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病
气病为病证名。虚由精气内夺,实由邪气偏盛。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并与寒热偏胜有关,如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聚寒则经络凝涩而气收。劳损可致元气虚衰,积聚可使气机壅阻。古有七气、九气等名。
-
七气
七气指指七情之气所伤的病证。指脏腑经络气机失调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
乏气
乏气为病证名。虚由精气内夺,实由邪气偏盛。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并与寒热偏胜有关,如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聚寒则经络凝涩而气收。劳损可致元气虚衰,积聚可使气机壅阻。古有七气、九气等名。
-
气痛
概述:气痛为病证名。凝滞下焦,则为疝瘕、腰痛,宜四磨汤、木香槟榔丸;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并与寒热偏胜有关,如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聚寒则经络凝涩而气收。
-
冲气
概述:冲气为病证名。症状:证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并伴见手足厥逆,小便难,脉沉微,或面热如醉,头晕目花等。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并与寒热偏胜有关,如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聚寒则经络凝涩而气收。
-
气病及血
气病及血为病机。指先发气病,然后累及于血的传变趋势。由于气的功能失常而影响及血,导致血虚、瘀血或出血。参见气血失调:气血失调是指气与血失去互相协调作用的病机。气逆可致血逆而上溢,出现吐血、咯血、衄血等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而见便血、尿血、月经不调、崩漏、皮下出血等症。
-
气血失调
气血失调为病机,是指气与血失去相互协调平衡的病理变化。人若有病,气病可影响血病,血病可影响气病。如气滞可致血瘀,血滞亦可致气滞,出现疼痛、血瘀等症;气逆可致血逆而上溢,出现吐血、咯血、衄血等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而见便血、尿血、月经不调、崩漏、皮下出血等症。
-
五禁
即甲乙日,无刺头;主要论述针刺治疗中五禁、五夺、五逆、五过、九宜的意义。《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咸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味。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运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称“决渎之宫”(见《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
游气
游气古病名。属于气病之一。指三焦气满、游于体内不得宣散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夫五脏不调,则三焦气满,满则气游于内,不得宣散。故其病,但烦满虚胀。”参见气病条。
-
增损四物汤
《产育宝庆集》:方名:增损四物汤组成:当归1钱,人参1钱,芍药1钱,川芎1钱,炮姜1钱,甘草(炙)4钱。炮姜温中逐冷;水煎,温服,使血气内充,则寒邪外散,冲任融和,则腹痛自除。《保命集》卷下:方名:增损四物汤别名:增味四物汤、加减四物汤、加味四物汤组成:四物汤加广荗1两,京三棱1两,桂1两,干漆1两。
-
舌体
舌体即舌质。舌质为舌头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诊中,按舌的不同部位以候脏腑。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舌质的望诊主要辨别荣枯老嫩,包括形态、色泽、动态和湿润度等。一般来说,察脏腑的虚实,重点在于舌质;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也有“气病察苔,血病观质”之说。
-
五味所禁
五味所禁为治疗学术语。《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马莳曰:“此言五脏之味有五禁,皆五行之相克者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此强调“无令多食”,而非完全禁忌。故临床用药,需先辨五脏阴阳气血盛衰来调配五味。
-
辛
概述:辛:1.五味之一;2.天干的第八位;辛为金味,入通于肺,故为肺所主之味。辛味药物多入肺经,有宣肃肺气的作用,如麻黄、苏子之类。但有的辛味药亦有润燥作用,如知母、紫菀、百部等,故《内经》有“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说。《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
治气三法
治气三法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诸气病证的三个基本方法。即补气、破气、降气、调气。
-
深师
深师南北朝时宋齐间医家。僧人。善治气病。曾选录支法存等诸家有关药方,辑成《僧深药方》(或《深师方》)三十卷,已佚。部分佚文存《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
-
舌质
舌质又称舌体。望舌质是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观察舌色、舌神、舌形、舌态和湿润度。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舌质的望诊主要辨别荣枯老嫩,包括形态、色泽、动态和湿润度等。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
