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外
内外指疾病的内外部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
足球踝
概述:踝关节软骨损伤最多见于足球运动员,据报道发病率可高达80%,故亦称足球踝,在体操、滑雪等运动中亦可发生。急跑和跳跃时,胫前唇和距骨颈撞击产生疼痛。一般关节内均有数量不等的游离体,应仔细清除并以生理盐水反复清洗关节腔。当用脚内侧或外侧踢球时,踝内外翻与距骨内外关节面撞击也可引起局部骨质增生。
-
踝关节撞击性骨疣
概述:踝关节软骨损伤最多见于足球运动员,据报道发病率可高达80%,故亦称足球踝,在体操、滑雪等运动中亦可发生。急跑和跳跃时,胫前唇和距骨颈撞击产生疼痛。一般关节内均有数量不等的游离体,应仔细清除并以生理盐水反复清洗关节腔。当用脚内侧或外侧踢球时,踝内外翻与距骨内外关节面撞击也可引起局部骨质增生。
-
踝关节软骨损伤
概述:踝关节软骨损伤最多见于足球运动员,据报道发病率可高达80%,故亦称足球踝,在体操、滑雪等运动中亦可发生。急跑和跳跃时,胫前唇和距骨颈撞击产生疼痛。一般关节内均有数量不等的游离体,应仔细清除并以生理盐水反复清洗关节腔。当用脚内侧或外侧踢球时,踝内外翻与距骨内外关节面撞击也可引起局部骨质增生。
-
菠萝梅
菠萝梅是凉果类食品,是用梅胚做原料,但从鲜梅加工成半成品盐胚之后,梅的风味已大大降低,只具有酸咸两味。经煮沸后立即倒入半干梅胚,糖液每隔2-3天浓缩一次,直到糖液浓度为60%为止,再浸渍几日,使梅胚内外糖液浓度相同。3、干燥:把梅胚从糖液中捞出,到烤房中进行烘干成半干状态,水分含量约30%-35%便可。
-
重唇
重唇系少见畸形。表现为当张口时上唇游离缘出现内外并列互相平行的两层红唇,两层间以或浅或深的明显横沟分界,内层红唇呈较松驰而肥厚的皱襞,并受上唇系带的牵拉而分为左右两半。其应与肿瘤,淋巴回圈障碍、炎症等引起的慢性唇部肿胀疾患相鉴别。2.缝合前应充分游离切口两侧的粘膜下组织,解除深部的纤维隔。
-
司内揣外
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诊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四诊的理论依据。因此,观察病人神色的荣枯、五色的明晦、声音的清浊,以及形态、舌象、脉象等变化,成为探求疾病性质、部位和病情轻重顺逆的征象。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
姿势评定
概述:姿势评定是通过观察或测量患者的姿势,了解其有无姿势异常,以便为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并且也可判断康复治疗效果。2.后天性异常如VitD严重缺乏引起的佝偻病、特发性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拍摄直立位从第一胸椎到第一骶椎的正、侧位片,在X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
-
司外揣内
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诊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四诊的理论依据。因此,观察病人神色的荣枯、五色的明晦、声音的清浊,以及形态、舌象、脉象等变化,成为探求疾病性质、部位和病情轻重顺逆的征象。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
医纲提要
《医纲提要》医论著作。清·李宗源撰。刊于1830年。作者以“阴阳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燥湿,升降通塞”为医学大纲,全书按此纲要选辑历代医书有关论述,结合个人经验,根据上述大纲,分阴阳、内外等8部阐述。各部有总论、病证辨析及治法,介绍治疗方剂,并附医案。论述内容广泛,治法多宗张仲景《伤寒论》。
-
胫骨平台下截骨抬高术
②膝前麻痹型:主要由于股四头肌麻痹,腘后肌力减弱,膝关节不能稳定于伸直位,负重时采用强迫后伸位引起。适应症:胫骨平台下截骨抬高术适用于膝反屈15°~手术步骤:1.切口:平胫骨结节上缘于髌韧带内、外侧各做一约2cm横行切口,或外侧纵向弧形切口,自髌韧带后方稍行剥离(图3.25.5.4.3-2)。
-
胫骨平台下截骨垫高术
②膝前麻痹型:主要由于股四头肌麻痹,腘后肌力减弱,膝关节不能稳定于伸直位,负重时采用强迫后伸位引起。适应症:胫骨平台下截骨抬高术适用于膝反屈15°~手术步骤:1.切口:平胫骨结节上缘于髌韧带内、外侧各做一约2cm横行切口,或外侧纵向弧形切口,自髌韧带后方稍行剥离(图3.25.5.4.3-2)。
-
内臁疮
定义:内臁疮(medialshankulcer)是指发生于小腿内侧的臁疮。又名裙边疮(《疡医大全》卷二十五)、烂腿(《外科全生集》卷一)、裤口毒。俗称老烂腿。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前内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长期皮肤瘀斑、粗糙,溃烂后疮口经久不愈或虽已经收口,每易因局部损伤而复发。
