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为书名。《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为书名,《奇效良方》为其简称。明·董宿辑,方贤续补,杨文翰校正。70卷,现存69卷。刊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书中第55卷为针灸门,主要介绍针灸的各种具体操作方法,并首创将“奇穴”单独立节专论。
-
老奴丸
概述:老奴丸为方剂名,出自《奇效良方》卷二十一方。别名:苍龙丸。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功能添精补肾虚,去冷除风湿,壮阳。主治精神衰弱,腰膝无力,阳事不举。
-
八风九州岛岛岛岛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八风九州岛岛岛岛汤:处方:麻黄(去节.甘草(炙)、干姜、附子(炮)、防风、独活,各三两。石膏(绵裹.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寒冷,不自爱护,当风解衣,汗出卧冷湿地,半身不遂,或俯仰屈伸难,周身淫淫,四肢不收,状如风狂,饮食损少,手足苦冷,或不随。注意:忌生菜海藻菘菜酢桃李猪肉雀肉。
-
大肘尖
概述:大肘尖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肘尖。《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肘尖。大肘尖穴的配伍:肘尖配肩尖、人迎、肩外俞、天井、骑竹马,治瘰疬沿颈生。如患三四年不愈者,辰时灸起至酉时方止,三灸即愈,更服益气养荣汤。
-
武台
武台①小儿头面部望诊的部位。即耳前锐发下,平耳壳根前方,相当于和髎之处。《奇效良方》:“太阳脉红至太阴,内外有热;又连文台,热极不解;至武台,渐生变证。”②推拿穴位名。即虎角,参见该条。
-
文台
概述:文台:1.小儿头面部望诊的部位;《奇效良方》:“文台上红脉现,伤寒三日候,主内热头疼。”位于左鬓发处。《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穴道图象·穴在面者》:“龙角,一名文台,在左鬓毛。”
-
蟠肠气
蟠肠气病名。疝之别称。出《奇效良方》卷四七。详疝条。
-
陷伏
陷伏见《奇效良方》。即黑靥。详该条。
-
阴独八穴
正坐或仰卧位,于足背各趾间的缝纹端取穴,其中第1、2,2、3,4、5趾间穴点即行间、内庭、侠溪。阴独八穴主治病证:八风穴主治足跗肿痛,脚背红肿,足趾青紫,足趾麻木,疟疾,毒蛇咬伤,脚气,趾痛,头痛,牙痛,月经不调,疠风(恶疮,传染病发热)等。刺灸法:斜刺0.5~《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八冲,奇穴。
-
痔漏
即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或肛管皮下血栓形成和增生的结缔组织。肛门痈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所致。本病发病率高,在肛门直肠疾病中仅决于痔,居第2位,肛漏多由原发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仅有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
-
痰痫
《奇效良方》卷六四:“痰痫为病,此患似张狂,作之不常,或半年一作,或一年、或一月、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一身惊搐,不废手足,不废头目,其人张狂如梦中,如半醉,灯下不知人,皆从梦寐中作,所以无常也。忽耳不能闻,其目不能视,如狂。”后人一般将痫证发作时有痰声漉漉者,称之为痰痫。参见痫、五痫条。
-
手足亸曳
手足亸曳(亸音duǒ朵)为症状名。多由风邪乘袭经脉所致。《备急千金要方·诸风》:“治风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亸曳。”宜用独活汤。《丹溪心法附余》卷一:“中风虽能言,口不 斜而手足亸曳。”可用星附散。《奇效良方》卷二:“风邪所攻,肌肤虚弱,手足亸曳,筋脉不利。”本症可见于中风、偏瘫等疾患。
-
日角月角
日角月角为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即风池直上发际处。即文台稍上靠内侧处。《奇效良方》:“左太阳并口角红脉现,变蒸候,主烦躁啼叫,头肚上温温壮热,…”
-
抢食风
