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时
法时遵从四时节气变化规律。出《素问·脏气法时论》。
-
移光定位针刺心法
⑤阴经的六个原穴,按照《千金》及《大全》的意见,分别采用中都(肝),通里(心),公孙(脾),列缺(肺),水泉(肾),内关(包络)以代之。子午流注与移光定位的针灸方法,仅是以穴应病,即不论病证的千变万化,而取穴的规律则是一成不变的,这似乎有失于凝固和板滞,祛痘祛好有脓还脸红。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概述: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MIT)是体外测定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一种方法。操作方法:(1)分离淋巴细胞:取人肝素抗凝血10ml,用聚蔗糖-泛影葡胺分层液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用Hank液配成5×106/ml细胞悬液,再用2.5g/L伊红溶液观察细胞活率。间接法则用未加抗原培养的淋巴细胞上清液做对照。
-
MIT
概述: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MIT)是体外测定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一种方法。操作方法:(1)分离淋巴细胞:取人肝素抗凝血10ml,用聚蔗糖-泛影葡胺分层液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用Hank液配成5×106/ml细胞悬液,再用2.5g/L伊红溶液观察细胞活率。间接法则用未加抗原培养的淋巴细胞上清液做对照。
-
WS/T 44—1996 尿中镍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44—1996《尿中镍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Urine—Determinationofnickel—Graphitefurnaceatomicabsorptionspectrometricmethod)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1996年10月14日发布,自1997年05月01日起实施。以盐酸溶液(4.4)为空白,按6.1条测量吸光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晓雯。
-
神经血管背阔肌瓣游离移植面瘫矫正术
②肌皮瓣切取:沿设计线切开皮瓣上缘附加切口的皮肤、皮下组织,解剖游离出胸背动、静脉,胸背神经,沿胸背动、静脉向上分离,结扎切断旋肩胛下动、静脉,继续游离胸背动、静脉至肩胛下动、静脉段,可延长血管蒂及增加血管蒂吻合口径。
-
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瓣游离移植面瘫矫正术
②肌皮瓣切取:沿设计线切开皮瓣上缘附加切口的皮肤、皮下组织,解剖游离出胸背动、静脉,胸背神经,沿胸背动、静脉向上分离,结扎切断旋肩胛下动、静脉,继续游离胸背动、静脉至肩胛下动、静脉段,可延长血管蒂及增加血管蒂吻合口径。
-
纸色谱法
用于下行法时,取色谱滤纸按纤维长丝方向切成适当大小的纸条,离纸条上端适当的距离(使色谱滤纸上端能足够浸入溶剂槽内的展开剂中,并使点样基线能在溶剂槽侧的玻璃支持棒下数厘米处)用铅笔划一点样基线,必要时,可在色谱滤纸下端切成锯齿形便于展开剂滴下。上行法:点样方法同下行法。
-
五果
五果指枣、李、杏、栗、桃等五种果实。《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果为助。”
-
五谷
五谷的说法有两种:①五谷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等五种谷类。《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②五谷指秔(或作稉,俗作粳)米、麻、大豆、麦、黄黍。见《黄帝内经灵枢·五味》。
-
五菜
五菜指葵菜、韭菜、豆叶、野蒜、葱等五种蔬菜。《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菜为充。”
-
外感肩背痛
多因岁运失常,热淫所胜,火热伤肺;《症因脉治》卷一:“外感肩背痛之症,背痛肩痛,发热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便闭便赤,口渴唇焦,此火邪伤肺之症也;若面白脱色、短气者勿服,宜逍遥散加人参;形气虚甚,十全大补汤;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羌活胜湿汤。”因痰饮流注者,宜导痰汤;
-
熏法
概述:熏法(fumigation)是指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外治法。使用该法时要避免造成皮肤灼伤。熏法包括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烟熏法等。桑柴火烘法功能助阳通络、消肿散坚、化腐生肌、止痛,适用于疮疡坚而不溃、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之症。
-
胸痛
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胆肾心包七经脉俱至胸,然诸经虽能令胸满气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独令胸痛,故属肝病。”胸痛短气,是水气,宜五苓散;治疗:《证治准绳·杂病》:“膈痛多因积冷与痰气而成,宜五膈宽中散,或四七汤加木香、桂各半钱,或檛脾汤加木香如数。
-
辛散
辛散中药学术语。指味辛之物,具有发散的作用。见《素问·脏气法时论》。
-
心虚
心虚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参见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心气虚为证候名。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心病
心病为病证名。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
心包经
心包经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简称。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针灸甲乙经》卷二及《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
-
胁支满
《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素问·标本病传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参见胁满条。
-
胁
胁为人体部位名。腋以下至肋骨尽处的统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
小腹痛
概述:小腹痛为病证名,又称少腹痛。小腹痛指脐下正中部位疼痛。热郁以四逆散加黄连、山栀、香附、黄芩;《证治汇补·腹痛章》:“小腹为至阴之位,厥阴所属,有沉寒下虚,有积热内郁,或忿怒所至,或房劳损伤,俾中上二焦清纯之气,下陷于至极之地,郁久不舒,痛连阴器,久则元气愈虚,不能归复本位,所以能痛无止耳。
-
咸耎
咸耎指味咸之物具有软坚的作用。见《素问脏气法时论》。
-
下晡
下晡(bū逋)指申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参见十二时: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洗眼法
概述:洗眼法(douchetherapyforeye)为中医眼科外治方法。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一。是指将中药煎液滤渣,取清液清洗患眼的外治法。以清水、淡盐水或药物煎水,洗涤眼部。熏洗法适用于胞睑红肿、羞明涩痛、眵泪较多的外障眼病。同时,一切器皿、纱布、棉球及手指必须消毒,尤其是黑睛有陷翳者,用洗法时更需慎重。
-
夜半
夜半①指子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详子时条。②泛指夜间。《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
-
瘈
瘈肌体、肌肉抽动、抽掣的一种病证。《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
致
