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脏
子脏为人体器官名。《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亦名子宫、子脏、子处、女子胞、胞脏、血脏。位于带脉之下,小腹之中,前有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在脏腑与天癸、冲、任、督、带共同作用之下,完成其生理功能。
-
紫石门冬丸
别名:紫石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处方:紫石英天门冬各90克当归芎藭紫葳卷柏桂心乌头干地黄牡蒙禹余粮石斛辛夷各60克人参桑寄生续断细辛厚朴干姜食茱萸牡丹牛膝各25克柏子仁30克薯蓣乌贼骨甘草各45克制法:上二十六味,研为细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效:求子。增钟乳、艾叶、白薇,兹无疑矣。
-
紫石英丸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紫石英丸:处方:紫石英60克(细研,水飞过)朱砂30克(细研,水飞过)柏子仁60克龙骨60克人参60克(去芦头)桑螵蛸60克(微炒)麝香15克(细研)肉苁蓉30克(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研入朱砂、石英、麝香令匀,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主治:妇人血虚生热。
-
保生圆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大麻仁(去皮)一两半,贝母、黄芩、大豆黄卷、粳米、甘草(微炙赤)、干姜(炮)、肉桂(去粗皮)、石斛(去根)、石膏(细研),各一两;当归(去芦.功能主治养胎益血,安和子脏。新产恶血上冲,运闷不省,喘促出汗,及瘀血未尽,寒热往来;入月常服,壮气养胎,正顺产理,润胎易产。
-
卷柏丸
摘录:《医统》卷四十二《杨氏家藏方》卷十五:卷柏丸:处方:卷柏(去根)2两,当归(洗,焙)2两,熟干地黄(洗,焙)1两半,川芎1两半,柏子仁(微炒,别研)1两半,香白芷1两,肉苁蓉(酒浸1宿,焙干)1两,牡丹皮1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3分,艾叶(炒)3钱。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煮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紫石英圆
处方:乌贼鱼骨(烧灰)、山蓣、甘草(炙),各一两半;姜汁炙)、干姜(炮)、牛膝(去苗),各一两一分;功能主治:治妇人久冷无子,及数经堕胎,皆因冲任之脉虚损,胞内宿寒疾病,经水不时,暴下不止,月内再行,或月前月后,及子脏积冷,虚羸百病,崩漏带下三十六疾,积聚症瘕,脐下冷痛,少腹急重,小便白浊。
-
五邪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气从子脏传向母脏为实邪,从母脏传向子脏为虚邪,从所不胜传所胜为贼邪,从所胜传所不胜为微邪,感五行中同行之邪为正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檗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
阴冷
又名阴寒。辨证分型:阴冷·肾阳衰微证:阴冷·肾阳衰微证(vulvalcoldnesswithsyndromeofkidneyyangexhaustion)是指肾阳虚衰,阳气不布,外阴失于温煦,以阴部寒冷,甚则小腹冷痛,形寒肢冷,神疲体软,纳少便溏,尿意频数,舌淡,苔薄白,脉沉迟为常见症的阴冷证候。治疗:治宜补肾壮阳,方用金匮肾气丸。
-
承泽丸
处方:梅核仁1升,辛夷1升,葛上亭长7枚,泽兰子5合,溲疏2两,藁本1两。功能主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绝产。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承泽丸专破子脏积血。子脏属冲脉,紧附厥阴而主风木。辛夷、藁本、溲(巟)三味,《本经》一治寒热风头脑痛,一主妇人阴中寒肿痛,一止遗溺利水道;
-
