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经药
引经药(channelusheringdrug)是指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使药。又称药引。即引经报使,某种药物对某经络脏腑及身体部位有特殊作用,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如治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少阳经病用柴胡。咽喉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等。
-
归经
由于药物归经不同,同属一性味药物,其作用亦不相同,或作用部位有别,如黄芩、黄连,黄柏同属苦寒清热药,但黄芩入肺经而长于清肺热;黄连入心、胃经而能泻心火、清胃热;又如肉桂和干姜同为温里药。如白术补中益气,健脾燥湿,疗脾胃气虚,腹泻呕吐,口渴自汗等多种病证,这些病证均与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关。
-
三阳头痛
概述:三阳头痛是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的合称。阳明头痛:阳明头痛指头痛而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者。《冷庐医话·头痛》:“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厥阴头痛,选用吴萸、藁本等。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外感头痛
故外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用梳法从前额发际至后颈发际处,反复操作1分钟。《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因风热痛者,必兼目昏鼻塞。”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方中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蔓荆子、藁本等辛温药重在祛风以胜湿,为治风湿外感头痛之主药。
-
药引
概述:药引:1.随症加减或病人自备的药;引经药(channelusheringdrug)是指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使药。即引经报使,某种药物对某经络脏腑及身体部位有特殊作用,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如治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少阳经病用柴胡。咽喉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等。
-
肾风
肾风病名。肾受风邪所致的疾患,以面部浮肿、腰痛、色黑为主证。王冰注:“冬壬癸水,肾主之。”《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中藏经》卷上:“肾风之状,但踞坐而腰脚重痛也。”《奇效良方》治肾风,用升麻胃风汤加肾之引经药。
-
舒肝理气汤
《临证医案医方》:方名:舒肝理气汤组成:青橘叶9g,青皮9g,陈皮9g,枳壳9g,厚朴花6g,香附9g,苏梗6g,赤芍9g,白芍9g,柴胡6g,郁金9g,甘草3g。功效:舒肝,理气,止痛。两胁窜痛,肝区脘腹胀满,舌苔白,脉弦。陈皮、枳壳、桔梗为一组常用理气药,善理中焦及两胁气滞;郁金理血中之气,解郁止痛;
-
会脓散
《广笔记》卷三:会脓散:处方:穿山甲(炙)5钱,白僵蚕(炒,去丝嘴)5钱,白芷5钱,大黄2两,乳香5钱,没药5钱,五灵脂5钱。摘录:《广笔记》卷三《景岳全书》卷六十四:会脓散:处方:白芷2钱,僵蚕(炒)2钱,川山甲(煨)2钱,大黄4钱,乳香1钱,没药1钱。加减:如背疽,加羌活;
-
遗粮清髓汤
《顾氏医径》卷六:方名:遗粮清髓汤组成:仙遗粮、炙皂荚、生槐蕊、当归、赤芍、白鲜皮、威灵仙、大风藤、忍冬藤、薏仁、花粉、山甲、蜂房、荆芥、刺蒺藜、粉萆薢。加减:无汗,加麻黄;体虚,加人参;再以疮发部位酌加引经药1-2味。用药禁忌:忌茶、酒、房事。
-
使药
概述:使药(envoydrug)是指方剂中具有调和诸药作用,或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的统称。分调和药、引经药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五味所入
五味所入为治疗学术语。简称五入。《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
五味所合
五味所合为治疗学名词。即五味与五脏相宜之意。《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的概念:君臣佐使为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使药,是引经药和调和药。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方剂配伍
概述:方剂配伍为方剂学术语。而配伍的宜忌,则有相须、相使、相反、相畏四种情况。《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臣药:臣药为方剂配偶中协助君药(主药)或加强君药功效的药物。使药:使药为方剂中具有调和诸药作用,或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的统称。分调和药、引经药等。如乌头反半夏。
-
丁疽
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丁疽的病因病机:肩疽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有里热证者,内疏黄连汤下之。汗下之后,肿痛不退,脓势将成,宜用托里透脓汤。
-
疵痈
出《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疵痈的病因病机:疵痈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有里热证者,内疏黄连汤下之。汗下之后,肿痛不退,脓势将成,宜用托里透脓汤。
-
疮疡辨经络
疮疡辨经络疮疡诊法之一。见《外科启玄》卷一。如阳明经多气少血,如疮生手、足阳明经部位,则易收口;太阳、厥阴经多血少气,如疮生手、足太阳经和厥阴经部位,则易下陷,治疗时应注意托里;少阳、少阴及太阴经多气少血,如疮生于手、足少阳、少阴、及太阴经部位上,不易收口,应着重补阴养血。详见疮疡随经用药条。
-
枳橘汤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枳橘汤别名:橘枳汤组成:橘皮8钱,枳亮1钱半,生姜4钱。主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温服。须审气滞何部,以引经药导之。加减:郁甚,加姜黄少许。
-
涤空丹
处方:食盐4钱,明矾1两,火消1两,皂矾1两,水银1两,白砒3钱,上为细末,炒老黄色,入阳城罐升3炷香,冷定,刮取灵药1两。加:明雄6钱,朱砂6钱,血竭6钱,乳香(去油)6钱,没药(去油)6钱,槐花米(净末)1两,穿山甲(焙,净末)1两。功能主治:结毒杨梅,顽臁,瘰疬。摘录:《疡医大全》卷三十四
-
五入
五味所入为治疗学术语。简称五入。《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
夏枯扶桑丸
《惠直堂方》卷一:方名:夏枯扶桑丸组成:金银钝花2斤,百合1斤,真阿胶8两(炒),川贝母(去心)8两。主治:一切疮疡,内伤阴虚,痨瘵咳嗽,痰喘血症,及目疾等。用法用量:肺痿、肺痈,百合汤下;心颤,朱砂、麦冬汤下;久嗽,五味汤下;肠痈、乳痛,带壳瓜蒌仁汤下;阴疮不可言者,痛痒难当,车前子、牡蛎粉煎汤下。
-
引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收引:引意指收引。《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之引针,即针刺完毕,慢慢地拔出针。即导引气下行而缓解胁痛。又中药方剂中称所谓引经药或起调和作用的药为引子、引药,也就是使药。
-
肩疽
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肩疽的病因病机:肩疽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若肿痛连及臂胛,口噤寒战,疼痛不欲食,二便不调者逆。有里热证者,内疏黄连汤下之。
-
金龙丸
处方:番木鳖(以米泔浸3日,刮去皮毛,切片晒干,麻油熬浮,换土炒去油,水洗,干待用)4两,炙甲片1两5钱。功能主治:一切疔疮肿毒,跌仆闪伤,胸胁气痛,贴骨痈疽;兼治男妇大小颈项瘰疬,及孔岩、结核、痰气凝滞,硬块成毒,小儿痘后发痈。用法用量:每服5分,量人虚实酌减,按部位用引经药,煎汤送下。
-
引火归原
指用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方药,适当加入引经药,使浮越的阳气得以敛藏,亦即使肾阳寓于肾阴之中,治疗命门火衰,虚阳浮越证候的治法。肾火上升,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冷,舌质嫩红,脉虚。可于滋肾药中加附子、肉桂之类以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调,虚火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