-
气会
气会为八会穴之一。出《难经·四十五难》。凡诸气病皆可取之。《行针指要歌》:“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理气
理气是指采用具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穴位,并配合一定手法,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针灸常取用气海、膻中、太渊、内庭、太冲等穴。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即调理气机,调整脏腑功能,用于治疗气病的方法。气虚宜补,气滞宜疏,气逆宜降,故又分补中益气、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
-
哕
《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而已。”《证治准绳·杂病》:“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参见呃逆条。②指干呕。《此事难知》:“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医林绳墨》卷四:“盖哕者,有声无物之谓,乃干呕也。”《医经溯洄集》以哕为干呕之剧者,详见干呕条。
-
怫忾
怫忾指气郁满闷不舒。《灵枢·寿夭刚柔》:“卫之生病也,气病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杨上善注:“怫忾,气盛满貌。”
-
产后血瘕
《经效产宝》:“产后瘀血,与气相搏,名曰瘕。病因病机:多因产后胞脉空虚,复受风冷之邪,寒凝血瘀,血结成块而成血瘕。症状及治疗:《校注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前症(指产后血瘕)乃寒邪乘客,气血壅结,此因气病而血病也。常补养胃气,调和月经,宽缓静养为善。《难经》云:任脉之病,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
沉香利膈丸
处方:沉香5钱,木香5钱,牙皂(火烧,去皮弦)、陈皮2两,青皮2两,莪术2两,牵牛(炒,头末)1两,大黄1两半,荜澄茄5钱,麦芽1两,神曲1两。制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一切气病。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以陈皮汤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一八一
-
丁香气针丸
处方:甘草5钱,丁香5钱,木香5钱,陈橘皮5钱,青橘皮5钱,缩砂仁5钱,蓬莪术5钱,京三棱5钱,益智仁5钱,杏仁50个,巴豆40个。制法:上药除巴豆霜外,并为细末,入巴豆霜、杏仁拌和匀,醋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远年陈积,胸中横气,心腹胁肋胀满,及一切气病。用法用量:每服20丸或30丸,以生姜汤送下。
-
鳣鱼
《*辞典》:鳣鱼: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ānY 别名:鳣(《诗经》),含光、蜡鱼(啪海异物志》),黄鱼(《尔雅》郭璞注),阿八儿忽鱼(《饮膳正要》),颊鱼(《医学入门》),玉版鱼、鲟蟥鱼((纲目》)。腹侧骨板8~归经:《本草撮要》:入手太阴、厥阴经。②宁原《食鉴本草》:食多生热痰。
-
黄鸡馎饦
处方:黄雌鸡4两(切,作臛),白面6两,茯苓末2两。功能主治:老人噎气病,食不不,胸满。用法用量:上以茯苓同面搜作,豉汁水煮,空腹食之。摘录:《医统》卷八十七
-
三焦实热
概述:三焦实热为病证名:1.上、中、下三焦同现实热的病证;2.温病气分热邪弥漫的一种证型。上焦心肺的实热,可见胸膈闷瞀,额汗出,舌干,嗌肿,喘满;下焦肝肾的实热,可见大小便不通,或下利脓血。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
分消上下
分消上下为治法。用于温病邪留三焦,温邪夹水湿停滞,出现类似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的症状。《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因温邪自上而下,阻遏上、中、下三焦气机升降,故宜分消上下,宣通气机,清热利湿,用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苓导下。
-
分消走泄
分消走泄为治法。用于温病邪留三焦,温邪夹水湿停滞,出现类似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的症状。《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因温邪自上而下,阻遏上、中、下三焦气机升降,故宜分消上下,宣通气机,清热利湿,用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苓导下。
-
万氏家传保命歌括
《万氏家传保命歌括》为综合性医书名,简称《保命歌括》。明·万全撰,撰年不详。前三十三卷介绍中风、中寒、内伤、瘟疫、气病、血病、虚损、痿痹、咳嗽、哮喘、泄泻、痢疾、疟疾等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病证。后2卷为摄生经验方及万氏在嘉靖、隆庆(1522~此书编入《万密斋医学全书》。且以七言歌诀总括每证之病因脉证治则。
-
邪留三焦
概述:邪留三焦:1.温病中温邪夹痰湿,或湿热之邪滞留三焦气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再论气病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三焦病者,腹气满,少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治宜宣通气机,化气行水,用五苓散、宣清导浊汤之类。
-
叶氏录验方
