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拼音名:Lǐ来源:蔷薇科梅属植物李PrunussalicinaLindl.,以根及种仁入药。春季采根,夏季采果,分别晒干。性味:根:苦,寒。功能主治:根: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用于牙痛,消渴,痢疾,白带。种仁:活血祛瘀,滑肠,利水。用于跌打损伤,淤血作痛,大便燥结,浮肿。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李属
中文名李属拼音名lishu拉丁名Prunus中国植物志38:34属下物种东北李、东北李(东北木本植物图志)、黑刺李、红坪杏、李、李(诗经)、李(原变种)、毛梗李、毛梗李(变种)、欧洲李、盘腺樱桃、乌荆子李、乌荆子李(中国果树分类学)、杏李、樱桃李、樱桃李(原变型)、樱桃李(中国果树分类学)、紫叶李
-
蛤青散
处方:蚌粉(新瓦炒令通红)、青黛少许。功能主治:痰嗽面浮。临床应用:痰嗽:宋徽宗宠妃,苦痰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内医官李防御治之,三日不效,当诛。李技穷,与妻对泣,忽闻市人卖嗽药,遂得此方,并三帖为一,分二次服,是夕嗽止寐安,至晓面肿亦消。摘录:方出《医说》卷四引李防御方,名见《惠直堂方》卷二
-
国家门诊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门诊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负责人王平。
-
李当之
李当之三国时期医家。一作李璫之,里籍欠详,为名医华佗之弟子,于药学尤有研究,尝著《李当之本草经》一书,早佚,后《说郛》中存有若干佚文。
-
李庆嗣
李庆嗣为金代医家。洛州(今河北广平)人。天德年间,岁大疫,广平尤甚,往往合家染疾,经李医治,活人无数。李庆嗣初习儒,后改学医,竟精于医。尝于大疫间携药及米分发病家,全活无数,颇受称赞。尝著《伤寒纂类》四卷、《攻证活人书》三卷、《针经》一卷、《医学启元》等,均未见行世。
-
异性效应
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异性效应”。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
-
榄李属
中文名榄李属拼音名lanlishu拉丁名Lumnitzera中国植物志53(1):14描述Lumnitzerawilld.榄李属,使君子科,只有榄李L.racemosaWilld.和红花榄李L.littorea(Jacq.)Voigt2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海岸;叶互生,稍肉质,常聚生于小枝之顶,倒卵形;萼管状,基部有小苞片2个,5齿裂;子房中部膨大,1室,有胚珠2-5颗;
-
李叶汤
处方:李叶不拘多少。功能主治:少小身热。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李叶浴汤”。摘录:《千金》卷五
-
李信
李信①宋代医生。汴(今河南开封)人。尝任太医院院判。后因随高宗南渡,移居杭州。高宗病危时,赐安车入禁中,人称“李车儿”。②明代医生,字用诚。出身世医之家,擅长幼科。尝因治愈皇子疾而赐以金钟,故人称金钟李氏。医德高尚,有求之者,无分贵贱、风雨,均亲手赴救调治。
-
风寒喉蛾
风寒喉蛾为病名。《喉科秘钥》下卷:“此肺胃症也,因受风寒而起,肿如李。”即风寒蛾。《喉科杓指》卷二:“此症因风寒而起,肿大如李,头不能下视,气塞不通,寸关之脉浮紧,肺胃之症也。”治宜温散寒邪。
-
国家呼吸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呼吸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北京医院,负责人王辰。
-
中和集
《中和集》为气功学专著。故主张性命兼修,先性后命。如谓“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顿法即“最上一乘”,一直了性,自然了命,此仅限于夙有根基者。此外,书中对内丹术语如抽添、烹炼、九还、七返、三关、三官、玄牝、鼎炉、黄婆、金公、水火、沐浴等,均有颇为明晰的解释,值得研究内丹术参考。
-
稠李属
中文名稠李属拼音名choulishu拉丁名Padus中国植物志38:89属下物种斑叶稠李、斑叶稠李(原变型)、北亚稠李、北亚稠李(变种)、稠李、稠李(原变种)、粗梗稠李、粗梗稠李(新拟)、短梗稠李、短梗稠李(原变种)、光萼稠李、光萼稠李(西藏植物志)、褐毛稠李、灰叶稠李、绢毛稠李、绢毛稠李(秦岭植物志)、磷木、橉木、毛叶稠李、披针
-
才蓬多吉
专攻医学,著有《秘诀千万舍利》、《四部医典尸注·水晶彩函》、《四部医典问难·银镜》等多种。又在夏却恩嘎寺中会集湟、洛、甲及阿、娘·工布等地的名议共同议论医学,联合著成《珍宝药物形态识别》、《药味铁鬘》、《甘露宝库》等著作,对药物的性味、形态、功效及作用均有较多论述。
-
小儿医方
《小儿医方》为儿科医书。朝鲜族崔奎宪著。后经李基荣、李命七等整理出版。全书记载310种小儿常见病的病因、证候、辨证施治及方剂234首,并论述了小儿调护法及小儿诊断法。1943年由杏林书院出版。
