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手
刺手(needle-holdinghand)亦称持手。是指针刺操作时,医者持针的手。毫针进针时,两手同时操作,一般将持针的手(多用右手)称为刺手,配合作按押穴位动作的手(多用左手)称为押手。
-
持手
持手即刺手。刺手亦称持手。毫针进针时,两手同时操作,一般将持针的手(右手)称为刺手,配合作按押穴位动作的手(左手)称为押手。
-
双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needle-insertingwithbothhands)是指刺手与押手互相配合,持针刺入腧穴的进针法。主要有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提捏进针法(skin-pinchingupneedleinserting)指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输穴的皮肤捏起,辅助刺手进针的双手进针法。
-
十咳
概述:十咳即十种咳病,指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厥阴咳十种咳嗽。《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在分析诸因中有“肺寒”之说,认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心下硬满,咳则引痛,其脉反迟是也。”治宜刺足太白。治宜刺手太泉。
-
夹持进针法
概述:夹持进针法(fingers-squeezed-needleinserting)为进针法之一。指用押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辅助刺手将针刺入腧穴的双手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操作方法:手指消毒后,左手拇、食二捐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左手辅助压送将针刺入腧穴。
-
行针候气法
行针候气法为候气法之一。指进针后刺手施以提插、捻转等各种行针手法,以促使气至和等候气至的方法。
-
单手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needle-insertingwithasinglehand)是指单用刺手持针刺入腧穴的进针法。操作时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也可先用中指端在应针穴位之上,反复揣摩片刻,使患者先有麻及舒畅之感后,再如前法刺入。
-
提捏进针法
概述:提捏进针法(skin-pinchingupneedleinserting)为进针法之一。指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输穴的皮肤捏起,辅助刺手进针的双手进针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操作方法:用押手拇、食两指将穴位皮肤捏起,刺手持针,由捏起皮肤的一端将针刺入。
-
缓慢捻进法
缓慢捻进法为针刺进针方法之一。指用押手指切穴位局部,用刺手拇、食指或拇、食、中指持针,将针尖抵于皮肤上,以小于90°的角度前后捻转,将针缓缓地捻入进针的针刺方法。
-
搬垫法
搬垫法为守气法之一。指在针下得气后,施术者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的部位,以增强经气感应的守气法。反之,用食指搬针,即用拇指垫针,以加大经气感应。
-
缨脉
缨脉指足阳明经近颌下系冠带处。《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王冰注:“缨脉,亦足阳明脉也,近缨之脉,故曰缨脉,缨谓冠带也。”《类经》释作水突、气舍穴。
-
倒罐子根
拼音名:DǎoGuànZiGēn英文名:OsbeckiaopipararC.Y.WuetC.Chen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朝天罐的根。叶片坚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5-11.5cm,宽2.3-3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圆形,全缘,具缘毛,两面被糙伏毛、微柔毛及透明腺点;花瓣4,深红色至紫色,卵形,长约2cm;性味:味甘;性平功能主治:止血;
-
马尾千金草
《*辞典》:马尾千金草:出处:《广西中药志》拼音名:MǎWěiQiānJīnCǎo别名:马尾伸筋草、马尾青青草、飞龙(《广西中药志》)。生境分布:生长于悬岩绝壁或生有苔藓植物的古老树桠间。性状:干燥全草青绿色,细长,多分枝,质柔软光滑,略有光亮,鳞叶排列紧密,不刺手,多无根部;治跌打损伤,肌肉痉挛,筋骨疼痛。
-
飞入法
飞入法为针刺进针方法之一。指将针尖抵于皮肤时,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时将针尖刺入,刺入皮下时刺手五指张开状如飞鸟展翅的针刺进针手法。
-
皲裂
定义:皲裂(chap)为症状名,又称皴揭(《素问玄机原病式》)。皲裂的病因病机:皲裂多由风燥伤表,内郁血分以致耗伤津液,气滞血枯而成。外观常见较深的条状裂纹,患处皮肤粗糙、增厚,似树皮样,摸之刺手,若裂隙深达真皮,则伴有出血和结痂,手足活动时常发疼痛。
