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官
概述:五官:1.人体器官名;2.病理学名词。人体器官名·五官:五官指鼻、眼、口唇、舌、耳等五个器官。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的外候。《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
五阅五使
《五阅五使》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张景岳注:“阅,外候也。五脏藏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藏之阅。”本篇主要论述五脏与五官、五色内外相应的关系。外察五官五色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而内在脏腑的病变也可以在五官五色方面反映出来,故名。
-
审苗窍
审苗窍为望诊内容之一。苗窍,即表露迹象的孔窍。肝胆湿热,可见目睛发黄;脾胃虚寒,可见口唇淡白;肾气亏损,可见耳鸣等。为五脏的外候。详察目、舌、口唇、鼻、耳等五官的变化,可了解其相关内脏的病变。肺气壅盛,可见鼻翼煽动;肝火亢盛,可见目赤;脾虚寒则口唇淡白;肾气虚则耳鸣等。
-
五阅
五阅为诊断学术语。阅,察阅之意。五阅是指观察五官的表象来推断五脏的病变。出《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张景岳注:“五脏主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脏之阅。”
-
似中风
似中风为病证名,指浊火闭阻五脏脉络的五官喁斜。《慎斋遗书》卷七:“似中风之证,其类不一,要皆阳气闭塞,浊火冒明所致。盖气行则脉行,脉行则五官正,气滞则脉滞,脉滞则五官喁。故初滞以七气汤之类以理其气,后则随其所滞而平之,必兼肝经之药,因风气通于肝,治风先治肝也。”
-
藏象学说
它是以直观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为方书名,即元代大德年间重刊的《圣济总录》。内容有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多科疾病,以及杂治、养生等。有论有方,录方近二万首,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理论和经验。但书中也杂有宿命论、符禁、神仙服饵等糟粕。
-
广西本草选编
《广西本草选编》为方药书。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编。上下两册,载药1000种,并附有插图。每种药按别名、识别、采集加工、性味效用、主治用法等论述。并附有预防、传染病、内、儿、外、妇产、五官、皮肤等科常用中草药处方544首。1974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为书名,20卷,南宋时儿科著作,撰人佚名,刊于13世纪初。本书明·弘治己酉(1489)刻本改名《保幼大全》或《保婴大全》。书中有方论百余篇,较系统地总结南宋以前的儿科学成就。论述了乳婴疾患以及与儿科有关的内、外、五官等病的病因、证候、方药治法等,全书内容比较丰富。
-
方药合编
《方药合编》为民族医方书。朝鲜族黄度渊撰于1868年。全书将内、外、妇、儿、五官等病证分为54门,论述369组病,处方分为上(补)、中(和)、下(攻)三统,载方916个,兼述26种药的制作法和26种禁忌,中药515种。处方的三统分类法是作者独创的处方分类法。现存木刻本。
-
望五官
望五官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五官的异常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属望诊。
-
痰蒙清窍证
痰蒙清窍证为证候名。又称“痰浊上蒙证”。指痰浊蒙闭清窍,以头胀昏痛、头重如蒙,五官感觉不灵,嗜睡困乏,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痰浊上蒙证
痰蒙清窍证为证候名。又称“痰浊上蒙证”。指痰浊蒙闭清窍,以头胀昏痛、头重如蒙,五官感觉不灵,嗜睡困乏,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为书名。本书根据全国25个大中城市中具有代表性或通用的中成药配本整理汇编而成。首为总论,略述中药炮制;次为各论,分内、外、妇、儿、五官、杂症六门,每门又根据不同药性分为补益、风痰、时感等类。每类分别记述有关成药配方,包括方名、生产地区、功能、主治、处方、制法、禁忌等。
-
世医得效方
概述:《世医得效方》为中医方剂著作。19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1卷,共20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45年。书中按元代医学十三科的顺序。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
物伤睛突
物伤睛突病名。系指眼眶骨骨折或眼珠周围的筋骨损伤,因挤压或血瘀肿胀,迫使眼珠向前突出甚至脱出眶外的病证。见茹十眉《五官病》。目系未断裂者,可外涂黄连眼膏,内服七厘散等。
-
武之望
武之望明代医家家(?自署关中(今陕西临潼)人。因幼年多病,遂习岐黄,《内经》以下至金元诸家医籍无不熟读,精通医学,尤长于妇科。根据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以重订条列,遂成《济阴纲目》五卷(1626年),引录资料丰富,选方较详尽,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另著《疹科》(或作《慈幼纲目》)一卷,已佚。
-
外候答问
《外候答问》为书名。陆锦燧辑于1920年。书中以问答体例先论脉诊、舌诊,其次按人体身形各部依次论述其相应的证候。所提问语皆以证候为主,答语则剖析该证候所属的阴阳、脏腑、病原及有关预后等结论。所列证候,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对于明确诊断,辨别病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惜分阴轩医案
