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血
清血证名。大便下血之证。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亦作圊血。详见圊血、便血条。
-
茼蒿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及多种氨基酸,可以养心安神、降压补脑,清血化痰,润肺补肝,稳定情绪,防止记忆力减退。化学成份:含有丝氨酸、天门冬素、苏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缬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β-丁氨酸、苯丙氨酸等。③《滇南本草》:行肝气,治偏坠气疼,利小便。
-
汗斑粉
概述:汗斑粉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用法用量:醋调搽敷患处,或用黄瓜蒂蘸药搽。功能主治:《外科正宗》卷四方之汗斑粉功能清血化瘀。治汗癍面痣,紫白癜风,黑白癍痕,雀癍粉刺。《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之汗斑粉:处方:密陀僧5钱,雄黄1两,硫黄1两,蛇床子1两,轻粉2钱。使用注意:按摩时勿入目内。
-
十二癓
《备急千金要方·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三》:“何谓十二癓?四曰如赤肉;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十二癓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者如青血,三者如紫汁,四者如赤皮,五者如脓痂,六者如豆汁,七者如葵羹,八者如凝血,九者如清血、血似水,十者如米汁,十一者如月浣,十二者经度不应期也。”
-
芬芳清解汤
处方:犀角、连翘、生地、玄参、石菖蒲、郁金、银花、金汁。功能主治:清血络以防结闭,解毒以驱其秽。主上受秽邪,逆走膻中,神躁暮昏。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邪犯膻中,神识不清,犀角、生地凉心血以去热;菖蒲、郁金通心气以除秽;摘录: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五,名见《证因方论集要》卷三
-
十二癥
也有将痞块聚散无常称为瘕者。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十二癥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者如青血,三者如紫汁,四者如赤皮,五者如脓痂,六者如豆汁,七者如葵羹,八者如凝血,九者如清血、血似水,十者如米汁,十一者如月浣,十二者经度不应期也。”
-
三果
三果为常用藏药名,即指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其中诃子清血热、涩肠、敛肺、降气、愈“赤巴”和“隆”病,治疗“培根”病、“龙”病、黄水病、“培根”综合征;毛诃子益气养血、解毒收敛、调和诸药,治疗各种虚弱、各种热证、消化不良、黄水病等;其中的诃子被认为五味俱全,是一种“圣药”。
-
清热养血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四:方名:清热养血汤组成:生地、元参、白蒺藜、当归、川芎、黄耆(炙)、白芍(炒)、黄芩、甘草(炙)、陈皮。各家论述:汪石来曰:归、芍、耆、草能补血虚,元参、蒺藜、生地、黄芩能清血热,川芎润燥,陈皮理气。如咳嗽,加川贝母1钱半,款冬花1钱;如骨蒸,加地骨皮1钱半;如热甚,加龟胶2-3钱。
-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
名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概述: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是用频谱多普勒对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②枕窗:枕骨粗隆下,超声束向上经枕骨大孔入颅,起始取样深度50-55mm,循序检查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大脑前动脉从颞窗检测深度为65-75mm,负向频谱。
-
牡丹
概述:牡丹是毛莨科芍药属牡丹种,学名PaeoniasuffruticosaAndr。原产中国。叶互生,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形至披针形,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牡丹的功用:根皮含牡丹皮酚、丹皮甙,还含安息香酸及植物甾醇、生物碱等。主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痫、味衄、便血、经闭、症瘕、肠痈、疮疡和劳热骨蒸等症。
-
马兜铃属
中文名马兜铃属拼音名madoulingshu拉丁名Aristolochia中国植物志24:199描述AristolochiaL.马兜铃属,马兜铃科,约200种,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约30余种,广布于南北各省,西南和南部较盛,其中马兜铃A.debilisSieb.etZucc.的地下部分入药,为清血药和通经药,又可治蛇伤,惟用之过量,则刺激消化和泌尿器官。
-
凉血
