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贯
概述:《医贯》为中医医论著作。明·赵献可撰于1617年。作者在学术思想上推崇薛己,倡言“命门之火”是人体之本,强调命门真火、真水的重要性。内容分述中风、伤寒、温病、血症等病的证治,治法以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为主要方剂。本书对水火阴阳的辨析至为细致,是研究命门学说的重要参考书。
-
上格
上格为病名。大便不通名内关,小便不通名外格,大小便都不通名关格。指上不得入而呕吐,下则大小便秘结者。《医醇賸义·关格》:“患此证者,多起于忧愁怒郁,即富贵之家,亦多有隐痛难言之处,可见病实由于中上焦,而非起于下焦也。因肝气犯胃,食入作吐,宜解郁和中,归桂化逆汤;痰气上逆,食入呕吐,人参半夏汤;
-
固齿方
《石室秘录》卷一:固齿方:处方:雄鼠脊骨1副,当归1钱,熟地3钱,细辛1钱,榆树皮3钱,骨碎补3钱,青盐1钱,杜仲2钱。功能主治:固齿。摘录:《石室秘录》卷一《济阳纲目》卷一○七:固齿方:处方:羊胫骨(烧灰存性)2钱,当归1钱,白芷1钱,牙皂角1钱,青盐1钱。用法用量:绵纸裹成条,抹牙床上。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医巫闾子
医巫闾子即赵献可。赵献可为明代医学家。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县(今属浙江)人。据《浙江通志》载:平素好学善医,著有《医贯》《经络考正》等书。
-
赵养葵
赵养葵即赵献可。赵献可为明代医学家。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县(今属浙江)人。据《浙江通志》载:平素好学善医,著有《医贯》《经络考正》等书。
-
气鬲病
《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
-
耳脓
《医贯》卷五:“耳脓即停耳。”《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2.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虚症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口苦心烦。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流脓,经年不愈,可伴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舌质红,脉细数。外治宜提脓拔毒。
-
吞食梗塞
吞食梗塞为症状名。患者吞咽困难,或吞食时伴随疼痛、胸闷、恶心呕吐。多因顽痰或瘀血肿块阻塞食管所致。噎膈为病名,《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气。《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
-
吕东庄
吕东庄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
-
吕用晦
吕用晦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
-
吕光伦
吕光伦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
-
吕庄生
吕庄生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
-
似疟
似疟为病证名,指如疟非疟的一类病证。经曰,阳虚则恶寒,阴虚则恶热。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恶寒;阳虚者补阳,如理中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姜桂,甚则加附子,诸方中必用升麻、柴胡,以提升阴中之阳,水升火降而愈。劳病,往来寒热,亦如疟。劳病寒热如疟,初必五心发烦热,劳倦咳嗽,久乃成寒热,与正疟自不同。
-
阳虚气滞
概述:阳虚气滞为病机。辨证论治:《医林绳墨·臌胀》:“由其忿怒太甚,不能发越,郁结中州,痰涎停住,乃成满也。宜当塞因塞用,治以二陈汤去甘草加参、术、厚朴、山楂之类。”《医贯·气虚中满论》:“气虚者,肾中以火气虚,中满者,中空似鼓,虚满而非实满也。”若脾虚,以参芪四君合八味丸。
-
五噎
《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医学入门》卷五:“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
