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培土生金
培土生金又称补脾益肺。是一种以五行相生理论,用具有补脾益气作用的穴位来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针灸常选肺俞、太渊、脾俞、太白、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
-
主运
主运为运气术语,指分别主管一年五时(春、夏、长夏、秋、冬)的五运之气,可反映一年五时的正常气候变化。它随季节的变化而传递有次,一般规律是由木而火而土而金而水,循五行相生之序,始于木而终于水,每运约各主七十三日另五刻。从每年的大寒节起算。
-
土生金
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或促进作用的关系。脾属土,肺属金,脾土旺盛,能散精上输于肺,以滋生、助长肺金。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
-
补脾益肺
补脾益肺为治法,又称培土生金(土,指脾;指用具有补气健脾养肺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肺两虚证的治法。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针灸常选肺俞、太渊、脾俞、太白、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
-
木生火
木生火为五行理论之一。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或促进作用的关系。肝木能滋生、助长心火,肝主疏泄情志而藏血,心主神明而行血,肝木功能正常,有助于心的功能活动。由于肝火过旺,耗灼肺阴,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易怒、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均属肝木化火而加剧肺金病证的变化。
-
客运
客运是指以中运为初运分别轮值客行于一年五时的五运之气。其运行程式是以每年的中运为初运,按五行相生的次序分做五运,每运各为七十三日零五刻,临加行于主运之上。
-
岁运
岁运为运气术语。岁运是指统管全年的五运之气。每年由一运所主,按五行相生的顺序,五年为一个周期。又称“中运”、“大运”。见《素问遗篇·本病论》。凡十干所统之运的通称。因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统司一岁之气,故名。
-
五行
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在相互联系方面,肾水养肝木,肝血济心,心火温脾土,脾化生水谷精微上充于肺,肺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脾主运化制止肾水泛溢(土克水);脾病及肝为土侮木;
-
虚者补其母
虚者补其母为治则。出《难经·六十九难》。指根据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对于五脏虚证应采用补益“生我”之脏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如脾为肺之母,肺虚的病人不但补肺,还要补脾,即所谓培土生金。针灸疗法凡是虚证,可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肝虚证取用肾经水穴阴谷,或本经水穴曲泉治疗。
-
先天之本
先天之本指肾。从生殖机能到男女生殖之精形成胚胎,以及身体的发育成长,防病、抗病,肾都起着重要作用。因在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肾是最先形成的脏器,肾成之后,再按五行相生顺序演生他脏。故《医宗必读》日:“先天之本在肾。”
-
子盗母气
子盗母气为五行学说术语。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如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肺气虚弱,可发展为脾失健运。即为子盗母气。
-
实者泻其子
实者泻其子为治则。《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如肝有实火,症见头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灼痛、小便黄赤、口苦、大便秘结、苔黄、脉弦数,采用泻心火有助于平泻肝之实火,应泻本经(肝木)子穴行间(火),兼泻心经(子经)火穴少府。
-
母气
母气为五行学说术语。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联系。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母脏之气即为母气。如木生火,则木为火的母气。余类推。
-
大雁六字功
大雁六字功是当代气功师沈鹤年在继承古代“六字诀”呼吸法的基础上编创的套路气功。六字功各式要求按金一水一木一火一土一的五行相生顺序进行,并要求意守病灶。
-
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五行学说术语,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由于母脏病变累及子脏的病机传变。如木生火,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如果由肝病的传变发展而引起心病,称为母病及子。如肝木为母,心火为子,肝阳上亢,可发展为心火亢盛;又如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胃虚弱,也可累及肺气不足。
-
水生木
水生木是指肝木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肾水的滋养,肾水(肾阴)充足可以助肝化生阴血,防止肝阳过亢;滋水涵木为治法。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可用干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玄参、龟甲、女贞子、何首乌等药。
-
五常
五常即五行。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庄子·天运》:“天有六极五常。”《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
-
金生水
金生水为五行理论之一。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或促进作用的关系。五行之中,肺属金,肾属水,金有资生、助长水的作用,用金生水说明肺对肾的资助关系。
-
子母补泻
子母补泻为针灸补泻法之一。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根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故亦称子母配穴法。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虚则补其母(土生金);
-
金水相生
金水相生①五行相生关系。金生水。②指肺肾相生。详该条。③指肺肾同治。详该条。
-
子气
概述:子气:1.五行学说术语;亦名子水气。或脾肾阳虚,脾不健运,湿气内停,流注于下,以致足肿,渐至腿膝,甚至足出黄水。气滞者,宜理气行滞除湿,用天仙藤散加苍术;湿盛者,宜温阳健脾燥湿,用赤苓汤(厚朴、陈皮、苍术、炙草、赤苓、桑皮、姜);足出黄水者,宜健脾行水,用全生白术散。
-
子午流注纳支法
子午流注纳支法即子午流注纳子法。参见“子午流注纳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为子午流注针法的一种,又称“纳支法”。其取穴方法是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顺序开穴施治,也可按五输穴配合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取穴。故纳子法又可分为按时循经取穴法和补母泻子取穴法。
-
土克水
土克水指五行学说的一种相克关系。脾属土,肾属水,脾土能制约肾水,使其不致泛滥妄行的作用。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
-
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为五行学说术语。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由于子脏病变累及母脏的病机传变。《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如木生火,火为木之子,心火亢盛,也会导致肝阳上亢或肝火过旺。
-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为针灸补泻法之一。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根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故亦称子母配穴法。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虚则补其母(土生金);
-
子母配穴法
子母配穴法为配合子母补泻法而采用的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疾病。《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为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又如肺经实证,可泻本经(金)子穴尺泽(水),或子经(肾经)的穴位,称实则泻其子(金生水)。
-
子午流注纳子法
子午流注纳子法为子午流注针法的一种,又称“纳支法”。其取穴方法是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顺序开穴施治,也可按五输穴配合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取穴。故纳子法又可分为按时循经取穴法和补母泻子取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