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肘后备急方
概述:《肘后备急方》为中医方剂著作。东晋·葛洪撰。多为民间常用的单方、验方,简要易得。最初名《肘后救卒(一作卒救)方》,后经梁·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全书共七十三篇(现缺其中三篇),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法,并略记了个别病的病因、症状等。
-
午后嗽
《类证治裁》卷二:“虚劳干咳,琼玉膏或金水六君煎;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
中洒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五疸
2.五疸指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黄汗五种。见《本草纲目》卷三:“黄疸有五,皆属热湿,有瘀热、脾虚、食积、瘀血、阴黄。”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
蜈蚣咬伤
蜈蚣咬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症见蜈蚣咬伤后,局部肿痛,发痒,浑身麻木;小儿及体弱者,更应速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治用甘草、雄黄研末,菜油调敷;或鲜桑叶捣烂外敷,内服季德胜蛇药片。
-
温毒发斑
《重订广温热论》:“温毒发斑,不因失汗、失下,初起脉浮沉俱盛,壮热烦躁,起卧不安;外或头面红肿,咽喉红肿,吐脓血,面赤如锦纹,身痛如被杖;内则烦闷呕逆,腹痛狂乱,躁渴,或狂言下利。治法惟紫草承气汤、拔萃犀角地黄汤二方合用,加金汁、皂角刺最效。参见温毒、温疫、温疫发斑、时疫发斑等条。
-
阴中痛
阴痛·肝气郁结证:阴痛·肝气郁结证(vaginalpainwithsyndromeofliverqidepression)是指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滞肝脉,以阴中掣痛,连及少腹,甚则两胁、乳房牵引作痛,烦躁易怒,胸闷太息,舌红,苔薄,脉弦为常见症的阴痛证候。中气下陷者,兼见阴户坠痛,气短懒言,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
-
胃反
见《肘后备急方》卷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
-
熏灸
熏灸为灸法的一种。又“疮疥熏法:熟蕲艾一两,木鳖子三钱,雄黄二钱,硫黄一钱,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条,每以一条安阴阳瓦中,置被里烘熏。”《肘后备急方》:“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并以干艾斛汗,揉团纳瓦甑中,并下塞诸孔,独留一目,以痛处著甑目而烧艾熏之,一时即知矣。”
-
虚损
血虚者多见心肝虚损,症见吐血便血,或妇女崩漏,头晕眼花,或成干血痨,治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阳虚者多见脾肾虚损,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数而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滋阴降火,用大补元煎、六味丸、大补阴丸等方。参见虚劳条。
-
心损
虚损病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数而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肺阴虚者,症见干咳,咯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补真阴,兼予降火,可用大补元煎、六味丸、大补阴丸等方。
-
下利
又:“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
-
溪毒
溪毒古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七。指水毒病。参见该条。
-
淫热眼
又名风热眼(见《幼幼集成》)、火眼(见《肘后备急方》卷六)、燥火眼(见佚名《抄本眼科》)、淫热眼(见佚名《抄本眼科》),俗称狗眵眼(见《青囊真秘》卷一)。针灸治疗:取睛明、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为主。风热者加少商、外关;耳针疗法:取眼、目1、目2、肝等穴,中强刺激,配合耳尖或耳后静脉点刺出血。
-
温毒
概述:温毒:1.春温发癍的病证;治疗: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方如加减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本病可见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癍疹伤寒等疾患。吴坤安谓:“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或天时亢旱久燥,温疫流行,发为赤癍、丹疹,其毒弥满三焦,目赤舌绛,汗出津津。
-
阴中生息肉
阴中生息肉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此由胞络虚损,冷热不调,风邪客之,邪气乘于阴,搏于血气,变而生息肉也,其状如鼠乳。”其治疗,《肘后备急方》卷五载述治阴中息肉突出,用醋浸乌头三日后,以此浸液外洗息肉。现代医学多采用手术摘除法。
-
阴蚀疮