《惜分阴轩医案》医案著作。尤善于治疗虚体挟实之证,治法近于叶天士一派。在临证中能随证变通,化裁治方以切合病机。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收妇科、五官、伤科等,内容较为丰富。195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刊行时,改名为《周小农医案》,并增加三卷未刊手稿,以病证归纳,分为六卷、39门,眉目较为清楚。
-
医林绳墨
《医林绳墨》综合性医书。本书论述多种常见病证,包括中风、伤寒、疟、痢、痰、喘等内科病,以及一些妇科、外科、五官口舌病证等。编写的特点以医论为主,辨证求因,随证处方。本书内容原系方谷为学生讲学之教案,经其子方隅整理后再由方谷校正并加按语予以刊行。
-
也是山人医案
《也是山人医案》为书名。清·也是山人撰。本书列述多种病案,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证,用药颇精炼,配伍比较活泼。甚或有些病案在辨证分析和立法等方面有疏略或不够清楚之处。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
周振武
周振武清代医家。湖南长沙人。于中医解剖、生理颇有研究,尝撰《天癸非精血辨》、《妇人阴精辨》等文,多本《内经》而间有发明。又以人身之外体、五官、内体、脏腑、经络、穴道、运用等分部,著《人身通考》八卷,详于论经络及针灸之法。1882年刊行。
-
中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中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医方著作。本书根据全国25个大中城市具有代表性或通用的中成药配本整理汇编而成。首为总论,略述中药炮制;次为各论,分内、外、妇、儿、五官、杂症六门,每门又根据不同药性分为补益、风痰、时感等类。每类分别记述有关成药配方,包括方名、生产地区、功能、主治、处方、制法、禁忌等。
-
张氏医通
清·张璐撰于1695年。此书取法于《证治准绳》,而较之选辑更精。并附治例、处方。书中以病症分门,列专方三卷,并有方解。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主病。1949年后有排印本。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源》、《诊宗三昧》、《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七种。
-
识病捷法
《识病捷法》综合性医书,十卷。作者论述内科杂病及女科、五官、口齿、金疮病证,简述其病因、脉象于辨证论治较详。编次的特点,以脾胃诸证列于前,其他各病证除女科外,不列专卷叙述。现存明刻本,明抄本。
-
兰台轨范
《兰台轨范》为综合性医书。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卷1通治方;8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本,宋以后诸方则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药”,为多数医家所赞许。
-
济阳纲目
《济阳纲目》综合性医书。明·武之望撰于1626年。武氏编完妇科专著《济阴纲目》后,认为还应编一部利济于男性患者的医书以成双璧。遂广参搏搜,“汇集众编,别异比类,总以议论特出,独具卓识者择而录之。是一部具有精辟医学理论和独特临床实践的医学著作。全书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外科、伤科、五官、口齿等病证。
-
丹台玉案
《丹台玉案》为综合性医书。明·孙文胤撰。刊于1636年。卷一阐述先天脉镜(专谈脉形),调摄养生,灵兰秘典(主要是脏象图说及各脏用药治法等);卷二至六分别介绍伤寒、温病、温疫、内科杂病、妇人、小儿、外科、五官、口齿等多种病证。选方较广泛,对于一些主方的适应证、用法及加减法,叙述比较具体。
-
土轮
土轮为人体部位名,眼科五轮之一。茹十眉《五官病》:“胞睑属脾,为土轮。”土轮即肉轮。肉轮出自《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土轮,即眼睑。《银海精微》:“脾属土,曰肉轮。在眼为上下胞睑。”故眼睑疾患多与脾胃有关。
-
千金方养生书
《千金方养生书》为《世医得效方》四库全书本末的附加。19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1卷,共20卷)。元·危亦林撰。书中按元代医学十三科的顺序。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
官
②官职,职位。《灵枢·通天》:“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宜。”《灵枢·五色》:“五官之辨奈何?”④法定的,公认的。《灵枢·官针》:“知官九针,刺道毕矣。”张介宾:“官,任也。”
-
耳轮
概述:耳 (helix)指耳廓边缘部分。见《针灸大成》卷十。分布有直肠下段、尿道、外生殖器、耳尖和耳 1~ ^^脚为耳中穴。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的和调,所谓“肾开窍于耳”。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壳分区分别隶属于人体各部,并以此作为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
恶
《素问·五脏别论》:“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参“恶风”、“恶寒”。《灵枢·五色》:“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之,恶得无虚?”《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咳逆…
-
藏象
藏象是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征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出《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藏,古通“脏”,藏象即指人体内脏生理机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而显现于外的征象。其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和气、血、精、津液等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