-
外臁疮
定义:外臁疮(lateralshankulcer)是指发生于小腿外侧的臁疮。又名裙边疮(《疡医大全》卷二十五)、烂腿(《外科全生集》卷一)、裤口毒。俗称老烂腿。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前内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长期皮肤瘀斑、粗糙,溃烂后疮口经久不愈或虽已经收口,每易因局部损伤而复发。
-
代刀散
概述:代刀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摘录:《外科全生集》卷四《杏苑生春》卷六方之代刀散:处方:草乌头荜茇各4.5克川椒细辛各6克草乌头1钱5分,荜拨1钱5分,川椒2钱,细辛2钱。摘录:《青囊秘传》《外科传薪集》方之代刀散:组成:金顶砒5分,潮脑1钱,螺蛳肉(晒干)2两,轻粉3钱,巴豆仁(去油)5钱。
-
中医骨伤科学
概念:中医骨伤科学:1.学科名;特别是近30多年来,骨伤科界系统整理了中医的理伤手法,进行夹板材料力学测定和中草药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开展了肾主骨和活血化瘀等理论研究,运用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医患合作的原则治疗骨关节损伤,取得了损伤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患者痛苦少及并发症少等良好效果。
-
不内外因
不内外因为病因分类名,三因之一。指内因、外因以外的另一类致病因素。如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所伤,以及溺水等多种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中已很少用此分类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
合邪
概述:合邪:1.内外邪气相合为病;《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合邪:合邪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或从病症表现出其病因有两种以上的邪气。如湿温、燥热、风寒湿等。
-
阳邪风证
概述:阳邪风证为病证名。指内外障之有额板、眉棱骨部疼痛之表现者。见《证治准绳·杂病》。辨证分型:“额板眉棱骨痛也…元气弱者,则有内证(指内障)之患;若兼火者,则有外证(指外障)之病。”(《张氏医通》卷八)。
-
秘传开明银海丹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开明银海丹组成:白炉甘石1两(以炭火煅3炷香候,先以黄连半两煎浓汁,滤去滓,淬7次,细研),辰砂1钱,硼砂2钱,轻粉5分,片脑3分(多则5分),麝香1分。用法用量:点眼。加减:赤眼肿痛,加乳香、没药各5分;内外翳障,加珍珠5分,鸭嘴胆矾、熊胆各2分;烂弦凤眼,加铜青、飞丹各5分。
-
犯意
主体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不平衡的表露,是犯罪动机形成以后的一种心理活动。犯意是犯罪心理活动的开端,是故意犯罪前不可缺少的萌芽时期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在另一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犯意消失。由于犯意只是一种主观意图,尚未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如果主体只存在犯意,尚未进行犯罪的预备活动,不构成犯罪。
-
五阅五使
《五阅五使》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张景岳注:“阅,外候也。五脏藏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藏之阅。”本篇主要论述五脏与五官、五色内外相应的关系。外察五官五色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而内在脏腑的病变也可以在五官五色方面反映出来,故名。
-
点眼光明丹
别名:开明银海丹处方:白炉甘石1两(以黄连5钱煎浓汁,滤去滓,用炭火煅炉甘石通红,淬黄连汁内,如此者7次,研),辰砂1钱,棚砂2钱,轻粉5分,片脑3分(多至5分),麝香1分。功能主治:一切风热上壅,两目赤肿涩痛,风弦烂眼,及内外翳障。如赤眼肿痛,加乳香、没药各5分;烂弦风眼,加铜青5分,飞丹5分。
-
艾森克个性问卷
操作名称人格测验-艾森克个性问卷(简称EPQ)适应症修订的EPQ,适用于16岁以上的成人和7-15岁的儿童人格特征的评估。方法及内容(一)内容EPQ由内外向(E)量表、神经质(N)量表、精神质(P)量表和掩饰(L)量表组成,分成人和幼儿两套问卷。依据各项得分,可计算出量表分,再据各量表分的分值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结构。
