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医宝鉴
《东医宝鉴》为书名。朝鲜·许浚撰。书中有针灸篇专论针法、灸法、经穴、奇穴等。作者选摘我国明以前医籍予以分类编纂而成。全书分为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针灸篇五类,各类均详分细目,记述了多种病证的证候、病因和治法等内容。其中的汤液篇论述本草,针灸篇则介绍针灸法及经络腧穴。解放后有影印本。
-
胃胀
阴寒之气上逆,水谷不能运行,故腹满而胃痛,水谷之气腐于胃中,故鼻闻焦臭,而妨食便难也。分类:《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病因病机: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补髓膏
《诚书》卷六:补髓膏:处方:川芎1钱,龙胆草1钱,人参1钱,山药1钱,枸杞子3钱,生地3钱,当归3钱,麦冬、虎骨(酥炙)、红花5分,甘草(炙)3分,龙眼肉1两。功能主治:解颅。摘录:《诚书》卷六《普济方》卷一五四引《卫生家宝》:补髓膏:处方:破故纸1两(锅内炒令8分熟,再入麻油半两,同炒,以麻油香为度)。
-
瘀血胃脘痛
瘀血胃脘痛病证名。《症因脉治》卷一指出此病证有“遇夜痛甚,逢冷即痛,按之有形”的症候特点。高鼓峰《医宗己任篇》:“血痛者,胸膈刺痛,脉必濡涩,食可进,四物汤加大黄、桃仁、红花主之。”《医学三字经》卷一:“瘀血作痛,痛如刀割,或有积块,脉涩,大便黑,宜桃仁承气汤、失笑散。”参见血心痛、胃脘痛条。
-
中丹田
中丹田指心窝部,相当膻中穴部位。一说中丹田为心下脐上脾宫正位或脐中。中丹田为气功内丹术术语。《抱朴子内篇·地真》:“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东医宝鉴》引:“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以眉间(印堂)称上丹田;以脐下(关元)为下丹田。《黄庭内景经》:“丹田之中精气微。”中丹田在心下;
-
XX(é噎)
XX(é噎)其义有二。①同“噎”,系XX之伪字。②咳逆之古称。见《东医宝鉴》。参见呃逆条。
-
痞块
《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杂病广要·积聚》:“大抵积块者,皆因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周之干谓:“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③指癥瘕。
-
头运眼花
《景岳全书·杂证谟》:“但忽运而忽止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头目不清利
宜川芎丸、防风散、川芎散、沃雪汤、清神养荣汤。”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湿晕
概述:湿晕为病证名。用羌活胜湿汤合术附汤、芎术除眩汤、三因芎辛汤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上丹田
上丹田我气功所称的体表部位,指两眉间当印堂穴的部位。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部位在两眉间,《东医宝鉴》引:“上丹田,藏神之府也。”以胸窝正中(膻中)称中丹田;以脐下(关元)为下丹田。《黄庭内景经》:“丹田之中精气微。”《抱朴子内篇》认为丹田有三:上丹田在两眉间;
-
伤湿腹痛
伤湿腹痛为病证名。指因受湿邪所致腹痛。《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气郁胁痛
气郁胁痛为病证名。指七情过度,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一曰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胠胁肋痛,宜沉香降气散、枳壳煮散、枳壳散、桂枝汤、小龙荟丸。”参见肝气胁痛:肝气胁痛为病证名。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严氏推气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
-
七癥
七癥指七种癥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癥瘕证治》有蛟龙、鱼、鳖、肉、发、虱、米等七癥之名,“夫癥者,坚也,坚则难破。然七癥八瘕之名,经论亦不详出。《《东医宝鉴·杂病篇》:“癥名有七,蛟、龙、鱼、鳖、獭、狐、蛇是也,亦曰蛇、蛟、鳖、肉、发、虱、米也(《备急千金要方》)。”
-