亦名阴中生疮、阴疮、阴 、 、阴蚀疮等。病因病机:病因情志郁火,损伤肝脾,湿热下注,郁蒸生虫,虫蚀阴中所致。方用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并用外治法:溻痒汤(《疡医大全》:苦参、狼牙、蛇床子、当归尾、威灵仙、鹤虱),煎汤熏洗。
-
阴囊下横纹
概述:阴囊下横纹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备急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阴囊下横纹。《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者,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定位:位于男性阴囊下第一横纹中点处。主治病症:主治口噤、目上视、腹中切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抑法
抑法推拿手法名。即按法。《肘后备急方》卷五:“但令痛,以手摩将、抑按,日数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详按法条。
-
杨用道
杨用道为金代医家。曾与陶弘景一起增补《肘后备急方》。后从《证类本草》中摘录其附方,加以分类,附于《肘后方》之后,名为《附广肘后方》,由国子监刊刻。原名《肘后卒救方》,简称《肘后方》。晋·葛洪撰。多为民间常用的单方、验方,简要易得。书中介绍一百多个针灸医方,大多以灸法、指掐等为主,颇为实用。
-
魇
亦称梦魇、鬼魇。《肘后备急方》卷一:“魇,卧寐不寤者,皆魂魄外游,为邪所执。”《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梦而魇则更甚者,或由心实,则梦惊扰忧奇怪之事而魇,宜静神丹;或由心虚,则梦恍惚幽昧之事而魇,宜清心补血汤;甚有精神衰弱,当其睡卧,魂魄外游,竟为鬼邪侵迫而魇者,引名鬼魇,宜雄朱散。”
-
卒上气
卒上气证名。突然气喘发作。见《肘后备急方》。因肺气虚实不调,或卒为风邪所乘,或有所怒而致。《诸病源候论·卒上气候》:“肺主于气,若肺气虚实不调,或暴为风邪所乘,则腑脏不利,经络否涩,气不宣和则上气也。详卒喘条。
-
卒聋
卒聋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耳耵聍候》:“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风热乘之,则结(革卯)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忧思郁怒,大怒则血郁于上,气血壅塞致窍闭不通:症状:口苦胁胀痛,脘闷胸痞,耳聋之发于大怒后。《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
-
卒耳聋
卒耳聋证名。出《肘后备急方》卷六。即暴聋。详该条。
-
爪刾
爪刾(cì刺)为推拿手法名。出《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厥方》。又称爪法。用指甲按压穴位。用力较重而刺激面积较小,为开窍解痉的强刺激手法。常用于晕厥、惊风等证。《幼科推拿秘书》:“掐者,用大指甲,将病处掐之。”《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揉继之,气血行而经舒也。”
-
爪法
概述:爪法:1.刺法名;后《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参见切法:切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切而散之。”《针经指南》列为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也。”《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方》:“救卒死…
-
抓法
抓法推拿手法名。出《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将五指分开满把拿捏,常用于头部和肌肉丰满处,有通调气血作用。
-
肘椎
肘椎经外穴名。出《肘后备急方》。在腰部,取穴时,患者俯卧,垂肘贴身,以两肘尖连线与后正中线交点旁开左右各1寸处。主治霍乱吐泻,心腹痛胀等。艾炷灸3-7壮。肘椎为经外奇穴名。主治霍乱吐泻、转筋、心腹胀痛、呕吐下痢等。一般斜刺0.5~近代《腧穴学概论》谓中间一点亦是穴,共3穴。
-
肘后歌
肘后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作者不详。此歌采用七言韵语,列举一些常见病症的远近配穴法,对临床有参考价值。名称盖仿《肘后备急方》,意在取用方便。
-
中溪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五膈
概述:五膈为病证名。五鬲气为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治用七气汤、四七汤等方。若见脾胃久冷,心腹痞满,饮食无味,面色萎黄等,可用《太平圣惠方》沉香丸。《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五鬲气候》:“寒鬲之为病,心腹胀满,咳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
-
中风不语穴
中风不语穴为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不能语者,灸第二槌(椎)或(《太平圣惠方》作及)第五槌上五十壮。”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中风不语穴。位于后正中线,第二胸椎及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处。主治中风不语。
-
中恶