-
EPQ
操作名称人格测验-艾森克个性问卷(简称EPQ)适应症修订的EPQ,适用于16岁以上的成人和7-15岁的儿童人格特征的评估。方法及内容(一)内容EPQ由内外向(E)量表、神经质(N)量表、精神质(P)量表和掩饰(L)量表组成,分成人和幼儿两套问卷。依据各项得分,可计算出量表分,再据各量表分的分值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结构。
-
地棠花
拼音名:DìTánɡ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绣线梅的花。单叶互生;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近花序叶片常呈卵状披针形,长6-8.5cm,宽4-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通常基部3裂,稀疏柔毛或近于无毛。种子8-10,卵形,亮褐色,长约1.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000m的山地丛林中。
-
藿苓汤
《伤寒全生集》卷二:藿苓汤:处方:藿香、白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苏叶、甘草、泽泻、猪苓、官桂。功能主治:伤寒作泻口渴,小水不利。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济世良方》:方名:藿苓汤组成:藿香、厚朴、白术、赤茯苓、半夏、苍术、陈皮、甘草、猪苓、泽泻、肉桂。
-
神仙救苦丸
主治:四时伤寒,不论日期远近,阴阳表里,内外虚实,半表半里,男女老幼。制备方法:上各阴干,共盛一处,用温水搅匀,以细绢滤过3遍,将汁盛于瓷罐内,上以绵纸固之,置之不近湿、不通风处,仍阴干取下为细末,停分两处,临后时一半入石膏(研细,水淘净)、枳实(研细,温水浸,取汁)各5钱(春、夏用);
-
辅骨
挟膝两侧之骨·辅骨:辅骨为骨名,指挟膝两侧之骨。膝两侧突出的高骨,即股骨下端的内外髁和胫骨上端之内外髁。在内侧者名内辅骨,在外侧者名外辅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辅骨上横骨下为楗…骸下为辅,辅上为腘。”《医宗金鉴》:“小腿骨…《医宗金鉴》:“臂骨有正辅两骨,辅骨在上,短细偏外。”
-
疏肝理气法
定义:疏肝理气法(dispersingliverandregulatingqi)是指用具有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作用的方药,治疗肝气郁滞所致眼病的治法。肝开窍于目,由于郁怒伤肝,疏泄失职,肝气郁结使眼部气机失调而导致目疾者,颇为常见。其中尤以青风内障、绿风内障、视瞻昏渺等内障眼病为多。肝郁兼有血虚与脾气虚弱者,宜与养血健脾药同用。
-
眼睑脓肿切开术
手术名称:眼睑脓肿切开术别名:睑脓肿切开术分类:眼科/眼睑手术/眼睑小手术ICD编码:08.2202概述:眼睑脓肿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多因外伤感染或继眼眶骨膜炎和骨髓炎引起。麻醉和体位:平卧位。手术步骤:1.在眼睑皮肤表面脓肿最高处平行睑缘切开,切口要足够大,便于脓液排出,必要时切口内置橡皮引流条。
-
游风证
游风证病名。系指内外障兼有头痛而无定处的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张氏医通》卷八:“头风痛无常位,……若痛缓而珠赤,必变外障……不赤痛而昏眇者,内证(内障)成矣。”某些内外障眼疾均可出现此证。
-
外辅骨
见《证治准绳·疡医》。膝外侧骨·外辅骨:外辅骨指膝外侧骨,即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髁组成的骨突。包括股骨下端的内外上髁和胫骨上端的内外侧髁。在内侧者名内辅骨,在外侧者名外辅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辅骨上横骨下为楗…骸下为辅,辅上为腘。”
-
韩相进灵丹
别名:进灵丹处方:防风1两,石决明1两,威灵仙1两,蕤仁1两,蛤粉1两,谷精草1两,枸杞子1两,苍术1两,甘草1两,菊花1两。功能主治:去内外障。用法用量:每服30丸,盐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用雄猪肝1具,竹刀劈开去膜,擂极烂,和药为丸,如绿豆大。附注:进灵丹(《中国医学大辞典》)。
-
阴邪风证
阴邪风证证名。指内外障之有额板、眉棱骨部疼痛之表现者。见《证治准绳·杂病》:“额板眉棱骨痛也,发则多于六阴用事之时,元虚精弱者,则有内证(指内障)之患;若兼火者,则有外证(指外障)之病”。在临床中必须明确:因多种内外障眼疾均可出现此证,故在治疗中应详审病因,辨证用药。
-
隐斜计检查
用史氏测定器不足以矫正时,可用旋转三棱镜代替,即将旋转三棱镜放在患者右眼前,检查内外隐斜时,旋钮放在上方(90°),并将指针调到“0”度附近,玻璃杆镜片水平置于左眼前,转动旋钮到被检者所视垂直光线通过光点为止,此时指针向颞侧为内隐斜,向鼻侧为外隐斜,所指数字即为隐斜度数。
-
五阅
