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时
四时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或指一日中的旦、昼、夕、夜。《刺法启玄歌》:“谨按四时八节。”
-
气象病理学
气象病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和在疾病过程中起作用的规律的学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四时变化与人体脏腑活动、经气变化关系密切,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
四经
概述:四经:1.四时的平脉;为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四条经脉,分别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对应。即春弦、夏洪、秋浮、冬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寸关尺三部各主四经脉·四经:四经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主四经脉(如左寸心与小肠,右寸肺与大肠)。《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部有四经。”
-
病
又:“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灵枢·寒热病》:“角孙…方病之时,其脉盛。”《灵枢·论勇》:“四时之风,病人何如?”《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⑥特指女子月事不潮。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
平人气象论篇
《平人气象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平人,谓气血平调无病之人;气象,为脉气之动象。文中论脉首重胃气,有胃气为平脉,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并从人与自然界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的脉象。
-
脾不主时
脾不主时根据五行理论,五脏配五行,肝、心、肺、肾分别主春、夏、秋、冬四季。脾脏属土,旺于每季后十八天,不独主四时之一,故曰脾不主时。《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
长
《素问·至真要大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招揭长竿末梢。”《灵枢·四时气》:“长太息。”《张氏医通·凡例》:“历代名医,选艺各有所长。”《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
医学发明
《医学发明》为医论著作。金·李杲撰(一本误作元·朱震亨撰),撰年不详。书中包括: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本草十剂、中风同从高坠下、呕咳气喘、饮食劳倦论、四时用药加减法等20余篇有关内科杂病及用药法则的论文。尤其是结合辨证治疗进一步阐发了作者所倡导的“脾胃论”思想。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四塞
概述:四塞:1.自然界中四时阴阳之气失常;《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脉象与四时不相应·四塞:四塞指脉象与四时不相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
-
权衡规矩
权衡规矩脉学术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观权衡规矩,而知所主。”王冰注:“权谓秤权,衡谓星衡,规谓圆形,矩谓方象。《脉要精微论》曰:以春应中规,言阳气柔软;以夏应中矩,言阳气盛强;以秋应中衡,言阴升阳降,气有高下;以冬应中权,言阳气居下也。”张志聪注:“观四时所应之脉象,知病之所主者何脏。”
-
寒暑
寒暑①四季气候的冷暖变化。《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②病因。指寒邪和暑邪。《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之所始生也,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
乱气
乱气病证名。①气机紊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互相干扰。《灵枢·阴阳清浊》:“清浊相干,命曰乱气。”②气血逆乱。《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逆四时而生乱气。”
-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是指导中医学术的基本观念之一,指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现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变化的相对应的关系,强调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与适应。《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或如《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木通膏
《圣惠》卷六十三:组成:木通2两(锉),露蜂房2两,连翘2两(锉),黄芩2两(锉),商陆2两(锉),黄耆2两(锉),牛蒡根2两(锉),乳头香2两(细研),松脂2两,蜡1两,黄丹7两,羊肾脂3两,绯帛1尺(烧灰,细研),消石1两(细研),曲头棘针100枚。主治:发背及诸痈疽疮。主治:耳聋。主治:诸疮肿,四时可用。
-
孤脏
孤脏人体器官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张志聪注:“四时之脉,止合四脏,而脾脏之脉各王四季月十八日,不得独主于时,故为孤脏。”肾主水,为阴脏,心、肝二脏为阳脏,一阴二阳,故称之。《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水,故不能冻栗。”
-
八正神明论篇
