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为涎
脾为涎生理学术语。即涎为脾脏所主。出《素问·宣明五气篇》。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液。参五脏化液条。
-
肺为涕
肺为涕生理学名词。涕出于鼻,润泽鼻窍,肺开窍于鼻,故涕为肺液。《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肺为涕。”王冰注:“润于鼻窍也。”
-
肝为泪
肝为泪生理学名词,泪为肝液所化,出于目,肝开窍于目,故称肝为泪。出《素问·宣明五气》。参五脏化液条。
-
搏阴
搏阴指邪入于阴,与阴气相争。《素问·宣明五气篇》:“搏阴则为瘖。”
-
膀胱不利
膀胱不利膀胱不通利,小便排泄困难。《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
-
伤骨
伤骨为病证名。五劳所伤之一。因站立过久所致。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久立伤骨”。
-
五味所入
五味所入为治疗学术语。简称五入。《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
二胜丸
别名:香豉丸处方:盐豉、紫蒜(去皮)各等分。制法:上同杵为膏,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泄痢虚损,不问久新者。用法用量:香豉丸(《儒门事亲》卷十五)。摘录:《宣明论》卷十
-
疟神丹
《宣明论》卷十三:方名:疟神丹组成:信砒1两,雄黄1钱。主治:诸般疟疾。用法用量:未发前1日,冷水送下1丸。制备方法:上药于5月重5日,用棕子尖拌匀,研三千下为丸,如梧桐子大。
-
小百劳散
《宣明论》卷九:方名:小百劳散组成:御米壳不拘多少(炒)。主治:劳喘嗽不已,自汗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入乌梅同煎,水1盏,食后温服。加减:有汗,加小麦30粒。制备方法:上为末。
-
麝香杏仁散
《宣明论》卷十一:方名:麝香杏仁散组成:麝香少许,杏仁不以多少(烧存性)。主治:妇人阴疮。用法用量:如疮口深,用小绢袋子2个,盛药满,系口,临上药,炙热,安在阴内。立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五入
五味所入为治疗学术语。简称五入。《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
五脏所藏
五脏所藏为生理学名词。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五精
五精为生理学名词。指五脏所藏的精气。《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
五发
五发为病理学名词。五脏之病各有其发生的部位和时间,简称五发。《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
五恶
五恶即五脏所恶。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指五脏各易为某一淫邪所伤,故各有所恶。《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
夏脉
夏脉夏季当见的相应脉象。其脉洪大方正,是阳气隆盛之象。《素问·宣明五气》:“五邪所见:……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
肾为唾
肾为唾生理学名词。系五脏化液之一。唾为肾之液。《素问·宣明五气》:“……肾为唾,是谓五液。”肾经有一络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玉英二穴而泌唾,故唾为肾液。参见五脏化液条。
-
脾恶湿
脾恶湿生理学术语。指脾畏恶湿邪,并易受湿邪困扰。《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脾恶湿。”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
大追毒散
处方:甘草1两,苍术2两,麻黄2两(去节),滑石4两。功能主治:伤寒两感。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摘录:《宣明论》卷十
-
海蛤玉粉散
处方:海蛤不拘多少。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解脏中积毒热。主血痢。用法用量:每服2钱,入蜜少许,冷水调下,不拘时候。摘录:《宣明论》卷十
-
黄芩二陈汤
处方:黄芩、陈皮、半夏、茯苓各等分,甘草减半。功能主治:热痰。用法用量:水1钟半,加姜3片,煎7分,食远服。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四引《宣明论》
-
全圣散
《宣明论》卷十五:组成:地胆半两(去足翅,微炒),滑石1两,朱砂半钱。主治:小肠膀胱气痛不忍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苦杖酒调下,食前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五脏所主
五脏所主为生理学名词。简称五主。指五脏与体内组织的联系。《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
-
搏阳
搏阳指邪入于阳,与阳气相争。《素问·宣明五气篇》:“搏阳则为巅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