五阅为诊断学术语。阅,察阅之意。五阅是指观察五官的表象来推断五脏的病变。出《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张景岳注:“五脏主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脏之阅。”
-
杨弘斋
杨弘斋(1891-1971年)现代医家。字敏德,江苏高邮人。从医五十载,善治外证,常以膏药贴治多种内外证,撰有《疡科一得》,为论述其心得之医学经验杂谈。
-
一得集
《一得集》为医论医案著作。卷一有医论十七条,历数庸医误人之过,立论明确而言之有据,文笔犀利而少夸诞;主张治病当先熟悉正常生理状态,知常达变才能正确诊断,强调病各不同,治法方药亦应随之而变;后二卷大多为内科杂病医案,治法灵活,常常是内外合治,汤药、针灸等诸法并用。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阳明病外证
阳明病外证是指阳明病的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在表现。《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阳明病多属里、热、实证。由于里热外蒸,可见内外俱热证候。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经病、腑病所共有。《伤寒来苏集》:“四证是阳明外证之提纲。”
-
钻齿疳
钻齿疳病名。即钻牙疳,出《外科正宗》:“小儿钻齿疳,牙根穿出齿龈,内外芒刺,嘴唇作痛。”详参钻牙疳条。
-
武台
武台①小儿头面部望诊的部位。即耳前锐发下,平耳壳根前方,相当于和髎之处。《奇效良方》:“太阳脉红至太阴,内外有热;又连文台,热极不解;至武台,渐生变证。”②推拿穴位名。即虎角,参见该条。
-
益气养血法
定义:益气养血法(replenishingqiandnourishingb100d)是指用具有补养气血作用的方药,治疗气血虚弱所致各种眼病的治法。如眼胞重坠、久视眼胀、黑睛陷翳日久不愈;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养血时,常要兼顾脾胃。如属虚实夹杂,则可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
-
谷道痒
《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谷道痒的症状:谷道痒证见肛门内外作痒,尤以夜间为甚,若兼见痔漏或继发感染者,可现诸种证候。多发于儿童。内服可选芦荟丸,并用百部或其他杀虫之剂煎汤保留灌肠等。参见:参见蛲虫病、肛头痒痛条。
-
内至阴
概述:内至阴为经外奇穴名,出自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位置:位于足小趾内侧,距趾甲根角旁约0.1寸,与至阴穴内外相对处。功能主治:主治小儿惊风、晕厥、脏躁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l~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当施行知热感度测定法时,以本穴代替足少阴肾经涌泉穴测定温热值。
-
碧天丸
别名:井珠丸处方:枯白矾2分,铜绿7分(研),瓦粉(炒黑)1两。功能主治:目疾累服寒凉药不愈,两眼蒸热,如火之熏,赤而不痛,满目红丝,血脉贯睛,瞀闷昏暗,羞明畏日,或上下睑赤烂,或冒风沙而内外眦皆破。用法用量:每用1丸,热汤半盏,浸1-2个时辰,临卧洗至觉微涩为度,合半时辰许洗毕,瞑目便睡。
-
热在骨髓
热在骨髓证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伤寒缵论·太阳上篇》:“详仲景论,止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肉筋脉骨五者,主于外而充于身者也,惟曰藏曰府,方可言里。一说为里热之证。《医宗金鉴》作真热解,“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
-
赤金膏
处方:海螵蛸(河水煮7次,内外极淡)2钱,白硼砂2钱,炉甘石(煅红,淬童便内7次)3钱,冰片1钱,龙胆草2两(水洗净,入磁壶内,水5钟,煎至2钟,滤过,再熬成膏)。制法:以胆草膏和前药研匀如线香样,外以宫粉为衣,贮于鹅羽管内。功能主治:一切暴发障翳。摘录:《仙拈集》卷二
-
搐药麻黄散
别名:搐鼻散(《异授眼科》)。处方:麻黄30克当归3克制法:上二味,同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许,共为细末。功能主治:主内外障眼。用法用量:含水,鼻内搐之。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
大补大泻
大补大泻为针刺补泻方法分类名。与小补小泻相对,此手法较重,此指刺激量较大的补泻方法。出《针灸大成》。原称:“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意指于浅(天)部和深(地)部分别施行补法和泻法,如烧山火、透天凉等法,均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