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窍
2.治法之一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则从“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出发,提出“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肺气通于鼻”、“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之说。分清热开窍、化痰开窍、逐寒开窍等法。适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唇焦齿燥、四肢抽搐,以及小儿热证惊厥等,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合清营汤。
-
菖蒲导痰汤
处方:半夏9g,茯苓12g,橘红9g,甘草6g,菖蒲12g,南星6g,枳实6g。主痰气生厥,忽然眩仆,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平素可见痰多、胸闷、乏力等,脉多沉滑。用法用量:先以通关散搐鼻开窍,继以菖蒲导痰汤治疗。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南星燥湿,祛风止痉,配半夏、陈皮可豁痰顺气;枳实行气化痰,散结消痞;
-
透顶清神散
《敖氏伤寒金镜录》:方名:透顶清神散组成:猪牙皂角、细辛、白芷、当归各等分。主治:伤寒热蓄于内,舌见红色,不问何经;瘟疫之家,不拘已未患者;神识昏愦,人事不知。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各家论述:此方取细辛、皂角,善能刺激神经以开窍;配以白芷之芳香上达,当归之通脉舒筋,仿通关散之意以吹鼻取嚏。
-
痰迷心窍
痰迷心窍指痰浊蒙闭心包所致的症候。多因抑郁、暴怒等七情所伤,或感受湿浊邪气,阻塞气机,以致气结而痰凝,阻闭心窍所致。临床表现为神识痴呆,精神抑郁,或神志昏蒙、举止失常、喃喃自语,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缓而滑等。指痰浊阻遏心神,引起意识障碍。治宜豁痰开窍,方如导痰汤合苏合香丸。
-
二圣救苦丸
概述:二圣救苦丸为《万病回春》卷二方,又名二圣救苦丹。功能开窍泻火。二圣救苦丸的别名:二圣救苦丹(《医宗金鉴》卷三十)二圣救苦丸处方: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牙皂60克(猪牙者)二圣救苦丸的制法: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二圣救苦丸功能主治:主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
二圣救苦丹
概述:二圣救苦丸为《万病回春》卷二方,又名二圣救苦丹。功能开窍泻火。二圣救苦丸的别名:二圣救苦丹(《医宗金鉴》卷三十)二圣救苦丸处方: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牙皂60克(猪牙者)二圣救苦丸的制法: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二圣救苦丸功能主治:主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
加味清肝开窍汤
处方:生耆15g,当归10g,赤芍15g,白芍15g,何首乌藤30g,茵陈15g,藿香10g,佩兰10g,杏仁10g,橘红10g,郁金10g,远志10g,菖蒲10g,川连4.5g,琥珀粉1.2g(冲服),羚羊粉0.6g(冲服)。功能主治:调补气血,芳化痰湿,清肝开窍。主气血两虚,肝胆余热未清,湿痰蒙窍引起的慢性肝昏迷。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
二六汤
处方:生地12克,丹皮12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枣皮12克,牡蛎12克,龙骨12克,山萸肉12克,竹茹12克,白芍12克,山药15克,石菖蒲9克,远志6克。功能主治:滋阴潜阳,开窍化痰。主肾阴亏损,肝阳上亢,痰热交阻,随风阳上扰。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李斯炽方
-
和太师牛黄丸
别名:牛黄丸处方:石燕1两,蛇黄1两,磁石(上3味并火烧醋淬9遍,细研)1两,雄黄(研,飞)1两,辰砂(研,飞)1两,石绿(研,飞)1两,牛黄半两,粉霜(研)半两,轻粉(细研)半两,麝香(细研)半两,银箔(研)100片,金箔100片(为衣)。功能主治:豁痰镇痉,开窍清神。如牙关紧急,以物斡开灌之。
-
黄鸡煎丸
处方:黄连(去须)2两,鹤虱半两,芜荑仁半两,秦艽1两(去苗土),柴胡1两(去苗),知母1两(焙),使君子(去皮)1两。如小绿豆大。功能主治:小儿潮热,肌瘦盗汗。用法用量:每服10丸,量儿大小加减,空心、临卧麦门冬熟水送下;疳瘦骨热,15岁以上,温酒送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
