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阴气俱绝
五阴气俱绝为病证名。指五脏精气衰竭。五脏的精气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衰竭时,则神志活动障碍,出现转眼不视,神志昏迷等危重症状。《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
神志不定
神志不定证名。神志异常症之一。见《千金翼方》卷十六。多因心气不足所致。兼见惊悸恐怖,恍惚健忘等证。治宜安神定志,用定志丸、宁志膏、《千金》镇心圆等方。
-
大便滑脱
大便滑脱为病证名。又称大便失禁。指在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大便不能自控,不由自主地排出,甚至便出而不能自知的表现。
-
元神
元神是人神志活动的原动力,禀受先天精气而产生,为生命之根本。
-
痰蒙心窍
痰蒙心窍为病机,是指痰浊蒙蔽心窍,引起神志障碍的病理变化。
-
痉厥
痉厥为症状名。指肢体抽搐,神志不清的表现。
-
昏愦
神昏为症状名。又称“昏愦”。是指神志模糊,不省人事,甚至昏睡不醒,呼之不应的表现。见《伤寒明理论》。
-
独语
独语为症状名。指神志清醒而喃喃自语,见人语止,精神障碍的表现。
-
失说物望
精神神志病之一。《世医得效方·怪疾门》:“卧于床,四肢不能动,只进得食,好大言,说吃物,谓之失说物望病。治如说食猪肉时,便云你吃猪肉一顿,病者闻之即喜,遂置肉令病人见,临要,却不与吃。
-
伤寒发狂
伤寒发狂(exogenouscoldsyndromewithmania)是指以神志狂躁为主症的伤寒证候。
-
湿温·痰蔽心包证
湿温·痰蔽心包证(damp-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phlegminvadingpericardium)又称湿温·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是指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以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志昏蒙,似清似昧,时或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等为常见症的湿温证候。
-
温热遗症·昏沉
温热遗症·昏沉(lethargyasasequelaofwarm-heatdisease)是指温热病后逐渐出现神志昏沉病症。
-
中风·中脏腑
中风·中脏腑(apoplexyinvolvingzangandfu-viscera)是指病在脏腑,以突然昏迷,不能言语,多有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证候。分中腑、中脏。
-
小儿疫毒痢·疫毒内闭证
小儿疫毒痢·疫毒内闭证(infantilefulminantdysenterywithsyndromeofinternalblockadeofpestilenttoxin)是指疫毒侵袭,内闭心神,以突然高热,恶心呕吐,烦躁不宁,甚则反复惊厥,神志不清,或痢下脓血,舌质红,苔黄或灰糙,脉数为常见症的小儿疫毒痢证候。
-
二氧化碳麻醉
二氧化碳麻醉(carbondioxidenarcosis)是指因体内二氧化碳潴留抵抑制大脑皮质下层,患者出现神志淡漠、嗜睡、昏睡,并有肌肉震颤、间断抽搐,最后陷入昏迷的病态。
-
换气过度
换气过度(hyperventilation)是指成人每分钟静态换气超过10L导致的呼吸性碱中毒。偶见于献血者精神过度紧张者。表现为呼吸急促、肌肉痉挛,但神志清醒。
-
心恶
心恶(criticalconditionofheart)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神志昏惚,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等预后险恶的征象。为七恶之一。
-
讝妄
讝妄证名。即谵妄。《张氏医通·神志门》:“讝,多言也。妄,虚妄也。”详见谵妄条。
-
神昏
神昏为症状名。又称“昏愦”。是指神志模糊,不省人事,甚至昏睡不醒,呼之不应的表现。见《伤寒明理论》。
-
如丧神守
概述:如丧神守为症状名。指火郁于内,而见神志昏乱,心神不宁,惊惶不安状态。病因病机:多由火热内扰心神所致。《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
惊躁
惊躁病证名。指神志慌乱躁扰不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
-
惊啼壮热
惊啼壮热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小儿壮热惊厥而啼,兼有面黄颊赤,神志恍惚不宁。由热邪炽盛上窜于心,灼伤阴液所致。治宜清热安神。用钩藤散。
-
惊惑
惊惑神志不安、心慌迷惑的病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栗谵妄。”
-
憺憺
憺憺同“澹澹”。水波动貌,引申指神志不安,心中忐忑。《灵枢·四时气》:“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
-
错语
错语为症状名。又称言语错乱。指语言前后颠倒,错乱无序,语后自知,不能自主的表现。患者神志清醒而言语错乱。但说后又自知讲错。多因心气虚,精神不足所致。
-
热陷心包证
热陷心包证为证候名。指邪热炽盛,内陷心包,扰乱心神,以发热口渴,神志昏迷,或谵语、狂乱,面赤气粗,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中风·中经络
中风·中经络(apoplexyinvolvingchannelandcollateral)是指病在经络,以口眼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一般无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轻证。分中络、中经。
-
脏躁·痰火交炽证
脏躁·痰火交炽证(hysteriawithsyndromeofblazingofphlegm-fire)是指痰火交炽,上扰清窍,蒙蔽心神,以心胸烦闷,思想纷纭,甚至神志错乱,语无伦次,殴打怒骂,不避亲疏,舌苔黄厚或腻,脉弦数或滑数为常见症的脏躁证候。
-
小儿暑温·痰火内扰证
小儿暑温·痰火内扰证(infantilesummerheat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internaldisturbanceofphlegm-fire)是指热灼痰成,痰火互结,扰乱心神,以嚎叫哭吵,狂躁不宁,手足躁动,或虚烦不眠,神志不清,咽喉干燥,口渴欲饮,舌红绛,苔黄腻,脉数有力为常见症的小儿暑温证候。
-
小儿脱证·阴阳两脱证
小儿脱证·阴阳两脱证(infantilecollapsewithsyndromeofcollapseofbothyinandyang)是指阴液暴脱,阳无所附,阴阳两脱,以神志似昏似睡,或高热起伏,或虽有高热,但颜面苍白,汗出淋漓,四肢逆冷,甚至神昏,口开手撒,舌红而干,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小儿脱证证候。
-
朦昧
朦昧证名。指神志昏昧,意识不清,如有物蒙蔽之状。《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民病胸中痛……郁冒朦昧,心痛暴瘖,……”
-
取三脉者恇
取三脉者恇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阳气不足的病人,如误泻三阳经的腧穴,必致正气虚怯,而神志错乱。
-
心阳暴脱证
心阳暴脱证为证候名。指心阳衰败而欲脱,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心悸怔忡,神志模糊、昏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