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缓脉
缓脉为脉象之一。《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三指禅》将脉分为二十七种,并“以缓为极平脉,余二十六为病脉,定清缓脉,方可定诸病脉,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脉之有缓,犹权度之有定平星也。”
-
摊缓
摊缓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又有瘫缓风、摊缓风等名。《圣济总录》卷七:“摊则懈惰而不能收摄,缓则弛纵而不能制物。故其证四肢不举,筋脉、关节无力,不可枝梧者,谓之摊;其四肢虽能举动,而肢节缓弱、凭物方能运用者,谓之缓。”《太平圣惠方》用芎附汤施治。多见于神经、血管系疾病。参见瘫痪、中风等条。
-
文火
概述:文火:1.煎药的火候;2.气功内丹术术语。味厚滋补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物气味能比较充分煎出,又不致因火力太猛而过度挥发丧失。指练功中用意轻柔缓行之谓。与武火相对而言。《海琼传道集》以“专气致柔,含光默默,温温不绝,绵绵若存”为文火之要。《性命圭旨》:“得丹时藉文火养之。”用文火温养,称为文烹。
-
衣中白鱼摩方
《圣济总录》卷六:组成:农中白鱼。主治:中风。用法用量:上1味,摩偏缓1边。才正便止,恐太过。凡患,急边缓边皆有病,先摩缓边,次摩急边,急边少用。
-
甘
甘(sweet)为五味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甘味药多入脾经,有补脾益气作用,如人参、黄芪等,同时,甘味药物尚有和中缓急作用,如甘草等,故《内经》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之说。
-
五脏苦欲补泻
五脏苦欲补泻为中药学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风中藏
风中藏为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一。又名中脏。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症见猝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神昏不语,口缓涎出,邪在脏也。”
-
肛门湿疮·脾虚湿困证
定义:肛门湿疮·脾虚湿困证(analeczema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dampness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搔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舌苔白或腻,脉缓为常见症的肛门湿疮证候。肛门湿疮相当于肛门湿疹。
-
产后中柔风
概述:产后中柔风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柔风者四肢不收,或缓或急,不得俯仰也。由阴阳俱虚,风邪乘之,风入于阳则表缓,四肢不收也,入于阴则里急,不得俯仰也。产则血气皆损,故阴阳俱虚,未得平复,而风邪乘之故也。”治疗:治宜气血双补,佐以祛风。方用八珍汤加羌活、桂枝。
-
中脏
中脏为病证名,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症见猝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神昏不语,口缓涎出,邪在脏也。”
-
新强心甙
药品说明书:别名:海葱次甙甲,新强心甙适应症:适用于治疗各种心力衰竭(包括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缓给法全效量:每次0.25~0.5mg,每日3次,连服4日。2次,用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注(5分钟以上)。规格:片剂:0.25mg;针剂:0.25mg/1ml。
-
海葱次甙甲
药品说明书:别名:海葱次甙甲,新强心甙适应症:适用于治疗各种心力衰竭(包括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缓给法全效量:每次0.25~0.5mg,每日3次,连服4日。2次,用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注(5分钟以上)。规格:片剂:0.25mg;针剂:0.25mg/1ml。
-
进化速度
进化速度是指在相同时限内,同一生物类群中,各种性状演变的快慢,或出现分类群的多少。按照进化速率的大小,可分为缓速进化、快速进化和中速进化。(1)缓速进化(bradytelicevolution):如腕足类的海豆芽(Lingula),从寒武纪就出现,经历了5亿多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被子植物亦有类似的情况。
-
小儿中风不随
小儿中风不随为病证名。小儿感受风邪,四肢缓纵,不能随意运动。《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小儿中风不随者,因风邪中于肢节,客于筋脉。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若挟于热者,则缓纵不随。”治宜分辨寒热,以疏风通络为法。
-
水煎
概述:水煎(decoctwithwater)为中药汤剂的常用制作方法。是指将药物放水中煎煮的方法。即中药饮片加水,放于炉火上煎熬成为汤剂的制作过程。煎药火候按药物性味不同而有火力小而缓的文火和火力大而猛的武火之分。味厚滋补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物气味能比较充分煎出,又不致因火力太猛而过度挥发丧失。
-
伏寒喉痹