-
以剌入术式分法
以剌入术式分法为针刺进针法分类方法。根据刺手刺入腧穴的手法对进针法进行分类。
-
平稳出针法
平稳出针法为针刺出针法之一。术者刺手执针柄,不捻转,将针轻捷地向体外拔出。注意不可拔得太快,否则容易引起出血。这种出针法宜在针下已松弛、经气已散时采用。
-
手针
手针指针刺手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手针穴位综合手部的经穴、奇穴和按摩用穴,计手背侧11穴,手掌侧7穴。
-
小指爪纹
小指爪纹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喉痹,刺手小指爪文中,出三大豆许血,逐左右刺,皆须慎酒面毒物。”《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小指爪纹。位于手小指背侧,爪甲根部之中点处。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得气
针刺术语·得气:得气(arrivalofqi)是指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如已得气,则应“密意守气勿失”(《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主,先甘后减,…
-
罐子草
拼音名:GuànZiCǎo别名:仰天罐、高脚红缸、线鸡脚、大金钟、公石榴、倒水莲、阔叶金锦香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朝天罐的枝叶。叶片坚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5-11.5cm,宽2.3-3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圆形,全缘,具缘毛,两面被糙伏毛、微柔毛及透明腺点;圆锥花序顶生,或紧缩为伞房式;主湿热泻痢;
-
野菱
出处:1.《纲目》云:“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老黑。”2.《纲目拾遗》记载:“刺菱乃小菱也,生杭州西湖里,六桥一带多有之,以其四角尖如针芒刺手,故名 其菱大者如蚕豆,小者如黄豆,味绝鲜美,虽至秋老,亦不甚大。”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野生于水墉或田沟内。胃经功能主治:补脾健胃;
-
五脏疟
概述:五脏疟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押手法
押手法是指毫针进针时,使用押手协助刺手进针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有指切押手(爪切进针)法、舒张押手(撑开进针)法、夹持押手法、骈指押手法等数种。
-
押手
押手(pressinghand)是指针刺操作时,医者用来按压辅助进针的手。毫针进针时,两手同时操作,一般将持针的手(多用右手)称为刺手,配合作按押穴位动作的手(多用左手)称为押手。押手具有固定穴位,防止针体弯曲,减轻进针疼痛而使进针顺利等作用。《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
-
腮
腮为顑(kǎn)之俗称。顑为人体部位名。俗称腮。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相当于口腔黏膜的外壁。《黄帝内经灵枢·杂病》:“颇痛,刺手阳明与颇之盛脉出血。”
-
顑
顑为人体部位名。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相当于口腔黏膜的外壁。顑(kǎn,音坎)通“颔”,同“颌”。《黄帝内经灵枢·杂病》:“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黄帝内经灵枢·癫狂》:“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
-
肺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杜松实
^^生,针形,长10~化学成份:球果含挥发油,中有α-蒎烯36.3%、月桂烯12.9%、Δ3-蒈烯0.8%、柠檬烯1.6%,对-聚伞花素0.9%、β-榄香烯2.0%、石竹烯0.4%、葎草烯0.4%、γ-荜澄茄烯0.2%、松油烯醇0.02%、龙脑和香茅醇0.20%、茴香醚0.05%等。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利尿。
-
舒张进针法
概述:舒张进针法(skinstretchingneedleinserting)为进针手法名。指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辅助刺手进针的双手进针法。操作方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由左手拇、食或食、中指间刺入腧穴。
-
粘鱼须
出处:《救荒本草》拼音名:Ni nY Xū别名:龙须菜(《救荒本草》),鲇鱼须草(王安卿《采药志》),金岗薛(《简易草药》),鲢鱼须(《湖北志》),倒钩刺(《中药志》),粘鱼须菝葜(《山西中药志》)。2毫米,拘挛不直,散布少数更细的须根及细刺,刺尖微曲,触之刺手。茎含替告皂甙元、新替告皂甙元和拉肖皂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