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诊
概述:望诊为四诊之一。根据上述证象可以确定五脏盛衰。经脉挛急则因于寒,是故青色主寒、主痛。若见巩膜及其周身发黄,是胆液从少阳三焦外溢肌表,病名黄疽,黄色鲜明者属阳黄,晦暗者属阴黄。舌色浓淡,可窥营血变化;舌质紫暗,则为血瘀现象,一言蔽之,舌可洞察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白苔之所以为寒,是气未化热之象;
-
八卦部位
八卦部位即儿科面部望诊的部位。这种在望诊时观察按八卦区分面部部位的方法,与一般面部望诊方法互有异同,临床运用时须根据具体情况而与其他诊法互参。见《丹台玉案·小儿科》。眉心离官主心火;颞部,右坤宫主命门,左巽宫主小肠;耳门前,右兑官主肺金,左震宫主肝木;口角旁,右乾宫主大肠,左艮宫主肾水;
-
望皮肤
望皮肤(observationofskin)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皮肤的色泽、形态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望诊为四诊之一。是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动态、体表各部、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其他分泌物,从而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一般以神色、舌诊为重点(小儿包括诊指纹)。辨别色泽时,以在自然光线较充足的地方为好。
-
师传
《师传》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篇中的内容,认为是先师传授下来的宝贵心得,故名。主要论述问诊与望诊的重要性,与其在治疗上的关系。列举望诊可从肢体五官的形态外候测知内脏的大小、强弱以及生理功能的变化,并提示医生临病要根据病人所便而采取适宜的方法。
-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单的诊断工具,对身体进行系统检查的方法。基本检查法为望诊、触诊、叩诊、听诊。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观察被检者全身或局部的情况;叩诊则是通过手指叩击身体某些部位产生音响;通过这些检查可发现全身的或局部的异常或病态现象,结合症状及有关的疾病知识和医学理论,常可作出初步诊断。
-
小儿病源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为书名,4卷,宋·陈文中撰,刊于1254年。卷一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重点叙述小儿护理;卷二指纹三关及面部形色,记述儿科病的望诊;卷三至卷四为惊风及痘疮的证治。内容简要,并附望诊图。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痘疹方论》合刊出版,书名为《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
幼科三种
《幼科三种》为儿科丛书。指《幼科痘疹金镜录》、《幼科铁镜》和《小儿推拿广意》三书的合刊本。4卷本如《增补痘疹金镜录》(又名《增补痘疹玉髓金镜录》),其卷一为儿科病症歌赋二十余首;卷1主要论述小儿科医生应注意的事项和推拿疗法的具体应用;上卷总论推拿之理,及儿科疾病诊断方法,并附推拿手法图说20余幅;
-
小儿病原方论
《小儿病原方论》儿科著作。卷一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重点叙述小儿护理;如将辨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改为“气、风、命”三关。即以食指初节为气关,中节为风关,末节为命门。且云:“初得气关病易治,传入风命便难陈”。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痘诊方论》合刊出版,书名为《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
全幼心鉴
《全幼心鉴》为儿科著作。卷1总论儿科医生之守则,服药须知,小儿的生理、血气、禀赋、保育、调理以及面部与手部望诊等;4分论小儿诸病(以内科病证为主,包括痘疹),并附录《小儿明堂灸经》。书中除“选古方效用今日者”(见自序)予以汇集说明外,对面部及虎口三关、指纹望诊作了较细致的描述,并附图40余幅。
-
相气十法
相气十法诊断学术语。系一种望诊,以观察病人面部气色的十种方法。《望诊遵经》:“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详各条。
-
幼科铁镜
《幼科铁镜》为儿科著作。清·夏鼎撰。卷1主要论述小儿科医生应注意的事项和推拿疗法的具体应用;卷2论面部望诊及初生儿疾病;卷3论惊痫诸症;卷4论麻疹、伤寒、疟、痢诸病;本书对儿科的推拿疗法颇为重视,并阐述了作者本人的经验与见解;对于指纹望诊和惊病的各种名目等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建国后有排印本。
-
气池
概述:气池:1.推拿穴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气池,在目下胞,一名坎下。”与目上胞(风池)同作望诊之处。《小儿推拿广意·上卷》:“风气二池黄吐逆,若黄舌色定为风,惊啼烦躁红为验。”见《奇效良方》。气池红,主伤风传变在脏,三焦有热之证。
-
年寿
概述:年寿:1.推拿部位名;2.望诊部位名;3.经外奇穴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2)年寿指山根与准头之间的部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3)年寿指鼻尖(《幼科推拿秘书》)。指眉心至鼻尖之间的部位。《婴童百问》:“年寿平陷者主夭,青主发热主惊…”出《中医推拿学讲义》。位于两眼内眦联连中点下0.2寸。