小肠胀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篇》:“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目转耳鸣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米癥
概述:米癥为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病因病机:由好吃生米,食多不消,兼挟痰瘀积聚而成。症状:主要症状为脘腹结块固定不移,常思食生米,其他饮食难进,呕吐清水等。《东医宝鉴·杂病篇》:“癥名有七,蛟、龙、鱼、鳖、獭、狐、蛇是也,亦曰蛇、蛟、鳖、肉、发、虱、米也(《备急千金要方》)。”
-
惊搐五证
惊搐五证惊搐五种证候的鉴别。见《东医宝鉴》。身热力大者为急惊;身冷力小者为慢惊;仆地无声,醒时吐沫者为痫;头目仰视者为天吊;角弓反张者为痉。
-
脊强
脊强证名。多由督脉受病,或风寒外袭,湿凝瘀滞所致。治宜祛风湿散寒、活血化瘀、温阳补肾诸法。《类证治裁·肩背手臂痛》:“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羌活胜湿汤。”《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二:“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腰脊强俯仰不利,宜乌沉汤。”本症见于类风湿性脊柱炎及强直性脊柱炎后期。
-
寒湿眩晕
概述:寒湿眩晕为病证名。用羌活胜湿汤合术附汤、芎术除眩汤、三因芎辛汤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葛绣春
葛绣春清代医生。字锦园。江苏高邮人。辑有《东医宝鉴辨正注》。
-
风晕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伤风眩晕,必恶风自汗,或素有头风而发。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风虚腰痛
《金匮翼·腰痛》:“肾虚腰痛者,精气不足,足少阴气衰也。肾阳虚者,症见腰间冷痛,手足不温,面色苍白,便溏溺清,舌淡,脉沉细或虚软无力。可用八味丸、二至丸、右归丸、补髓丹等方。本证可见于慢性肾炎、肾下垂、腰肌劳损、脊椎结核等病。
-
风寒腰痛
概述:风寒腰痛为病证名。又名腰脊痛(出《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腰痛一证,外感内伤皆可产生,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因此治疗时除散寒行湿,清利湿热,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外,多配补肾强腰的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针灸治疗本病证有较好疗效。
-
风寒胁痛
风寒胁痛为病证名。见《东医宝鉴》卷三。《医学入门》卷五:“外感胁痛寒热者,小柴胡加枳、梗。”《症因脉治》卷一:“感冒胁痛之症,并无时行传染,因自冒风寒,先见恶寒发热,胁痛耳聋,呕而口苦,此伤寒少阳经胁痛证也。热邪在半表半里,小柴胡汤;表已散,里气不和作痛,审知是燥痰结饮,轻则瓜蒌仁汤,重则十枣汤;
-
风喘
治宜祛风宣肺,如金沸草散、麻黄杏仁饮等方。《东医宝鉴》卷五:“风寒喘,寻常感冒,风寒内郁,肺胀逆而为喘。”《症因脉治·喘症论》:“风寒喘逆之症:头痛身痛,身发寒热,无汗恶寒,喘咳痰鸣,气盛息粗。”寒气胜者,用小青龙汤、三拗汤、麻黄定喘汤等方;如寒郁化热,兼有呕吐者,可用干葛竹茹汤、平胃散加减。
-
东医
东医为朝鲜、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与朝鲜、越南等国进行医学交流。17世纪初,朝鲜出版的一部医学巨著取名《东医宝鉴》。目前在朝鲜和越南等国,都设有东医研究机构。
-
虫胀
虫胀为病证名。亦称虫积胀。千金散、雷公丸、小儿使君子丸。大人虚者,木香槟榔丸、灵槟散、化虫丸。”《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别穴
别穴即经外奇穴。见《东医宝鉴》。也就是说是一类腧穴经过整理归经以后余剩的经验效穴。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备急千金要方》始载的膏肓俞,后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它归入经穴。
-
背伛偻
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又名大偻、背偻、俗称“驼背”。属督脉病变,因督脉亏虚,精髓不充,或湿邪伤于督脉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此当用补肾益髓之剂;皆中湿故也,宜煨肾散。”见于胸椎结核、先天性胸椎后突畸形、类风湿性脊柱炎。