子脏冷无子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子脏冷无子者,由将摄失宜,饮食不节,乘风取冷,或劳伤过度,致风冷之气,乘其经血,结于子脏,子脏则冷,故无子。”即胞寒不孕。因肾阳不足者,兼见腰酸腿软,小便清长,治宜温阳补肾,方用桂附八味丸或温胞饮(白术、巴戟肉、人参、山药、芡实、杜仲、兔丝子、附子、肉桂、补骨脂);
-
滑胎枳壳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胎枳壳散:处方:枳壳(去瓤.入月,日进三服。常服养胎益气,安和子脏。用法用量:瘦胎枳壳散(《医方大成》卷九引《简易方》)、宽肠枳壳散(《婴童百问》卷七)、瘦胎枳甘散(《医学入门》卷八)、枳壳宽肠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枳壳散(《准绳·类方》卷三)。
-
诜诜丸
《儒门事亲》卷十五:方名:诜诜丸组成:当归2两,熟地黄2两,玄胡索1两半,泽兰1两半,川芎1两,赤芍1两,白薇1两,人参1两,石斛1两,牡丹皮1两。功效:调和冲任,滋益气血。各家论述:《济阴纲目》汪琪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此方以四物养荣,以白术、石斛养气,泽兰、丹皮、玄胡荡胞中之秽,干姜、肉桂暖子宫之寒。
-
云母芎散
《千金》卷四:方名:云母芎散组成:云母1两,芎1两,代赭1两,东门边木(烧)1两,白僵蚕6铢,乌贼骨6铢,白垩6铢,蝟皮6铢,鳖甲(1作龟甲)18株,桂心18株,伏龙肝18株,生鲤鱼头18株(1方有龙骨、干葛)。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夜1。
-
产后风虚冷劳
概述:产后风虚冷劳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产则血气劳伤,脏腑虚弱,而风冷客之,风冷搏于血气,血气不能自温于肌肤,使人虚乏疲顿,致羸损不平复,谓之风冷虚劳。《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产后气血劳伤,脏腑虚弱,若风冷乘之,血气愈虚,形气羸损,风冷入脏,令人无子,谓之风虚冷劳也。”
-
坐药
指用药制成丸剂或锭剂、片剂,或纱布包裹药末,塞入阴道或肛门内,治疗白带、阴痒或痔等。《外台》卷三十四引《近效方》:方名:坐药组成:吴茱萸2分,葶苈子(熬)2分,蛇床子3分,无食子1个。主治:妇人子脏偏僻,冷结无子。主治:妇人久不产,阴中隐隐如虫啮,冷冷如风吹,或转胞不通,或妊子不成,惯堕者。
-
实邪
概述:实邪为病因病理学名词。1.亢盛的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五邪之一·实邪:实邪为五邪之一。指从子脏传向母脏的邪气。《难经·五十难》:“从前来者为实邪。”吕广注:“今心王未必,是脾来逆夺其王,故言从前来也。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是为实邪。”
-
妊娠心痛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多因风邪痰饮乘心之包络,痹阻胸阳,发为心前区疼痛,重者胸痛彻背,喘不得卧。若痛不止,气乘胞络损伤子脏则令胎动。若因风邪乘于心之包络而痛者,宜驱邪止痛,用四磨汤加元胡、香附、草果治之;亦有认为妊娠心痛乃因胎气上升,壅塞胃口作痛,而非心痛者,治以顺气安胎,方用手拈散。
-
梅核仁
化学成份:种子含苦杏仁甙。①《吴普本草》:明目,益气。②《药性论》:除烦热。③《本经逢原》:清妇人子脏中风气积滞。附方:①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绝产: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长七枚,泽兰子五合,溲疏二两,藁本一两。(《千金方》承泽丸)②治代指:梅核中仁熟捣,以淳苦酒和敷之。
-
芎耆丸
《杨氏家藏方》卷十六:组成:干姜(炮)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山茱萸1两,续断1两,川芎1两,白芍药1两,蒲黄1两,生干地黄3分,白术2两,菟丝子(酒浸今软,别捣)2两,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2两,黄耆2两。功效:安胎,补冲任,止胎漏,调血脉。主治:子脏风冷,腰腹疼痛,或久无子息,或妊娠损堕。
-
牡丹煎圆
赤芍药、牡丹皮,各一两;功能主治:治妇人冲任本虚,少腹挟寒,或因产劳损,子脏风寒,搏于血气,结生瘕聚,块硬发歇,脐腹刺痛,胁肋紧张,腰膝疼重,拘挛肿满,背项强急,手足麻痹,或月水不调,或瘀滞涩闭,或崩漏带下,少腹冷疼,寒热盗汗,四肢酸痛,面色萎黄,多生僢僣,羸乏少力,心多惊悸,不欲饮食。