凉血为清热法之一。是一种清血分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而出现出血、神昏谵语、舌色紫绛等症。针灸治疗常以曲泽、委中为主,点刺出血。
-
凉
概述:凉:1.天气;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指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以治疗温热性病证的一类治疗方法,如凉血。清热法之一。是清血分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神昏谵语,舌色紫绛,或癍色紫黑等。
-
血痔
为肛门痔之一种。《五十二病方》:“血(月寺)(痔),以溺熟煮一牡鼠以气熨。”又名血箭。《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因便而清血随出者血痔也。”即有明显便血症状的内痔。治疗宜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疏风利湿,可选用槐角丸。
-
杨梅结毒
杨梅结毒病名。梅毒疮病晚期并发内脏病证者。多因梅疮毒邪侵入四肢骨关节,或走窜经络脏腑而致。证见杨梅疮证之晚期,临证出现筋骨疼痛,结肿块状物随处可发,其皮色多如常,其肿块破溃者,色呈紫黑,腐臭之气味不堪入鼻。若治不愈,则可引致脑顶塌陷,鼻骨溃烂崩倒,唇缺,咽喉穿烂,手足拘挛等证。治宜清血解毒。
-
妇人三十六疾
概述:妇人三十六疾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三十六疾者、是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固谓之三十六疾也。”《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一者阴中痛伤,二者阴中淋痛,三者小便即痛,四者寒冷痛,五者月水来腹痛,六者气满并痛,七者汁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者胁下皮痛,九者腰痛。”
-
风泻
概述:风泻(winddiarrhea)为病证名。是指由风邪引起,兼有外感表证,以大便溏泻或泻下清水,头胀,自汗,恶风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医学入门》卷四:“春古苍防汤、苍芍汤,夏二香散,秋神术散,冬不换金正气散,微汗之;带血虚者胃风汤。”可用柴胡防风汤调五苓散,干葛防风汤调下六一散,防葛汤调胃苓散等方。
-
风泄
注解:风泄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医学入门》卷四:“风泻,…春古苍防汤、苍芍汤,夏二香散,秋神术散,冬不换金正气散,微汗之;带血虚者胃风汤。”外感风泻指风邪入于肠胃而致的泄泻。可用柴胡防风汤调五苓散,干葛防风汤调下六一散,防葛汤调胃苓散等方。
-
风痢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治风痢便清血,或下瘀血,注下无度,用胃风汤;《医学入门》卷五治风痢恶风鼻塞,身痛色青,或纯下清水,用古苍术汤、神术散;《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
-
断血汤
处方:黄耆1两,当归5钱,三七根末3钱,茯苓3钱,丹皮3钱。功能主治:补气止血。主气虚血壅,小便流赤浊,似血非血,似溺非溺,溺管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黄耆以补气,用当归以补血。方中丹皮清血中之火,茯苓以分其水中之血,自然清浊不至混杂,壅阻得以疏通也。摘录:《辨证录》卷八
-
汗斑散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汗斑粉:别名:汗癍散、汗癍粉。组成:密陀僧一钱,硫黄、雄黄、蛇床子各二钱,轻粉五分,石黄一钱。功能主治:《外科正宗》卷四方之汗斑粉功能清血化瘀。摘录:《仙拈集》卷四引《顾体集》《青囊秘传》方之汗斑散:组成:扫盆5分,蛇床子2钱,密陀僧1钱,雄黄2钱。制备方法:上药为末。
-
槐荚子丸
处方:槐荚子(麸炒)2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威灵仙(去土)1两,干姜(炮)半两,白矾(烧令汁尽)半两,熟干地黄(焙)1两,连翘1两,当归(切,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续断半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血痔,因便清血随出者。
-
黄散
处方:黄连2两,黄芩1两,(庶虫)虫1两,干地黄1两。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产后下痢,血结于内而发热。用法用量:《千金翼》有大黄二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庶虫)虫以破坚下血闭,芩、连以治腹痛下痢,地黄以清血中之热也。
-
己戍丹
《中药成方配本》:己戍丹:处方:西牛黄1钱,飞腰黄2钱,珠粉1钱,红硇砂1钱,麝香1钱,冰片1钱,玛瑙1钱(高粱酒煅),马牙消2钱。功能主治:清血解毒。摘录:《中药成方配本》《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己戍丹组成:麝香1g,牛黄1g,炉甘石1g,雄黄1g,火消1g,黄丹1g,冰片1g。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点于眼角。
-
僵蚕涂敷方
