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枣核
《*辞典》:枣核:出处:《别录》拼音名:ZǎoH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果核。性味:《纲目》:燔之,苦,平,无毒。功能主治:治胫疮,走马牙疳。(王坫桂《不药良方》)②治跟疾红线锁目:取南枣核二十一粒,将核截两端去仁净,以铜绿塞孔中,仍将枣核合上,以纸封贴,一起放炉中烧红取出,以碗盖存性。
-
无核蜜枣
无核蜜枣原料配方干红枣50千克绵白糖30千克柠檬酸100克无核蜜枣工艺流程选料→去核→浸泡→煮制→浸渍→摊晾→烘干→包装→成品无核蜜枣制作方法1.选料:无核蜜枣需选用成熟、丰满的红枣,以河间出产的鸡心枣、灰枣为最佳。也可用去核机将枣核捅出。4.煮制:将25千克清水,17.5千克绵白糖加热煮沸,配成浓度为55%的糖液;
-
食管异物取出术
概述:食管异物大致有两类:一种是外形不规则并有尖角的异物,如鱼刺、骨类、假牙、枣核等。若怀疑有食管穿孔,则用碘油造影。凡怀疑有异物存留,经X线检查证实有异物者,应尽快取出,时间拖延越久,局部炎症反应越重,并发症越多。2、取长而尖刺的异物(如鱼刺、长针)时,必须查看异物尖端与管壁的关系。
-
耳蕈
概述:耳蕈:1.由肝胃肾三经之火毒凝聚而成;外用硇砂散点耳蕈上。形如樱桃或羊乳者,名耳痔;形如枣核细而长者,名耳挺。症见耳孔内赘生物,头大蒂小,形似蘑菇,微肿闷疼,若色红皮破者,偶然犯之,则痛引头顶。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止痛。生耳孔内,或形如鼠乳,红肿微痛,不作脓,外无壅肿,但耳窍不通。
-
玉液丹
《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玉液丹:方一:组成:五倍子(用六安茶泡汁温浸,滤去茶汁,再用糟坊白药丸为末拌匀,放磁器内密封,放暖处候生白毛为度,晒干,筛净白毛)十两,儿茶、甘草各二两,薄荷叶、乌梅肉各一两。《圣济总录》卷七十七方之玉液丹:组成:白矾2两(熬令汁枯),硫黄半两,消石半两。兼治肠风痔漏诸疾。
-
南枣
南枣工艺流程原料选择→洗枣→烫红→晒红→煮枣→焙烘→晒枣→再烘→分级→包装南枣制作方法1.原料选择:选用八九成熟的大小均匀的鲜枣。挑出虫蛀枣和破头枣。同时,根据枣子的生熟情况掌握好火温。待用手捍压枣皮坚硬,手握枣子摇动,能听出枣核声,且枣干重量为鲜枣重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即已干燥,可以收藏。
-
无核糖枣
无核糖枣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去核→泡洗→煮制→浸枣→烘烤→成品无核糖枣制作方法1.选果:选皮薄、肉厚、核小、含糖量高的品种。作业时将红枣放入槽盘冲模套,经驱动槽盘进入冲枣位置,然后曲柄连杆机构驱动冲头,上、下运动,将枣核冲出,可根据红枣的大小更换相应的部件。10小时枣皮发皱即可把炉火封闭,温度保持50~
-
耳挺
《外科正宗》卷四:“耳挺结于窍内,气脉不通,疼痛不止”。症见耳孔内肿起赘生物,形若枣核,细条而长,胬出耳外。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症见耳孔内赘生物,头大蒂小,形似蘑菇,微肿闷疼,若色红皮破者,偶然犯之,则痛引头顶。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止痛。外用硇砂散点耳蕈上。形如樱桃或羊乳者,名耳痔;
-
丹砂膏
功能主治:百病,伤寒,温毒热疾,鼻塞,耳聋,寒癖腹满坚胀,及飞尸恶毒楚痛,霍乱当成未成,已吐未痢,或已痢一两行,而腹烦痛,眼中风膜,膜或痛,常下泪,胸背喉颈痛。制法:上(口父)咀,诸药唯椒、茱萸不捣,以苦酒渍1夜,令淹,以猪脂不中水者10斤,切细,令诸药于铜器内,煎三上下,白芷黄成膏,以绵布绞去滓。
-
鱼脑膏
《圣惠》卷三十六:方名:鱼脑膏组成:生鲤鱼脑3两,当归半两(捣为末),细辛半两,白芷半两(捣为末),附子半两(去皮脐,为末),羊肾脂3两。主治:耳聋年久,耳中常鸣。制备方法:上件药,将鱼脑及羊肾脂合煎诸药三上三下,膏成,滤去滓,令冷,即丸如枣核大。主治:风聋年久,耳中鸣。主治:耳鸣兼聋。
-
青龙五生膏
