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铍针
古代九针之一。铍,钢铁制作,针端如剑锋。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秘传眼科龙木论》:“息肉者,宜钩起,以铍针割取气尽。”
-
铍刀
出《华佗别传》。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
-
䤵针
䤵针即铍针。䤵同铍,古代九针之一。《针灸大成·卷四》:“䤵针,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分)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今名剑针是也。”铍针为针具名。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䤵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主治痈疽脓疡,可以切开排脓放血。
-
披针
披针即铍针。见《外科正宗》。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
-
扁针
扁针为古针具名。《医宗金鉴》:“背腹肋胁生毒患,扁针斜入始全身。”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主治痈疽脓疡,可以切开排脓放血。
-
大泻刺
大泻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实为外科治疗方法的一种,古代列于针刺疗法之内。以其切开痈肿,畅泻脓血,故名大泻刺。六曰大泻刺,大泻刺(《针灸甲乙经》注:一作太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写”通“泻”,排泄之意。《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是指用铍针切开排脓的方法。
-
九刺
九刺的内容:九刺包括输刺(刺诸经荥藏输)、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络刺(刺小络之血脉)、分刺(刺分肉之间)、大写刺(以铍针刺大脓)、毛刺(刺浮痹皮肤)、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针刼刺)。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络脉有病,缪刺刺络。
-
九变刺
九刺的内容:九刺包括输刺(刺诸经荥藏输)、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络刺(刺小络之血脉)、分刺(刺分肉之间)、大写刺(以铍针刺大脓)、毛刺(刺浮痹皮肤)、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针刼刺)。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络脉有病,缪刺刺络。
-
太刺
太刺为刺法名。出《针灸甲乙经》注。大泻刺为九刺法的一种。指利用铍针切开脓疡,排出脓血。实为外科治疗方法的一种。古代列于针刺疗法之内。《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写”通“泻”,排泄之意。
-
大写刺
大写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写”通“泻”,排泄之意。是指用铍针切开排脓的方法。因其泻除脓血,故名大泻刺。
-
九针
2.针灸书名。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针刺补泻:全身疾病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经络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剑针
剑针即铍针。因针锋如剑,故名。《针灸大成·卷四》:“ 针,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形如两锋剑之刀针。《喉科心法》卷下:“两边亦有锋,铜铁制成。备通脓管之用,取此迅速,痰包亦用此破。”外科切开脓肿的刀具。
-
筩(走斥)(tǒng-shuò)
筩(走斥)(tǒng-shuò)医疗技术名。出《五十二病方》,阴囊积水等病证以穿刺放水手术名筩(走斥)。《灵枢·四时气》:“徒(疒水)…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是用铍针刺过后,再用中空之筩针刺以泄水。《医学纲目》之“刺灸水肿有五法”中原注有“筩针,针中有空窍,如筩出水也。”
-
五邪刺
五邪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邪。”五邪为痛邪(疮疡)、大邪(病邪实盛)、小邪(正气亏虚)、热邪及寒邪。(“刺痈者用铍针”,以消散排脓;“刺寒者用毫针”,徐往徐来刺之,以温益阳气。刺大邪(实邪)用锋针以泻其有余;刺小邪(虚邪)用员利针以补其不足;
-
铍石
铍石为古针具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指形如铍针的砭石。
-
六香散
处方:甘松(去土)2两,零陵香2两,香白芷2两,茅香(去土,锉)2两,香附子(炒)2两,藿香2两,川芎2两,三柰子半两。功能主治:癫病。若疮不被,用铍针于疙瘩疮上刺破,令恶血出尽,然后淋洗,1伏时洗1番,洗了拭干,用八金散点。用药禁忌:淋洗时,浴室毋令透风,卧处须令暖和得所,一月之间不可出外。
-
葈耳散
《千金》卷八:方名:葈耳散组成:葈耳草(5月5日午时干地刈取,洗,晒干)。胃胀满,心闷发热;及三虫,肠痔。作散若吐逆,可蜜和为丸,每服10丸(准前计1方寸匕数)。附注:若身体有风处,皆作粟肌出,或如麻豆粒,此为风毒出也,可以铍针刺溃去之,皆黄汁出尽乃止。五月五日多取阴干之,着大瓮中,稍取用之。
-
徒(疒水)
徒(疒水)病证名。指单纯的水肿病,与“风水”之兼风者比较而言。(疒水),水肿病。《灵枢·四时气》:“徒(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
-
舌柱
舌柱似指舌系带。舌柱指舌下大筋,相当于舌系带,其形如柱,因名。《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舌重,刺舌柱以铍针也。”《类经》卷二十一:“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也。”舌柱
-
独蟾丸
处方:活蟾(即大壮虾蟆,通身有块垒者,大者重5-6两)不拘几个。制法:捉住后脚,以大桑叶或油单纸包掩其头,用铁钉1个,括取眉间白汁,溅于叶上,凝结如湿真粉,就丸如绿豆大,悬当风处阴干。或以铍针刺开疔肿头上,纳药1丸于中,外以薄皮纸贴护之,勿令药脱落。摘录:《医学正传》卷六引《疮疡集验》
-
煮药拔罐法
煮药拔罐法为水罐法的一种。用治风湿痹痛、疮疡等证。参见水罐法、煮拔筒:水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其法用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临床应用时,先用铍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
-
砒砂雄黄散
《青囊全集》卷下:方名:砒砂雄黄散组成:白砒(炼成霜)5分,朱砂5分,明雄黄5分,生白矾5分,鲜蟾酥5分,上梅片2分,白公丁(麻雀屎笠起者,用2粒),巴豆仁3粒,硇砂(盐硇不可用)。用法用量:无论诸疔,用铍针刺开疔头,用此药条纳入疔内,用膏药盖之,1日1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黄蜡成条,收存听用。
-
喉针
喉针为治喉用针。《外科正宗》:“喉针,长六寸,细柄扁头、锋尖,刺喉脓血者皆善。”似九针中之铍针。
-
代针散
概述:代针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疡医大全》卷八方之代针散:组成:木鳖子、川乌。用法用量:以鹅翎扫刷疮上,留豆大一处出脓,如药水干再刷。不过1时即穿。少顷即出脓血自愈。用法用量:吹喉中。摘录:《外科十三方考》《良朋汇集》卷五方之代针散:组成:桑木灰7钱,矿子灰5钱,荞麦楷灰1两,茄科灰1两。
-
破毒散
《医学正传》卷六引《疮疡集》:方名:破毒散组成:信石1字,硇砂1字,黄丹1字,雄黄1字,乳香1字,斑蝥5个(去翅足),麝香少许。主治:疔肿。用法用量:以铍针破开疔头,纳药1丸在内,外以膏药护之。制备方法:上为末,取新蟾酥为丸.如绿豆大。如小便疼痛,浓煎车前子、木通、灯芯、泽泻汤顿服即已。
-
小宽针
小宽针为针具之一。是在我国古代九针中的锋针、铍针、长针、大针等形状、规格及大小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的一组6种不同型号的剑形钢针。小宽针由不锈钢制成,针形似剑,分针尖、针身、针柄,有Ⅰ~小宽针是以针刺为主,按摩为辅的一种针具。
-
煮拔筒
煮拔筒为水罐法的一种。其法用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临床应用时,先用铍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参见水罐法、煮药拔罐法:水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用治风湿痹痛、疮疡等证。
-
筩针
筩针为古针具名。用作放水。《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徒㽷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筩,同筒,指中空如筒之针。《医学纲目》说:“筩针,针中有空窍,如筩出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