百骸
百骸是全身骨骼的统称。百骸,统指全身骨骼。骸,骨骼。骸,骨骼的泛称。《医门法律》卷一:“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者,神之居耳。”《庄子·消遥游》:“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
-
耳廓缺损
耳廓缺损系由于外伤或感染等原因所致,与先天性小耳的组织缺损比较有其特点,如局部皮肤常有疤痕,血供,弹性、松驰度等较差。耳廓缺损的修复,可以参照全耳廓再造术的基本原则,并结合缺损的部位、大小和局部组织情况等,选用适合的手术方法和组织移植进行修复。3.常残存部分耳甲和外耳道。4.可合并其他畸形。
-
疏风清热汤加减
处方:荆芥6克,防风6克,牛蒡子10克,甘草2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参10克,浙贝母10克,板蓝根10克。功能主治: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主风热在表。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中医五官科学》
-
针灸奇穴疗法大全
《针灸奇穴疗法大全》为书名。胡兴立主编。中卷按照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编入内、妇、儿、外、皮肤、传染、骨伤、口腔、五官等各科常见病症400余种,并按照奇穴、经穴、艾灸、穴位注射、火罐、皮肤针、皮内针、耳针、小针刀、电针、贴敷、中西药等为序进行治疗。下卷编入奇经八脉的循行,奇穴的取法、简易奇穴治疗选穴参考等。
-
武威汉代医简
《武威汉代医简》为东汉医学简牍。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比较完整的医方有30余个,药物近100种。涉及内、外、妇、五官、针灸各科。针灸内容约占9枚汉简,记述了一些针灸穴位和针灸禁忌等,如“三里”“肺俞”,一岁至百岁各个不同年龄段针灸治疗时应注意禁忌的器官部位等。
-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为书名。壮族医疗法专著。黄瑾明等根据壮医龙玉乾祖传经验整理而成。1986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介绍了壮医药线点灸的特点、腧穴的体表定位法、取穴原则、施灸技术及内、外、妇产、儿、皮肤、五官等科120多种疾病的点灸疗法。
-
现代针灸医案
《现代针灸医案》为书名。刘冠军编。198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收集解放后全国125名针灸医家的医案301篇,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205种。
-
腹背阴阳配穴法
腹背阴阳配穴法即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后,指枕项腰背。即前、后部穴位两相配合应用,多用于五官及内脏疾病。如舌强不语,前取廉泉,后取哑门;咳嗽气喘,前取膻中、天突,后取肺俞、定喘等,均是。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可归属此类。
-
精明之府
“精明”指目,也指人体的精气活动。精明之府指头部。因脏腑经络之精气会聚于此,故名。头面部为眼睛五官所在之处,是人体精气活动表现最明显之所在,观察眼睛及头面部的状态,可以测知精气神的盛衰。见《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
古傣医验方译释
《古傣医验方译释》为傣医方书。周兆奎等主编。全书载傣医古验方200首。涉及预防、保健、内、外、妇、产、儿、骨伤、五官、皮肤、传染等各科用药内容。为整理和研究民族医药提供了丰富资料。1990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
师传
《师传》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篇中的内容,认为是先师传授下来的宝贵心得,故名。主要论述问诊与望诊的重要性,与其在治疗上的关系。列举望诊可从肢体五官的形态外候测知内脏的大小、强弱以及生理功能的变化,并提示医生临病要根据病人所便而采取适宜的方法。
-
吹鼻疗法
吹鼻疗法为治法。指将药物研为极细末,以小竹管、小纸管,或喷药器把药粉吹入鼻内,经鼻黏膜吸收而治疗头面及五官疾病的方法。
-
江璀
江璀(guàn灌。因有感于《褚氏遗书》中所说的“博涉知病,多诊识脉”的见解,加以自己居处偏僻山区,尤感病案的重要意义,遂努力于搜集历代医家医案。参考自《史记》至明代文献百余种,结合家藏秘方和个人医案,经二十年,编成《名医类案》一书,未及刊刻而去世,后由其子江应宿加以增辑问世(1591)。
-
江民莹
江民莹即江瓘。江璀(guàn灌。1565)为明代医家。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少时母病故,其后他自己患呕血证,医治无效,遂弃仕途,钻研医学,终成为当时名医。参考自《史记》至明代文献百余种,结合家藏秘方和个人医案,经二十年,编成《名医类案》一书,未及刊刻而去世,后由其子江应宿加以增辑问世(1591)。
-
幼幼新书
概述:《幼幼新书》为中医儿科著作。宋·刘昉等编撰。主要内容:本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3为综述部分,包括求子、方书叙例、小儿调理、用药及诊法;17论风寒时气、咳、疟诸病;22论热痰、汗、疸、寒逆、癥积诸病;30论霍乱、泄痢、血证、痔、淋等;32论虫病、疝瘕、水饮;39论痈疽、疮疥、丹毒、外伤;
-
医彻
《医彻》综合性医书。刊于1808年。卷一为伤寒,自两感证至夹证、坏证、遗毒;卷二-三分述中风、虚劳等多种内科杂病、外科痈证以及五官、口齿的一些病证;卷四为女科经、带、胎、产诸病。怀氏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强调察色、审声、持脉、辨证的重要性,强调使用四诊所得辨析施治,并主张治病宜结合具体病情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