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输
五输即五输穴。《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刺有五变,以主五输。”其中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
-
五俞穴
五俞穴即五输穴。这是以水之源流,比喻脉气流行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
-
经
3.五输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
五腧穴
五腧穴即五输穴。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六十六穴
六十六穴为十二经中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总称。十二经各有“五输”,合六十穴;另加阳经“原”六穴。即阴经井、荥、输(原穴同)、经、合,每经五穴,共三十穴;阳经井、荥、输、原、经、合,每经六穴,共三十六穴。子午流注针法就是以六十六穴为基础的。《标幽赋》:“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即指此。
-
五腧
五腧即五输穴。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日:“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五输穴
概述: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
输
同腧·输:输同腧,指腧穴,又专指五腧穴中的输穴。《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
五俞
五俞即五输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其中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
-
夏取诸腧孙络
夏取诸腧孙络为治疗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腧,指五输之输穴,如太渊、足临泣之类;孙络,即络脉分支。意谓夏天阳盛于外,宜浅刺相应的输穴或孙络出血。
-
血纳(归)包络
如乙日乙酉时开肝经井(木)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火)穴少府,己丑时开脾经输(土)穴太白,辛卯时开肺经经(金)穴经渠,癸巳时开肾经合(水)穴阴谷。到乙未时重见乙,此时五输已经开过,则纳入包络,根据“我生他”的原则,当开心包经的荥火(乙属木木生火)穴劳宫,此即为血纳包络,余此类推。
-
五变刺
五变刺为古刺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有二义:1.指根据四季变化与五输穴相互配合进行针刺的方法。即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病变于色(气色、脉色)者,取之荥;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
二十五腧
二十五腧指五脏经脉的五输穴,共计二十五个。《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经名\穴名\五输名井荥输经合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肝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
井金
井金是指阳经的井穴属金,因称。五输之井、荥、输、经、合,在五行各有所属。阳经的井穴属金,故称称井金。《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至阴,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
-
浮肿者治其经
浮肿者治其经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浮肿等症,宜取有关经脉五输穴中的经穴治疗。浮肿者治其经指对面部浮肿等症可取有关经脉五输中的经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注:“有浮肿者,不可治络,宜疗经穴也。”
-
二十七气
人体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共二十七气。这些经络之气,循行人体上下手足之间,从井穴开始,入合于内,流注五腧,最后汇于脏腑,循环不已。《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