《灵枢·病传》:“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参“致密”。《素问·调经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其开阖不致,故无音。”《素问·脏气法时论》:“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
憎
憎①怕,畏恶。《素问·脏气法时论》:“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②嫌,厌恶。《素问·风论》:“嗌干善怒,时憎女子。”
-
脏气
脏气①指五脏的机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参“脏气法时论”。②指五脏之五行属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
(目巟)(目巟)(huāng
(目巟)(目巟)(huānghuāng,音荒荒)目昏暗,视物不清。《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肉瞤瘈目视(目巟)(目巟)。”《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
-
(火矣)(āi,音哀)
(火矣)(āi,音哀)火烧。指火熨、灸焫等治法。《素问·脏气法时论》:“病在肾……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灸衣。”
-
土
概述:土:1.五行之一;4.六气之一;7.中药炮制的一种辅料。故有“土载四行”、“万物上中生,万物上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五运之一·土运:土为五运之一,指土运。《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有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宫五种类型。土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
-
水谷痢
概述:水谷痢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水谷痢:水谷痢指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用保和丸、和胃丸等方。
-
水谷利
指泄泻完谷不化者。《卫生宝鉴·泄痢门》:“饮食太过,肠胃所伤,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加减木香散主之。”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又名飧泻、水谷痢。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征。《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
-
水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王冰注:“三阴结,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有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五种类型。水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的一种。
-
腨
腨(shuàn,音涮)又称“腓”,小腿肚。《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灵枢·寒热篇》:“腓者,腨也。”
-
收
②收敛,收涩。《素问·脏气法时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
肾病
《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肾之本病,为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胻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滞,吐利腥秽,水液澄澈清冷不禁,消渴引饮。滋阴温阳,补肾纳气、通阳行水等法。
-
善怒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临床以肝实气滞较为常见,其证以善怒、胁肋或胁腹痛胀(或痞满)为主,宜用柴胡疏肝散、四磨汤、香甘散或小柴胡汤加香附、川楝子;肝燥血虚,稍有刺激即动怒者,宜养血柔肝、用滋水清肝饮,解怒平肝汤、加味归芍汤等方;参见怒伤条。
-
软坚散结
指用具有消痰化瘀、软坚散结等作用的方药,治疗痰浊、瘀血停滞而形成的瘿瘤、瘰疬、肿块、症积的治法。《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如浊痰凝聚的瘰疬、瘿气,宜消痰软坚散结,常用浙贝母、海藻、昆布、牡蛎等;久疟而脾脏肿大,宜软坚破结,用醋泡制的鳖甲、三棱、莪术等。
-
日出
日出指卯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参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午时称日中;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取
取①五治法之一。针对病邪所在,用针刺或汤药攻邪。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素问·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灵枢·九针十二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素问·刺腰痛》:“左取右,右取左。”《素问·六节脏象论》:“凡此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
清厥
指清冷气逆;《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厥阴气逆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王冰注:“清厥,指足逆冷也。”
-
寝汗
寝汗眠中出汗,即盗汗。《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王冰注:“寝汗,谓睡中汗发于胸嗌颈掖之间也。”参见盗汗条。
-
脾虚
脾虚,病证名。出《素问·脏气法时论》。①泛指脾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多因饮食失调、寒温不适、忧思、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所致。症见消瘦面黄、四肢乏力、纳减、食不消化、腹痛、肠鸣、便溏或泄泻、浮肿、便血、崩漏等。治以健脾为大法。②同脾气虚。
-
目(目巟)(目巟)
目(目巟)(目巟)证名。《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视物昏暗,故谓之(目巟)(目巟)也。”《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虚则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又《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治宜补肝明目,滋补肝肾。方用青羊肝散、一贯煎加减。参见目昏条。
-
木
3.六气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脏,金木水火土也。”五运之一·木:木为五运之一,指木运。《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木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
-
利
《灵枢·病本》:“大小便不利。”②腹泻下利。《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吐利。”《素问·脏气法时论》:“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素问·调经论》:“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灵枢·决气》:“骨属伸曲不利。”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⑧顺利,引申为中。
-
苦坚
苦坚治疗学术语。指味苦之物具有燥坚的作用。见《素问·脏气法时论》。
-
胫肿
胫肿证名。小腿浮肿。为水肿病常见症状之一。出《素问·藏气法时论》。亦称足胫肿、足胻肿、足胫胕肿。详见脚肿、水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