《八正神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的篇名。八正指二分、二至和四立,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本篇一是论述四时八正,日月星辰的变化,以及它与人体气血虚实和针刺补泻的关系;二是论述望、闻、问、切,应结合阴阳四时的虚实,着重掌握形和神的病变,故名。
-
四气调神大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精神意志的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表现。内在脏器与外在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本篇的中心内容,就是讨论根据四时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方法调养五脏神志以顺应自然界生长收藏规律,故名。篇中并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疾病原则。
-
四时加减柴胡饮子
《金匮》卷下:别名:四时加减柴胡汤组成:柴胡8分,白术8分,大腹槟榔4枚(并皮子用),陈皮5分,生姜5分,桔梗7分。主治:五脏虚热。夏3月,加生姜3分,枳实5分,甘草3分;加减: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3小贴,每小贴以水1升,煮取7合,温服;附注:四时加减柴胡汤(《兰台轨范》卷三)。
-
奇恒
奇恒①意为不同于平常。《素问·疏五过论》:“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②古医经名。《素问·病能论》:“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
天行嗽
天行嗽病证名。感时行之气,或四时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因时令不正,感时行之气咳嗽,痰盛,寒热,或鼻塞声重,宜人参饮子、一服散。四时感受风寒作嗽,不尽由一时天行之气者,宜参苏饮。
-
小建脾散
《鸡峰》卷十二:方名:小建脾散组成:厚朴1斤,生姜1斤,大枣1斤,半夏4两(以上4味,同捣烂,慢火焙干,入后药),甘草4两,人参1两,陈皮2两,良姜1两,白豆蔻1两,白术1两,神曲1两(炒),藿香叶1两。功效:调适阴阳,建中补气,辟风寒湿冷四时非节之气。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温脾暖胃散
《普济方》卷二十二引《广南四时摄生论》:方名:温脾暖胃散组成:陈橘皮1两,白术1两,厚朴1两。功效:温脾暖胃。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水1盏,加生姜、大枣,同煎至7分,空心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散。
-
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又称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组合成六十干支数(或称六十甲子),用来纪年、纪日。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奇数地支(子、寅、辰、午、申、戌)称为阳支,偶数地支(丑、卯、巳、未、酉、亥)称为阴支,分别表示六气盛衰变化。
-
五变刺
五变刺为古刺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有二义:1.指根据四季变化与五输穴相互配合进行针刺的方法。即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病变于色(气色、脉色)者,取之荥;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
太极
《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由此气运动而分阴阳,由阴阳而生四时,进而出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物质或现象,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出《易经》。太一即“太极”“太乙”。后引伸指人体先天之气。
-
兑针
兑针即锐针。锐针指锐利的针,或释作镵针。《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类经》张介宾注:“刺而肿不退者,复刺之。当用锐针,即镵针也。”
-
大痹
大痹为病证名,泛指邪在筋骨或五脏较重的痹证。《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张志聪注:“大痹者,风寒客于筋骨而为恶也。”又:“大痹者,脏气虚而邪痹于五脏也。”
-
王脉
王脉的“王”,通“旺”,旺盛的意思。《内经》认为“脉合四时阴阳”,在不同时令季节而出现相应的脉象为正常,《难经·七难》称之为旺脉。如冬至后第一个甲子日以后的六十天,是少阳主令的季节,“少阳之至,乍大乍少,乍短乍长”,是为少阳之王脉;
-
天和
“天和”的天,指天地自然,长养万物的规律;和,和合之意。亦是说,人所赖以生存,必须顺应天地自然规律。《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类经》注:“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气应之以生长收藏,即天和也。”
-
四傍
四傍指心、肝、肺、肾四脏。与五脏中的脾为中土相对而言,位居四方,配合四时,故称。《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
阴阳别论篇
《阴阳别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吴崑注:“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本篇内容,是运用阴阳的道理,讨论脉象和主病,并按经脉脏腑的分属,论述病情、诊断和预后。指出四经脉象和十二经的变化,与四时十二月的自然变迁必须适应,是一篇脉学的专论,它的体系仍是宗于阴阳学说的。
-
隐轸
隐轸病证名。即隐疹、隐胗、时隐时现之斑丘状皮疹。轸与“疹”、“胗”通。《素问·四时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