-
气晕
《东医宝鉴·外形篇》:“气晕,七情过伤,气郁生涎,痰涎迷塞心窍而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宜玉液汤、补虚饮。”《证治汇补·气郁眩晕》:“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治宜解郁化痰,安神定志。可用十四友丸、茯神汤、化痰玉壶丸等方。本证可见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等。
-
补阴散
别名:滋阴降火汤处方:生地黄(酒洗)5分,甘草(炙)5分,干姜(炮)5分,川芎1钱,熟地1钱,白芍药(炒)1钱3分,陈皮7分,当归1钱3分,白术1钱3分,黄柏(蜜水浸,炙)7分,知母(蜜水浸拌,炒)1钱,天门冬(去心皮)1钱。若赤白浊,加白茯苓1钱,黄连3分(炒);本方方名,《东医宝鉴 杂病篇》引作 补阴降火汤。
-
补中治湿汤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苍术7分,陈皮7分,赤茯苓7分,麦门冬7分,木通7分,当归7分,黄芩5分,厚朴3分,升麻3分。制法:上锉,作1帖。功能主治:补中行湿。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东医宝鉴》卷六引《医林》
-
樗树根丸
别名:樗根皮丸处方:椿根白皮(炒)。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功能主治:房劳内伤,气血两虚,不能固守,精滑不时,或作梦遗。用法用量:樗根皮丸(《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一引《入门》)。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二
-
代灸散
处方:官粉1钱,雄黄1钱,银朱1钱,麝香2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瘰疬溃烂,臭不可闻,久不能愈。用法用量:方中银朱,《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轻粉”。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五
-
调气益黄散
处方:金头赤足蜈蚣1条(酒浸炙),蝎尾4个,白僵蚕(炒)7个,炒瞿麦5分。功能主治:脐风,噤口,撮口。摘录:《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一引钱乙方《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十一引钱乙方:方名:调气益黄散组成:金头赤足蜈蚣1条(酒浸炙),蝎尾4个,白僵蚕(炒)7个,炒瞿麦5分。制备方法:上为末。
-
二丹丸
别名:二丹丹(《医学正传》卷一)、加减固本丸(《医学入门》卷七)、二参丹(《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二参丸(《医灯续焰》卷十八)。清中浊者,坚强骨髓;血中之浊,荣华腠理。②《医门法律》:中风证,心神一虚,百骸无主,风邪扰乱,莫由驱之使出。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三十六方之二丹丸治肺疟,心神惊悸。
-
二角饮
处方:犀角、羚羊角。功能主治:痘疹紫黑干枯,变黑归肾,身如火炙之热。用法用量:二味磨井花凉水服之。果是热毒,无不效。摘录:方出《种杏仙方》卷三,名见《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一方出《种杏仙方》卷三,名见《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十一:组成:犀角、羚羊角。
-
二神丸
疮疡,因脾肾阴虚泄泻。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食少泻痢,腰痛脾泻,屡投补剂不应者。3.《古今名医方论》:柯韵伯曰,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火,一为肾虚不能行水,故二神丸君补骨脂之辛燥者,入肾以制水,佐肉豆蔻之辛温者,入脾以暖土,丸以枣肉,又辛甘发散为阳也。
-
二香丸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四:二香丸:处方:三棱1两,莪术(醋煮)1两,炒曲1两,姜黄1两,南星1两,山楂2两,木香1两,沉香1两,香附3钱,黄连(用茱萸炒,去茱萸)5钱(净),萝卜子半两,桃仁半两,山栀半两,枳核(炒)半两。功能主治:积滞气秘,心腹刺痛,中满壅嗽。