抢食风病名。《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抢食风,又名飞丝毒,口中或食腥鲙之恶物,发泡者。”即呛食喉风。详该条。
-
血汗
概述:血汗(bloodysweating)为病证名。又名红汗、汗血、肌衄。《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血汗的治疗: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辨别心火、肝火、胃火、肺热、胆热的不同,选用凉血地黄汤、当归芦荟丸、竹叶石膏汤、人参清肺汤、定命散等方。
-
内床
内床为解剖名称。指牙齿受牙龈裹护的部分。《奇效良方》卷六十二:“外板则为牙,内床则为齿。”
-
猎颊风
猎颊风病名。系指腮颊牙龈焮肿疼痛的疾病。《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描述该病为“腮颊结肿者是也,牙尽处肿破。”本病多由邪火痰毒炽盛所致。治宜解毒泻火,祛痰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或外吹冰硼散。
-
经外穴
经外穴腧穴分类名。过去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素问·刺疟论》:“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记载更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门。其中少数腧穴,后来又补充到十四经穴,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
-
积心痛
积滞客于肠胃所致的腹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心痛证》:“久积心腹痛者,以饮啖生冷果实,中寒不能消散,结而为积,甚则数日不能食,便出干血,吐利不定,皆由积物客于肠胃之间,遇食还发,名积心痛。”《奇效良方·心痛门》:“饮食劳逸,触忤悲类,使脏气不平,痞膈于中,食饮遁注,变乱肠胃,发为疼痛;
-
后泄
概述:后泄为病证名。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或元气不足,脾肾虚衰,皆可引起泄泻。分类:由于病因、证候不同,有风泄、寒泄、暑泻、湿泻、热泻、伤食泻、溢饮滑泄、酒泄,七情泻、积瘀泄、虚泻、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肠泄、大肠泄等。
-
黑靥
见《奇效良方》。又名倒靥、黑疮倒靥、陷伏。痘疮收靥时,外感寒邪,腠理复闭,身痛四肢微厥,痘转青紫或呈黑色者为黑靥。出痘时感受风寒毒气弥盛,心热与外热壅郁,蒸藤不消,毒复入里;或食少腹泄,脏腑阳气亏虚,无阳以应,或秽气冲触,均可形成黑靥。宜审因施治。
-
肺极
肺极病名。属虚损范畴。《奇效良方·痨瘵门》:“肺极,则寒痹腰痛,心下坚,有积聚,小便不利,手足不仁。”治以天门冬大煎。参见六极条。
-
丁尧臣
丁尧臣为清末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喜抄录经验医方,常向人索取验方,相识者亦多以良方见示。曾奔驰齐、鲁、燕、赵,周历塞上垂30年,而萃集医方以千数,依法施治,无不应手奏效,以故求方者益多。光绪六年(1880)选其屡验而极简便者,刻成《奇效良方》(又作《集选奇效简便良方》)4卷。
-
别穴
别穴即经外奇穴。见《东医宝鉴》。也就是说是一类腧穴经过整理归经以后余剩的经验效穴。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备急千金要方》始载的膏肓俞,后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它归入经穴。
-
崩砂甘口风
崩砂甘口风病名。系指舌下、牙龈赤肿烂痛的疾病。《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崩砂甘口风,自舌下、牙龈上下肿赤,口内作臖如汤热,牙龈渐甚烂者,亦能脱齿。”即崩砂疳口风。详见该条。
-
膀胱气
①指小腹肿痛而不得小便的病证。见《普济本事方》卷三。《杂病源流犀烛·膀胱病源流》:“膀胱气,膀胱经病也。宜五苓散加茴香、葱白、盐。宜随用硼砂丸。”《奇效良方·疝门》:“世俗呼为小肠气、膀胱气、奔肠气、蟠肠气…或谓疝病之由膀胱经得病者,名为膀胱气,可用“毛际上小腹作痛”的症候(见《医碥·疝》)。
-
八冲
八风穴的别名:八冲(《曹氏灸经》)阴独八穴(《针灸集成》)。正坐或仰卧位,于足背各趾间的缝纹端取穴,其中第1、2,2、3,4、5趾间穴点即行间、内庭、侠溪。八冲穴主治病证:八风穴主治足跗肿痛,脚背红肿,足趾青紫,足趾麻木,疟疾,毒蛇咬伤,脚气,趾痛,头痛,牙痛,月经不调,疠风(恶疮,传染病发热)等。