解语丹
处方:白附子(炮)石菖蒲远志肉天麻全蝎(去毒,酒炒)羌活僵蚕各30克木香15克牛胆南星30克制法:上研细末,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熄风,化痰,开窍。治心脾中风,痰阻廉泉,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用法用量:每服30丸,薄荷汤下。摘录:《永类钤方》卷十一
-
九香膏
处方:麝香5分,冰片1钱,白及1两,白芷1两,乳香(去油)1两,没药(去油)1两,丁香5钱,辰砂3钱。功能主治:疏气和血,通腠开窍。主痈疽发背,乳中结核;一切无名肿毒,贴之末成易消,已成易溃,已溃易敛。用法用量:用法中清凉膏,即原书“太乙清”。
-
开关立效散
处方:真雄精1钱,细辛1分,真牛黄1钱,牙皂2分,真麝香4分,薄荷6分(去梗),大梅片5分。制法:除片、麝、牛黄外,共为极细末,过绢筛,合片麝、牛黄再乳精细,瓷瓶收贮,蜡封固瓶口,勿使泄气。功能主治:开窍。主一切白喉牙关紧闭,汤水难入者。用法用量:临时以3-4厘吹两腮内,或以少许吹鼻孔。摘录:《白喉全生集》
-
平肝清脑汤
处方:羚羊角粉2.4克(冲服)明天麻3克嫩钩藤白蒺藜各12克冬桑叶9克天竺黄4.5克京赤芍6克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清脑开窍。治产后发痉。新产之后,猝然抽风,神志不清,口眼抽动,牙关紧闭,两手紧握,舌苔薄腻或厚腻,脉象细紧或弦或滑。用法用量:水煎,用鲜竹沥100毫升冲服。
-
新制消结汤
处方:老君髯30克,白花草60克,二郎箭0.5克,九头狮子草30克。功能主治:祛痰、疏气、消炎、行瘀、开窍、败毒、通络。主痰凝气聚,瘀热阻遏,经络不通。用法用量:取用猪颈杀口处之肉同上药共炖,肉用500克,肉炖烂后,吃其肉,饮其汤。摘录:刘静庵方
-
玉竹钩藤汤
处方:丹参12克,玉竹12克,女贞子12克,生牡蛎12克,钩藤12克,竹茹12克,白芍15克,麦冬9克,茯神9克,柏子仁9克,知母9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滋阴潜阳,开窍化痰。主阴虚阳亢,肝阳化风,风痰阻窍。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李斯炽方
-
鸭跖花
来源:毛茛科鸭跖花Oxygraphisglacialis(Fisch.)Bung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疏风散寒,开窍通络。注意: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者忌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全生止逆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组成:麦冬、焦栀、茯神、枣仁、黄芩、百合、茯苓、石菖蒲、香附、广皮、白芍、生地、天冬、辰砂、竹叶。主治:妊娠忽遇死丧大故,悲哀太盛,以致胎气逆上,内热口干,梦寐不宁,烦躁不卧。各家论述:是方二神、苓、二冬、枣仁,安神定志;芩、芍、地、栀,清热凉血;竹叶清肺金;菖蒲开窍。
-
抑火安心丹
《卒中辑要》:方名:抑火安心丹组成:人参1两,石膏5钱,茯神1两,天花粉5钱,菖蒲1钱,麦冬3钱,玄参1两。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妙在用石膏于人参、茯神之中,补心气而泻胃火,则火易消,气又不损,况天花粉之消痰,菖蒲之开窍,又佐之各得其宜,有不定乱而为安者乎。
-
万应保赤丹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名:万应保赤丹组成:巴豆霜3钱,胆星1两,神曲1两5钱。功效:下痰化滞,开窍安神。主治:小儿急慢惊风,痫证疳疾,寒热泻痢,痰涎壅滞,腹痛胃呆,大便酸臭;并治大人痰热积聚,痰饮气急。制备方法:上为末,神曲打糊为丸,如小绿豆大,朱砂1两为衣。用药禁忌:只宜于寒湿痰滞,身体壮实之小儿。
-
转呆丹
《辨证录》卷四:方名:转呆丹组成:人参1两,白芍3两,当归1两,半夏1两,柴胡8钱,生枣仁1两,附子1钱,菖蒲1两,神曲5钱,茯神1两,天花粉3钱,柏子仁5钱。功效:大补心肝气血,祛痰开窍。终日闭户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服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尝数日不食,而不呼饥,见炭最喜食之。
-
醒神益气汤
《古今名方》引《肝硬变腹水证治》:方名:醒神益气汤组成:炙远志9g,炒枣仁9g,石菖蒲9g,石柱参9g,茯神12g,熟附片6g,犀角粉0.9g(冲服),羚羊角粉0.9g(冲服),广陈皮3g。功效:开窍醒神,清心益气。主治:肝昏迷。用法用量:浓煎,温服。若深度昏迷,另用人参15g煎水化服至宝丹一丸。
-
菖蒲属
中文名菖蒲属拼音名changpushu拉丁名Acorus中国植物志13(2):4描述AcorusL.菖蒲属,天南星科,4种,分布于北温带至亚洲热带,我国均产之。根茎有香味;花序柄有侧生、淡绿色的肉穗花序一个;佛焰苞叶状且与花序柄贯连;子房2-3室,有胚珠多颗;属下物种菖蒲、菖蒲(原变种)、长苞菖蒲、金钱蒲、金线蒲、石菖蒲、细根菖蒲
