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
容易恐惧或无故自惧之证。出《素问·调经论》。又称善恐。《杂病源流犀烛·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恐者,心肾肝胃病也。”七情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
恐则气下
恐为九气之一。气下即正气下陷。恐则气下为病机。指是指恐惧过度,伤损肾气,气虚下陷,肾关不固,导致二便失禁的病理变化。肾藏精,司二便。恐惧过度,则伤肾气,出现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等正气下陷的病症。《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
肾志恐
肾志恐生理学名词。指恐为肾之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脏为肾……在志为恐。”肾精气充足则脏腑强健,胆气豪壮;肾精气不足则脏腑失其滋润与温煦,功能低下,胆弱易恐。
-
喜惊
指善于惊恐的证候。出《灵枢·百病始生》。《素问玄机原病式》:“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虽尔止为热极于里,乃火极似水,则喜惊也。反兼肾水之恐者,亢则害、承乃制故也。所谓恐则喜惊者,恐则伤肾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惊也。”参见惊、善惊条。
-
恐伤
恐伤指恐惧过度所致的疾病。《医醇剩义·恐伤》:“恐则气馁,骨节无力,神情不安,补骨脂汤主之。”参见恐条。
-
恐胜喜
恐胜喜五行学说术语。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恐由肾主,属水;喜由心主,属火。水克水,故恐能克胜过喜的情志证状。此为精神治疗的法则之一。《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
-
恐郁
恐郁病名。七情郁证之一。恐为肾之志。恐郁则伤肾精亏,治宜温肾养精。《类证治裁·郁症》:“恐郁,阳消精怯,八味丸加减,或鹿角胶酒化服。”参见恐、七情郁证、内郁条。
-
风惊恐
风惊恐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恐者,由体虚受风,入乘脏腑,其状如人将捕之。心虚则惊,肝虚则恐,足厥阴为肝之经,与胆合,足少阳为胆之经,主决断众事。心肝虚而受风邪,胆气又弱,而为风所乘,恐如人捕之。”治用牡蛎汤、龙齿汤、龙骨汤等方。
-
思胜恐
思胜恐思与恐五行相克关系,故忧思能克制恐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伤肾,思胜恐。”王冰注:“深思远虑,则见事源,故胜恐也。”
-
悸
出《灵枢·癫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②心动不宁,恐惧不安之证。《赤水玄珠》卷六:“怔忡止于心不自安,悸则心既动而又恐恐畏惧,如人将捕之。”参见心悸、怔忡条。
-
五志
五志是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合称。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与五脏的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病愈五戒
病愈五戒养生名词。指病者初愈后应节戒的五种行为,以防止病患复发。《养生医药浅说》:“一戒过于勤劳,恐劳复;二戒饮食无节,恐食复;三戒内寒,恐重感;四戒色欲,恐色劳复或阴阳易;五戒愤怒,恐气复。”
-
化瘀通经散
处方:炒白术、天冬、生鸡内金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消症瘕,通经闭。主症瘕坚结,及月事不通。用法用量:每服3钱,开水送下,1日2次;山楂片3钱煎汤,冲化红蔗糖3钱,以之送药更佳。伍以白术者,恐脾胃虚弱,不任鸡内金之开通也;更辅以天冬者,恐阴虚有热,不受白术之温燥也。摘录:《衷中参西》下册
-
喜
七情或五志之一。《素问·玉机真脏论》:“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苦,先走心;谷味辛,先走肺;
-
肝志怒
肝志怒生理学名词。指怒为肝志。肝为将军之官,其气易急,实则易怒;肝之气血过盛则怒,虚则恐。怒伤肝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志为怒,怒伤肝。”《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
小儿心悸·心虚胆怯证
小儿心悸·心虚胆怯证(infantilepalpitationwithsyndromeofheartdeficiencyandtimidity)是指心气亏虚,胆气怯弱,以心悸,善惊易恐,遇惊则心悸加重,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动数或弦为常见症的小儿心悸证候。