-
阳起石圆
处方:阳起石(酒浸半曰.微炒)三分,熟地黄一两,牛膝(去苗.焙)、干姜(炮)、白术,各三分。炮制: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百杵,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妇人子脏虚泠,劳伤过度,风寒结搏,久不受胎,遂致绝子不产。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温酒或温米饮下,空心,食前,日二服,若觉有妊,即住服。
-
蛇床洗方
《医心方》卷二十一引《僧深方》:方名:蛇床洗方组成:蛇床子1升,酢梅2-7粒。主治:妇人子脏挺出。用法用量:上药加水5升,煮取2升半。洗之,1日10次。良。
-
温中坐药
《济阴纲目》卷七:方名:温中坐药组成:吴茱萸、牛胆。制备方法:将吴茱萸入牛胆中令满,阴干百日。《金鉴》卷四十九:方名:温中坐药组成:远志、干姜、蛇床子、吴茱萸。主治:妇人阴冷,由风寒乘虚客于子脏,久之血凝气滞,艰于受孕。用法用量:绵裹纳阴中,1日2易。内宜多服桂附地黄丸。制备方法:上为末。
-
血脏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胞宫亦称子宫、子脏、子处、女子胞、胞脏、血脏。胞宫是妇女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属奇恒之府。其位于带脉之下,小腹之中,前有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在脏腑与天癸、冲、任、督、带共同作用之下,完成其生理功能。
-
虚邪
2.五邪之一,从母脏传向子脏的邪气。《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王冰:“八正之虚邪,谓八节之虚邪。以从虚之乡来,袭虚而入为病,故谓之八正虚邪。”见《难经·五十难》。
-
下脱
概述:下脱:1.脱证之一;《张氏医通·脱》:“下脱者,多缘房劳伤精。其人翕翕少气,不能饮食,大便滑泄无度,小便清利倍常,或梦寐走泄,昼夜遗精,或精血并脱,不能自主。”子宫脱出·下脱:下脱指子宫脱出。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胞络损伤,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
-
子气
概述:子气:1.五行学说术语;亦名子水气。或脾肾阳虚,脾不健运,湿气内停,流注于下,以致足肿,渐至腿膝,甚至足出黄水。气滞者,宜理气行滞除湿,用天仙藤散加苍术;湿盛者,宜温阳健脾燥湿,用赤苓汤(厚朴、陈皮、苍术、炙草、赤苓、桑皮、姜);足出黄水者,宜健脾行水,用全生白术散。
-
女子胞
女子胞为人体结构名,即胞宫。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亦名子宫、子脏、子处、女子胞、胞脏、血脏。是妇女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属奇恒之府。位于带脉之下,小腹之中,前有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在脏腑与天癸、冲、任、督、带共同作用之下,完成其生理功能。
-
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五行学说术语,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由于母脏病变累及子脏的病机传变。如木生火,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如果由肝病的传变发展而引起心病,称为母病及子。如肝木为母,心火为子,肝阳上亢,可发展为心火亢盛;又如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胃虚弱,也可累及肺气不足。
-
金银丸
处方:牡蛎8两(煅粉),硫黄2两(生,研)。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妇人冲任不足,子脏久寒,肢体烦疼,带下冷痛。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
大牛角中人散