伏寒喉痹为病证名。见《喉科杓指》卷二:“此症肺经脉缓,寒重色紫,亦不太肿。指因寒邪伏于肺经所致。症见咽喉微肿不大,色紫,脉缓,属寒象。切不可作火邪治。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或用清咽散加细辛、麻黄、桂枝、苏叶、瓜蒌、诃子、大力子等。
-
耳菌·湿毒蕴结证
定义:耳菌·湿毒蕴结证(earcancerwithdampness-toxinamassmentpattern)是指湿毒蕴结,以耳内有菜花样新生物,伴脓血性分泌物,秽臭,耳内闷胀,耳鸣耳聋,或兼头重头晕,舌苔白或黄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耳菌证候。见《证治准绳》。是指以耳部肿块、疼痛、流污秽脓血为主要表现的恶性肿瘤。
-
步
《灵枢·天年》:“三十岁,五脏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灵枢·经脉》:“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灵枢·五色》:“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④运气学说以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为一步,一年分六步(即客气、间气)。《素问·至真要大论》:“间气者,纪步也。”
-
太阴中风
太阴中风(Taiyindiseasewithwindaffection)是指风邪入犯太阴,以四肢烦疼,脉沉而缓等为常见症的太阴病证。
-
湿阻·脾虚湿困证
湿阻·脾虚湿困证(dampobstructiondiseasewithsyndromeofdampretentionduetospleendeficiency)是指脾虚失运,水湿滞留,以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湿阻证候。
-
心痛·心气虚证
心痛·心气虚证(heartpainwithsyndromeofheartqideficiency)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喘急,心悸且慌,倦怠乏力,或懒言,面色白,或易汗出,舌淡胖有齿痕,苔薄,脉虚细缓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
-
妊娠下肢抽筋·感寒证
妊娠下肢抽筋·感寒证(lowerlimbsspasmduringpregnancywithcoldsyndrome)是指素体阳虚阴盛,孕后加重,复感寒邪,阴寒凝滞,肢体筋脉不利,以妊娠后期出现小腿抽痛,常在夜间或睡眠时加剧,恶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缓滑为常见症的妊娠下肢抽筋证候。
-
恶露不净·气虚证
恶露不净·气虚证(prolongedlochiorrheawithqideficiencysyndrome)是指素体虚弱,因产愈虚,气虚下陷,冲任失固,血失统摄,以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红,质稀薄,无臭味,小腹空坠,神倦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缓弱为常见症的恶露不净证候。
-
产后虚羸·气虚证
产后虚羸·气虚证(postpartumdebilitywithqideficiencysyndrome)是指素体虚弱,因产中气益虚,脾失健运,气血不充,形体失养,以产后面色少华,四肢无力,手足不温,倦怠懒言,食少便溏,气短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或虚缓为常见症的产后虚羸证候。
-
阴疮·寒湿证
阴疮·寒湿证(vulvalsorewithcold-dampsyndrome)是指寒湿凝滞,痰瘀交阻,肌肤失养,以阴部肌肤肿溃,触之坚硬,色晦暗不泽,脓水淋漓,日久不愈,疼痛绵绵,伴面色晄白,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腻,脉沉细缓为常见症的阴疮证候。
-
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
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infantileabdominalpainwithsyndromeofdeficientcold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运,以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面白少华,神疲纳呆,手足不温,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缓为常见症的小儿腹痛证候。
-
夜啼·惊恐伤神证
夜啼·惊恐伤神证(nocturnalcryingwithsyndromeoffrightinjuringspirit)是指神气本弱,又兼受惊恐损伤,以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苔正常,脉数,指纹色紫为常见症的夜啼证候。
-
阴阳磨势
阴阳磨势为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足分开比肩略宽,两手撑腰,拇指点压脊旁痛点,稳缓地左右转动上体。适用于腰部疾患。
-
肺梗死
肺梗死(pulmonaryinfarction)是指部分患者在肺栓塞后,因血流停滞及缺氧而引起的肺组织出血、坏死。4天内发生。临床表现主要与肺梗死部位、范围、起病的急缓有关,可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血压、休克,甚至迅速死亡。
-
游风证
游风证病名。系指内外障兼有头痛而无定处的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张氏医通》卷八:“头风痛无常位,……若痛缓而珠赤,必变外障……不赤痛而昏眇者,内证(内障)成矣。”某些内外障眼疾均可出现此证。