2.经外奇穴名;苏合香丸灌之,候稍苏,以调气散和平胃散服,名调脉平胃散。”分类:《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包括中恶候、中恶死候、尸厥候、卒死候、卒忤候、卒忤死候、鬼击候、卒魇死候、魇不寤候、自缢死候、溺死候、中热喝候、冒热困乏候、冻死候等。《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列作奇穴。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滞下
《医学入门》卷五:“湿火滞于肠中,故名滞下。”《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
-
燥火眼
又名风热眼(见《幼幼集成》)、火眼(见《肘后备急方》卷六)、燥火眼(见佚名《抄本眼科》)、淫热眼(见佚名《抄本眼科》),俗称狗眵眼(见《青囊真秘》卷一)。针灸治疗:取睛明、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为主。风热者加少商、外关;耳针疗法:取眼、目1、目2、肝等穴,中强刺激,配合耳尖或耳后静脉点刺出血。
-
六醴斋医书十种
《六醴斋医书十种》为医学丛书名。清·程永培辑。刊于1794年。包括《褚氏遗书》、《肘后备急方》、《元和纪用经》、《苏沈良方》、《十药神书》、《加减灵秘十八方》、《韩氏医通》、《痘疹传心录》、《折肱漫录》和《慎柔五书》等。现存清乾隆、光绪两种刻本,和1925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
(月扁)(piān)病
(月扁)(piān)病古病名。《肘后备急方》卷五:“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月扁)。”该病多因久劳,或热气盛时为冷湿所折,致使气结筋中而致。多发于四肢皮肉处。症见赤脉起如编绳,局部有疼痛感。治宜活血,解毒,渗湿,可用漏芦汤淋洗;或用鹿角五两,白敛一两,牡蛎四两,附子一两,捣细末,和苦酒调敷患处。
-
天行发斑疮
天行发斑疮即痘疮。又名天痘、天行痘,天疮、天花、天行发癍疮、疫疠疱疮、豌豆疮、登痘疮、百日疮、虏寄疮。因先见点,起胀,灌浆,如花发蕾;初起与伤寒相类似,有形寒,身热,呕吐,惊悸,口鼻气粗,耳尻不热,遍身疼痛,耳后有红筋等先驱症,在整个病程中其特点可分为发热、见形、起胀、灌浆、收靥、脱痂六个阶段。
-
天花
又名天痘、天行痘,天疮、天行发癍疮、疫疠疱疮、豌豆疮、登痘疮、百日疮、虏寄疮。初起与伤寒相类似,有形寒,身热,呕吐,惊悸,口鼻气粗,耳尻不热,遍身疼痛,耳后有红筋等先驱症,在整个病程中其特点可分为发热、见形、起胀、灌浆、收靥、脱痂六个阶段。流行病学:花传染最易扩散,自发热起至痂盖脱落止均有传染性。
-
天疮
痘疮为病名,为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又名天痘、天行痘,天疮、天花、天行发癍疮、疫疠疱疮、豌豆疮、登痘疮、百日疮、虏寄疮。初起与伤寒相类似,有形寒,身热,呕吐,惊悸,口鼻气粗,耳尻不热,遍身疼痛,耳后有红筋等先驱症,在整个病程中其特点可分为发热、见形、起胀、灌浆、收靥、脱痂六个阶段。
-
瘫缓风
瘫缓风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一作摊缓风。即摊缓。详该条。
-
榻着毒
榻着毒病名。古时泛指人体肌表的一种化脓性感染。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即瘭疽。详见该条。
-
水(疒颓)
水(疒颓)病名。阴囊积水之病证。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多因风水内积于阴囊者。治宜利湿清热祛风之剂,方用王苓散加味,或热证明显者宜内服三白散,或橘核散之类。
-
手托法
手托法为正骨手法。即下颌关节脱臼的整复方法。该法在《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等已早有记述。《伤科汇纂》卷五:“夫颌颏脱下,令患人坐定,用手揉脸百十遍,将患人口张开,医者以两手托住下颏,用左右大指,入患人口内,将大牙揿住,用力往下一揿,复往里送上,即入臼矣。随用绢带兜颏于顶上,半时许即愈。”
-
时行
概述:时行为病名。《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时气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肘后备急方》卷二:“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曰温病。”
-
时气
见《肘后备急方》卷二。亦名疫疠、天行、时行、时疫。《医学入门·疫疠》:“疫疠如有鬼厉相似,故曰疫疠,又曰时气。”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的病邪。《伤寒全生集·时气》:“时气者,乃天时暴厉之气流行人间。”
-
石痈
出《肘后备急方》卷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所成。若久不愈,服黄芪当归散,外用阳和膏掺桂射散贴,促其消散。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
-
湿脚气
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
-
尸蹷
厥证之一。出《素问·缪刺论》。以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曰尸厥。《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蹷方》:“尸蹷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腹间暖是也。
-
误吞针
误吞针指不慎将针误吞入,哽于喉间者,见《肘后备急方》卷六。宜急取之。中国古代很早即有磁石取针法。如《口齿类要》有:“磁石磨如枣核大,钻眼,以线穿令吞喉间,针自引出。”