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藏魂
肝藏魂指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志活动藏于肝。肝藏血,意识活动需受血之养,如肝血虚就可出现梦游、梦语或幻视幻觉等所谓魂不附体的病症。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
七神
七神指五脏中所藏的七种神态。《难经·三十四难》:“五脏有七神,……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
脾藏意
“意”,意念指思维记忆功能。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气,是产生记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参五脏所藏: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离魂症
《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有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魄飞扬,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夕不寐者,此名离魂症。由肝藏魂,肝虚邪袭,魂无所归,故飞扬离体也。宜前后服真珠母丸、独活汤。”《辨证录·离魂门》:“人有心肾两伤。治疗:可选用摄魂汤、合魂丹、舒魂丹、归魂饮等方。
-
九脏
九脏即五神脏与四形脏的合称。神脏指五脏,即心、肝、脾、肺、肾;《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藏五,形藏四。”王冰注:“神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形脏指藏有形之物的胃、小肠、大肠、膀胱四个腑(《素问灵枢集注》)。
-
魂
魂是精神意识活动的一部分,指随心神活动所做出的思维意识活动。《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杨上善注:“魂者,神之别灵也。”汪昂注:“魂属阳肝藏魂,人之知觉属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说明精神活动以五脏精气为基础,具体指出魂与肝血的关系。
-
肝主谋虑
肝主谋虑指肝脏具有参与思维活动的功能。肝气健旺,始能沉着而深谋熟虑;反之,则会影响人体的思想活动,甚至出现某些异常的精神现象。如头晕、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狂躁等。《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
藏象五志说
藏象五志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将一些主要的心理现象归纳分类,配属于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素问·宣明五气篇》)。藏象五志说的归纳方法,使复杂的心理现象有法可循,对心理病机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
五脏所藏
五脏所藏为生理学名词。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神脏
神脏五脏的别称。《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脏五,形脏四。”王冰注:“神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
-
五神
五神是五种精神活动的合称,即神、魄、魂、意、志,分别为五脏所藏。《素问遗篇·本病论》:“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五脏所藏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清魂散
产后恶露已尽,忽然昏晕不知人。用法用量:每服2钱,热汤、温酒各半盏调服。《古今医鉴》卷十二:方名:清魂散组成:泽兰叶1钱,荆芥1钱,川芎8分,人参5分,甘草3分,陈皮7分,香附(醋炒)7分,白芷5分,益母草1钱,当归8分,生地8分,丹皮5分,红花3分,蒲黄(炒黑)7分。由败血流入肺经,头旋目眩,昏闷不省者。
-
痰郁润下丸
《医略六书》卷十九:方名:痰郁润下丸组成:胆星2两,黄连1两半,半夏1两半(制),黄芩1两半,橘红1两半,白矾2两。制备方法:上为末,姜汁、竹沥糊为丸,水飞朱砂为衣。黄连清热燥湿,以熄心包之火;夫肝藏魂,肺藏魄,金箔汤化,俾金能制木,则木火自平,而痰郁自解,魂魄俱安,怪证自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