-
扶危散
《疡科选粹》卷七:扶危散:处方:儿胎发(炒)、新香附、野菊花。用法用量:能饮酒者,酒调服;不饮酒者,米饮下。摘录:《古今医鉴》卷十六引周景阳方方出《医学入门》卷八,名见《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九:方名:扶危散组成:防风5钱,牵牛3钱,大黄3钱,斑蝥1钱,麝香3分,雄黄2钱半。制备方法:上为末。
-
茯苓造化糕
处方:白茯苓4两,莲肉4两,山药4两,芡仁4两,白晚粳米2升(为粉),砂糖1斤(刮为屑)。主内伤,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摘录:《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四引《医方集略》《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四引《医方集略》:方名:茯苓造化糕组成:白茯苓4两,莲肉4两,山药4两,芡仁4两,白晚粳米2升(为粉),砂糖1斤(刮为屑)。
-
桂枝散
《太平圣惠方》卷十七:桂枝散:处方:桂枝15克葛根15克麻黄22克(去根、节)石膏30克赤芍药1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锉)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普济方》卷二○○引《广南四时传方》:方名:桂枝散组成:官桂、甘草、青橘皮(去瓤)、干姜(炮)、牵牛子(生用)各等分。
-
馘鬼散
处方:黄连、胡桐泪、荆芥穗、薄荷、升麻、羊胫骨灰各等分,麝香少许。功能主治:胃热齿痛。摘录:《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二引李东垣方《东医宝鉴 外形篇》卷二引李东垣方:方名:馘鬼散组成:黄连、胡桐泪、荆芥穗、薄荷、升麻、羊胫骨灰各等分,麝香少许。制备方法:上为末。
-
孩儿散
处方:熊胆5分,孩儿茶2分,片脑1分。功能主治:肛脱热肿。摘录:《东医宝鉴·外形篇》卷四引《医学入门》《东医宝鉴 外形篇》卷四引《医学入门》:方名:孩儿散组成:熊胆5分,孩儿茶2分,片脑1分。用法用量:涂肛上,热汁自出而肛收。制备方法:上为末,人乳调。附注:本方方名,疑为 孩儿茶散。
-
和痛汤
处方:当归1钱,川芎1钱,白芍(酒炒)1钱,熟地1钱,玄胡索7分,香附5分,青皮(炒)5分,桃仁(去皮)3分,红花3分,泽泻5分。制法:上锉1剂。功能主治:小产心腹痛。用法用量:方中泽泻,《东医宝鉴·杂病篇》作“泽兰”。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二
-
虎头杀鬼方
别名:虎头杀鬼丸、杀鬼虎头丸、虎头丸、七物虎头丸、虎杖头杀鬼丸、辟瘟杀鬼丸处方:虎头骨5两,朱砂1两半,雄黄1两半,雌黄1两半,鬼臼1两,皂荚1两,芜荑1两(一方有菖蒲、黎芦,无虎头、鬼臼、皂荚)。功能主治:辟温。《医方类聚》引《澹寮》本方用法:晨起各人吞小豆大一丸,不致传染。
-
化块丸
处方:海粉(酒煮)1两,三棱1两,蓬术(并醋煮)1两,红花1两,桃仁1两,五灵脂1两,香附子1两,石碱5钱。摘录:《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六《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六:组成:海粉(酒煮)1两,三棱1两,蓬术(并醋煮)1两,红花1两,桃仁1两,五灵脂1两,香附子1两,石碱5钱。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黄黑散
处方:大黄1两(取末4钱半),破故纸1两(取末2钱),牛蒡子1两(取末2钱),牵牛1两(取末2钱半)。摘录:方出《袖珍》卷三,名见《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八方出《袖珍》卷三,名见《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八:方名:黄黑散组成:大黄1两(取末4钱半),破故纸1两(取末2钱),牛蒡子1两(取末2钱),牵牛1两(取末2钱半)。
-
曲折
曲折即曲节,少海之别名。见《东医宝鉴》。少海为经穴名(ShàohǎiHT3)。属手少阴心经。位于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如头痛、目眩、健忘、心痛、精神病、胁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项强、臂麻、肘挛、手颤、腋下肿痛、瘰疬等。本穴配阴市、后溪、扶突治心疼手颤;一般直刺0.5~不宜直接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