-
王节斋
王节斋即王纶。因父病而学医,成化二十年(一说弘治年间)举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并在宦余为人治病,常有良效。他根据古代本草及张洁古、李东垣、朱震亨等名医著作,删筛编纂成《本草集要》;另把朱、李学说结合起来,加上个人经验,编成《明医杂著》(撰于1502年)。他的著述对薛己等有相当影响。
-
王汝言
王汝言即王纶。因父病而学医,成化二十年(一说弘治年间)举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并在宦余为人治病,常有良效。他根据古代本草及张洁古、李东垣、朱震亨等名医著作,删筛编纂成《本草集要》;另把朱、李学说结合起来,加上个人经验,编成《明医杂著》(撰于1502年)。他的著述对薛己等有相当影响。
-
五果为助
五果为助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出《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助,佐助。《本草纲目》:“辅助粒食,以养民生。”
-
日用本草
《日用本草》为食物本草著作。元·吴瑞著。撰于1329年。类列各种食物计540余种,分为米、谷、菜、果、禽、兽、鱼、虫共八门。所谓日用本草,也就是日常所饮食者,即食物本草。正如李汛在序文上所说:“夫本草曰《日用本草》者,摘其切于饮食者耳。”
-
内经类编试效方
《内经类编试效方》为《内经类编》的全名。元·罗天益编。全名《内经类编试效方》(见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本书系罗氏在他的老师李呆的授意下,将病证及其治疗按照《内经》的理论体系,予以分经类编,是《内经》分类的作品之一。
-
司马隆
司马隆为明代医家。祖籍咸宁(今陕西长安)人,后随父元亨迁居江宁,继父业,擅医术。勤读《内经》及朱李诸家著作。遇危病,必潜心静思,探求病源,治之而已。遇疫病,虽亲族畏避,亦诊视不辍。
-
血溃流注疽
血溃流注疽为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五:“其疽大如鸡子,形象犹如紫李,只肿不红,内串经络之间,流注骨节之内,遍身酸疼百节疼痛。”血溃流注疽的治疗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内服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等;外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
-
国家肺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肺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无锡市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负责人陈静瑜。
-
国家肝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肝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负责人郑树森。
-
国家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负责人赵国光。
-
于志宁
于志宁唐代官吏(558-665年)。字仲谧。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太宗时中书侍郎,高宗显庆时任尚书右仆射。显庆二年(657)奉敕与李勣苏敬等同修《新修本草》,于显庆四年修成,卒年七十八岁。
-
郑三山
郑三山明代医家。吴县(今属江苏)人。世业医,尝受业于李垣,为带下医,传至三山,则弘扬医道,博览善知。沉疴痼疾者一经诊治,多能获愈。行医五十年,济人无数。谓医者固须技精,更当存仁心,不然足以杀人。辑秦汉以来医家事迹,编成《医家炯戒》,已佚。
-
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内科著作。清·李用粹撰。刊于1687年。本书汇集了内科杂病的各家(包括作者本人在内)论述和经验。书中将80余种内科杂病分为提纲、内因、外体、上窍、胸膈、腹胁、腰膝及下窍八类,每类分别记载了多种疾病的证治,内容比较丰富。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年)唐官吏。其先祖为鲜卑族拓跋氏,后改姓长孙。自幼好学,与唐太宗过从甚密,以有功封吏部尚书、齐国公。于显庆四年(659)与苏敬、李勣等人编修《新修本草》,为我国古代之最早医典。后因故遭流放。
-
橘皮麻仁丸
处方:橘皮杏仁麻仁各90克郁李仁15克制法:上以橘皮为末,三仁俱捣,将枣煮取肉,同捣和丸。功能主治:治噎膈血少,大便闭结。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枳实汤下。摘录:《李氏医鉴》卷四
-
青钱柳
