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主神明
神明,指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是由心所主持的,这是心的重要功能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反之,则可导致精神意识障碍方面的病症,如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
-
心实质研究
心实质研究指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等途径,探讨中医心本质的研究课题。从分子水平来看,cAMP可以调节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药与提高血小板内cAMP有关。心肾相交:心肾综合征即是心肾不交的具体表现之一。其中的肠血管活性肽,为强碱性的28个氨基酸多肽,由胃肠道的D细胞与胰岛的D。
-
舌尖
概述:舌尖(tongueapex)为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舌为心之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心主神明,心经健旺,则舌能辨五味,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尖与疾病的关系:舌尖的情况往往反映心脏功能情况,舌尖红赤,往往说明心经有火,宜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等。
-
君主之官
君主之官人体器官名。心主神明,主血脉,居脏腑中最重要位置,故称之。《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景岳注:“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
-
心恶热
心恶热是指如阳热太盛,易影响心的生理功能,可致心神被扰,迫血妄行。《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马莳注:“心本属火,火之性热,而受热则病,故恶热。”心主血脉,热甚火炽则津血耗伤或迫血妄行;心主神明,热盛则神明昏乱,而见谵妄躁狂等。
-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是以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主要涉及病理心理方面的内容,包括心理病因、心理病机、心理证候、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及心理养生等。当西方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时,中医心理学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
五脏所恶
概述:五脏所恶为生理学名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又肺主气,寒则气滞,故恶寒。《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形寒寒饮则伤肺。”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
心藏神
心藏神即心藏之神,指人的神志活动。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反之,则可致精神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症,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
心
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的推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主汗,某些自汗、盗汗病证与心病有关。手厥阴心包经“内络于心肺”,足三阴、足三阳经别均通于心。其背俞为心俞,募穴为巨阙。《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凡心火动,口疮弄舌,眼大小眦赤红,小水不通,皆宜推而清之。
-
心身综合治疗
心身综合治疗是针对心理、生理及社会诸多致病因素而采用的综合性整体治疗方法。心身医学的兴起,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的精神病学领域出现的一种分科倾向,它包括对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人类疾病中所产生作用的研究,并采取一种系统的科学方法,提倡用“整体方法论”的观点对病人施行综合治疗。
-
木生火
木生火为五行理论之一。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或促进作用的关系。肝木能滋生、助长心火,肝主疏泄情志而藏血,心主神明而行血,肝木功能正常,有助于心的功能活动。由于肝火过旺,耗灼肺阴,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易怒、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均属肝木化火而加剧肺金病证的变化。
-
舌岩·心火炽盛证
定义:舌岩·心火炽盛证(lingualcarcinomawithblazingheartfirepattern)是指心火炽盛,以舌体有坚硬的肿物增大较快,以致舌体活动不利,肿块破溃后,创面高低不平,糜烂流涎,臭秽难闻,易于出血,疼痛难以忍受,伴心烦、失眠,口渴、尿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舌岩证候。又称舌蕈、舌菌。
-
近视·心阳虚证
定义:近视·心阳虚证(myopiawithheartyangdeficiencypattern)是指心阳不足,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全身无明显不适,或面色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为常见症的近视证候。取睛明、风池、心俞、膈俞、内关、神门穴。随证配穴:伴有心悸、怔忡者,加巨阙、郄门。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交会穴,补之以温经养血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