-
百效丸
其余川贝母等八味粉碎成细粉;主治:小儿急慢惊风,痰喘气促,寒火结胸,大小便闭塞,一切食积痰疟,腹疼腹胀,红白痢疾,及发斑出疹,热毒内陷等证。《病医大全》卷三十五:组成:黄柏、苦参、连翘、川牛膝、何首乌、当归尾、生地、牡丹皮、防风、防己、荆芥、紫苏叶。主治:痼冷风眩,寒中手足冷,胃寒脐冷,百病五劳。
-
保安散
《产宝诸方》处方附子1个,地黄、棕榈灰、木香、肉桂各等分。功能主治肠痈。《圣济总录》卷二十一处方黄耆(锉)半两,木通(锉)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桑根白皮(锉)半两,白术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木香3分,黑牵牛(1两,炒,捣,取末)半两。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浓煎大枣汤调下。
-
半边散
《奇效良方》卷四十处方芫花(醋漫,焙干)大戟甘遂大黄各9克土狗7枚(五月内取,会飞的)制法上药除土狗以外,均研为末。右边依前四味末,每服6克,入土狗末和匀,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汤调,五更服。《本草纲目》卷四十一引《普济方》处方芫花(醋浸,焙干)3钱,大戟3钱,甘遂3钱,大黄3钱,土狗7枚(5月内取会飞的)。
-
痔瘘
病因病机:多因平素湿热内积,过食辛辣,久坐久立,或临产用力,大便秘结,久泻久痢等而致体内生风化燥,湿热留滞,浊气瘀血下注肛门,发为本病。治疗:治法甚多,内治以清热凉血、润燥疏风为主,结合病人现症和体质辨证处理,外治有手术、枯痔、结扎、注射、熏洗、挑痔等法,可根据病情随症采用。
-
白芍药丸
《鸡峰》卷十八:白芍药丸:处方:当归1两,芍药(白者)1两,鹿茸1两,熟地黄1两。功能主治:劳淋,小腹疼痛,小便不利。摘录:《鸡峰》卷十八《鸡峰》卷十七:组成:白芍药1两,川芎1两,白术1两,阿胶1两,当归1两,干姜3分,人参3分。或妊娠久不能产,饮食进退,肢体倦怠,头眩项强。
-
白神散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白神散:处方:白梅末功能主治:治中风或吐泻,牙关紧噤,不能下药。用法用量:用白梅末,不以多少,将揩牙立开,盖酸能收敛,自然齿骨易开也。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圣济总录》卷六:组成:白梅末不拘多少。
-
白药
处方:黄柏1钱半,黄芩1钱半,当归1钱半,赤芍药1钱半,黄耆1钱半,牡丹皮1钱半,生地黄1钱半,木鳖子仁1钱半,黄连1钱半,地骨皮1钱半,桑白皮1钱半,甘草1钱半,白芷1钱,马蓼稍叶(生者)1钱(火煅过)。用法用量:凡刀斧一应金伤,量伤孔大小取1块填于伤孔中,以白纸护之,随手不疼,1日1换,5日生肉;
-
百草散
处方:四方草木茎叶各半把。制法:上于5月5日平旦,使4人出4方,各于5里内采1方草木茎叶,每种各半把。先凿大实中桑树,令可受药,取药纳孔中,实筑令坚,仍以桑树皮蔽之,用麻油捣石灰极粘,密泥之,令不泄气;功能主治:金疮。用法用量:凡一切金疮出血,伤折,即时以药封裹,治使牢,勿令动转,不过10日,即愈。
-
百霜丸
别名:百灵丸处方:釜底百草霜不拘多少。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功能主治:咽喉中结块核,不通水食,危困欲死。用法用量:百灵丸(《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摘录:《普济方》卷六十四
-
柏连散
《世医得效方》卷十:柏连散:处方:胡粉(炒)大柏(炙)黄连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治面上热毒恶疮。功能主治:蛊痢。或用热水调2钱服亦可。摘录:《奇效良方》卷十三《幼科发挥》卷二:方名:柏连散组成:生黄柏、生地黄各等分,白槟榔减半。用法用量:以面脂或猪脂调敷,1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
-
萆麻膏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萆麻膏:处方:大萆麻子(一十四个.摘录:《活幼心书》卷下方出《本草图经》引《海上集验方)(见《证类本草》卷十一),名见《魏氏家藏方》卷十:方名:萆麻膏组成:萆麻子7枚。《普济方》卷九十二:方名:萆麻膏组成:大萆麻子14枚(正东南枝上取7枚,正西枝上取7枚),巴豆7枚(去皮)。
-
裨脾散