-
王寔
王寔为宋代医家,字仲弓,颖州(今属河南)人。博学多闻,尤长于医。系名家庞安时之高弟。发明隐奥,恐不易理解,又取其简直明白、读而可知者,集为《伤寒治要》,亦无存。尝以百病以伤寒最急,故著有《伤寒证治》三卷,另有《局方续添伤寒证治》,未见行世。
-
完壁
完壁眼科手术术语。系金针开内障八法名称之一。即手术后出针的手法和要求。《目经大成》卷二:“回针将障送至护睛水内尽处,迟迟出针之半,少息再出,恐障复还原位。”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
脾气
脾气即脾之精气,表现为脾运化、升清和统血的功能活动,也指脾之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素问·玉机真脏论》:“恐则脾气乖矣。”
-
年
年①岁,一年。《灵枢·厥病》:“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②年龄,年纪。《素问·上古天真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
惊骇
惊骇证名。惊恐骇怕之证。出《素问·金匮真言论》。亦称惊。《医学心悟·惊悸恐》:“惊者,惊骇也。”《慎斋遗书·惊骇》:“惊骇之证,乃心肾不交之故也。”参见惊、喜惊条。
-
衡络之脉
概述:衡络之脉:1.足太阳膀胱经在大腿后外侧的支脉;足太阳膀胱经在大腿后外侧的支脉·衡络之脉:衡络之脉为经络名。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带脉横络腰间,故称。《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张志聪注:“衡,横也。
-
韩凌霄
韩凌霄(1834-1908年)清代医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父奉君,擅长医术。凌霄承家学,复从姻亲杨瑞东习治痘术,从业师杨章服学脉理,于瘟痧二证,尤有体会。早年曾著《瘟疫要编》,年近八旬,恐前书言不尽意,又研习吴又可、刘松峰医论,拾遗补阙,汇成《韩凌霄瘟痧要编》四卷(1881年)。
-
肝气实
肝气实证名。见《外台秘要》卷十六。即肝气盛。《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详肝气盛条。
-
祛毒至神汤
《外科医镜》:方名:祛毒至神汤组成:金银花3两,人参5钱,当归5钱,甘草3钱(生),牛皮胶5钱,山甲3片(炒),大黄5钱(溃后忌用,恐泄真气也)。主治:骑马悬痈。用法用量:水煎服。
-
人参阿胶散
《万氏女科》卷二: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苏叶、阿胶、桔梗各等分。主治:妊妇久嗽不已,谓之子嗽,引动其气,恐其堕胎。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
薏苡饼
《圣济总录》卷一八八:方名:薏苡饼组成:薏苡仁。功效:补益。主治:虚劳。用法用量:随性食之。夏用粉不得留经宿,恐酸坏。制备方法:熟水淘,捣罗如作米粉法,以枣肉、乳汁拌和作团,如蒸饼大,依法蒸熟。
-
乌椒煎
《仙拈集》卷二:方名:乌椒煎组成:乌梅、花椒。主治:口吐清涎,恐系虫症。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
七情所伤
七情所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引起脏腑气机紊乱,功能失调而致病。
-
健忘·肝气郁结证
健忘·肝气郁结证(amnesiawithsyndromeofliverqidepression)是指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以健忘心悸,胸闷胁胀,善惊易恐,喜太息,苔薄,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健忘证候。
-
施文彬
施文彬明代医生。字宗文。吴县(今江苏)人。世业医,承家学,术益精,尤善治伤寒。有医德,治病不求报。遇贫者延请,急往治之。尝曰:“贫人自忽其疾,而我亦忽之,不急往,恐缓不可为也。”卒年80岁。
-
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方
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方为上骱手法之一。应用于下颌关节脱臼的整复法。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手法复位后,局部可进行消蜡和水热敷之,或施灸法以防其再发。
-
怯士
怯士怯懦的人。《灵枢·论勇》:“夫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
-
七情中
