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堂
经穴别名·明堂:明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穴。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
明堂孔穴图
概述:明堂孔穴图:1.书名。撰人不详。见《隋书·经籍志》。参见明堂:明堂是指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志点为明堂。《医说》:“今医家记针灸之穴,为偶人点志其处,名明堂。”将人体经脉孔穴图称为“明堂图”或“明堂孔穴图”。
-
鼻尖
鼻准(nasalapex)为体表部位,又名准头(见《医学入门》)、鼻尖、面王(《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淮。”督脉所过,素髎所在。又称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
-
鼻孔
禾髎所在。《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鼻孔在外,膀胱漏泄。”又称明堂。是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呼吸、嗅觉器官。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司嗅觉、助发音,为肺系之所属。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
-
中庭
概述:中庭:1.经穴名;穴在蔽骨之上凹隙处。快速取穴:在胸部,由锁骨往下数第5肋间,平第5肋间,当前正中线上即是中庭穴。深层有第6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中庭穴主治胸胁胀满、心痛、呕吐、小儿吐乳。中庭穴配俞府、意舍治呕吐。中庭配中府,有宽胸利膈,行气消积作用,主治噎膈,停食,食反,胸闷。
-
龙颔
概述:龙颔:1.经穴别名;中庭为经穴名(ZhōngtíngCV16)。蔽骨犹屏门,胸部为庭院,包络为宫城正室,心主居之。仰卧取穴。深层有第6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中庭穴主治胸胁胀满、心痛、呕吐、小儿吐乳。中庭穴配俞府、意舍治呕吐。中庭配中府,有宽胸利膈,行气消积作用,主治噎膈,停食,食反,胸闷。
-
太平圣惠方
概述:《太平圣惠方》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简称《圣惠方》。卷100,明堂灸经及小儿灸经。其中第九十九卷载针经十二人形图,并介绍290个穴位的位置、主治、针法等;每一病证,皆冠以《诸病源候论》的有关论述。其中外科的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等,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记录。
-
圣惠方
概述:《太平圣惠方》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简称《圣惠方》。卷100,明堂灸经及小儿灸经。其中第九十九卷载针经十二人形图,并介绍290个穴位的位置、主治、针法等;每一病证,皆冠以《诸病源候论》的有关论述。其中外科的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等,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记录。
-
外台秘要方
概述:《外台秘要》为书名。唐·王焘撰。书集唐及唐以前数十部医著的内容,分类辑录,凡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治法无不备。6天行、温病、疟病、霍乱等;20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其中第三十九卷为《明堂灸法》,载述灸法和经穴,原有附图,今本不传。现存版本: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
-
外台秘要
概述:《外台秘要》为书名。唐·王焘撰。书集唐及唐以前数十部医著的内容,分类辑录,凡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治法无不备。6天行、温病、疟病、霍乱等;20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其中第三十九卷为《明堂灸法》,载述灸法和经穴,原有附图,今本不传。现存版本: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
-
黄帝明堂灸经
原书出唐代以前,北宋王怀隐编入《太平圣惠方》,即第一百卷的《明堂灸经》,末附小儿灸法。北宋末年(1127年)刊有单行本,题作《黄帝明堂灸经》。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经验,并附有四十余幅腧穴图。窦桂芳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辑入《针灸四书》中。《黄帝明堂灸经》有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内容全同。
-
司马德逸
司马德逸为隋唐时针灸学家。曾与名医甄权、谢秀卿、甄立言等一起修订《明堂》。
-
针灸全生
《针灸全生》为书名。又名《铜人明堂针灸》。清·萧福安(学正道人)撰。成书于道光四年(1824年)。书中首载全身经穴及十四经穴图解、歌诀;《针灸全生》又名《同人针灸》。清·肖福庵撰。刊于1831年。首为周身经穴及十四经经穴图解歌诀,其次为多种病症的针灸取穴。
-
阙庭
阙庭人体部位名。即“阙”与“庭”两个部位的合称,即眉之间和额部。《灵枢·五阅五使》:“五官已辨,阙庭必张。”《灵枢·五色》:“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
-
全幼心鉴
《全幼心鉴》为儿科著作。卷1总论儿科医生之守则,服药须知,小儿的生理、血气、禀赋、保育、调理以及面部与手部望诊等;4分论小儿诸病(以内科病证为主,包括痘疹),并附录《小儿明堂灸经》。书中除“选古方效用今日者”(见自序)予以汇集说明外,对面部及虎口三关、指纹望诊作了较细致的描述,并附图40余幅。
-
天牝
天牝为人体部位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为肺窍,又曰天牝。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
太医署
太医署为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的机构。由太医署令、丞等负责管理。学习课程在共同学完《脉诀》、《本草》、《明堂》、《黄帝内经素问》等基础后,即分科学习各自的专业;金、元、明、清则改为太医院,而且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医学教育分为:医、针、按摩、咒禁,其中医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
-
马嗣明
马嗣明为南北朝至隋初时针灸家,河内(今属河南沁阳)人。精研古代《本草》、《黄帝内经素问》、《明堂》等书,善切脉,可以决生死,常自炼药石以疗外证。其炼石法系烧石令赤,再浸入醋中,取其醋中屑,暴干捣筛,以之和醋涂疮上,甚效。马嗣明为南北朝至隋初医生,河内野王(今河南境内)人,精于诊脉,善用针灸治病。
-
灸疱
指直接灸时,灸处皮肤形成脓包。《针灸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疱发,所患即瘥;一般灸疱经3-5周后结痂愈合,在此期间应注意保持疮面清洁,以防继发感染。施灸时先以蒜汁涂灸处,然后放置艾炷施灸,每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易炷再灸。多用于哮喘、慢性肠胃病、肺结核、瘰疬等,并可用于预防保健。
-
管
