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牝疟
温疟·牝疟:牡疟又称温疟、瘅疟。委中以清热辟浊。推荐食材:知母、生地黄、麦冬、石斛、玉竹、黄精、葛根等。证候分析: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素体阳虚而复感疟邪,或兼感寒湿,寒湿内盛,郁遏中阳,阳气不能外达肌表,故致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气海、中脘、足三里、脾俞以温中益气,祛寒化湿,扶正截疟;
-
寒疟
又称牝疟,是指以寒热定时而发,寒多热少,头痛,肢体疼痛,口不渴或喜热饮,胸胁痞闷,欲吐不吐,精神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分析: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素体阳虚而复感疟邪,或兼感寒湿,寒湿内盛,郁遏中阳,阳气不能外达肌表,故致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
-
疟疾·暑湿内蕴证
定义:疟疾·暑湿内蕴证(malariawithsyndromeofinternalretentionofsummerheat-damp)是指暑湿之邪,内蕴于里,以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取大椎、至阳、足三里、脾俞、中脘、间使、气海。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
-
疟
又:“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疟疾(malaria)《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
痎疟
寒温瘅疟,动皆该时,故《内经》统谓之痎疟。”《医学纲目》卷六:“痎疟者,老疟也。”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外台秘要·传尸》:“传尸病,亦名痎疟。”
-
疟病
注解:疟病即疟疾,出《金匮要略方论》。疟疾(malaria)《黄帝内经》称疟、痎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
足太阳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足少阳证疟
注解:足少阳证疟为病名,指疟发于足少阳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足阳明疟
概述:足阳明疟为病证名,指疟发于足阳明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五脏疟
概述:五脏疟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虚疟
虚疟的病因病机:《金匮翼》:“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而致虚。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心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游疟
三阴疟疟邪游溢他经而成。病因病机:游疟多因血气亏损,脏气不足,外邪客阴经,三疟乃作。少阴之疟,加减地黄汤加升麻、柴胡;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阴疟
《类证治裁·阴疟》:“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阴为寒湿,无汗。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夜疟
初热宜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方合剂,以杏仁易桃仁增损汗之,汗解之后,余同前法。”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阳疟
《类证治裁·阴疟》:“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间日而作,阳明,少阳也;阳为腑,邪浅与荣卫并行,一日一发;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肾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疟母
又称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但寒不热的称“牝疟”;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久疟
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肺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瘅疟
概述:瘅疟为病证名。温疟/暑热内郁的症状: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温疟/暑热内郁的针灸治疗:治法:清热透邪,辟秽截疟。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
-
疟疾·暑热内郁证
定义:疟疾·暑热内郁证(malariawithsyndromeofinternalretentionofhot-summerheat)是指暑热之邪,内郁于里,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楚,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
-
暴疟
指疟邪盛发于三阳经者。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风热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子母疟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食疟
食疟的病因病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 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温疟
温疟的症状: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舌红干而无苔,脉弦数。推荐食材:温疟患者建议食用知母、生地黄、麦冬、石斛、玉竹、黄精、葛根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痰疟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湿疟
湿热疟之因,《内经》云,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右脉弦长,呕逆胸满者,柴葛平胃散;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三日疟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脾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疟积
《张氏医通》卷三:“疟母者,顽痰夹血食而结为癥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鳖甲蓬术桃仁…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母疟
又称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老疟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张氏医通》卷三:“疟母者,顽痰夹血食而结为癥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鳖甲蓬术桃仁…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间日疟
可用柴胡截疟饮加减。间日疟的针灸治疗:治法:和解少阳,截疟祛邪。取大椎、中渚、间使、后溪。方义:大椎乃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经阳气以祛邪截疟,为治疟效穴。《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
鬼疟
概述:鬼疟为病证名。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肝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风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疟疾·正虚邪恋证
定义:疟疾·正虚邪恋证(malariawithsyndromeoflingeringpathogenduetovitalqideficiency)是指正虚邪恋,以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舌脉亦为正气亏虚之象。取脾俞、章门、痞根、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陶道。
-
牡蛎汤
温服75毫升。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此方中牡蛎即蜀漆散中龙骨之意,蜀漆得云母专升阳邪陷阴,故以纯阳之龙骨为佐;《鸡峰》卷十六:方名:牡蛎汤组成:乌贼鱼骨1两,牡蛎1两,桂心1两,干姜3分,黄耆3分,白芷3分,五色龙骨1两半,熟干地黄1两半。主治:女劳疸,额上汗出,四肢虚烦,日晡发热,小便自利。
-
蜀漆散
若夫温疟亦用是,少加蜀漆治者,亦为邪气结伏在心下,致伤气而不入于阴,反独盛在外,以成热而不寒,故亦以此去其所结也。3.《张氏医通》:蜀漆性升,上涌顽痰最速,云母性温,开发阴邪最猛,二味相须,较之常山,阳起石更捷。然邪气久留心主之宫城,恐逐邪涌吐,内乱神明,故佐以龙骨镇心宁神,则吐法转为和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