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学说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②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
-
五行
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在相互联系方面,肾水养肝木,肝血济心,心火温脾土,脾化生水谷精微上充于肺,肺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脾主运化制止肾水泛溢(土克水);脾病及肝为土侮木;
-
子气
概述:子气:1.五行学说术语;亦名子水气。或脾肾阳虚,脾不健运,湿气内停,流注于下,以致足肿,渐至腿膝,甚至足出黄水。气滞者,宜理气行滞除湿,用天仙藤散加苍术;湿盛者,宜温阳健脾燥湿,用赤苓汤(厚朴、陈皮、苍术、炙草、赤苓、桑皮、姜);足出黄水者,宜健脾行水,用全生白术散。
-
火克金
火克金是指五行学说的一种相克关系。说明自然界的火对金的生成、运动等有排斥和抑制作用。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是指生理上心火对肺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调节作用。临床应用较多推演于病理上肝火过亢,加剧肺的病变。
-
五色
概述:五色:1.反映五脏病变及各种证候的五种病色;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照五行学说,青属木属肝,赤属火属心,黄属土属脾,白属金属肺,黑属水属肾。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本文以讨论五色主病为主,故名。
-
五行成数
五行成数为五行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即一、二、三、四、五分别为水、火、木、金、土的生数。五行生数、成数一方面把自然数配属五行,便于五行的推演运算,另一方面亦通过生成数的奇偶而与阴阳发生联系,使每一行都可分为阴阳,而阴阳又能统辖五行。
-
五行生数
五行生数为五行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即一、二、三、四、五分别为水、火、木、金、土的生数。五行生数、成数一方面把自然数配属五行,便于五行的推演运算,另一方面亦通过生成数的奇偶而与阴阳发生联系,使每一行都可分为阴阳,而阴阳又能统辖五行。
-
土克水
土克水指五行学说的一种相克关系。脾属土,肾属水,脾土能制约肾水,使其不致泛滥妄行的作用。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
-
经典中医学
经典中医学是中国医学到19世纪末为止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其基础理论包括运气学说、养生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19世纪末以来,随着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以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研究为标志,中国医学的发展开始进入非经典时期。
-
中医护理学
与西医护理学不同的是,它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等中医学基本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辨证施护作为中医护理学的精髓。主要内容包括中医治则和护理、各种中医疗法和护理、中医给药方法和护理、中医病房管理、常用中药中毒的解救和护理、中医各科常见疾病和护理等。
-
理论医学
关于诊断与治疗的本质和规律,研究形成正确诊断的途径、方法、手段,治疗过程中自愈和治愈、治疗和疗效、医和护、医护和患者等关系,以及医疗与预防、保健的关系等。中医学的气化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西医学关于医学模式转变的讨论,都包含较典型的理论医学内容。
-
良导络说
良导络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此后在验证各种疾病与通电阻抗的相互关系时,又发现了十二经络的全部形态。嗣后又在良导络的基础上根据五行学说对良导点进行了研究,证明刺激容易在古典上的相生线和相克线方向引起反应,并把这种方向称为五传导方向。而且证明了皮肤的良导点和良导络主要是由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而发生的。
-
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或阶段)。它产生和发展于古代社会,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古希腊的原子论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颗粒原子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
二十五人
二十五人即阴阳二十五人,古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五音的不同属性,将不同体质的人分为二十五类。土形之人,应“宫”。有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五种类型。按五行属性的人格分类实际上与阴阳五态人格分类是一个体系,即可归并为太阳—火型人、少阳—金型人、阴阳和平—土型人、少阴—木型人、太阴—水型人。
-
反侮
反侮即相侮。相侮为五行学说术语。即反克,又称反侮。属病理变化范围,如正常情况下,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反过来侮金。例如,肺金虚损而肝木亢盛的病症,即所谓“木火刑金”。《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
火生土
说明自然界的火对土的生成有滋生和促进作用。在五行之中,火有资生、助长土的作用,火生土用以说明心对脾的资助关系。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是指脾土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心火的温煦。临床应用较多推演于肾阳命门火助脾胃腐熟水谷的作用,故肾阳衰、命门火不足会出现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的病证。
-
五胜
五胜为五行学说术语。指五行的更胜。《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王冰注:“五胜,谓五行更胜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凉湿,酸咸甘辛苦相胜而法。”即治疗按五行的相克规律调治。
