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衰
盛衰事物发展中的兴奋与抑制,生长与退化,增强与削弱等对立变化过程的两种状态趋势。《素问·六微旨大论》:“而化而生,故因盛衰之变耳。”
-
盛
见“盛者夺之”。《素问·气交变大论》:“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高世栻注:“受胃之浊,水谷未分,犹之受盛之官。”
-
观神色
观神色为望诊内容之一。神与色同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观察精神、意识、表情,以及面部色泽、目光神采等变化,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和寒热虚实等情况。故观神色是了解正气盛衰的方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欲知其内者,当观乎外;
-
地支
运气学说以十二支分主风、热(暑)、湿、火、燥、寒六气。古代用来表示四时八节之气变化的阴阳盛衰过程。地支与天干相配,称为干支,或六十甲子。参见六十花甲子:六十花甲子指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互配合 转,而成六十花甲子,也称六十环周、六十甲子。阳干必配阳支,阴干必配阴支。
-
十二支
十二支是十二地支之简称,又称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组合成六十干支数(或称六十甲子),用来纪年、纪日。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奇数地支(子、寅、辰、午、申、戌)称为阳支,偶数地支(丑、卯、巳、未、酉、亥)称为阴支,分别表示六气盛衰变化。
-
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又称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组合成六十干支数(或称六十甲子),用来纪年、纪日。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奇数地支(子、寅、辰、午、申、戌)称为阳支,偶数地支(丑、卯、巳、未、酉、亥)称为阴支,分别表示六气盛衰变化。
-
气色
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的有无盛衰决定了色的泽夭枯荣、有神无神,故可由此诊察内脏精气的盛衰、存亡,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
泻方补圆
泻方补圆为刺法用语。见《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针,及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日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类经》张介宾注:“方,正也,当其正盛正满之谓也。”意指针刺必须等候气血盛衰之时而施补泻。
-
产后三审
产后三审(observingthreepostpartumitems)是指诊断产后病的三项观察内容。包括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查胃气的强弱。《张氏医通》卷十一:“凡诊新产妇,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脉证相反,纵无危候,必多变端。”
-
肺主气
肺主气是指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二是主一身之气,体内各种气机活动,营卫之气、宗气、元气的生成和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肺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调节作用。《医学实在易》:“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
-
肌
肌即肌肉。司全身运动之组织。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为脾所主。《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而有活力,“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
-
色以润泽为本
色以润泽为本为诊法。出《望诊遵经》。望面部色泽用以推断疾病的预后。人体内在气血盛衰,可外现于面部色泽,尽管病色各有不同,总以明润光泽,预后较好;枯晦不泽,预后较差。
-
阳人
概述:阳人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阳盛者。出《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关于五态:五态是指五种不同体质类型的人。根据人的不同形态,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并据以论治。《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古之善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
-
赵献可
概述:赵献可为明末医学家。学术贡献:赵献可好学博览,曾游学陕西、山西等地,精医理,推崇薛己,谓“命门”是人身脏腑之主,其意义甚至重于心,命门之火为人身之至宝,性命之本。于古方六味丸、八味丸运用颇有心得。著有《医贯》六卷(1617年),《邯郸遗稿》、《内经抄》、《素问注》、《经络考》等。
-
五态
五态为生理学名词。指五种不同体质类型的人。根据人的不同形态,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区别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阳明和平之人,并据以论治。《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古之善针艾者,视人五态,仍治之。”
-
五色油丹