《千金》卷二十二:方名:青龙五生膏组成:生梧桐皮5两,生龙胆5两,生桑白皮5两,生青竹茹5两,生柏白皮5两,蜂房1具,猬皮1具,蛇蜕皮1具,雄黄1两,雌黄1两,蜀椒5分,附子5分,芎5分。主治:痈疽,痔漏,恶疮脓血出背。用法用量:稍稍随病深浅敷之,并以清酒服如枣核,每日1次。制备方法:上(口父)咀。
-
芫菁丸
《圣惠》卷七十二:组成:芫菁1分(细研,微炒),牛膝半两(去苗),硇砂1分,藕节半两,桂心半两,水银1分(以小枣肉研令星尽)。主治:妇人月水不通,小腹宿血积滞。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二七:组成:斑猫40个,豉49个,芫青20个,地胆10个,蜈蚣1寸半,犀角枣核大,牛黄枣核大,生大豆黄10个。
-
大枣丸
《鸡峰》卷二十:大枣丸:处方:葶苈1两,黄橘皮1两,桔梗1两。摘录:《鸡峰》卷二十《圣济总录》卷一八七:大枣丸:处方:大枣4升(蒸熟,去皮核,研膏),熟艾叶(浓煮粳米粥,拌匀焙干)6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2两,半夏(姜汁浸1宿,炒)2两,人参4两。制备方法:将山羊屎晒干,入锅炒炭存性,闷息,磨粉收藏。
-
矾石膏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矾石膏:处方:矾石(熬令对尽)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菖蒲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3两(别研),蓖麻仁2两半(别研),松脂3分,烟脂3分。用法用量:以绵裹枣核大,塞耳中,常令相续。主治:耳聋。3升酢渍1宿,以不中水鸡膏9合,煎三上三下,以巴豆黄,膏成去滓,纳雄黄末。
-
芎膏
《济生》卷五:别名:芎芷膏组成:香白芷、芎各等分。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芎丸或 芎芷丸。主治:鼻塞多清涕。《普济方》三一三:组成:川芎(微炮)、当归、皂荚(去皮)、白及、赤芍药、何首乌、无名异、木鳖子、川山甲(火炮)、黄柏、半夏、乳香、没药各等分。用法用量:以枣核大,绵裹塞耳中。
-
杏仁膏
处方:杏仁22.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秦皮15克细辛15克白芷15克黄柏22.5克(锉)当归15克制法:上药捣筛为散。用法用量:以铜箸点眼。亦治眼瞤鼻塞,眼暗冷泪。《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方名:杏仁膏组成:杏仁3两,姜汁1两5钱,沙糖1两5钱,白蜜1两5钱,桑皮1两2钱5,木通1两2钱5,紫菀1两,五味1两。主治:伤折风肿。
-
山茱萸丸
处方:山茱萸(炒)37克生干地黄(焙)75克山芋牛膝(去苗,酒浸,焙)泽泻萆蝎薢各30克天雄(炮裂,去皮、脐)、蛴螬(微炒)车前子干漆(炒烟出)狗脊(去毛)白术地肤子各22克茵芋(去粗茎)15克制法:上药十四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厥疝上抢,心腹冷痛。主治:肾脏风冷气,腿膝无力,小便数利。
-
商陆塞耳方
处方:商陆(生者,洗)功能主治:治耳肿。用法用量:用刀子削如枣核,塞入耳中,日二次。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五《圣济总录》卷 一五:方名:商陆塞耳方组成:商陆(生者,洗)。用法用量:纳耳中,日2易之。制备方法:上以刀子削如枣核。
-
黑散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黑散:处方:麻黄15克大黄7.5克杏仁15克制法:上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纳上药末,又捣,令调和,纳密器中。功能主治: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摘录:《千金》卷三《准绳 幼科》卷二:方名:黑散组成:黄连2钱,黄芩2钱,大黄2钱,黄柏2钱(同烧存性)。
-
矾石散