处方:白僵蚕(炒)。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远年瘘疮不愈。用法用量:涂敷疮口内,以熟艾作炷,灸之;痒痛,初恶脓出,后清血出,更用蚕末塞疮内,以帛裹定。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五
-
灭毒丹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白花蛇4寸(酥),金头蜈蚣2条(煅),全虫4个(酒浸炙后,去头足),露蜂房1个,龟版1两(醋炙),雄黄1钱,飞黄丹1钱,辰砂5分,槐花米5分,雨前细茶5分,麝香3分,孩儿茶5分。主治:寻常狼疮(流皮漏),慢性湿疹(顽湿),慢性溃疡(顽疮)。用药禁忌:孕妇禁服,胃弱者慎用。
-
理营疏肺饮
前胡疏肝降气以散风寒,枳壳泻气宽胸以调肺胃,苏子散瘀止咳,杏仁降气疏痰,当归养血以荣经脉,赤芍泻邪以化血滞,茯苓散湿以清治节,桔梗清咽以利胸膈,甘草生用缓中以泻邪热,河柳糖炒解表以清血室也。水煎,温服,使血脉融和,则邪自外解,而痧疹无不透,寒热无不解,何咳嗽胸满之不除哉。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
清嗌黄连解毒汤
《医学探骊集》卷四:方名:清嗌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2钱,山栀子4钱,澎大海3个,黄芩4钱,山豆根3钱,木通片3钱,射干3钱,黄柏3钱,甘草2钱。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先取少商二穴,以锋针刺2-3分,出血。佐黄芩清血中之热,栀子清中焦之热,黄柏、木通清下焦之热;大海、射干、豆根清咽散肿;
-
小儿秃疮敛疮油药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小儿秃疮敛疮油药组成:轻粉8两,枯矾8两(上研为细粉,过罗),香油32两,黄柏3两,大黄3两,生栀子3两。功效:清血法毒,润肤杀虫。主治:小儿血热胎毒,秃疮起皮,干燥刺痒,经年不愈。制备方法:用香油将黄柏、大黄、生栀子3味炸枯,过罗去滓,再兑黄蜡4两,和前药粉搅匀即成。
-
红叶铁线莲
别名:粗糠藤、细木通、花木通来源:毛茛科红叶铁线莲ClematisrubifoliaC.H.Wright,以根或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除湿利尿,清血解毒。治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尿道炎,膀胱炎,便血,口腔溃疡,胎盘难下。还可治乳汁不通,月经不调等症。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绿兰花
《*辞典》:绿兰花: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LǜL nHuā别名:虎仔草、石淋草(《泉州本草》),脓泡药(《贵州草药》)。花散生、互生;苞片披针形,长1.5~蒴果长约3毫米。生境分布:生于稻田或旷野。附方:①治痈疽疮肿:干通泉草,研细末,冷水调敷患处,一日一换。②治疔疮:干通泉草、木槿花叶。
-
落葵花
《*辞典》:落葵花:出处:《国药的药理学》拼音名:Lu Ku Huā来源:为落葵科植物落葵的花。功能主治:花汁为清血解毒药。解痘毒,又治乳头破裂。摘录:《*辞典》
-
山慈姑叶
《*辞典》:山慈姑叶:出处:《证类本草》拼音名:ShānC GūY 来源:为兰科植物杜鹃兰或独蒜兰等的叶。功能主治:《纲目》:除乳痈、便毒。附方:治疮肿:山慈姑茎叶捣为膏,入蜜,贴疮口上,候清血出。(《(经验方》)摘录:《*辞典》
-
虱草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虱草花:拼音名:ShīCǎoHuā来源:菊科虱草花PulicariainsignisDrumm.,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西藏。功能主治:镇咳舒肝,清血热,透骨蒸。基部叶倒披针形,下部渐狭成长柄;头状花序通常单生茎顶,直径4-6cm;总苞宽钟状,高达2cm;性味: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除蒸;凉血解毒。骨蒸劳热;
-
犀角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斑疹,吐血,衄血。配鲜生地、赤芍、丹皮,则凉血止血、配大青叶、玄参、升麻等,则凉血化斑;犀角主要用于清血分实热,与生石膏的清气分实热,也有所不同;按《别录》记载,水牛角能“治时气寒热头痛”,又《大明本草》说:「煎汁,治热毒风及壮热」。
-
小叶柳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叶柳:拼音名:XiǎoY Liǔ别名:山杨柳、红梅蜡来源:杨柳科小叶柳SalixhypoleucaSeem.,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山西、陕西、湖北、四川、贵州。1两,泡酒服或适量煎水洗。雌花序长2.5-5cm,粗5-7mm,密花,花序梗短;性味:辛;性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主风湿骨痛;
-
野樱桃
《*辞典》:野樱桃: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拼音名:YěYīnɡT o别名:缠条子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盘腺野樱桃的果实、种子。9朵排列成总状花序,苞片叶状,缘具盘状腺;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缘及林下。性味:果实:甘,微凉。功能主治:果实:清血热,益肾,治咽喉肿痛,声哑;种子:透疹,治麻疹初起,疹出不透;