-
血虚耳鸣
2.肝火耳鸣,其症头痛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恼怒时耳鸣加重,便秘苔黄,脉象弦数。用龙胆泻肝汤加减。3.痰火耳鸣,其症胸闷痰多,二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之微甚而作诸音声也。《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
小眦
小眦为人体部位名.即目外眦,见《医贯》卷四。外眦亦名锐眦、小眦、眼梢头、眼小嘴、眼小睫、眼小角、目锐眦、小眦。为上下眼弦颞侧的联合处,即外眼角。是足少阳经的起点,有童子髂穴。《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
-
下格
下格为病名,指大便数旬不通,时呕而食不进者。治宜调胃承气汤,热饮,下宿结及溏粪胶粘恶物,则呕吐可止。②大便不通名内关,小便不通名外格,大小便都不通名关格。饮之以药,热药入口即出,冷药过时而出,大小便秘,名曰关格。因肝气犯胃,食入作吐,宜解郁和中,归桂化逆汤;痰气上逆,食入呕吐,人参半夏汤;
-
阴有澜
阴有澜为明代医家。太平(今属安徽)人。通览群籍,尤精性理。论医治疾,根极于五行生克。远近求药者接踵,暇即延请师儒,讲究理学,曾任太医院吏目。于理学颇有研究,于医学亦有嗜好,治病常有奇验。撰有《医贯奇方》1卷、《痘疹一览》5卷。另有《稀痘方》,未见行世。
-
医贯砭
《医贯砭》为医论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本书是对赵献可《医贯》一书所作的书评,采用引录或节录原文,逐段加批的形式,对该书重用温补和忌用攻下的理论、治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作者指出当时医界中或有拘泥于一、二温补成方治病之弊,力主辨证论治,颇具一定影响,故此书有一定参考价值。
-
杨梅喉癣
杨梅喉癣病名。系指杨梅疮毒上冲,结于咽喉至喉间溃烂作痛,口出臭秽之气,经久不愈的疾病。《医贯》卷三:“荜薢散,治杨梅喉癣。”本病乃今之咽部梅毒或喉部梅毒。
-
伤寒口疮
《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虚火者,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于口腔而发口疮,治宜补肺滋肾,滋阴降火。可选用补肺阿胶汤、生脉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产则血气虚,脏有客热,气上冲胸膈,重发于口,故生疮也。”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加减。
-
秦大任
秦大任清代医家。字显扬。中州朝歌(今河南淇县)人。初习儒,贡生。后立志于医,临证四十余年,经验颇丰,治则多良效。著《医贯辑要》十二卷(1811年)。
-
气郁吐血
气郁吐血为病证名。其症多见恶风寒,面色晦滞,口苦口酸,恶心喜呕,脉涩。血止后,继用六味丸滋阴。因忧思气郁,损伤心脾者,兼见神疲肢倦,气短气怯,形气憔悴,饮食无味,或饥不欲食,卧不得安,宜用五福饮、五阴煎等治本。气陷者用归脾汤。大便时溏,四肢不温者,宜六味回阳饮加白术等(见《景岳全书·杂证谟》)。
-
火郁喘
多由邪热内郁,肺气壅遏不宣而成。《医贯·喘》:“又有一等火郁之证,六脉微涩,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拂拂气促而喘,却似有余,而脉不紧数,欲作阴虚,而按尺鼓指,此为蓄郁已久,阳气拂遏,不能营运于表,以致身冷脉微而闷乱喘急。”《医宗金鉴·喘急死证》:“面赤浮肿,谓之火郁之喘,宜泻白散。”
-
昏渺
昏渺证名。指视物不清的证候。《医贯》卷四:“神水者,由三焦而发源,先天真一之气所化,目上润泽之水是也……耗涩,则有昏渺之危。”参见目昏条。
-
昏瞑
昏瞑证名。原指视物不明的证候。《医贯》卷四认为:“火衰则有昏瞑之患。”治宜滋补肝肾,方用肾气丸、知柏地黄丸等加减。参见目昏条。
-
后重
《医贯·痢疾论》:“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
-
耳痒
耳痒类似今之外耳道真菌病或外耳湿疹等病。内服救痒丹(川乌、大黄、天麻、栀子、灵仙根、蔓荆子、茯苓、益智、茯神、仙灵脾、白芷各15g,醋煅京墨、麝香各3g,蜜丸如芡实大,每服0.15g,一日二次)。《疡医大全》卷十三:“有耳中作痒以木刺之,尚不足以安其痒,必以铁刀刺其底,铮铮有声,始则快然,否则痒极欲死。