《灵枢·刺节真邪》:“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一说作“主司”解)②通“脘”。《灵枢·上膈》:“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廓,卫生不营,邪气居之。”③细长的圆筒形东西。《伤寒论·原序》:“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
藩蔽
藩蔽耳屏与面颊之间的部位。《灵枢·五阅五使》:“明堂广大,藩蔽见外。”
-
曹孝忠
曹孝忠宋代医官。清医,有名于时。政和(1111-1117)年间任中卫大夫,总辖修建明堂所医药提举、入内医官,编类《圣济经》提举太医学,政和六年(1116年),校勘《证类本草》,并为之作序。其子亦为翰林医官。
-
两衡
两衡指眉上的部位。《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一》:“五藏六府气色皆见明堂及眉上两衡之中。”参见悬阳:悬阳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1.指鼻部。杨上善注:“悬阳,鼻也。”张志聪注:“悬阳,心也。”刘衡如注:“目为悬阳。”
-
仙家酒
《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组成:妇人乳。功效:益心气,补脑髓。主治:消渴,劳怯及风火症。用法用量:每用1吸,即以指塞鼻孔,按唇贴齿而漱孔,与口津相和,然后以鼻内引上吸,使气由明堂入脑,方可徐徐咽下,凡5-7次为1度。不漱而服者,何异饮酪止于肠胃耳。用药禁忌:老人尤宜。
-
五使
指五脏内在变化反映于外表的五种气色。察色是诊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因外表上各种不同色泽的呈现,是内在的五脏所支配的,故名。《灵枢·五阅五使》:“愿闻其五使当安出?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
-
五时
五时即春、夏、长夏(指农历六月)、秋、冬五季。《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
-
王宫
概述:王宫:1.鼻;鼻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王官在于下极。”出《东医宝鉴》卷一:“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
-
席友欲
席友欲为席弘的后人。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仁卿
席仁卿即席顺轩。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玄虚
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先世为明堂之官。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弘
席弘为宋代针灸学家。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弘远
席弘远即席弘。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肖轩
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先世为明堂之官。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伯珍
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先世为明堂之官。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宏
席宏即席弘。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先世为明堂之官。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宏远
席宏远即席弘。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灵阳
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先世为明堂之官。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松隐
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先世为明堂之官。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秋轩
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先世为明堂之官。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顺轩
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先世为明堂之官。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信卿
席信卿即席顺轩。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洞玄
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先世为明堂之官。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素轩
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先世为明堂之官。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雪轩
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先世为明堂之官。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席横
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先世为明堂之官。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藏人图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藏人图》为书名。一作《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藏图》。撰人不详。一卷。见《隋书·经籍志》。书佚。
-
梓桑君
梓桑君即席弘。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席弘(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九世)——席顺轩,字信卿;席肖轩,名友欲(十世)——席天章(十一世)——席伯珍(十二世)。
-
痏疮
或指针痕。见《金匮要略》。《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如用葱熨、皂荚汤洗,以及内服四物汤,食冈鱼、豆腐、鸡、鹅、竹笋、羊肉等。直接灸后即于灸处贴敷膏药以促使化脓,以后每日换帖一次,待自然收口结痂而愈。针痕·痏疮:针痕为针后皮肤上留下的痕迹。
-
谢秀卿
谢秀卿为隋唐时针灸学家。参见甄权:甄权为唐代著名针灸学家。许州扶沟(今属河南)人。因母病与弟弟发奋学医,攻读医书,成为名医,尤长针灸之术。曾奉旨与司马德逸、谢秀卿、甄立言等共同修订《明堂》,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采用。还撰有《针灸钞》《针方》《明堂人形图》等。
-
禁穴
禁穴为避忌针灸的腧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遇暴卒之疾,仍需急速救疗,洞达名工,亦不拘于此法,即如禁穴,诸医未愈,明堂中亦许灸一壮至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