主耳出脓水。摘录:《千金翼》卷十一方出《干金》卷六,名见《杨氏家藏方》卷二十:矾石散:处方:白矾6铢,石硫黄6铢,白附子6铢。《外台》卷二十二引《必效方》:方名:矾石散组成:矾石(烧令汁尽)8分,藜芦(炙)8分,防风8分,细辛8分,干姜8分,白术8分,椒(汗)8分,甘草(炙)8分,蛇床子8分,附子(炮)8分。
-
青膏
《千金》卷九:方名:青膏组成:当归3两,芎3两,蜀椒3两,白芷3两,吴茱萸3两,附子3两,乌头3两,莽草3两。主治:伤寒头痛项强,四肢烦痛。用法用量:每服枣核大3枚,温酒送下,1日3次。制备方法:上(口父)咀。以醇苦酒渍之再宿,以猪脂4斤煎令药色黄,绞去滓。用药禁忌:忌猪肉。
-
星夏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方名:星夏汤组成:南星、半夏、苍术、神曲、细辛、白芷、甘草、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主治:鼻渊。鼻痈久不愈,结成息肉,如枣核塞于鼻中,气塞不通。
-
神明青膏
《千金》卷七:方名:神明青膏组成:蜀椒5合,皂荚3铢,黄芩3铢,石南3铢,黄连3铢,雄黄3铢,桂心3铢,藜芦3铢,白术7铢,芎7铢,大黄7铢,乌头5铢,莽草5铢,续断5铢,泽泻7铢,半夏12铢,当归12铢,干地黄11铢,萎蕤10铢,细辛10铢,附子2铢,桔梗2铢,干姜6铢,人参5铢,戎盐杏子大1枚。
-
食盐丸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方名:食盐丸组成:食盐(研)2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别研)2两,当归(切,焙)2两,干姜(炮)2两,皂荚(去皮子,酥炙)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主治:肠风泻血,面色萎黄,累服药不愈者。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羊粪膏(《普济方》卷五十三)。
-
香附膏
《圣济总录》卷 一五:方名:香附膏组成:附子2枚(去皮脐,生用),菖蒲半两,矾石(烧枯)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两,麝香(研)2钱,蓖麻子60粒(去皮)。用法用量:上先将附子、菖蒲、矾石为细末,次将蓖麻、杏仁为膏,次研麝香,同拌匀,丸如枣核大,以蜡裹,用大针穿透,塞于耳中,每日2次。
-
桃仁方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方名:桃仁方组成: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用法用量:上药捣如泥,拈如枣核大,谷叶裹,塞耳中;制备方法:上药相和,入净铁铛中,著微火炒,经1炊久,取桃仁1颗,捻去皮,看似微黄色,即渐加火令极热,铛中微烟出,即乘热取出,于新瓷瓶子盛,厚著纸封瓶口,勿令泄气。
-
桃白皮散
《圣惠》卷六十六:方名:桃白皮散组成:桃白皮半两(锉),川大黄半两(铁碎,微炒),知母1分,生干地黄半两,雌黄1分(细研),猬皮1两(炙令黄),独活半两,青黛1分(细研),川椒100枚(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白芷1分,松脂半两,赤芍药1分,海苔1分,当归半两,斑蝥1分(以糯米拌炒,米黄为度,去头足翅)。
-
盐花丸
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五:方名:盐花丸组成:甜葶苈1两(长流水洗净,微火熬,捣令细),山杏仁半两(汤浸,去皮),盐花2钱。主治:两耳肿痛,或耳中常有哄哄者。初安药2-3日,耳痛,出恶水,四体不安,勿惧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更入腊月猪脂1钱,和捣如泥,看硬软得所,丸如枣核大。
-
盐蜜煎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名:盐蜜煎组成:盐(捣末)半两,蜜2合,皂荚(捣末)1分。主治:脾黄。胀满,气冲胸膈,大肠不通。用法用量:纳下部中,良久大便通利。制备方法:先将盐入铫子内,次下蜜、皂荚末,慢火煎可丸,候冷,丸如枣核大,以腻粉滚为衣。
