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音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音。出《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古人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
羽
概述:羽:1.五音之一;五音之一·羽:羽为五音之一。肾音羽,其音柔细尖利,沉而深。《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羽毛·羽:羽为羽毛。《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黑如乌羽者生。”鸟类·羽:羽指鸟类。《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南方生热…其虫羽。”
-
徵
《素问·五常政大论》:“升明之纪…其味苦,其音徵,其物脉,其数七。”②指代属火音类人的具体类型。如“上徵”、“少徵”等。详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及《灵枢·五音五味》。㈡(chéng,音惩)通“惩”。如《素问》中“徵四失论”篇。㈢(zhēng,音争)同“征”。
-
黄钟
黄钟为六律之一。是古代矫正音律的一种乐器,用竹制成,长9寸。九针应黄钟之数,说明其变化较多,能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在宫、商、角、征、羽五音之中,宫属于中央黄钟,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张景岳:“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黄钟之数起焉。《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
-
二十五变
五脏六腑之二十五变:五脏的大小、高低、坚脆、端正、偏斜和六腑的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等各为二十五变。《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人的二十五种类型:按五行和五音,因人的禀赋不同,分二十五种类型。
-
肾窍
肾窍人体器官名。指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窍为耳。”《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
-
十一脏腑
十一脏腑是肝、心、脾、肺、肾五脏与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的合称。见《侣山堂类辨》:“十一脏腑,应天之六律五音。”
-
七窍
七窍是头面部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及口七个孔窍的合称。《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上羽
上羽为运气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别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故上羽指太阳寒水司天。
-
司外揣内
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诊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四诊的理论依据。因此,观察病人神色的荣枯、五色的明晦、声音的清浊,以及形态、舌象、脉象等变化,成为探求疾病性质、部位和病情轻重顺逆的征象。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
考正周身穴法歌
《考正周身穴法歌》为书名。清·廖润鸿撰。一卷。书中将十四经穴及一些经外奇穴编成五音歌诀,并加注释,便于初学者习诵。末附铜人图二张。现存清刊本(善成堂刊)。
-
肾主耳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耳的功能活动和外形状态。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肾气足则耳坚实,听觉聪敏,肾气虚则耳 枯槁,耳鸣,耳聋。《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
商
商①五音之一。按五行属金之声。《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其数九。”②运气学说中,主运五步推运方法,代表金气。见“太商”、“少商”。
-
宫
宫五音之一。脾音宫,其音沉宏雄壮,大而和缓。
-
肺主声
肺主声生理学名词。指肺气鼓动声带而发声。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微。肺气壅塞,声音嘶哑,为金实不鸣;肺气大伤,声音嘶哑,为金破不鸣。《难经·四十难》:“肺主声。”虞庶注:“肺,金也。金击之有声,故五音皆出于肺也。”
-
廖润鸿
廖润鸿为清代针灸家。擅长针灸,撰有《勉学堂针灸集成》四卷(即《针灸集成》)、《考正周身穴法歌》一卷。刊行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此书是廖氏在早传明亡名氏《针灸集成》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书中前二卷称《针灸集成》,后二卷称《经穴详集》。书中将十四经穴及一些经外奇穴编成五音歌诀,并加注释。书末附铜人图。
-
耳孔
耳孔关于七窍: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子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音
如宫、商、角、征、羽五音。②指闻诊方法之一,即听声音。包括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啼哭等方面的声音,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见《四诊抉微》)。《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