-
复方麝香注射液
醒脑静注射液剂型:注射剂:2ml,5ml,10ml,15ml,20ml。复方麝香注射液的主要成份:石菖蒲、麝香、冰片、郁金、广藿香、薄荷脑。复方麝香注射液的功能主治:豁痰开窍、醒脑安神。用于痰热内闭所致的中风昏迷。注意事项:1.复方麝香注射液为芳香性药物,开启后立即使用,防止挥发。10%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
-
针灸处方学
《针灸处方学》为书名。杜元灏主编。第三章至第十八章分别论述了疏通经络方、协调阴阳方、调神开窍方、安神利眠方、通窍方、止痛方、解表方、通利方、和解方、清热方、补益方、固摄方、理气方、调理经血方、消导化积方及治风方等十六类252个针灸处方的组成、操作、功效、主治、方解、应用及相关的附注。
-
涤痰息风
涤痰息风为治法。指用具有荡涤痰涎、化浊开窍、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顽痰所致癫痫等病证的治法。
-
耳炎蝉蜕茶
概述:耳炎蝉蜕茶以青茶叶、细辛、荷叶、蝉蜕、葱头为主要原料,具有消炎抑菌,开窍通络的功效,用于中耳炎。原料:青茶叶、细辛、荷叶各25克,蝉蜕3克,葱头适量。用法:共研细末,将葱头捣泥,和匀、做小捻,绢裹,纳于耳内。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五脏化液
五脏化液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指五液与五脏的功能活动、经脉所过或开窍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因此,五液分泌的异常,可作为五脏辨证和津液辨证的参考。
-
爪刾
爪刾(cì刺)为推拿手法名。出《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厥方》。又称爪法。用指甲按压穴位。用力较重而刺激面积较小,为开窍解痉的强刺激手法。常用于晕厥、惊风等证。《幼科推拿秘书》:“掐者,用大指甲,将病处掐之。”《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揉继之,气血行而经舒也。”
-
痰迷
痰迷病证名。《厘正按摩要术》:“小儿痰壅气塞,呀呷作声;甚至痰漫窍闭,如痴如迷;甚至痰塞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在小儿为尤多。”治宜豁痰开窍,用涤痰汤加减。推拿:分阴阳,推三关,退六腑,推肺经、心经等。针刺天突、内关。
-
尸厥
厥证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等。尸厥的症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恶候。或兼见手足逆冷,肌肤起粟,头面青黑,精神恍惚不宁;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头旋晕倒,呼吸低微而不连续,脉微弱如绝。尸厥的治疗:治宜以针灸外治,内服苏合香丸开窍,或中西医结合抢救。
-
舌出
舌出为病证名。舌体伸出口外而不能收。出《伤寒论》。因心火炽盛者,症见舌伸出口外不收,肿胀多涎,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用黄连解毒汤加竹沥、大黄、木通;因热病后阴液伤,而热未尽,症见舌伸长吐出口外,无力收缩,舌起裂纹,治宜养阴清热,用知柏地黄丸。
-
魄门
魄门为七冲门之一。指肛门,即肛管与肛门及其周围的括约肌组织,有控制粪便排出的作用。出《难经·四十四难》。王冰注“谓肛之门也。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麻毒内攻
麻毒内攻病证名。指麻毒不能适发外出的逆证。《古今医鉴》:“麻疹既出,一日而又没者,乃为风寒所冲,麻毒内攻。”轻则烦躁谵妄,重则神昏闷乱。治宜透疹清解。内服荆防败毒汤,外用胡荽酒擦全身。重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以开窍醒神。
-
妇女白淫
概述:妇女白淫为病名。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妇女从阴道内时时流出有白色黏液,形如胶样的秽物。病因病机:多因房劳伤肾,心肾不交,肾主水开窍在阴,胞冷肾损故下流淫浊,而小便通利无碍。方用金锁正元丹、固精丸、锁金丸(补骨脂、青盐、茯苓、五味子)等。
-
肺主鼻
肺主鼻生理学名词。指肺司呼吸,开窍于鼻,鼻为肺之官,其通气及嗅觉功能须赖肺气调和。《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主鼻。”
-
安神代茶饮
处方龙齿3钱(煅),石菖蒲1钱。功能主治宁心安神。主心经病。用法用量水煎,代茶。各家论述方中石菖蒲入心、脾经,具开窍安神之作用,《本经》称本药可“开心孔,补五脏”;龙齿归心、肝经,可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治心悸、惊痫诸证。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肺恶寒