-
秘传白犀丹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方名:秘传白犀丹组成:白犀角1钱,麻黄(去节)1钱,山慈菇1钱,玄明粉1钱,血竭1钱,甘草1钱,雄黄8分。功效:发散外感瘟疫痈毒。外以红枣去核,将药填入枣内,用薄纸裹15层,入砂锅内炒令烟尽为度,取出,去枣肉,每药1钱,入冰片1分,麝香半分研极细,瓷罐收贮。
-
胭脂膏
《袖珍小儿》卷七:方名:胭脂膏组成:胭脂、龙骨、白矾、白石脂各等分。主治:贼痘,痘疔。或用紫草油亦可。各家论述:胭脂以色,豌豆以形,血余以血活血,珍珠以阴和阳,要以除其血热之壅结者而已。《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方名:胭脂膏组成:紫草5钱,香油4两,黄蜡2两,乳香(研细)5钱,没药(研细)5钱。
-
逐邪散
《博济》卷五:方名:逐邪散组成:皂子不计多少(以绢袋盛,入厕中浸3-7日,取出净洗,安地坑中,剜盖出毒1宿,焙干,捣为末),斑蝥50个(去头翅,麸慢火炒黄色,去却麸后捣为末)。主治:瘰疬。由风邪毒气客于肌肉,随虚而停,结为疮,如李梅枣核大小,两三相连皮肉间,时发寒热,久则溃脓,连属而生,久不愈者。
-
通灵丹
《寿世保元》卷六:方名:通灵丹组成:安息香1钱5分,桑螵蛸1钱5分,阿魏1钱5分,朱砂5分,蓖麻子仁7个,巴豆仁7个,独蒜7个。主治:耳聋。用法用量:每用1丸,绵裹入耳内,觉微痛即去。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二仁与蒜同研为丸,如枣核大。
-
铜青膏
《普济方》卷七十三引《十便良方》:方名:铜青膏组成:石盐1枣核大,人乳1枣许。制备方法:上药置故铜碗中,以古钱10文研之,使青稠着碗底,取熟艾急缚一鸡子许,掘地作小坑子,坐艾于坑中,烧使烟出,以铜碗覆上,以土拥四边,勿令烟出,量艾燃尽,刮取着碗青药。
-
塞耳丸
《圣惠》卷三十六:方名:塞耳丸别名:桃仁膏组成:桃仁1分(汤浸,去皮),松脂1分,椒目末半分,巴豆7枚(去皮心)。用法用量:绵裹1丸塞耳中,3日1易之。制备方法:上药捣炼膏,拈为枣核大。《仙拈集》卷一:方名:塞耳丸组成:蜘蛛大者1个,小者3个,人言1钱,黑豆49枚。制备方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豌豆大。
-
塞鼻雄黄丸
《圣惠》卷三十七:方名:塞鼻雄黄丸组成:雄黄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附子1分(炮裂,去皮脐),细辛1分。主治:鼻痈,齆鼻。用法用量:以绵裹1丸,纳鼻中。移时恶物出2-3升,愈。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狗胆和丸,如枣核大。附注:《普济方》用羊胆汁和丸。
-
暖胞丸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方名:暖胞丸组成:吴茱萸3两(生用),蛇床子3两(酒炒)。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枣核大。各家论述:寒湿内袭,阴中冰冷,谓之阴冷,艰于孕育。吴茱萸温暖下元以祛寒湿,蛇床子祛除下湿以清胞脉,蜜丸绢纳,内服八味丸以暖子宫,何患阴冷不除,孕育不再。
-
蒲黄膏
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卫生宝鉴》卷十:方名:蒲黄膏组成:细辛1分,蒲黄1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曲末3分(微炒)。《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蒲黄膏组成:鲜蒲公英(洗净,捣泥状)125g,雄黄10g,冰片3g。主治:急性炎症非化脓期及淋巴腺结核。用药禁忌:药物保存时间,不要超过二十四小时。
-
雄黄锐散
《外台》卷三引《范汪方》:方名:雄黄锐散别名:雄黄散、雄黄导气散组成:雄黄半两,青葙子3两,苦参3两,黄连3两,桃仁1两半(去皮尖)。主治:天行(匿虫),虫食下部生疮。用法用量:5味合捣筛,绵裹如半枣核大,纳下部;用药禁忌:忌猪肉冷水及热面灸肉蒜等物。本方改为丸剂,名 雄黄锐丸(见《寒温条辨》)。
