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邪
正邪为五邪之一。五邪指五脏各自对五种病因的反应。《难经·五十难》:“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所指的五种邪,均与五脏的五行属性联系。
-
五邪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气从子脏传向母脏为实邪,从母脏传向子脏为虚邪,从所不胜传所胜为贼邪,从所胜传所不胜为微邪,感五行中同行之邪为正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檗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
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为治则。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可选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期门等穴,针用平补平泻。有属脾胃虚寒者,治宣补脾键胃、温中散寒,可选脾俞、章门、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针补宜灸。
-
疾病观
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知识来解释疾病,注重形态结构上的定位性改变、可测量的理化指标的改变、病原微生物或理化因子的特异性损伤等,对疾病的微观细节和空间形态的认识大大深化了,但对疾病的整体特性、功能特性认识不足,带有很大的机械性。
-
八纲
表里辨病位的浅深;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
病机学
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阴阳失调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根本的病机。《内经》多次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机能活动的基本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
非线性关系
同时,作用的方向是单向的,不可逆的。非线性关系是比线性关系更普遍、更深刻的关系。中医所论正邪关系,阴阳之间互根、互生、互用、互制关系,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方剂的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关系,以及寒热、虚实、表里、藏象、开窍、标本,亢承、正治反治、异治同治等等,都是典型的非线性关系。
-
功能性原则
是医学研究的方法原则之一。医学中的功能性原则把对病理机制研究的重点放在人体功能状态的改变上,这在中医学得到较充分的体现,阴阳、藏象、经络、气血津液、辨证等理论,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七情六淫等病因病机,都侧重于从功能上认识和解释疾病,其治疗也是功能性调节。
-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平衡态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中的一种学说。这就阐明了开放系统通过耗散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机制和规律。80年代以来,耗散结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研究迅速发展,在中医学的应用研究引入注目,关于正邪斗争与内外涨落、气化与气化结构,阴平阳秘与有序稳定、熵变与熵病等方面的研究尤显活跃。
-
有序性原理
有序性原理系统论的主要原理之一,认为系统的整体性的质的规定性在于系统的有序性。在现代系统科学中,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系统有序化的机制和规律,提出了描述系统的有序性的信息、熵、序参量等概念。“调”为特定有序度的保持,“失调”为特定有序度的下降。
-
自愈
自愈指疾病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不经任何治疗而在人的机体的自然修复能力的作用下得到痊愈。疾病能否自愈,一般取决于人体正邪的消长盛衷情况,正气旺盛,具有充足的抗御病邪的能力,就能逐渐战胜病邪而使疾病不治自愈。
-
自组织系统
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系统大都是自组织系统,其特点是自我发生、自我发展、自我调控、自我完成,是一种“自己运动”。例如太阳系、地球、生态系统、人的机体等。中医的正邪学说、阴阳自和论、五行自稳论、治病求本论,以及中药方剂、针灸、气功等治疗手段,都较好地体现了人的自组织性。
-
气候
天气是指瞬时或一定时段内风、云、降水、温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综合状况。如《内经》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中医学在运气、正邪、三因制宜等理论中,包含着气候因素在病因、病机、防治等方面的深刻内容,把疾病防治与气候条件结合起来是中医防治方法的一大特色。
-
久痢腹痛
久痢腹痛为病证名,久痢不止,腹痛不除的证候。因久痢而脾胃虚弱,冷气在内,与脏气相搏,正邪交争,故令腹痛不除。治宜温养脾胃,用肉豆蔻散(《证治准绳》:肉豆蔻,青橘皮,黄牛角腮、当归、地榆、厚朴、黄连、干姜)。
-
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从整体观出发,重视辨证施治,具体原则是:1.根据疾病的本质,确定相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3.根据标本缓急,确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同治”或“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所立之法应具体明确,如“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提脓去腐”等。
-
真实假虚
真实假虚是指实邪结聚为病,反而出现类似虚证的假象。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是指正气虚弱为病,反而出现类似实证的假象。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臁疮·湿热下注证