-
银花子
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Y nHuāZǐ别名:金银花子(《饮片新参》)。霜降至立冬间采收,晒干,置锅内微炒,手摸之觉热而有粘性时即可。性状:干燥果实,圆球形,紫黑色,或为黄色,径约2厘米。功能主治:①《饮片新参》:清血,化湿热。治肠风,赤痢。注意:《饮片新参》:形寒痢下腹痛者忌用。
-
莠狗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莠狗尾草:拼音名:YǒuGǒuWěiCǎo别名:狗尾草来源:禾本科莠狗尾草Setariageniculata(Lam.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主治急性结膜炎,阳黄,痈疔。外用全草捣烂敷患处。叶鞘压扁具脊,近基部常具枯萎纤维的老叶鞘,鞘背无尾;性凉归经:脾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水煎服,一日一剂。
-
西帕依固龈液
西帕依固龈液的主要成份:没食子。西帕依固龈液的功能主治:健齿固龈,清血止痛。用于牙周疾病引起的牙齿酸软,咀嚼无力,松动移位,牙龈出血以及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口臭烟臭。5毫升,一日3~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清血八味胶囊(琪孙黑木拉-8)
清血八味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清血八味胶囊(琪孙黑木拉-8)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讧血。用于血热头痛,口渴目赤,中暑。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托毒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组成:羌活1两,前胡1两,薄荷1两,金银花1两,黄芩1两,桔梗5钱,乌药5钱,粉草5钱,独活1两4钱,川芎1两4钱,枳壳1两4钱,连翘5钱,柴胡5钱,天麻5钱,茯神5钱。主治:四时感冒,头痛身痒,鼻流清涕,咳嗽作喘;痘疹将出,乍寒乍热,惊风抽搐,睡卧不宁,呕吐恶心;疔疮,恶疮。
-
朱犀散
《得效》卷十:别名:朱砂散组成:犀角半两(镑屑,研末),生麝香1分,大朱砂1分。主治:中恶,中忤,鬼气,其证暮夜或登厕,或出效野,或游空冷屋室,或人所不至之地,忽然眼见鬼物,鼻口吸着恶气,蓦倒地,四肢厥冷,两手握拳,鼻口出清血,性命逡巡须臾不救。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此证与尸厥同,但腹不鸣,心胁俱暖。
-
条芩藕节汤
《医学探骊集》卷四:组成:条黄岑1两,藕节炭1两,栀子4钱,桂枝2钱,芥穗炭6钱。各家论述:此方以条芩为君,专能清血中之热,以藕节炭、芥穗炭为佐,能去瘀生新,用栀子凉其心肾,桂枝通行经络,加元酒一半煎之,使其身见微汗,则炭气随汗可解矣。
-
肾温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黄锦芳方:方名:肾温汤组成:熟地、山药、丹皮、龟版、阿胶、防风、桂枝。主治:春温,一身灼热,口渴饮冷,因暑热动其内气而致者。所以温病两感止在太阳少阴之内,热邪在肾作扰。熟地、龟版入肾以救真阴,丹皮、阿胶以清血分之热,防风、桂枝以撤太阳之标而温邪解矣。
-
拯阴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黄锦芳方:方名:拯阴汤组成:当归、川芎、熟地、知母、红花(酒炒)、升麻。阴虚夜发,热多寒少,口渴不呕,喃喃错语,饮食如故。各家论述:邪入血分,若不从阴提出,必致阴受热损而阴益竭。熟地补阴以沃血之源,当归入心以摄血之本,川芎行血中之气,知母清血分之热,红花破瘀,升麻升阳。
-
清凉饮
《医学探骊集》卷三:方名:清凉饮组成:大熟地4钱,黄芩4钱,栀子3钱,滑石3钱,广陈皮2钱,黄柏3钱,木通3钱,茯苓3钱,甘草1钱。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各家论述:以栀子清上焦之热,黄柏清下焦之热,黄芩清血中之热,滑石清六腑之热,木通引诸热从小便出,熟地滋阴,陈皮、茯苓、甘草能升清降浊,通达胃气。
-
鲜生地露
《中药成方配本》:方名:鲜生地露组成:鲜生地1斤。功效:养阴清血。主治:吐血,鼻血。用法用量:每用4两,隔水温服。制备方法:用蒸气蒸溜法,每斤吊成露2斤。
-
中九丸
概述:中九丸为方剂名,出自《外科十三方考》。锅烈6钱,金丹3钱,石青4钱,银翠4钱,蟾酥2钱,熊胆3钱,珍珠2钱,麝香1钱。功效主治:主治盘肠痔。功在清血解毒,性热而猛,窜经走络,逐毒下趋。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面糊为丸,凤仙子大。畏寒加百草霜五钱。附注:本方锅烈由水银、白矾、火硝、青盐、朱砂、皂矾组成;
-
石龙清血颗粒
石龙清血颗粒说明书:药品名称:石龙清血颗粒剂型:每袋10g。石龙清血颗粒的功能主治: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化瘀止血。用于肝阳化风,脑脉瘀阻所致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清、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口苦,轻、中度出血性脑血管病见上述表现者。2.脑出血急性期应在其他常规治疗下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