-
裴氏五毒神膏
《肘后方》卷八:方名:裴氏五毒神膏别名:雄黄膏组成:雄黄2两,朱砂2两,当归2两,椒2两,乌头1升。主治:中恶,暴百病。用法用量:诸卒百病,温酒服如枣核1枚,不愈更服,得下即除;四肢有病,可摩,痈肿诸病疮,皆摩敷之,夜行及病冒雾露,皆以涂人身中,佳。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五毒神膏。
-
裴公八毒膏
《千金》卷七:方名:裴公八毒膏别名:八毒膏组成:蜀椒2两,当归2两,雄黄2两,丹砂2两,乌头1升,巴豆1升,薤白1斤,莽草4两。主治:卒中风毒,腹中绞刺痛,飞尸入脏;及魇寐不寤,尸厥奄忽不知人;宿食不消;若岁中多温,欲省病及行雾露中者。若毒气甚,咽喉闭塞不能咽者,折齿纳葱叶口中,以膏灌葱叶中令下;
-
蜜胆导方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名:蜜胆导方组成:白蜜3合,猪胆1枚,腻粉半分。主治:伤寒后,大便秘涩,服药不通。用法用量:以薄绵裹,纳下部中,未通再用。制备方法:先炼蜜10-20沸,次下猪胆汁,慢火煎成膏,入腻粉相和为丸,如枣核大。
-
枣干
枣干原料配方鲜枣、富强粉数量不限。2.选枣色橙红的成熟鲜枣,拣去有病虫害、有损伤的枣。4厘米,在阳光下爆晒2~5.用铁管将枣核挖出。6.把熟富强粉与刺肉拌和,使每个枣都沾上一层面粉,筛去多余的面粉。或是摊放在屉上放入烘干室,在60℃室温中烘10~保存时要注意防潮。枣干产品特点枣肉细腻,清香甘美,很受群众欢迎。
-
乌枣(熏制法)
乌枣(熏制法)制法①选红透的鲜枣,将破皮、虫蛀、未熟透的剔除,用清水洗净,放入煮沸的水中,边煮边搅拌。用手轻轻捏住枣的两端,如能捏着枣核,并且在用刀切时切面为青白色,应将枣迅速捞出。③熏制时,枣温应控制在60-70℃,每次点火后,熏6小时,停火后用余热闷6小时,使枣内水分均匀连续地蒸发。
-
冬笋
冬笋的食疗功效竹笋味甘、性微寒,归胃、肺经;具有滋阴凉血、和中润肠、清热化痰、解渴除烦、清热益气、利隔爽胃、利尿通便、解毒透疹、养肝明目、消食的功效,还可开胃健脾,宽肠利膈,通肠排便,开膈豁痰,消油腻,解酒毒;主治食欲不振、胃口不开、脘痞胸闷、大便秘结、痰涎壅滞、形体肥胖、酒醉恶心等病症。
-
灸量
灸量为施灸的剂量。艾炷灸通常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计算灸量。中炷为大炷的一半,大约如枣核大,小炷如麦粒大,燃烧1个艾炷为1壮。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四肢末端皮薄多筋,宜小宜少。沉寒痼冷,阳气欲脱,必须大炷多壮;风寒感冒,痈疽痹痛,灸量不宜过度。艾条灸以燃烧艾条的长度和时间计算灸量。
-
误吞针
误吞针指不慎将针误吞入,哽于喉间者,见《肘后备急方》卷六。宜急取之。中国古代很早即有磁石取针法。如《口齿类要》有:“磁石磨如枣核大,钻眼,以线穿令吞喉间,针自引出。”
-
温针
温针为针法的一种。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其作用是以针刺为主,并借助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用来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等疾病。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针柄灸
其名首见于《伤寒论》,指出太阳、阳明、少阳病等不宜用温针,其具体操作不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捲舌痈
捲舌痈病名。据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载,此症因风热感于心经,或煎炒热物而生。症见舌下或左右、或正中,形如圆眼,或如枣核,肿疼不堪,言语不能,舌卷紫硬。治宜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犀角地黄汤等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