无论外感寒邪,过用生冷,均易影响肺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致各种肺的病变。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寒邪侵袭则肺气不利,卫外阳气受伤,肺经受邪,故恶寒。《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形寒寒饮则伤肺。”《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恶…肺恶寒。”马莳注:“肺本属金,金之体寒,而受寒则病,故恶寒。”
-
武红灵散
中药部颁标准:别名/通用名:武红灵丹拼音名:WuhonglingSan标准编号:WS3-B-0562-91处方:麝香45g蟾酥粉22.5g冰片45g硼砂90g金礞石(煅)60g雄黄90g硝石150g朱砂150g制法:以上八味,分别粉碎成细粉,配研,过筛,混匀,即得。用于暑邪蒙闭心窍引起:神志昏迷,关窍不通,牙关紧闭,四肢厥逆。
-
冰麝散Ⅱ号
齐强方拼音名bingshesan2hao处方冰片9克,麝香0.5克,樟丹12克,枯矾9克,龙骨15克。制法共研极细末,装瓷瓶内密封备用。功能主治祛脓消炎,通络开窍。主热毒壅盛,上犯耳窍。用法用量用时先取双氧水洗净患耳脓汁,拭干后吹上冰麝散Ⅱ号少许,每日用药1次。
-
草果茵陈汤
处方:草果1钱,茵陈3钱,茯苓皮3钱,厚朴2钱,广皮1钱5分,猪苓2钱,大腹皮2钱,泽泻1钱5分。功能主治: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各家论述:湿滞痞结,非温通而兼开窍不可,放以草果为君;茵陈推陈生新,生发阳气之机最速,故以之为佐;广皮、大腹、厚朴,共成泻痞之功;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
吹鼻通关散
处方:猪牙皂角30克(打碎)丝瓜子36克北细辛9克干蟾酥1.5克制法:先将牙皂、丝瓜子用新瓦文火炙千存性,共研细末,再加上好大梅片1.8克,杵匀,瓷瓶收贮。功能主治:通关开窍。主单、双乳蛾,喉闭牙紧。一切气闭。用法用量:吹鼻,连连得嚏,喉闭能开,喉蛾能消,牙紧亦松。摘录:《喉科心法》卷下
-
武红灵丹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武红灵丹组成:朱砂12两,火消12两,硼砂(炒珠)12两,雄黄12两,金礞石(煅)8两,麝香2两,冰片2两,赤金140张功效:开窍避秽,去暑解毒。主治:关窍不开,暑湿郁闷,中暑昏迷,四肢厥冷。用法用量:每服2分,温开水送下。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
诸葛武侯行军散
《饲鹤亭集方》:方名:诸葛武侯行军散组成:珍珠2钱,犀黄1钱,麝香1钱,冰片1钱2分,腰黄2钱,银消2分,姜粉4分,金箔20张。功效:开窍解毒。主治:四时六淫之气,山岚瘴毒之邪,骤然中人,痰凝气闭,关阻窍窒,阴阳交乱,以致头眩眼黑,绞肠痧痛,肢冷神昏,霍乱泄泻;用法用量:急用搐鼻取嚏,或用清水调服1分。
-
蜜剂解毒丸
《原机启微》卷下:方名:蜜剂解毒丸组成:石蜜(炼)1斤,山栀10两(末),大黄5两(末),杏仁(去皮尖)2两(另研)。主治:眼目隐涩,稍觉眊噪,视物微昏,内眦开窍如针,目痛,按之漫漫脓出。制备方法: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山栀微苦寒,治烦为臣,以烦为热所产也;石蜜甘平,温安五脏为佐,为其解毒除邪也;
-
石学敏
石学敏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洲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第一副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
-
穴生穴
穴生穴为子午流注用语。如甲日戌时开窍阴,窍阴在胆经五输穴中属井金,下一个开穴应该是小肠经的荥(水)穴前谷,因为金能生水之故。再下一个开穴应是胃经的俞(木)穴陷谷,因为水能生木。每天开井穴之后,欲知以后各时辰开何经之穴,即可按经生经的原则推算。因为甲属胆木,木生火,小肠属火。
-
豁痰息风
豁痰息风为治法。指用具有祛痰化浊开窍、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风痰所致痫病等病证的治法。
-
蟾蜍眉脂
注解:蟾蜍眉脂为中药蟾酥的别名,见《药性论》。关于蟾酥:蟾酥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了毒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
-
蛤蟆酥
注解:蛤蟆酥为中药蟾酥的别名,见《山东中药》。关于蟾酥:蟾酥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了毒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