定义:臁疮·湿热下注证(chronicshankulcer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diffusing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疮面色暗,或上附脓苔,脓水浸淫,秽臭难闻,四周漫肿灼热,伴有湿疹,痛痒时作,甚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数为常见症的臁疮证候。舌边有瘀斑,苔黄腻,脉细数。多继发于恶脉(下肢静脉曲张)和丹毒等病。
-
肛痈·热毒蕴结证
定义:肛痈·热毒蕴结证(anorectalabscesswithheat-toxinamassmentpattern)是指热毒蕴结,以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为常见症的肛痈证候。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
-
瞳神干缺·肝肾阴虚证
瞳神干缺·肝肾阴虚证患者患病日久,眼干涩不适,眼胀痛,视物朦胧,抱 红赤时轻时重,黑睛后壁细尖状或色素状沉着物,黄仁纹理不清或部分干枯变白,瞳神干缺状如花瓣,神膏细尘状混浊,全身可见心烦不眠,咽干舌燥,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细数。阴虚水不制火,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致。
-
实
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灵枢·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
气分
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实热阶段·气分:气分为病证名。指温热病邪由卫入里,邪热亢盛,正邪交争剧烈的病理阶段。参见气分证:气分证为温热病的化热阶段。或热郁于肺而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结胃肠而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或热毒壅盛,或邪传少阳等均是。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
膈内拒痛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大陷胸汤主之。”此条明示误下后导致正邪相搏于胸膈间,而产生疼痛拒按,又以邪气结滞为主。《医学衷中参西录·太阳病大陷胸汤证》:“膈内拒痛者,胸中大气与痰火凝结之气,互相撑胀而作痛,按之则其痛益甚,是以拒按也。”
-
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为治则,即扶正是扶助正气,使正气加强以消除病邪。指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使用具有扶助正气的穴位(或药物)和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祛除邪气,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驱除病邪,目的也是为了保存正气。
-
虚实真假
虚实真假是指虚实外证表现与疾病的本质相反的病理变化。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热炽津伤
热炽津伤为病机。指温热入里,正邪斗争剧烈,机能亢盛,里热壅盛,灼伤津液的病理变化。
-
太阳病证
太阳病证(Taiyangsyndrome、Taiyangdisease)为证候名。是指风寒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为常见症的证候。
-
烂疔·湿火炽盛证
2日后肿胀剧烈,可出现水疱,皮肉腐烂,持续高热,舌质红,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烂疔证候。热毒炽盛,正邪剧争,故寒战高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火蕴结之象。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诸病源候论·丁疮候》云:“亦有肉突起,如鱼眼之状,赤黑,惨痛彻骨,久结皆变至烂成疮,疮下深孔如大针穿之状…
-
虚中夹实
如干血痨病人有消瘦、肌肤枯糙、手足心烦热、不思饮食等虚证,且兼有经闭、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沉弦等血瘀实候。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邪气盛则实
邪气盛则实指疾病过程中,邪气盛,正气激烈对抗,出现实证的病机。邪气盛则实指疾病过程中,邪气停留体内,正气奋起抗争,驱邪外出,正邪交争剧烈,脏腑功能亢奋,而出现实证的病机。如壮热、无汗、烦躁、狂乱、腹痛拒按、便秘尿赤、脉滑数有力等。《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舍
《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②处所,部位。《灵枢·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③指日行次宿。《灵枢·卫气行》:“是故日行一宿,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
-
祛邪扶正
指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用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取邪去则正自安之意。临床运用时,应根据正邪盛衰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或攻补兼施。而扶正祛邪通常是针对正虚而邪稍衰的病情,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则。
-
脉证合参
脉证合参指辨证过程中,把脉象和证候互相参照,推断病情的方法。一般脉证相符为顺,预后较好;例如阳热证见浮数脉,虚弱证见细弱脉,属于顺证。若阳热证见沉细脉,虚弱证见洪大脉,为脉证相逆,说明表里正邪错综复杂,病情较重,属于逆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辨别疾病的本质,以确定脉证的从舍。
-
护场