别名:建脾丸(《奇效良方》卷十三)。处方:附子(炮)30克蜀椒(汗)30克桂心60克赤石脂黄连人参干姜茯苓大麦芽陈曲(炒)石斛当归各60克钟乳90克(研)制法:上十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健脾胃,和中止泻。主脾胃虚寒,泻痢不禁,饮食不消,雷鸣绞痛。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集验方》
-
蝙蝠散
《医学入门》卷七:蝙蝠散:处方:大蝙蝠1个,朱砂3钱。摘录:《奇效良方》卷五十四《银海精微》卷上:方名:蝙蝠散组成:蝙蝠肝1个,石膏1两,黄丹2两,石决明(煅)2两,白蒺藜(炒)2两。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汤送下,无蝙蝠肝,用羊肝1片,切作4块,以药1-2钱掺肝内,以麻线缚定,入罐内用米泔水煮熟,次早食肝喝汤;
-
补脾藿香散
处方:藿香1分,丁香1分,羌活1分,红豆蔻1分,川芎1分,独活1分,木香1分,草豆蔻(去皮)1分,甘草(炙)1分,干姜3铢,陈皮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脾受水气,吃转药后便服此药以补之。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2-3沸,空心和滓服。摘录:《奇效良方》卷四十
-
苍术除眩汤
处方:川芎(二钱)白术(三钱)附子(炮.一钱半)甘草(炙.一钱)官桂(一钱)功能主治:治感寒湿,头目眩晕。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食前服。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
-
蝉蜕丸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蝉蜕丸:处方:蝉蜕(一两)干蝎(炒.一两)乌蛇(酒浸.焙干)附子(生.一两)干姜(炮.一两)蔓荆子(去白皮.一两)狗脊(去毛.三分)雄黄(研.功能主治:急风卒中,半身不随,腰脚软弱,历节疼痛,手足拘挛,口面斜,言语謇涩,白癜顽麻,心惊恍惚,肢体战掉,腲腿瘫痪,及脚气风肿疼痛。
-
蟾酥线
《圣济总录》卷一一七:蟾酥线:别名:蟾酥绵处方:真蟾酥5皂子大,硼砂1皂子大,龙脑1皂子大,麝香1皂子大。以温汤半盏,化令匀,入绯线半钱,蘸药汁晒干,再蘸再晒,候药汁尽,将线寸截。制法:以水半盏,浸化为水,更入牛黄末搅匀,以丝线50条,就药中浸1宿,阴干。功能主治:口疮。制备方法:取时以线乘温染之,晒干。
-
沉香既济丸
处方:枳壳(去瓤,酒浸,麸炒)3两,川楝子(干用,青盐炒)3两,巴戟(去心,酒浸)3两,韭子(酒浸,炒焦)3两,八角茴香(就于青盐少许炒小茴香)3两,白茯苓3两,木香1两,沉香1两,麝香2钱,青盐1两,白马茎1条(微炒,晒干,切作片,另研为末;注意:忌食生姜、萝卜、豆粉、猪血。
-
赤脚道人龙骨丸
处方:龙骨、牡蛎各半两。制法:上为末。入鲫鱼腹内,湿纸裹,入火内炮熟,取出去纸,将药同鱼肉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白浊。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米饮送下。鲫鱼不掏大小,只着尽上件药为度。更加茯苓、远志各半两尤佳。摘录:《奇效良方》卷三十四
-
搐鼻开关药
处方:皂角(煨,去皮)、北细辛、南星(生用)、半夏(生用)各等分,麝香少许。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惊风。用法用量:每用少许,以竹管盛药,吹入鼻中。牙关紧,用乌梅煎浓汁,调和药末,擦入两牙关内。搐而嚏者可医,不嚏者难治。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
葱青散
别名:葱蜜散处方:葱青、蜜。制法:葱青刮去涎,对停入蜜,调匀。功能主治:诸痔。鱼口便毒,不论已成未成。用法用量:葱蜜散(《梅氏验方新编》卷七)。临床应用:《奇效良方》引唐仲举云:常有一吏人苦痔漏,渠族弟亲合与之,早饭前敷,午后来谢,拜于庭下,云疾已安矣。
-
醋附方
处方:附子。功能主治:耳聋,疼痛。用法用量:将附子以醇醋煮1宿,削如枣核,以棉裹塞耳中。摘录:《奇效良方》卷五十八
-
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
《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为书名。简称《奇效良方》。明·董宿辑,方贤续补,杨文翰校正。70卷,现存69卷。刊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书中第55卷为针灸门,主要介绍针灸的各种具体操作方法,并首创将“奇穴”单独立节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