-
五化
五化为五行学说术语。五化指五行的气化。五行之间,相反相成,不断变化发展。《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五化宣平。”指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阶段。
-
五常
五常即五行。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庄子·天运》:“天有六极五常。”《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
-
相侮
相侮为五行学说术语。即反克,又称反侮。属病理变化范围。如正常情况下,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反过来侮金。例如,肺金虚损而肝木亢盛的病症,即所谓“木火刑金”。《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
相生
相生为五行学说术语。借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来说明脏腑相互协调的生理现象。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木)生筋,筋生心(火)…心生血,血生脾(土)…肺生皮毛,皮毛生肾(水)…肾主骨髓,骨髓生肝(木)。”
-
阴阳二十五人
概述:阴阳二十五人: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土形之人,应“宫”。有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宫五种类型。有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五种类型。按五行属性的人格分类实际上与阴阳五态人格分类是一个体系,即可归并为太阳—火型人、少阳—金型人、阴阳和平—土型人、少阴—木型人、太阴—水型人。
-
乙癸同源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为五脏相关理论之一。是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认为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为乙癸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
-
子母
子母为五行学说术语。五行中之相生者,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任何一行都有我生与生我两方面的关系。如手太阴肺属金,足少阴肾属水,金生水,则肾为肺之子,肺为肾之母,两者为子母关系。《难经·十八难》:“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
藏象学说的理论与运用
《藏象学说的理论与运用》基础理论著作。全书依据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中医理论体系,着重阐明人体脏腑功能、生理及病理机制的理论与临床运用。中篇为各论,分述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病证及临床术语;下篇为藏象学说在内、儿、妇、外等各科临床的运用。附录人体各部的命名以及体型的分类等内容。
-
水性流下
水性流下为病因病理学名词。系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往下流的自然现象,比喻水湿邪气所致病变有向下趋势的特点。如腹泻、下肢倦怠和浮肿等。
-
水火相济
水火相济是指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与火的生克关系,来比喻心火与肾水、肾阴与肾阳的相互关系。参见水火不济、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为病机。正常情况下,肾阴上济心阴以防心阳过亢,心阳下温肾水以促其气化蒸腾。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均能使两者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主要症状有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
-
木喜条达
木喜条达系借用五行学说阐述树木生发的特性,来比喻肝胆的生理特点。肝胆主疏泄升发,疏泄则能助脾胃消化吸收;升发则能使气机舒畅。故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肝郁则产生胁下痛、嗳气不舒等症。
-
母气
母气为五行学说术语。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联系。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母脏之气即为母气。如木生火,则木为火的母气。余类推。
-
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五行学说术语,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由于母脏病变累及子脏的病机传变。如木生火,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如果由肝病的传变发展而引起心病,称为母病及子。如肝木为母,心火为子,肝阳上亢,可发展为心火亢盛;又如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胃虚弱,也可累及肺气不足。
-
王玉川
王玉川教授(1923—)男,汉族,上海奉贤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多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以及河图洛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经讲义》、《中医养生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
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又称肝气犯胃。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以脘胁胀痛,吞酸嘈杂,舌红苔黄为主症,属热;寒邪内犯肝胃,以巅顶痛,吐涎沫,舌淡苔白滑为主症。参见肝气犯脾:肝气犯脾是指五行学说中也称“肝木乘脾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脾气急躁、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泄泻、脉弦等。治宜健脾疏肝或调和肝胃。