七情中为病证名。指因七种情志刺激过度,使气机逆乱而发生的类中风证。即喜中、怒中、忧中、思中、悲中、恐中、惊中等。
-
憺憺
憺憺同“澹澹”。水波动貌,引申指神志不安,心中忐忑。《灵枢·四时气》:“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
-
白喉三不可
白喉三不可(threeinhibitionsofdiphtheria)为白喉病治疗禁忌。见《白喉忌表抉微》。是指白喉病程中不可刮破、不可近火、不可多卧等重要注意事项的总称。即一不可刮破,刮破则毒气涣散;二不可近火,恐外火引动内火,病必加重;三不可多卧,人卧则气上逆,毒气难骤降。
-
白药子膏
处方:白药子末。功能主治:妊娠伤寒,恐毒气损胞。用法用量:鸡子清调,摊纸上如碗大,贴于脐上,干则温水润之。摘录:《盘珠集》卷下
-
理咽散
处方:桔梗牛蒡玄参山豆根黄芩甘草功能主治:治喉痛。用法用量:频频噙服。但初噙一二日,恐有火毒,宜吐之。摘录:《种痘新书》卷四
-
连香饮
处方:广木香1钱,黄连1钱,白术1钱,白茯苓1钱,白芍6分,甘草6分,陈皮6分。功能主治:妊娠痢疾,恐其坠胎者。用法用量:加灯心30茎,水煎服,不拘时候。摘录:《玉案》卷五
-
参耆救元汤
处方:黄耆(蜜炒)、人参、粉草(炙)、麦门冬(去心)、五味子。制法:上锉。功能主治:肾水枯竭,不能运上,作消渴,恐生痈疽。用法用量:水煎,加朱砂少许,不拘时服。摘录:《寿世保元》卷五
-
天元散
《痘疹仁端录》卷十四:组成:雄黄汁1-2杯主治:痘浆不灌。用法用量:加酒浆服。脓当匀灌。附注:若调下保元末,妙不可言,但多用又恐作泻,要在用之得法。
-
呕吐敷方
《活幼心法》卷末:组成:白芥子(研末)。主治:痘出稀疏,但呕吐不止,药不能进者。用法用量:用酒调敷涌泉穴,男左女右,如指头大1块。敷1-2时吐止,即去之,久则恐发泡也。
-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是中国古代关于情欲种类的通称。七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欲、或喜、怒、忧、思、悲、恐、惊。
-
衣中白鱼摩方
《圣济总录》卷六:组成:农中白鱼。主治:中风。用法用量:上1味,摩偏缓1边。才正便止,恐太过。凡患,急边缓边皆有病,先摩缓边,次摩急边,急边少用。
-
急惊风·惊恐惊风证
急惊风·惊恐惊风证(acuteinfantileconvulsionduetofright)是指小儿心神怯弱,暴受惊吓,神惊气乱,以平素胆小,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搐,神昏,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为常见症的急惊风证候。
-
尹贻明
尹贻明,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他在抗击“非典”、新疆爆恐事件、陕西铜川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陕西山阳特大边坡滑坡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中担当有为,表现突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均圆满完成任务。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
五不足
五不足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神不足则悲,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不足则恐,形不足则四肢不用,志不足则四肢厥冷。神、气、血、形、志为五脏所藏,其不足,实质是指五脏精气之不足。
-
五并
五并为病证名。指五脏精气内虚,为邪气所兼并而出现的精神症状。《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
王猷
王猷为元代医家。曾任太医院使。中统二年(1261)建议设置医学。谓“医学久废,后进无所师授。窃恐朝廷一时取人,学非所传,为害甚大”。故奏疏设立医学,以培养医生。世祖准其言,乃于诸路设立医学。
-
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手法
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手法为下颌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技术。又名下颌关节脱臼整复法,失欠颊车蹉开口不合方。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方为上骱手法之一,应用于下颌关节脱臼的整复法。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本法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