-
耳穴诊断法
耳穴诊断法简称耳诊。耳诊的方法,主要有望诊法、触诊压痛法及电测定法。望诊法就是直接通过肉眼或借助于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查找与躯体、内脏有关的耳廓相应部位所出现的“阳性反应物”包括变形、丘疹、瘢痕、血管充盈、脱屑、油脂等色泽形态的改变,并加以分析,从而对疾病作出判断。
-
望色
望色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皮肤、黏膜、爪甲、毛发的色泽,重点在于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以此来诊察疾病的诊断方法。属望诊。
-
主色
主色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皮肤颜色。主色属正常生理性肤色,与客色相对,主客均属正色的范畴。健康人面部色泽,明润含蓄,红黄隐隐,容光焕发,表示气血平和,精气内充,为有胃气、有神之象,属无病的常色。客色随气候、环境及当时的生理状态而变化,均不属病色。
-
望络脉
望络脉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体表静脉的形状、分支、粗细、颜色,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属望诊。
-
望神
望神是用视觉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外在表现和精神状态的诊断方法。属望诊。
-
望月经
望经血(inspectionofmenstrualblood)又称“望月经”。是指用视觉观察妇女月经期间经血的情况,包括血量、血色、血质及血块的有无等,以审察妇科病证的诊断方法。属望诊。
-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为书名。6卷(即《医宗金鉴》卷50~55)。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介绍诊察儿科病证的要领及小儿初生后各种杂病的证治。论述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附面部望诊图、虎口三关脉纹图等。
-
身形
身形即身体的外表形态。为五脏六腑的外卫,通过察看身形肢节,就可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
马冠群
马冠群即马良伯。马良伯为晚清医家,字冠群,孟河(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人。撰《医悟》一书,主要采集和仿照王肯堂、张璐、程钟龄等名家有关著述,论述脉法、望诊、伤寒、杂证、妇、外科等,并附治方。其外科方,半数出自家传。另有《伤寒集注》、《伤寒类编》各9卷。
-
望经血
望经血(inspectionofmenstrualblood)又称“望月经”。是指用视觉观察妇女月经期间经血的情况,包括血量、血色、血质及血块的有无等,以审察妇科病证的诊断方法。属望诊。
-
吕孟盛
吕孟盛为吕应钟的儿子。吕应钟为明代医家。江苏江阴人。世医出身,祖父吕夔,父亲吕读(明经),都在当地以医闻名。他曾在太医院任吏目。传说精于望诊,著有《葆元行览》、《世效单方》,均佚。弟应阳(元复)、子梦征(孟盛),都以医术知名。
-
薄泽
薄泽诊断学名词。为望诊内容之一。指色泽浮薄明亮。多主病在表属阳。《灵枢·五色》:“薄泽为风。”张景岳注:“风病在阳,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泽。”又《灵枢·卫气失常》:“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
-
吕梦征
吕梦征为吕应钟的儿子。吕应钟为明代医家。江苏江阴人。世医出身,祖父吕夔,父亲吕读(明经),都在当地以医闻名。他曾在太医院任吏目。传说精于望诊,著有《葆元行览》、《世效单方》,均佚。弟应阳(元复)、子梦征(孟盛),都以医术知名。
-
小儿病形
小儿病形指小儿患病时所表现的形态,为望诊内容之一。《幼科指南心法》:“小儿病形各样,须慿眼力消详。怀中偎缩风凉,合面睡时热瘴。夜啼烦热腹痛,目直惊风须防。长吁哽气热中藏,痰喘上攻火旺”。可供临床辨证参考。
-
眼唇蛔虫征
眼唇蛔虫征病状名。指望诊巩膜可见蓝点,下唇部粘膜有散在、白色半透明的颗粒突起。这些征象,可作为蛔虫病诊断的参考。
-
指三关
指三关人体部位名。①小儿推拿部位名。又名小三关、虎口三关。即食指三节指骨的腹面。近端指节为风关,中段指节为气关,远端指节为命关。《小儿推拿广意·阳掌十八穴疗病诀》:“指上三关,推之通血气发汗。”②小儿望诊部位之一。
-
图注八十一难经定本
《图注八十一难经定本》医经著作。明·童养学注。本书上卷为诊法,又名《新刻增补王叔和脉诀图注定本》,内有佚名氏《增补诊家指掌》及《脉诀》(包括《脉赋》等内容)。其中收载诊脉、脉象、望诊、闻诊等歌诀多种。下卷为《八十一难经》本文及注释,注文比较简明。每难附一图解,系转录自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者。
-
石山医案
《石山医案》为医案著作。因此其病案每能体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精神,灵活多变,圆机活法。在诊法上重视四诊合参,尤长于脉诊与望诊。案中每多记述患者形体、色泽,或以形治,或从脉症入手。附录一卷,载有汪氏门人陈钥论参耆用法二则和李迅所撰汪机小传一篇。本书又收入《汪石山医学八种》中。
-
片玉心书
《片玉心书》为儿科著作。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主要介绍治疗儿科病的临床经验。3总论儿科病证的诊断、治法,并附歌赋和望诊图;5记述胎毒、变蒸、惊风等32类疾病的证治。现有《万密斋医书十种》本等。
-
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推拿专著。清·张振鋆辑。刊于1889年。本书是在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校订补辑而成。卷一辨证,包括四诊及按胸腹等儿科诊断法,尤重小儿望诊。卷三取穴,包括十四经脉经穴图说及儿科推拿的各种取穴及手法图说29个;卷四列证,叙述惊风、疳疾等24类疾病的症候及推拿法。
