六月)、秋、冬五季。《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
-
王利贞
王利贞为金代医生。生平履贯欠详。曾任太医判官。承安五年(1200),奉诏与时德元同往西夏,为李纯祜母疗风疾,赐以御药。
-
夏泽沛
夏泽沛清代医家。湖南益阳人。初习儒,为诸生。好读方书,尤精于脉诊。尝诊一妇曰:“脉极异必挛生。”及产,果如其言。年三十九,对其友薛绳祖曰:“吾死于今岁之夏。”薛问其故,曰:“心脉散矣。”五月果卒。著《脉义发微》。
-
脏主冬
谓脏病应主刺与冬相应的井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主冬,冬刺井;又:“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
实风
实风指与季节当令相合的剧烈之风。如春东风、夏南风、秋西风、冬北风等。《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灵枢·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
攻里不远寒
攻里不远寒治疗学术语。系一种用药法则。指里实热证需用寒凉攻下药时,虽值寒冬季节,亦可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王冰注:“汗泄故用热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皆以其不往于中也。如是则夏可用热,冬可用寒。”
-
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灵枢·终始》:“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
春分
春分①气象学名词。二十四节气之一。②春天宜用的针刺部位。指左胁。古人认为人之形体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春分应左胁。《灵枢·九针》:“左胁应春分。”《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惰。”
-
晨
晨早晨。指日出后一、二小时之内。《灵枢·病传》:“病先发于肾……三日不已,冬大晨,夏早晡。”参大晨条。
-
晡
晡时刻名,即申时,午后三至五时。《灵枢·病传》:“病先发于肾……冬大晨,夏早晡。”《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张景岳注:“下晡申酉,金之胜也;故加甚。”
-
闭环
闭环针灸学术语。指针刺拔针后,用指扪闭针孔,使经气正常运行。《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经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
羚角荷翘汤
处方:羚角片3克苏薄荷2.4克青连翘夏枯花苦丁茶焦栀皮各4.5克鲜荷叶边9克鲜青菊叶7片功能主治:治风热头风。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北美太平洋沿岸区系植物区
北美太平洋沿岸区系植物区是北半球植物区的一个区。与北美大陆东边靠大西洋沿岸的植物区系有着很大的差异,与亚洲则更是不同。本区是红杉(红杉属Sequia和巨杉属Sequiadendron,仅残存于此)、丝兰属(Yucca)、美洲耧斗菜(Aquilegiaflabe-llata)、羽扁豆属、花菱草(Eschscholtziacali-fornica)等园艺植物的原产地。
-
四时
四时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或指一日中的旦、昼、夕、夜。《刺法启玄歌》:“谨按四时八节。”
-
强中二姜丸
《直指》卷七:方名:强中二姜丸组成:良姜1两,干姜1两,青皮1两,陈皮1两,大半夏(切开,沸汤荡浸7次,焙干)1两,南星(炮)半两。主治:痰涎。用法用量:每服30丸,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姜汁调面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代茶汤
处方:白术1钱5分、麦门冬1钱(去心)。功能主治:夏月服之,健脾止渴。主用法用量:夏日吃茶水多,必至泄泻。白术补脾燥湿,麦门冬生津止渴也。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四
-
灯心竹叶汤
处方:竹叶30片,灯心30根。功能主治:干呕;夏月手足心热,面赤饮冷,吐出浑浊。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准绳·幼科》卷五《准绳 幼科》卷五:组成:竹叶30片,灯心30根。
-
回神膏
处方:生姜汁红糟猪脂盐功能主治:治手足皲裂,如蒸梨状,虽春夏亦如此。用法用量:上药研烂,炒熟,搽入皲裂处。当时虽痛,少顷便皮软皲合。摘录:《普济方》卷三○○
-
家秘温疟地黄汤
处方:熟地、丹皮、山药、白茯苓、山茱萸、泽泻、柴胡、独活、白芍、细辛。功能主治:肾受冬寒,至春夏始发为温疟。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
姜陈汤
处方:广陈皮1钱,生姜皮1钱。功能主治:夏间阳气在外,胃虚邪气易侵,作吐泻。用法用量:加水1盏煎。不拘时候服。摘录:《穷乡便方》
-
王乔
王乔汉代道士,兼通医学。生平履贯欠详。曾著《养性治身经》三卷,谓四季需避风邪,春避青风,夏避赤风,秋避白风,冬避黑风,以五行谈养生,在养生史中是较早的一家。
-
夏痿
夏痿症名。脾胃虚弱,感受暑令湿热之气所致倦怠不能食之证。见《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证治准绳·杂病》:“痿发于夏,俗名注夏。”证见倦怠、四肢不举、羸瘦、不能食等。治宜清暑益气,健脾扶胃,清暑益气汤。参疰夏条。
-
糟蒸法
糟蒸法急性腿膝疼痛的外治方法。《保赤存真》卷五:“风腿膝患风寒湿气,可于夏伏天用糟坊内酒糟,下锅烧热,将布包两包,在患处热炙,冷即更换,寒湿气出尽,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