《叶氏录验方》为方剂著作。宋·叶大廉辑。原刊于1186年。本书为作者在各地行医时亲自试用和收集的一部验方集。上卷为治诸风、伤寒、气病等验方;中卷为补益、痼冷、积热、痰饮咳嗽、泄痢、妇人等验方;下卷为小儿、杂病、眼目、咽喉口齿、疮肿伤折等验方。末附汤方、香谱及备急方。现有日本钞本。
-
杂病广要
《杂病广要》为内科著作。本书广泛选集了我国历代医籍中有关内科杂病(不包括伤寒)的论述分类编辑而成。共分外因类、内因类、诸气病、诸血病及脏腑类五类。每类包括若干病证,对于每种病证的名义、病因、脉候、症状、治疗及方药等均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所引文献比较精要准确,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妇科玉尺
《妇科玉尺》为书名。《沈氏尊生书》中的一种。清·沈金鳌撰于1774年。作者取玉尺所刻分寸“坚久不磨”可以作为标准,故题名“玉尺”。卷1求嗣、月经;卷3临产、小产;卷5崩漏、带下;卷6妇人杂病。每类篇首均总论病机、治法,其次引录历代各家学说,又次为附方及前人效方。书中提出妇女病多先为气病,后及血病的见解。
-
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为治法。指用具有清解暑热、补气生津作用的方药治疗暑热耗伤津气病证的治法。暑天症见高热不退,口渴,烦躁汗多,神疲少气,苔黄白而干,脉虚数无力。可用《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该方着力于益气生津,兼清暑邪。针灸临床常采用针泻合谷、大椎、内庭等穴以清暑热;烦渴甚者,加刺金津、玉液以止渴。
-
呕
呕吐(vomiting)为病证名。呕吐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中,其中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此事难知·呕吐哕胃所主各有治平》:“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
-
冷气
《诸病源候论·冷气候》:“夫藏气虚,则内生寒也。气常行府藏,府藏受寒冷,即气为寒冷所并,故为冷气。其状或腹胀,或腹痛,甚则气逆上而面青手足冷。”《圣济总录·诸气门》:“冷气者,因寒冷搏于气所为也。”证见呼吸少气,胁肋刺痛,皮肤拘急,恶寒战栗,百节酸疼,咳嗽声嘶,膈脘否塞。方用沉香丸等。参见气病条。
-
短脉
指脉波动的幅度短,脉体不足正常的寸关尺三部位置,惟关部应指明显而寸、尺两头有不足之感的脉象。短脉主气病。短而有力为气郁、气滞;短而无力为肺气虚、中气不足。《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短则气病。”
-
黄鹤丹
处方:香附、黄连减半。制法:俱选择净料,共制为极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外感,内伤,血病,气病,痰病,火病。用法用量:此方铢衣翁在黄鹤楼所受,悬壶轻赍,故名。摘录:《韩氏医通》卷下
-
人参木香散
主治:治水气病。治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一切气疾,并皆治之。功效:顺气宽中。《百一选方》卷五引张子驷方,名见《普济方》卷二三一方之人参木香散:组成:人参1两,破故纸(微炒,不可焦)1两,木香1钱,罂粟壳半斤(去蒂,并拣取不蛀,净蜜炙,为末,不可焦)。主治:劳嗽。
-
六一汤
《传信适用方》卷三:六一汤:处方:真绵黄耆6两(箭簳者是也,木耆不堪,误人,以刀劈开揭薄,用白沙蜜不酸者1两,微入水少许调解,则易涂蘸,候搓匀,炙之微紫色,候冷锉碎,不碾罗),横纹甘草(炙,细锉)1两。功能主治:五发:发脑,发鬓,发眉,发颐,发背。每服2钱,水6分,入酒2分,同煎至半盏,温服。
-
塌气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茅先生方:方名:塌气丸组成:川巴豆壳(用醋煮,黑色为度)、青橘皮(去白)、萝卜子各等分。《卫生总微》卷十四:方名:塌气丸组成:全蝎1钱,黑牵牛4钱(一半炒熟,一半生用),萝卜子4钱(一半炒熟,一半生用),陈皮2钱(去白),青皮(去瓤)2钱,京三棱2钱(炮,锉),蓬莪术2钱(炮,锉。
-
木香通气饮子
《御药院方》卷十一:组成:青皮半两(去白),木香半两,槟榔半两,陈皮半两(去白),香白芷2钱半,萝卜子半两(炒),藿香叶1两,甘草(炒)半两,人参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主治:一切气病噎塞,食饮不下。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大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荗香散
《局方》卷九(吴直阁增诸家名方):方名:荗香散组成:天台乌药1两,三棱(煨)1两,蓬荗(煨)1两,川当归(去芦)1两,荆芥穗1两,天麻1两,桂心(不见火)1两,延胡索1两,厚朴(姜汁制,炒)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
-
香枣丸
《瑞竹堂方》卷二:方名:香枣丸组成:苦丁香。主治:十种蛊气病。用法用量:每服30丸,煎大枣汤送下,空心服之立效,3服必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熟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医方考》:诸臌胀内热,此方主之。苦丁香,即苦瓜蒂也,散用之则吐,丸用之则泻,凡有形之邪无不出之,亦良方也。
-
五味
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五味所入:五味所入简称“五入”(见《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三焦的决渎功能是联合许多脏器而发挥其作用的,其中尤以肾、脾、肺等关系更为密切,如这些脏的功能障碍,可使三焦不通利、气化失常而产生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日常所食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中都各具有五味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