-
摇手法
摇手法小儿推拿手法名。《厘正按摩要术》:“将小儿手从轻从缓摇之,……能化痰。”
-
厌厌
厌厌(yānyān)即指安缓貌。《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治序标本
治序标本辨证论治术语。指根据病气标本缓急决定治疗先后次序。可先本后标,或先标后本,或标本同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知标与本,用之不殆。”参标本、标而本之、本而标之、标本同治条。
-
针内障后法
针内障后法眼科护理方法名称。即指眼科金针开内障术后的护理方法。见《审视瑶函》。金针拨治内障术后,宜封眼仰卧三日。痛甚则用熨法,呕吐者以乌梅止之。七日内只进温粥,不能用力咀嚼,大小便时起身轻缓并予以扶持,勿令高声言谈等。
-
摄生要义
《摄生要义》养生专著名。南宋河滨丈人撰。该书将养生原则概括为“调息、摄性、缓形、节欲”八字。内容包括存想、调气、按摩、导引、行景、饮食、居住、房中、四时、禁忌等10篇。“导引篇”绘有八段锦坐功图,对普及、发展八段锦功法有一定作用。
-
十八剂
指依方剂的作用和性味相结合的分类法。即轻剂、淡剂、清剂、解剂、缓剂、火剂、暑剂、湿剂、寒剂、燥(一作涩)剂、甘剂、平剂、温剂、和剂、调剂、补剂、荣剂、夺剂,共十八剂(见元·李汤卿《心印绀珠经》)。
-
施文彬
施文彬明代医生。字宗文。吴县(今江苏)人。世业医,承家学,术益精,尤善治伤寒。有医德,治病不求报。遇贫者延请,急往治之。尝曰:“贫人自忽其疾,而我亦忽之,不急往,恐缓不可为也。”卒年80岁。
-
散刺
散刺为刺法之一。即在穴位及其周围进行散在的点刺。《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俞窍于分理,甚则直下,间者散下。”《类经》张介宾注:“间者散下,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也。”
-
秋时晚发
《时病论》卷五:“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病也。”其证脉必滞,舌必腻,脘痞气塞,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
-
筋脉瘛疭
筋脉瘛疭证名。指筋脉拘急、弛缓交作的证候。见《妇人大全良方》。发作时筋脉急则引而缩,缓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治宜四物汤加钩藤。
-
并行
概述:并行为治疗学名词。即兼顾治法。指疾病比较轻浅的,用药可兼顾主症,兼症,或标病、本病同时治疗。《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关于间甚:间甚指病势缓急。间,缓也;出《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
-
桂竹香糖芥总甙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者。用量用法:每日1次1ml,加入10%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注;待病情好转后可改为肌注,一般连用10~注意事项:可有恶心、呕吐、头晕、心动过缓等。规格:针剂:1ml。
-
花蛇酒
别名:一品花蛇酒处方:白花蛇肉1条。制法:白花蛇袋盛,同曲置于缸底,糯饭盖之。3-7日,取酒饮。功能主治:诸风,顽痹瘫缓,挛急疼痛,恶疮疥癞。用法用量:一品花蛇酒(《增补内经拾遗》卷三)。摘录:《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
叉枝藻
《全国中草药汇编》:叉枝藻:来源:藻类红藻门叉枝藻GymnoganyrusflablliformisHarv.,以叶状体入药。功能主治:为琼胶的辅助原料,并用作缓泻剂。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木瓜浆
《鸡峰》卷四:组成:木瓜(削去皮片,切)。功效:防热疾,兴下气,利腰脚。主治:脚气缓弱不得行。用法用量:以汤浸之,加姜汁少许沉之井中,冷后服。如新木瓜味涩,入铅白霜少许;如味酸,入蜜少许。
-
沈氏脚气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别名:脚气汤组成:萆薢5钱,茯苓3钱,桑枝3钱,苍术2钱,苡仁2钱,牛膝2钱,秦艽1钱半,泽泻1钱半。主治:寒湿为患,脚气肿痛,成疮肿烂,不能步履,脉沉缓。附注:脚气汤(《类证治裁》卷五)。
-
三应散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三应散组成:茴香虫1枚(研汁),腻粉2钱匕,胡黄连末1分。主治:小儿肝经虚弱,筋脉缓纵,气脉下坠,阴器肿大,久成疝。用法用量:每服1字匕,陈米饮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药同研令干。
-
乌雌鸡羹
《圣惠》卷九十五:方名:乌雌鸡羹组成:乌雌鸡1只(治如食法)。主治:中风湿痹,五缓六急,骨中疼痛,不能踏地。用法用量:上煮令熟,细擘,以致汁、姜、椒、葱、酱调和作羹。空腹食之。
-
骨繇者取之少阳
骨繇者取之少阳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繇,音义同摇。指对骨节纵缓摇动的病症,可取少阳经穴治疗。
-
颜正华
颜正华教授(1920—)男,汉族,江苏省丹阳市人。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师带徒名老中医。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医药组成员,中国药学会理事。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名誉院长。主持“填精养血活血延寿缓衰”与“灭炎灵”2项部级科研课题,并取得可喜成果。主编专著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