五色油丹为病名,即五色丹。又名油肿赤硫丹、五色油丹。小儿丹毒之一。治宜大黄、芒硝、栀子、黄芩、干蓝叶、商陆各等分,为细末。或枣树根四两,丹参三两,菊花一两半,煎汤外洗,避风。《太平圣惠方》:“夫小儿五色丹者,由丹发而改变无常,或青黄赤黑白,皆风毒之热,有盛有衰,或冷或热,故发为五色丹也”。
-
五火
五火为生理学名词。五脏之元阳。五脏各有阴有阳,阴阳各有盛衰之变,五火是指五脏之亢阳。《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张志聪注:“一水,谓太阳之水;五火,五脏之阳气也。”王冰注:“五火,谓五脏之厥阳。”
-
血余
血余即头发。发的荣枯与血气盛衰有密切关系,故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头发为中药,处方时多书写为血余,如血余炭。《本草纲目》乱发条:“发乃血余,故能治血病,补阴,疗惊痫,去心窍之血。”
-
形度
形度为诊断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是指以望诊测度病人形态的盛衰,体质的强弱,提供辨证治疗的参考。《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
夏化
夏化指夏令主气的盛衰多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风温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
-
月食疮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疮生于小儿两耳,时瘥时发,亦有脓汁,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世亦呼之为月食疮也。”一指发病部位比较广泛,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随月盛衰;见《证治准绳·疡医》。多由风湿热毒熏蒸所致。症见耳廓上生疮,痛流黄水,时发时愈。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温胆汤等加减。
-
卒
卒㈠音足(zú)。《素问·方盛衰论》:“受师不卒,使术不明。”《灵枢·邪客》:“愿卒闻之。”《素问·玉机真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素问·征四失论》:“卒持寸口”。《灵枢·四时气》:“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毕卒刺之。”
-
中正之官
中正之官为人体器官名,是胆的别称,因胆助肝之疏泄,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主要是人的胆量、勇气与胆气的盛衰有关。胆有决断的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惊恐)的不良影响,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有重要作用,故比喻为中正之官。
-
正邪相争
概述:正邪相争为中医病因病理学名词。伤寒少阳病出现寒热往来的病机:正邪相争指伤寒少阳病出现寒热往来的病机。恶寒是正不胜邪,发热是正气抗邪外出,寒热交替出现是正气与邪气互相争持不下。《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
方氏脉症正宗
《方氏脉症正宗》为综合性医书。又名《医学正宗》。本书以脉诊与辨证为纲,卷一以辨脉为主;卷二~四分述内、儿、妇、外各科多种病症证治,每一病证分述病因、辨证、治法、方药及治案;卷末附常用药药性及经穴述要。论人身根本以气血盛衰为纲。所论脉证方药颇为明晰、治病主张同类药并用而反对寒热药并用、气血药杂投。
-
色随气华
色随气华是指色泽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为精气充足。如果重病或久病,脏气已衰,则出现枯槁、晦暗甚至真脏色败露的各种病色(见《四诊抉微》)。
-
散阴颇阳
散阴颇阳指阴阳互有消散,互有偏颇。颇,偏也。《素问·方盛衰论》:“脉动无常,散阴颇阳。”
-
肉
2.肥人的一种类型。肌肉司全身运动之组织。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为脾所主。《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皮肉不相离者,肉。”参肉人:肉人为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皮肉结实,体型较大。
-
年之所加
年之所加运气术语。每年主客气加临之期。《素问·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
合微
“合微”意指诊法上要综合点滴、细微的各种诊察资料。《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
-
灌浆逆证
灌浆逆证痘疮灌浆之时,其色紫黑或灰白,而浆不行者,为枭毒内蕴,锢滞气血,或虚弱不能载毒外出的逆候。此外,痘疮浆未成而腐烂,行浆时痒塌,空壳无浆;或稠密不分颗粒,而复干枯无浆者,均属逆证。宜分清元气盛衰,毒邪之强弱,辨证施治。
-
浮络
浮络指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皮部以十二经脉分区,观察十二经皮部上浮络的色泽变化,可以了解邪正的盛衰,认识各经疾病,以便早期诊断,亦可行刺络放血。《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黄帝内经太素》卷九杨上善注:“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
-
得神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五脏精气的体现。得神是人精神饱满,目光灵活,反应灵敏,语言清晰,面色润泽,呼吸平稳,脉象和缓有力等生命活动正常的表现。审察神的得失是判断正气盛衰、疾病轻重、预后吉凶的重要内容。表示五脏机能尚好,疾病较易治疗,预后较好。《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
-
丑
丑㈠(chǒu,音瞅)①地支的第二位。常用以纪年、月、日、时。②牛的替字。如“丑宝”。㈡“醜”的简体字。恶劣;不美。《素问·方盛衰论》:“知丑知善。”
-
参伍