别名:青钱李、甜茶树来源:胡桃科青钱柳Cyclocaryapaliurus(Batal.)Iljin.,以叶入药。生境分布:长江流域各省。功能主治:治癣。用法用量:嫩叶捣烂取汁擦。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杏李
拼音名:X nɡLǐ别名:鸡血李、红李来源:蔷薇科梅属植物杏李PrunussimoniiCarr.,以根及叶入药。秋季采根,晒干;夏季采叶。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活血,调经,止血。用于吐血,闭经,跌打损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人参理肺汤
《李氏医鉴》卷五:组成:人参、杏仁、当归、罂粟壳、木香。主治:久喘不除。
-
三物天雄散
《外台》卷十六引《范汪方》:方名:三物天雄散别名:天雄散组成:天雄3两(炮),白术8分,桂心6分。主治:男子虚,失精。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1日3次。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用药禁忌:忌猪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葱。附注:天雄散(《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
三黄金花丸
《李氏医鉴》卷四:方名:三黄金花丸组成:黄连(酒炒)、黄芩(酒炒)、大黄(酒拌,9蒸)、石膏、淡豉、麻黄。主治:内外诸热。
-
下膈散
《秘传外科方》引《李防御五痔方》:方名:下膈散组成:苦参1两,蓬莪术(炮)1两,荆芥穗(炒)1两,益智(去皮)1两。主治:不思饮食。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2盏,加生姜、蜜同煎8分,入盐,空心服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洗肠犀角散
《秘传外科方》引《李防御五痔方》:方名:洗肠犀角散组成:骨碎补、川山甲2两(蛤粉炒),玄胡索半两(生),甘草根。主治:痔疮。用法用量:每服半钱,茶调,空心服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杨医亚针灸学
该书是作者从事针灸临床近60年的经验总结,除介绍针术、灸术、经络、腧穴基础外,主要是结合作者丰富的临床实践,详细介绍了针法、灸法的操作方法,在临床中如何运用针灸辨证论治法则、处方原则、处方程序、处方规律、补泻手法等,以及运用自己的临床经验,如何采取针灸疗法治疗内、外、妇、产、儿、五官科疾病。
-
针灸医案
《针灸医案》为书名。李书春撰。本书为作者数十年针灸治病经验的总结,择要整理而成。现有民国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
-
灸背图
《灸背图》为针灸图谱名。宋·李渔绘。图中生动描绘医生于患者背部放置艾炷准备施灸的情景。图藏故宫博物院。
-
于仲谧
于仲谧即于志宁。)为唐代官吏,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太宗时近臣,656年(显庆初年),任仆射(宰相);657年,与李 ”等组织修定本草,较其前代本草书新增药物一百多种,于显庆四年完成,名《新修本草》并附插图,共54卷。书成后,由政府颁行全国,是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药典。卒年78岁。
-
大通
大通为唐代僧医。经皇甫镈、李道古荐于宪宗朝,为待诏翰林。穆宗时(821~824)因“医方不精,药术皆妄”被杖死。
-
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负责人乔杰。
-
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负责人徐笑。
-
五果
五果指枣、李、杏、栗、桃等五种果实。《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果为助。”
-
郑全望
郑全望明代医家。信州(治今江西上饶)人。自幼体弱多病,乃长益甚,乃自取《内经》、《难经》等书研读,复采传奇验方,自疗而愈。万历壬寅(1602)年,四方疫疠大作,诸医皆术穷,郑氏遂取宋李待制《瘴疟卫生方》,加以发明,以治闽广间地方病。并在此基础上,析其原委、调剂,附以己意,编成《瘴疟指南》(1609年)。
-
李文来
李文来清代医家。字昌期,江西婺源县人。与名医汪昂交善·故以其《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二书加以合编,并经汪氏本人校正,取名《李氏医鉴》,现有刻本行世。
-
李翰林
李翰林唐代官吏。知医。其原名已佚不可考,天台(今属浙江)人。因旁通医术而为人疗疾。有莫姓患者,喘病久治不愈,李以青桔皮裹刚子一个,以线缚定,于火上烧之,烧灰存性,以生姜汁和之,竟愈其疾。
-
曹居白
曹居白宋代医生。善针法,取穴、治疗异于时医,相传龙图阁待制李行简甥女得疾如中风状,针“八邪穴”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