处方:牛角人1枚(烧),续断3两,干地黄3两,桑耳3两,白术3两,赤石脂3两,矾石3两,干姜3两,附子3两,龙骨3两,当归3两,人参1两,蒲黄2两,防风2两,禹余粮2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此即前小牛角散之变法。蒲黄乃乌贼骨之变;防风一味,专祛子脏中风,且治腰背痛,四肢沉重,兼行地黄之滞。
-
大补益摩膏
处方:木香1两,丁香1两,零陵香1两,附子(炮裂)1两,沉香1两,吴茱萸1两,干姜(炮)1两,舶上硫黄(研)1两,桂(去粗皮)1两,白矾(烧灰,研)1两,麝香(研)1分,腻粉(研)1分。功能主治:五劳七伤,腰膝疼痛,鬓发早白,面色萎黄,水脏久冷,疝气下坠,耳聋眼暗,痔漏肠风;仍加绵裹肚,系之,有顷腰上如火。
-
产后风冷虚劳
概述:产后风冷虚劳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产则血气劳伤,脏腑虚弱,而风冷客之,风冷搏于血气,血气不能自温于肌肤,使人虚乏疲顿,致羸损不平复,谓之风冷虚劳。《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产后气血劳伤,脏腑虚弱,若风冷乘之,血气愈虚,形气羸损,风冷入脏,令人无子,谓之风虚冷劳也。”
-
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为五行学说术语。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由于子脏病变累及母脏的病机传变。《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如木生火,火为木之子,心火亢盛,也会导致肝阳上亢或肝火过旺。
-
胞宫
《中医药学名词》(2004):胞宫(uterus、womb)又称“子宫”,“女子胞”。亦名子脏、子处、胞脏、血脏。奇恒之腑之一。在脏腑与天癸、冲、任、督、带共同作用之下,完成其生理功能。位于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上连两歧,下连阴道,为妇女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见《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四。
-
妊娠数堕胎
妊娠数堕胎病名。指妇人屡孕屡堕。相当于习惯性流产。《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若血气虚损者,子脏为风冷所居,则血气不足,故不能养胎,所以致胎数堕。”参见滑胎条。
-
厥痛
厥痛病证名。指妊娠心痛。见《胎产合璧》:“孕妇心痛,乃风邪痰饮交结,或肝气不畅,若伤于络则乍作乍安,名曰厥痛。若胎动下血,乃伤触子脏也,用安胎散或火龙散、手拈散,轻者砂仁一味,煎汤服,气调自安。”
-
间脏
间脏五行学说术语。指疾病由母脏传子脏,不传所胜之脏,而传于所生之脏。如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母子相传。《难经·五十三难》:“间脏者,传其子也。”
-
姜黄散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姜黄散:处方:川姜黄(成片子者)120克蓬莪术红花桂心川芎各30克延胡索牡丹皮当归各60克白芍药90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子脏久冷,月水不调,及瘀血凝滞,脐腹刺痛。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前以温酒调下。各家论述:《医略六书》:产后污血不尽,新血又虚,故腹痛,胸闷,恶露经久不尽焉。
-
椒艾丸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椒艾丸:处方:蜀椒300粒熟艾270克干姜90克赤石脂60克乌梅100枚制法:上五味,将椒、姜、艾下筛,再将乌梅置于7.5千克米下蒸,令饭熟,去核,纳姜、椒末,合捣三千杵,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蜀椒、干姜温中,石脂、乌梅敛脱,熟艾恢复元阳,温暖子脏,故可治阴冷无子。
-
产后风虚劳损
产后风虚劳损病名。若久不平复,若久不瘥,风冷入于子脏,则胞脏冷,亦使无子,谓之风虚劳损也。”多见羸瘦,不思饮食,四肢疼痛等症,治用黄耆散(黄芪、白术、木香、羚羊角、人参、当归、桂心、川芎、白芍药、白茯苓、甘草、姜、枣)以益气健脾、养血祛风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