-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mutualconvertibility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阴阳转化表现在生理上,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的互根,机能与物质的相互转换;病理上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因时之序
因时之序养生学术语。指顺应春夏秋冬四时次序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
夜甚
夜甚指病情多在夜间加重。夜间正气蛰伏,邪气独盛于体内,故病情加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
主气
主气为运气术语,指统管一年的正常季节性气候变化的气,也叫主时之气,分为六步,年年不变。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日又87.5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六气所立之一岁,不同于一般历法从正月朔日起算的一岁,而是从上年十二月中之大寒日起算,至本年十二月大寒日为止,作为一岁。
-
昼夜证象同异辨
昼夜证象同异辨诊断学术语。根据病情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对比,来推断疾病深浅进退的一种辨证方法。昼安静而夜发热烦躁,为热入血室。夜恶寒而昼安静,为邪旺于阴。夜安静而昼恶寒,为阴气上溢于阳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
重阳
重阳两种属阳的性质重合于同一事物上,多表明阳热亢盛。《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男子病色现于面左有重阳,属逆证。⑸示阳极转阴,热极生寒。《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张志聪注:“重阳之人。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阳,及心肺之脏气有余者也。”
-
至人
至人古时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超脱世俗,顺应自然而长寿的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
脏主冬
谓脏病应主刺与冬相应的井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主冬,冬刺井;又:“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
脏气
脏气①指五脏的机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参“脏气法时论”。②指五脏之五行属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
史载之方
《史载之方》为方书名。宋·史堪(字载之)撰。约刊于1101年以前。书中论四时正脉,运气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热、身寒、头痛、腹痛等三十余种内科、妇科等病证。内容以论治和方剂为主,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书中对疫疠病因过于强调与运气的关系,在认识上有其片面性。建国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本。
-
删注脉诀规正
《删注脉诀规正》脉学著作。清·沈镜编撰。刊于1693年。本书据高阳生《脉诀》予以删订加注,是为本书主体,但卷首补入内景真传图说、脏腑十二官、四时五脏平脉、邪脉图、背部五脏之腧图说等;上下卷并将《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脉病歌等摘抄附入,便于参考学习。
-
内照法
《内照法》为藏象著作。旧题汉·华佗撰。为《中藏经》附录部分。内照即从色、脉、症的反映来鉴察内脏的病变。全书共六篇,首篇仅列四时平脉之名而无论;二至五篇列论脏腑之间互相影响的病脉、病症和选用药物;第六篇辨色、脉、症死候。现存周氏医学丛书本,1981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
屠鹏
屠鹏南宋医家。字时举。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撰《四时治要》一卷,专论时疾、疟痢、吐泻、伤寒诸证,已佚。
-
筩(走斥)(tǒng-shuò)
筩(走斥)(tǒng-shuò)医疗技术名。出《五十二病方》,阴囊积水等病证以穿刺放水手术名筩(走斥)。《灵枢·四时气》:“徒(疒水)…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是用铍针刺过后,再用中空之筩针刺以泄水。《医学纲目》之“刺灸水肿有五法”中原注有“筩针,针中有空窍,如筩出水也。”
-
束
束①约束。《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灵枢·外揣》:“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古方及民间验方中对某些蔓茎类药物的计量法。通常以拳握量之,并切去其端超出部分为一束,如茅根、苇茎等。现今方剂已改用重量单位计量。
-
瘦
瘦①肌肉不丰满,与“肥”相对。《素问·八正神明论》:“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②指沉细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命曰逆四时也。”(王冰注:“春夏脉瘦,谓沉细也。大法,春夏当浮大而反沉细,秋冬当沉细而反浮大,故曰不应时也。”
-
上脱
上脱为病证名,脱证之一。脱指病情突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及其证候。《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临证指南医案·脱》徐灵胎评语:“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脱。”
-
软
软①脉象名。指柔软弱而无力的脉象。《灵枢·四时气》:“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②柔软,不坚实。《灵枢·经脉》:“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