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气行
《卫气行》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详述卫气在一日中运行全身的情况,指出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周次,夜间行于阴二十五周次,故名。内容强调根据疾病属阴属阳的性质,配合卫气运行的规律来针刺治疗的重要性。
-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指一日有十二时辰,以夜半为子,日中为午;日出为卯,日入为酉。子位于北,午位于南;卯位于东,酉位于西,故日子午(南北线)为经,卯酉(东西线)为纬。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
-
卯酉为纬
卯酉为纬指东西方位的连线为纬线。《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因在十二地支所分属的方位中,卯在东,酉在西。《周礼体国经野疏》:“东西之道为纬。”
-
午
午①地支第七位。常用以纪年、月、日、时等。②指代南方。《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
一周
《素问·天元纪大论》:“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即地之五运,需要五年循环一周,这是以五年为一周。《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以日行于阳为例:从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睛明穴开始,环周于六阳经而终于肾经,复合于睛明,称为一周。
-
子
子⑴生殖,生育。《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㈣指核仁类颗粒状器物。《素问·三部九候论》:“瞳子高者,大阳不足。”⑻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⑾植物的种子。
-
舍
《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②处所,部位。《灵枢·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③指日行次宿。《灵枢·卫气行》:“是故日行一宿,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
-
少阴四逆证
少阴四逆证为证候名,指邪传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阻而致四肢逆冷之证。《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主之。”
-
少阴病
少阴病为病名,为六经病之一。本病特征是脉微细,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阳等。治宜温经回阳,如四逆汤等方。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
-
奇分
奇分奇零不尽的余数。《灵枢·卫气行》:“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
-
经
3.五输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
颌脉
颌脉指分布于颌部的经脉。《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颌脉,注足阳明。”
-
逢时
逢时是指凡诸经脉气昼夜周行五十度,各有所至之时。气至之时,谓之逢时。根据病情虚实,施行补泻。《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
-
多卧
又称嗜卧、善眠、多眠、多寐。多卧的病因病机: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肠胃大则卫气留之,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长夏而见懒惰无力,坐定即昏倦欲睡,为肺脾气虚,不胜炎暑之故,宜清暑益气汤等方。
-
二十五周
古人认为卫气有规律地运行于全身,每天按一定的循行路线往复运转五十周次,白天二十五周次,夜间二十五周次。即从每天黎明的开眼时,卫气自目内眦上行头部,循六阳经而终结于肾经,复出于目,共二十五周;《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
房昴为纬
房昴为纬即东西为纬线。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因房宿为东方七曜星的中心,昴宿为西方七曜星的中心,东西为横线。故名。
-
候时
候时为《内经》刺法理论。指针刺须等候合适的时间,方可取得好的疗效。见《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等。此说为以后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
虚张为经
虚张为经即南北(子午线)为经线。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因虚宿为北方七曜星的中心,张宿为南方七曜星的中心。二者连线为经线。
-
颔脉
颔脉指分布于颌部的经脉。《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
-
三舍
三舍即天体运行经过三个星宿的距离所需的时间。古人认为天体的运行一日一夜环周于二十八宿,运行一宿的距离称为一舍。三舍就是三宿之距(见《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