-
填海录
《填海录》为书名。周楣声撰述。上篇为“灸海钩沉十四讲”,讲述灸法与中医认识论及方法论的渊源;灸针与药物及针和灸的比较;灸法的分类及施灸方法;灸针作用杌理刍议;十四正经灸感感传实例选录、灸法治疗热性病的理论根源及临床实践等。经络研究的核心与假说;下篇为“杂俎”,刍议医德、五行学说、针砭异源等。
-
土生金
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或促进作用的关系。脾属土,肺属金,脾土旺盛,能散精上输于肺,以滋生、助长肺金。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
-
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为五行学说术语。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由于子脏病变累及母脏的病机传变。《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如木生火,火为木之子,心火亢盛,也会导致肝阳上亢或肝火过旺。
-
水生木
水生木是指肝木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肾水的滋养,肾水(肾阴)充足可以助肝化生阴血,防止肝阳过亢;滋水涵木为治法。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可用干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玄参、龟甲、女贞子、何首乌等药。
-
水克火
水克火为五行理论。水克火指五行学说的一种相克关系。水气凌心为病机。指水气上逆,引起心脏的病变。由于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内,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气病。水气上逆,停聚胸膈影响心阳时,可致心阳不振,心气不宁,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治宜温阳益气、宁心涤饮。
-
金克木
金克木指五行学说的一种相克关系。肺属金,肝属木,五行之中,金有克伐、制约木的作用,用以说明肺对肝的制约关系。
-
肝气犯胃
参见:肝气犯脾为证候名。五行学说中也称“肝木乘脾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脾气急躁、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泄泻、脉弦等。若主要表现为嗳气、吞酸、呕吐等犯胃症状者,则称肝气犯胃。治宜健脾疏肝或调和肝胃。症见胸胁胀满,善太息,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嘈杂或呕恶,苔薄黄,脉弦等。
-
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质和土壤环境以及其他自然环境;内环境与外环境既联系又区别,在交互作用中影响人的健康与疾病。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天人相应学说、正邪学说、五行学说,以及19世纪以来发展的内稳态学说、应激学说等,都从环境的角度对生理、病理作了重要研究和说明。
-
五宜
五宜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五味》。指谷、肉、果、菜适合于五脏病者,如脾病宜秫米、牛肉、枣、葵;心病宜麦、羊肉、杏、薤;肾病宜大豆芽、猪肉、栗、藿;肝病宜麻、犬肉、李、韭;肺病宜黄黍、鸡肉、桃、葱。五宜的说法附会于五行学说,实际意义有待探讨。
-
五色五味所入
五色五味所入为中药学术语。为药物归经理论之一。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通过五色、五味与五行所属而与脏腑经脉相结合的说法。色赤,味苦,属火,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色黄,味甘,属土,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色白,味辛,属金,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色黑,味咸,属水,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
-
形色相得
形色相得五行学说术语。指体形的五行属性和肤色的五行属性相称调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
-
相克
相克为五行学说术语。借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互相制约和排斥的关系,来说明脏腑之间相互制约的生理现象。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近人习惯将相克与反常的相乘混同,如病理上的木乘土,常称为木克土。
-
相乘
相乘为五行学说术语。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如肝气过亢,肺金又不能对肝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更虚而发生肝气犯胃之类的症状。
-
土喜温燥
土喜温燥是指借用五行学说以说明脾的生理特点。脾主运化,温燥则运化健旺,吸收正常。若水湿过盛或过食生冷,就会损伤脾阳,影响脾运;脾虚不运又会形成湿浊内停,导致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等病症。
-
木郁化火
木郁化火为五行学说术语。五行归类中,肝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引起肝阴亏损,或素有内热而出现肝火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头痛、眩晕、面赤、目痛、呕血、咳血,甚则发狂等。
-
木郁土虚
木郁土虚为五行学说术语。肝属木,脾属土。即肝郁脾虚。肝郁脾虚为证候名。指肝气郁结,引起脾胃虚弱,其中主要为消化功能减弱的证候。症见胁痛、厌食、腹胀、大便溏泄、四肢怠倦等。
-
木郁化风
木郁化风为五行学说术语。五行归类中,肝属木,主风,由于肝气郁结,耗伤肝血,血虚风动,出现眩晕、舌麻、震颤、痉厥等肝风证候,故称。
-
恐胜喜
恐胜喜五行学说术语。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恐由肾主,属水;喜由心主,属火。水克水,故恐能克胜过喜的情志证状。此为精神治疗的法则之一。《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