-
程云鹏
程云鹏(1585-约1670年)明末清初医生。字凤雏,号香梦书生。唯《慈幼筏》得门人成聘梓行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别名《慈幼秘书》、《慈幼新书》。此书采先贤翟良《类编释意》及《吴氏痘科秘本》之要,及其祖藏之医方,凡胎产痘疹、惊痫寒热,以及耳目喉齿、疮疖疥癣均有涉及,有补于后世习儿科医者。
-
青皮饮
《幼科直言》卷四:方名:青皮饮组成:青皮、知母、山楂、枳实、熟半夏、当归、柴胡、陈皮、甘草。乳孩兼服和中丸、六一散。主治:秋时正疟。各家论述:此方以柴胡为主,大抵寒热往来,属少阳经证,故用以为君;用法用量:水煎。《症因脉治》卷三:方名:青皮饮组成:青皮、大腹皮、木通、枳壳、陈皮、白芍药、甘草。
-
吕晚村
吕晚村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曾因反清言论受文字狱之害。
-
赵献可
概述:赵献可为明末医学家。学术贡献:赵献可好学博览,曾游学陕西、山西等地,精医理,推崇薛己,谓“命门”是人身脏腑之主,其意义甚至重于心,命门之火为人身之至宝,性命之本。于古方六味丸、八味丸运用颇有心得。著有《医贯》六卷(1617年),《邯郸遗稿》、《内经抄》、《素问注》、《经络考》等。
-
气虚中满
气虚中满为病证名,是指因气虚,运化失职,导致脘腹胀满的病理变化。《医林绳墨·臌胀》:“由其忿怒太甚,不能发越,郁结中州,痰涎停住,乃成满也。宜当塞因塞用,治以二陈汤去甘草加参、术、厚朴、山楂之类。”《医贯·气虚中满论》:“气虚者,肾中以火气虚,中满者,中空似鼓,虚满而非实满也。”宜八味丸。
-
呕青蓝水
呕青蓝水证名。呕吐青蓝色水液。多因肝郁化火所致。《医贯·噎膈论》:“又有一种肝火之证,亦呕而不入,但所呕者酸水,或苦水,或青蓝水,惟大小便不秘,亦能作心痛,此是火郁木郁之证。”用吴茱萸、黄连浓煎,续服逍遥散。
-
吕留良
吕留良(1629~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曾因反清言论受文字狱之害。
-
耳箫声
耳箫声为症状名。2.肝火耳鸣,其症头痛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恼怒时耳鸣加重,便秘苔黄,脉象弦数。3.痰火耳鸣,其症胸闷痰多,二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之微甚而作诸音声也。《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
大眦
大眦为解剖名,指内眦。见《医贯》卷四。内眦又名目内眦、大眦、眼大头、眼大嘴、眼大睫、(眼)大角。即内眼角(上下眼睑在鼻侧连结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有睛明穴。眦角上下睑弦各有一泪窍(泪小点)。《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
-
半肢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亦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多由营卫先衰,络脉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或因气虚血虚,或肾虚精气不足等所致。治疗: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
-
加减地黄方
处方:熟地4钱,山药2钱,山茱萸肉2钱,丹皮钱半,茯苓钱半,泽泻1钱,五味子1钱,柴胡1钱,芍药1钱,肉桂1钱。功能主治:疟疾。见寒来如冰,热来如烙,惟面赤如脂,渴欲饮水者。用法用量:以水3钟,煎1钟服。摘录:《医贯》卷六
-
加减瑞莲丸
处方:苍术1斤(酒浸4两,醉浸4两,米泔水浸4两,生用4两),枸杞子2两,破故纸2两,五味子2两(去梗),莲肉1斤(去心,酒浸软,入犍猪肚内,煮极烂,取出焙干,为末,猪肚汁仍留为丸),熟地黄3两(酒浸蒸)。制法:上为细末,用煮猪肚膏和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定心,暖肾,生血,化痰,益气。
-
升阳散火方
《医部全录》卷四二一引《医贯》:组成:山楂5分,黄芩4分,甘草2分,干葛2分,柴胡2分,陈皮2分,黄连3分,芍药3分,防风3分,连翘3分,当归尾3分,蔓荆子3分。功效:升阳,散火,消滞。用法用量:水1钟,加生姜1片,煎6分,食远服。如饮食过伤,山楂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