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色
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的有无盛衰决定了色的泽夭枯荣、有神无神,故可由此诊察内脏精气的盛衰、存亡,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
乌风内障·血瘀气滞证
定义:乌风内障·血瘀气滞证(darkwindglaucomawithpatternofbloodstasisandqistagnation)是指血瘀气滞,以眼内出血久不消散,眼胀头疼,视物昏蒙,眼珠胀硬,瞳神或大或不大,瞳内气色乌昏或带有浑红之色,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苔薄,脉弦或涩为常见症的乌风内障证候。又名乌风障症、乌风。为五风变内障之一。
-
乌风内障·阴虚火旺证
定义:乌风内障·阴虚火旺证(darkwindglaucoma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fire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眼内反复出血,眼珠胀硬疼痛,视力减退,黄仁上赤脉丛生,瞳神散大或干缺不圆,瞳内气色浊晕而带乌昏,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乌风内障证候。又名乌风障症、乌风。为五风变内障之一。
-
色夺
色夺病状名。指气色耗伤败坏。《素问·脉要精微论》:“徵其脉不夺色夺者,此久病也。”
-
五变刺
五变刺为古刺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有二义:1.指根据四季变化与五输穴相互配合进行针刺的方法。即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病变于色(气色、脉色)者,取之荥;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
面白
面白诊断学名词。指一种色诊。白为虚寒之色,属肺。多主气虚、寒证。白而色淡,肺虚失血;白而肥胖,气虚有痰;白而颧赤,气阴两虚;白而带青,气虚寒重;白如傅粉,气色皆夺;面多白斑,腹有虫积(多见于小儿)。白色而光泽明润者有胃气,枯槁晦滞者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论》:“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
乌风内障·肝胆实热证
定义:乌风内障·肝胆实热证(darkwindglaucomawithpatternofliver-gallbladderexcessiveheat)是指肝胆实热,以头眼胀痛,泪热羞明,视物昏蒙,眼珠坚硬,抱 红赤,黄仁膨隆,表面可见新生赤脉,瞳神紧缩干缺,伴见口苦咽干,溺赤便结,舌质红,脉弦数为常见症的乌风内障证候。又名乌风障症、乌风。
-
色
《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③脸色,面部表情。《素问·解精微论》:“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笔花医镜·肾部》:“好以之流,先竭肾水。”
-
望诊遵经
《望诊遵经》诊断学专著。作者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其他著作中搜集有关望诊资料予以归纳整理而成此书。上卷叙述望诊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阐明气色与病症的关系;
-
滞气
滞气病因病理学名词。指颜面气色晦暗,滞着垢腻。为湿气痰浊蒙罩之象。可见于暑湿、湿温、痰饮等病。
-
活幼口议
《活幼口议》儿科著作。元·曾世荣撰。刊于1294年。卷一-三议明至理25篇,总论儿科的生理、病理特点,并对几家主要的儿科著作稍加评论。卷四-五议初生牙儿证候26篇;卷七论面部气色;卷九议胎中受病诸证15篇;卷十-二十议小儿各种病证的证治。现有明刻本及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气由脏发
气由脏发为生理学名词。见《四诊抉微》。气,指神气、精气。皆源于五脏。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变,会反映到气色的变化(见《四诊抉微》)。
-
两衡
两衡指眉上的部位。《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一》:“五藏六府气色皆见明堂及眉上两衡之中。”参见悬阳:悬阳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1.指鼻部。杨上善注:“悬阳,鼻也。”张志聪注:“悬阳,心也。”刘衡如注:“目为悬阳。”
-
五使
指五脏内在变化反映于外表的五种气色。察色是诊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因外表上各种不同色泽的呈现,是内在的五脏所支配的,故名。《灵枢·五阅五使》:“愿闻其五使当安出?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
-
相气十法
相气十法诊断学术语。系一种望诊,以观察病人面部气色的十种方法。《望诊遵经》:“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详各条。
-
曹元
曹元唐初医家。字真道,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学医于北山黄公,尽得其传,精通医药,善望气色诊断疾病,并能行外科手术治疗。龙朔元年(661年),文学家王勃拜之为师,得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