护场(protectingfield)为诊法术语。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的局部作肿范围。出《疡医准绳》卷二。疔疮周围红肿不散漫者,称有护场,易治;反之,为无护场,难治。
-
序参量
序参量是描写系统宏观有序度的参数。协同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当系统从稳定的无序的旧结构冲破稳定向有序的新结构演化时,慢弛豫变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它的大小代表了系统的有序程度,故把它称为序参量。中医的正邪学说,关于知本、求本、治本、固本的理论等,都包含着对疾病过程中序参量的驾驭问题,有待发掘和发扬。
-
表实
表实为证候名。属表证的一种类型。指外邪侵入肌表,邪正相争,腠理闭塞的病理变化。临床上除有表证症状外,以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特征。实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
-
虚实夹杂
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实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
-
虚实辨证
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医学心悟》:“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症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为治法。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病证,如气虚外感证、阳虚外感证、阴虚外感证、血虚外感证等,代表方如玉屏风散、参苏饮、葱白七味饮、加减葳蕤汤。临床运用时,应根据正邪盛衰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或攻补兼施。而祛邪扶正是针对邪实而正稍虚的病情,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的治则。
-
产后发热·感染邪毒证
产后发热·感染邪毒证(postpartumfeverwithsyndromeofpathogenictoxin)是指产后邪毒乘虚而入,毒蕴胞宫,正邪交争,以产后高热寒战,持续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色紫暗,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常见症的产后发热证候。
-
破伤风·阴虚邪留证
定义:破伤风·阴虚邪留证(tetanus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lingeringpathogen)是指阴虚邪留,以抽搐停止,头晕,心悸,口渴,面色萎黄,时而汗出,牙关不适,偶有痉挛或屈伸不利,或肌肤有蚁行感,舌质红,脉细弱无力为常见症的破伤风证候。舌红少苔,脉细无力。又称金疮痉、伤痉、金疮中风痉。
-
突起睛高·风火热毒证
定义:突起睛高·风火热毒证(suddeneyeballprotrusionwithpatternofwind-fire-heattoxin)是指风火热毒,以眼球突出,白睛红肿,发热恶寒,头痛剧烈,舌红,苔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突起睛高证候。方药治疗:突起睛高·风火热毒证可用内疏黄连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内疏黄连汤以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泻火解毒;
-
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灵枢·禁服》:“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⑧指微脉,搏劝微弱无力之脉象。《灵枢·热病》:“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
实中夹虚
如臌胀病,症见腹胀满、二便不利、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减、气短乏力、脉弦细等,为气血郁结的实证夹脾肾不足的虚证。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舌神
舌神为舌诊内容之一。指舌的神气。舌神有无标志人体正邪盛衰。表现在舌质的荣枯,荣是红润鲜明,活动灵敏,表示津液足,生机好;曹炳章《辨舌指南》:“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神也者,灵动精爽,红活鲜明,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明润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色者死。”
-
魂魄
魂魄指人的精神灵气。《灵枢·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
寒战
又曰,阳明所谓洒洒振寒,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当泻阳也。补阳,黄芪建中汤。若夫真阳虚证,但寒栗耳,不作振也,或兼风寒则振,桂枝加附子汤。”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亦有暴感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麻黄汤发散之。”
-
持痈
持痈病因病理学名词。持,正邪相持;痈,壅肿。指邪气阻滞而且壅肿的病机。《灵枢·刺节真邪》:“病有持痈者。”
-
清嗽止渴抑火化饮膏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清嗽止渴抑火化饮膏组成:苏梗子3钱,前胡3钱,橘红2钱,天花粉3钱,霜桑叶3钱,甘菊3钱,麦冬3钱,赤茯苓3钱,炒谷芽3钱,神曲3钱(炒),竹茹2钱,生甘草1钱。制备方法:以水煎透,去滓,再熬浓汁,兑炼蜜为膏。用药宣补并重,正邪兼顾,庶可久服。
-
扫风汤
《辨证录》卷二:组成:荆芥5钱,防风3钱,半夏3钱,陈皮1钱,天花粉1钱5分,茯苓3钱,黄芩2钱,苏叶1钱。主治:真中风,正邪相搏,一时猝倒,口吐痰涎,发狂号叫,自坐自起,自立自行,目不识人,身中发斑,数日后变成疮疖者。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而狂定,2剂而痰消,3剂而斑化,疮疖亦寻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