-
本草汇
《本草汇》为药物学著作。清·郭佩兰撰。刊于1655年。本书内容主要参考《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书编成。卷1为十四经经脉图、脏腑图及引经药物、面部望诊图等;卷2杂论三部九候、脉法、经络、运气等;卷3介绍用药式、引经报使及禁忌药;6为杂证、伤寒、妇、外、幼各科病机;8列百病主治药;
-
保婴金镜录
《保婴金镜录》儿科著作。成于明代,薛己注。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首载儿科面部色诊并治验30余则,次述小儿指纹诊法并治验10余则,末附儿科常用方剂60余首。本书对于小儿望诊论述较详。后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现有明刻本及《薛氏医案》本。
-
神采
神采望诊术语。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健全,气血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色彩鲜明,目光有神,称之为有神采。
-
色泽
颜色与光泽·色泽:色泽(colorandluster、sheenycomplexion)是指皮肤、黏膜、爪甲、毛发的颜色与光泽,尤其是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药材鉴定项目·色泽:色泽(colorandluster)是指药物的颜色和光泽。色泽是鉴别药材真伪及其质量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色泽者,当病溢饮。”
-
色诊
色诊为望诊内容之一。是观察颜面肤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诊察时,以五色主病为重点,结合颜色的浮沉、散抟(音团,结聚之意)、泽枯和上下扩散的方向等。色深而壅滞为抟,多为久病或邪盛。润泽为有胃气;病色上下扩展的方向,常与病变方向有关。临床上须注意结合四诊其他方面全面分析,才能作出较正确的判断。
-
日角月角
日角月角为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即风池直上发际处。即文台稍上靠内侧处。《奇效良方》:“左太阳并口角红脉现,变蒸候,主烦躁啼叫,头肚上温温壮热,…”
-
内阅
内阅为诊断学名词。指通过七窍的望诊,可以内察五脏;盖因五脏的精气,上达于七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
面
面①即脸,头的前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人体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在面部有所反映。望面部是望诊的重点内容之一。《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面南而立,前为广明,后为太冲。”
-
门牙
门牙为人体结构名,又称门齿、前板牙。居于牙列中间的切齿,上下各有四个。主要具有切断食物及发音的辅助作用。是望诊牙齿的润泽或枯槁的主要部位。
-
林之瀚
林之瀚清代医家。字宪百,号慎庵,别号苕东逸老。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学理经验俱丰,遇名医则虚心求教。雍正元年(1723年)撰《四诊抉微》八卷,附《管窥附余》一卷。谓四诊为医家之首务,尤其强调望诊。附篇述原脉体用、浮脉主里须知、沉脉主表须知等,多有新见。另有《嗽证知原》一书。
-
何世仁
何世仁(1752-1806年)清代医家。字元长,号澹安、福泉山人,江苏青浦人。世代为医。世仁初工篆刻书画,后又承家学,医术亦高明,愈人无数,又擅长望诊,治伤寒有殊效。尝著《治病要言》、《何氏秘本伤寒辨类》及《簳山草堂医案》等。
-
观神色
观神色为望诊内容之一。神与色同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观察精神、意识、表情,以及面部色泽、目光神采等变化,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和寒热虚实等情况。故观神色是了解正气盛衰的方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欲知其内者,当观乎外;
-
葛林
葛林明代儿科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儿科证治,名闻京师。成化(1465-1487年)间被征为太医院医官,后历任至太医院院判。视疾精于望诊、闻诊及切脉决死生,善制方剂,疗效卓著。撰有《杏坞秘诀》一卷,已佚。
-
方上
方上为人体部位名。指鼻尖两侧的鼻翼部。望诊此处可以作为诊察胃病的参考。《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方上者,胃也。”
-
尺肤
尺肤为人体部位名。前臂内侧自肘至腕的皮肤,体表望诊和切诊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又:“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
辨痰
系望诊内容之一。辨别痰的性状,作为辨证的参考。辨痰时要注意痰的颜色、形状、稀稠度、气味等。痰色白而清稀,多为寒证;痰色黄或白而粘稠者,多属热证。痰少极粘,难以排出者,多属燥痰;痰白易咯而量多者,为湿痰。咳吐脓血如米粥状,为热毒蕴肺,多是肺痈;痰中带血,多为肺络受伤等。
-
辨络脉
辨络脉诊断学名词。系望诊内容之一。络脉,指浮络,包括掌大鱼际络脉,耳后络脉及小儿指纹等。诊察络脉的色泽和充盈度,结合皮肤的冷暖,有助于了解脏腑气血病变。《灵枢·经脉》:“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