指在诊断和治疗时应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参照比较,然后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针。《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神,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矣。”《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
-
并合
并合是指综合分析之意。《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
-
身形
身形即身体的外表形态。为五脏六腑的外卫,通过察看身形肢节,就可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
四时之气
四时之气有两种说法:1.四季的气候阴阳盛衰。2.古人以一日里分为四时,即朝(平旦)、日中、日入(暮)、夜半,候人体的阴阳盛衰。《灵柩·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
-
五度
五度为古诊法。出《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度(duó夺),衡量测度。古代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五度有虚有实,合称十度。用针前,先辨别十度,可以较准确地进行补泻刺法。
-
本病论篇
《本病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篇名。本篇讨论了五运六气上下升降、迁正退位的变化,古人从这些变化中,推论疫病流行的规律,并认为疫病流行的关键,决定于人气、天气、神气等条件。这个理论是重申了“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精神。本,即根本,正气的盛衰,是决定发病的根本,故名。
-
论勇
《论勇》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文论及勇敢与怯弱的性格,故名。首先论述人体的皮肤色泽不同,因而在每一季节中受病的情况也不同。同时,进一步论述了勇敢与怯弱的不同性格与心肝胆等内脏功能盛衰有关。
-
论疾诊尺
《论疾诊尺》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尺,尺肤,即自肘至腕的皮肤。本篇讨论了各种疾病的成因,症状,和诊尺肤在诊断上的意义,故名。指出诊尺肤的润泽、粗糙、肉的坚实与脆弱、寒热等各种现象,有助于测知内脏的盛衰和病变情况。此外,还介绍了诊目、诊齿、诊血脉、诊妇女怀孕、诊小儿病等方法。
-
五味所禁
五味所禁为治疗学术语。《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马莳曰:“此言五脏之味有五禁,皆五行之相克者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此强调“无令多食”,而非完全禁忌。故临床用药,需先辨五脏阴阳气血盛衰来调配五味。
-
五色丹
五色丹为病名。又名油肿赤硫丹、五色油丹。治宜大黄、芒硝、栀子、黄芩、干蓝叶、商陆各等分,为细末。或枣树根四两,丹参三两,菊花一两半,煎汤外洗,避风。宜用小柴胡汤煎服,并以渣敷丹上,良。
-
穴位电测定
穴位电测定从皮肤电现象研究穴位的特性。皮肤电阻测定多采用经穴测定仪进行,将一些电阻低而导电量较高的点称为“良导点”,其位置多数与穴位相符。皮肤电位测定,发现一些电位较高的点与内脏功能有一定关系,被称为“皮肤活动点”,其数量较穴位多,有的点与穴位相符。从导电量的高低可分析各经气血的盛衰现象。
-
小
《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灵枢·卫气失常》:“六岁已上为小。”⑹指小针。⑺脉象名。《素问·平人气象论》:“脉小实而坚,病在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素问·方盛衰论》:“视其大小,合之病能。”
-
阴阳之人
出《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阳人·阴阳之人:阳人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阳盛者。阴人·阴阳之人:阴人是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阴盛者。根据人的不同形态,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并据以论治。《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古之善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
-
阴人
概述:阴人是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阴盛者。关于五态:五态为生理学名词。指五种不同体质类型的人。根据人的不同形态,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区别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阳明和平之人,并据以论治。《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古之善针艾者,视人五态,仍治之。”
-
因适而为
因适而为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病证采用相适应的治法。《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
追
《素问·调经论》:“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追,言补也。”②追逐邪气的泄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素问·方盛衰论》:“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灵枢·小针解》:“追而济之者,补也。”《三国志·华佗传》:“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